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创新医古文教学模式

2020-03-02卜菲菲杨硕鹏郜晓芹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医籍以学生为中心古文

卜菲菲,杨硕鹏,郜晓芹

(安徽中医药大学,安徽 合肥 230012)

医古文是研究古医籍语言文字、语法现象的一门学科,融知识性、思想性、文学性和艺术性为一体,属于文医交叉的课程,也是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药类专业的专业基础和工具课。医古文课程主要针对中医学、针灸推拿学、中西医临床医学等临床专业使用,大一学生本身已经具备了部分的古文知识,但还是第一次接触中医古籍。因此,医古文通过传授古汉语知识、讲解医学文选,学生们可以更好地感知、研读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和中华民族几千年健康养生文化的中医药学,从而真正做到内化中医经典于心,外化中医文化于行,这不失为一条颇具专业特色和丰富文化内涵的人文素质教育新途径。

我校医古文教研室依托“医古文省级精品课程”“中医药专业人文素质拓展课程体系建设研究”等多项教学改革项目,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指导下,根据医古文学科自身的教学特点和规律,在近年的教学中进行了全方位的实践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1 寓医于文,字词入手,体现教学理念

医古文课程作为疏通医学典籍语言文字障碍的工具,具有鲜明的中医药特色,旨在培养学生阅读古代医籍文献的能力,为后续研读古医籍及临床实践奠定基础。繁体字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载体,现在通用的医古文版本都是以繁体字、异体字为主,据调查学生在学习时会本能地产生一种畏难抵触的情绪,所以消除文理上的阅读障碍,转变传统教学理念是前提和基础。

教师在开学初进行课前的学情分析和问题设置,从整体上把教学设计和教学重点明确告知学生,使得学生做好预习工作;在教学过程中,以诵读加强对于字义词义文意的理解,带领学生阅读、注释、翻译古医籍,从而更好地将文理和医理相结合,整体把握文章旨意;设计课外自主学习,如开展“医古文工具书”实践活动,动手实践查检工具书,解决阅读古医籍中的实际问题;开展“繁简字比赛”的活动,教师挑选50 个医古文中常见的繁体字,让学生分组在规定时间内写出对应的简化字;开展“发现医古文之美”的活动,品读体现出辩证美、韵律美和典雅美的选文,学生对自主学习成果进行分小组汇报;开展“医古文诵读”大赛,感受中医经典的魅力,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等。诸如此类的活动所得的分数以教师评分和同学互评各占50%计算,以过程考核成绩与期末考试成绩相结合,旨在以学生为中心,培养学生的记忆理解能力、沟通表达能力和整合信息能力,树立科学的人才培养质量观[1]。

2 寓道于教,以文悟道,丰富教学内容

医古文课程作为大一学生的专业基础课,兼具医、文两方面的特色,对于中医药类的学生起到入门和基础的关键作用。“文是基础医是楼”,清代戴震有云:“经之至者,道也;所以明道者,其词也。”纵观我们医学史上的名医大家,多是儒医出身,医而好儒,医儒相通,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因此,教师应该认识到古汉语知识内核的重要性,注重词语的辨析,同时在有限的课本和学时中,重点不是单纯地讲解字词的表面含义,而是着力医文的通篇理解,教会他们研读中医文献及中医理论的方法和能力,这是一个从微观升华到宏观的思维培养过程[2]。

沈澍农[3]认为:“把中医药知识和中医药文化知识融入到医古文课、把医古文课更好融入到中医药教育体系,这正应是当今医古文教育需要努力的方向。”因此,教师应加强培养学生的高阶思维能力、创新实践意识、自主学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导向学生注重学习过程,导向学生自主、探究与互动,促使学生建立内部动机并促使学生从单纯知识认同向知识创造转变,促进课程从认同性课程向创造性课程转变[4]。如在单元人物传记中,通过对医家生平资料及其医学成就两方面的介绍,让学生更加真切地感受历代医家精湛的医术和高尚的医德医风,从而坚定学科思想和专业信仰;在单元医籍序文中了解到中医经典在成书过程中所起到的重要作用,学习先贤们严谨细致的治学态度、潜心钻研的刻苦精神等。这样,学生不仅实现了知识技能、能力目标,同时也增加了专业情感,加深了对于中医思维的认识,为培养“立志坚、用思精、重人文、厚基础、强临证”中医药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3 寓教于法,教学相长,优化教学方法

医古文教学改革与创新是在传统教学模式吸收和反思的基础上进行的,讲授式、诵读式的教学方法仍然是“授人以渔”的坚实基础和重要依托,保证学生对于教学内容的把握,在此基础上以学生为中心,通过案例教学法、讨论法、探究法等多法的灵活运用。如在“医论医案医话药论方论”单元中,注重相关专业知识的渗透,使学生认识到医古文与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随着课程的推进,教师应将古汉语的知识点与具体文选相结合进行整合,强化单元与单元、课程与课程之间的“点、线、面”的内容融合[5];在单元中医经典中引导学生利用期刊文献检索等方法,了解当代中医的前沿科研知识,以激发其创新思维能力,其中《养生论》篇可以设置批判性思维互动习题,作者嵇康列举了很多例子说明“是以君子之知形恃神而立,神须形以存”,关于对形神关系的重要性你怎么看?这些都体现出教学过程是一个多向而连续的互动过程,师生有效互动、生生有效互动从而实现师生的共同发展。

当今学生生活在信息化时代,对于各类软件和电子产品有着天生的亲近感,所以部分泛读的内容可以通过PPT、APP 等多种媒介,采用PBL 教学和“翻转课堂”的形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学生课前进行广泛阅读,在自主实践的过程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建构知识、充分参与课堂,创造民主的教学氛围。此外,要重视第二课堂对第一课堂的延伸补充和相得益彰的作用,如中医药文化节、中医经典诵读活动、中医药文化社团等,学生在此过程中可以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并在此过程中逐步升华自身的医学道德素质、专业素质和文化素质[6]。

4 寓德于行,知行合一,综合教学评价

医古文课程是中医药文化教育的重要载体,在传授古汉语知识和医学文化知识的同时,与专业实际、临床实践密切相关。如“医