APP下载

基于实践能力培养的“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初探

2020-03-03张丹凤安长伟吴丽红田犀卓鄢景森

辽宁科技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产学高素质产教

张丹凤,刘 通,安长伟,吴丽红,杨 芳,田犀卓,鄢景森

(辽宁科技学院 生物医药与化学工程学院,辽宁 本溪117004)

1 研究背景

高等学校对学生基于能力培养的教育如果离开了企业实践,如同无源之水,而企业如果离开了高等教育这个基础,无异于舍本逐末。只有将高等学校教育同企业实践合理的互补结合,才能真正培养出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1-4〕。《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中将产学研合作创新提升到国家战略高度,明确提出将产学研合作作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突破口。当前的高等学校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使学生从学校走出后能够将书本上的知识熟练应用并转化产出为实践技能,这样才能真正适应企业的发展,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5-7〕。因此,对于高等学校教育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建立及进一步深化推行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辽宁省首批向应用型转变的本科试 点院校、“互联网+中国制造2025”产教融合促进计划试点院校、教育部重点支持的产教融合项目建设高校,辽宁科技学院实力践行“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教育思想,立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原则,在提高学生实践能力方面不断探索合适的教育模式。

2 “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构建

《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管理办法》中指出,通过政府、企业、高校间的对接合作,共建共享,深化产教融合,以产业和技术发展的最新需求推动高校人才培养改革〔8-9〕。根据这一思想,高校需要构建合理的育人模式,剖析专业产业需求及企业单位对所需人才的综合素质、实践能力等的要求,推动学生主动进行实践能力的提升,塑造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专业人才。

2.1 明确教学理念和完善培养模式

对于育人模式的构建,必须明确需要践行的教学理念和理论依据。辽宁科技学院环境工程的本科教学始于2002年,始终坚持“理论+实践”的教育理念,结合我国环保产业的特点和社会需求状况,确立了“错位竞争,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教育思想,明确“打造应用型人才”的专业培养目标,旨在培养学生具有工艺设计、运营管理等实践综合能力,使学生可以从学校到企业实现无缝衔接,在环境监测、工程设计、工艺运营、环境评价等工作中熟练自如,成为综合型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2.2 实行“三全”育人制度

结合国家及学校的总体教育发展理念,推行“三全”育人制度,即“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思想,保证每一位学生都能达到实践能力锻炼并逐步提升的要求。同时,对专业教师提出了“班主任+科研导师+专业导师”制度,协同“三全”育人制度,全方位立体化对学生的专业知识、实践技能、综合素质进行培养。

2.3 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

辽宁科技学院基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育人理念,提出并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教育模式。深化企业与高校产学合作,通过培养目标、师资队伍、资源配置、管理服务等多方协同,培养具有高素质、满足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专业人才。以学生自愿选择为基础,企业择优选拔为原则建立“三征班”,进行“订单式人才”培养,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课程设计,引入企业文化、岗位实训、技术商业实践案例等环节,校企双方共同制定实践方案,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开发实战课程和顶岗实训,从实际出发,切实丰富学生的工作经验和综合职业素养。“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发,保证了学生在从校门走出,踏入企业大门的时刻起,便能快速融入企业生产环境,独立顶岗,转化专业知识为实践技能,实现“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目标。

2.4 专业建设与教学改革相互推进

专业建设和企业合作是构建“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必需条件,只有不断的教学改革才能保证高校教育创新模式的稳步推进。目前,辽宁科技学院环境工程专业在师资队伍配备、实验室建设、课程设置、教材选配及教学研究等方面不断探索完善,形成了梯队式高水平专业教学队伍,相对完整的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及核心课程体系,搭建企业实践基地,以科技成果产业化输出为导向,完成了“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初步构建。

3 “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特点及优势分析

为突出“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特点及优势,需要对整体的课程设置及企业实践进行系统的重新整合分配。

3.1 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特点

通过完善核心课程体系,以培养具有良好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为目标,推进校企合作为路径,搭建“校内+企业”的实践模式,建立一套适用于专业发展的“创新实验→课程设计→生产实习”的实践教学模式。引入企业导师,统筹实训项目,合理配置,实现“设计—应用—验证”的实践模式,将专业理论与实践应用有机结合,让学生在校学习中即可熟悉企业生产流程及设备操作,实现由学校到企业的一步跨越。

3.2 基础实践平台的优势

针对目前环境污染治理的热点难点问题,如“烟气脱硫脱硝”、“环境难降解污废水处理”等,开发并构建校企联合实验实训平台,通过专业课程知识与实践训练的纵横交叉达成科学的网状实验系统,模拟企业生产实践工艺,贴近工程实际,促使知识交叉,拓展学生实验实践操作能力,从而推行适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实践模式。

3.3 全方位一体化育人模式的建立

依据国家高等教育发展要求,结合学校整体教学目标,按照企业生产模式,协调合作单位,在企业导师和校内专业教师的共同指导下,开展实战项目开发,将学校最新的环保治理研究成果应用到企业实践,并在此过程中促使学生发掘自身“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潜在能力,实现学生从学校到企业快速精准定位的无缝衔接,推进“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立体化人才培养模式的实践,实现全方位产学一体化育人模式的立体构建。

4 结语

国家教育部推行的“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旨在服务国家战略性产业发展需求,鼓励校企联合,培养能够引领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因此,产学研合作教育的思想已为众多高校和企业所共识,不断地改革推进,但是在实际的践行过程中,仍然存在诸多问题,如企业提供学生顶岗实习岗位匮乏、对创新人才培养的意识淡薄,高校对校企合作的战略意义认识不足、实践项目基地开发力度不够等。因此,培养具有高素质、强实践的综合素质专门人才,必须深入剖析,校、企共同努力,不断探索,开拓并不断完善适合不同专业发展需求的合理的产学研有机结合的育人模式,使产学合作协同育人真正落到实处。

猜你喜欢

产学高素质产教
戎子酒庄 搭起产学平台
基于产学协同的融媒体人才培养模式探究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探析
基于高素质人才培养的有机化学教学改革
产教融合 商以富国
全国高素质农民超1700万人
基于产教结合下的中职电子教学研究
产教融合:时尚产业的蜕变之路
创新德法兼修高素质法律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
校内产学合作岗位设置的优点和形式探究
——以上海工程技术大学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