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读课,在美丽的田野中徜徉

2020-03-02彭莉净

中华活页文选·教师版 2020年1期
关键词:学生主体

摘 要:统编初中语文教材把课文分为讲读、课内自读、课外自读三类,其中课内自读课文所占比例约为百分之三十,日趋与讲读课文比例相当。学生的语文素养基本源于讲读课与自读课的学习,如何上好自读课成为目前初中语文教学的热议话题。本人就自读课上教师应具有的意识作一些研究,以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为例,进行论述,旨在探究合理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能力。

关键词:自读课 学生主体 助读系统 单元支架

统编初中语文教材(以下简称“统编教材”)的一个突出特点是,试图构建教读—自读—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自读课是一个重要的创新点。按编者的意图,它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为目标,以自读课文为主要材料,以学生自我阅读实践为主线,充分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使教读课所学知识、方法和能力有效迁移和拓展。它是联结课内与课外的重要纽带,是提升学生素养的关键环节,是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有效渠道。

自读课,不仅是学生的“自读”课,还应有教师适时适当的引导和点拨。笔者结合课堂实践,认为自读课教师要具有以下几个意识:

一、课型意识,落实学生主体地位

“自读”,顾名思义就是学生运用在“教读”中获得的阅读经验来自主阅读,进一步强化阅读方法,进而沉淀为阅读能力。要正确理解“自读”,就要将其放在由“教读”到“自读”再到“课外阅读”的“三位一体”的阅读课程框架中去认识。统编教材为“自读”设置了助读系统,删掉了课后练习题,这是统编教材为强化自读课地位和作用做出的变化。

从课型定位来说,学生在“教读课文”中学到的知识和方法,需要在“自读课文”的学习中进行迁移和内化。以问题导读式自读课为例,教师以一个核心问题为主线贯穿教学过程,而不是一个单纯的问题解答过程。

如学习八年级上第二单元《美丽的颜色》时,老师先布置预习任务:“我的微电影”。假如你是一个电影编剧,现在应邀为微电影《美丽的颜色》撰写一个分镜头脚本。请你模仿示例,选取文中最打动你的情节(画面),完成下面的微电影脚本初稿。

教师让学生设计“微电影”,在问题的牵引下,学生自主打开通往课本内容的大门。每一项的设置都有其对应的学习目标:片名的确定,其实是在引導学生通过略读和精读感知全文的内容,梳理文章的结构;画面背景的选取,是引导学生对自传类文章环境描写作用的理解;想定格的画面,是引导学生对文中典型事件的概括;想表现的人物特质,是让学生深入挖掘人物的精神品质,触摸文章的思想精髓。

四个问题安排得错落有致、井然有序。学生在感知环境的简陋、条件的艰苦……这些“美丽的”元素背后,再给自己的微电影配上画外音,即文中穿插的居里夫人日记中的原话。在这些真实感人的话语中,深刻理解和敬佩居里夫妇那美丽的人格光辉。

在没有琐碎的课堂提问下,学生能够自主阅读课文,积极探究,掌握概要,充分体现了自读课的特质。笔者认为,不管是问题引领课、寻点品评课,还是读写结合课、成果分享课,教师设置的问题要适度,预设要科学全面,学生必须完成的智力操作任务要符合学情,贴近学生就近知识区的范围,着力点要更多地放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上来。教师明确自读课的定位,引领学生由被动的学习转为主动的探究,让学生自身的体验和理解融注到文章阅读和表达中,不断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样才能实现自读课的价值。

二、助读系统意识,丰富学生认知结构

统编教材的课文由注释、留白旁批、阅读提示、读读写写和语文知识补白五大部分组成,这些助读内容主要有三个方面新特点:更切实际地帮助学生提高自学能力;丰富初中生的认知结构;提高自读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学中思,思中辨。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些“抓手”,引导学生关注不同类型的旁批、阅读提示等,使学生的自主阅读更有效,真正实现编者的设计理念。

比如:点评式旁批—充分对话文本、编者。七年级上《再塑生命的人》第12节的旁批:启示真理,给“我”以爱—莎莉文老师再塑“我”生命的两个支点。这里点出了莎莉文老师崇高伟大的品质,以及我对莎莉文老师的感恩之情,揭示了文章的主旨。这是针对课文的关键处、精华处的精要点评,是对学生自读过程中的有效指导,提示学生要与文本、编者进行对话。

又如:问题式旁批—启迪思维。八年级上《列夫·托尔斯泰》第3节旁批:这里为什么提到陀思妥耶夫斯基?这类旁批,直接指向文本内容,启发学生思考。本节的重点在于写列夫·托尔斯泰平淡无奇的脸。陀思妥耶夫斯基代表了俄国文学的深度,作者用才华横溢且俊美的陀思妥耶夫斯基来进行对比,突出了列夫·托尔斯泰的长相粗鄙。这种欲扬先抑的手法,为后文赞美列夫·托尔斯泰高贵的灵魂起到了烘托作用。这类启迪思维的旁批引导学生紧扣文本,从字里行间探究文意。

三、单元支架意识,促进学生的知识构建

现代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认知是一个过程,而不是一个结果。”设置自读课的目标是让学生获得自主阅读的能力,为实现这一点,教材编写者构建了助学系统:单元提示、阅读提示、注释、课外阅读书目推荐等,我们称之为“支架”。强化单元整体意识,恰当利用支架,把自读课融入整个单元体系中来教,从而让学生掌握阅读方法,提升阅读能力。

如八年级下《登勃朗峰》中的一个教学环节:

师:文章写出来以后,编者、读者称它是……

生:笔法多变,妙趣横生。

师:马克·吐温如何让这篇文章妙趣横生的?你得用游记的相关知识,让我们慢慢走,欣赏美景、美文。要求带上摄影机,随时记录美好。圈点勾画关键句,带领我们走走这天的旅程。

生:马蒂尼—黑首道上—勃朗峰—阿冉提村—沙蒙尼

师:请你圈点作者的一路见闻,为风景配文。

从上面课堂实录中可以看出,教师始终聚焦单元要求“要了解游记的特点,把握作者的游踪、写景的角度和方法,并揣摩和品味语言,欣赏、积累精彩语句”,引领学生从游记的阅读方法入手来理解文本。这篇游记作为唯一一篇入选的外国作品,自有其独特之处。老师抓住这些特质,紧扣单元目标,突出文体意识和文学素养这两条线。

本课在情境中学习,以读贯穿,在读中感知散文写景(奇美)、小说写人(奇异)的妙趣及作者的情怀,读出个性,读出味道,让学生对课文的感性体验逐步升华为理性认识,课堂境界“豁然开朗”。教师站在单元教学甚至整个教学序列的高度来审视、处理和设计教学方案,这样,一个知识点连接一个知识点,形成一个知识链条。然后再由这个链条上的某一点生发开去,久而久之,这些知识点就会形成知识网络。

自读课教学,教师明确课型定位,以生为基,以主问题为路,巧用助读系统,循着单元支架,着眼文本特质,引导学生徜徉在自主阅读的美丽田野之中。

参考文献:

[1] 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商务印书馆2019年。

[2] 黄本荣《天梯石栈相钩连—谈“部编”语文教科书“自读课文”教学》,《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7年第12期。

[3] 刘彬泽《自读课文教学浅谈》,《语数外学习(初中版·中旬)》2012年第1期。

(彭莉净(1980.4—),女,江苏江阴人,大学本科,中学一级教师。研究方向:语文教学)

猜你喜欢

学生主体
优化德育常规,发挥学生主体,放飞学生心灵
新媒体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效性研究
提高生物课堂教学有效性的研究
高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关于余映潮教学思想与板块教学研究
谈英语教学中如何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浅谈学生主体在高职《经济数学》中教学改革
高校中长跑运动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浅谈高中英语教学中怎样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立足高考下优化高三英语阅读理解教学有效讲评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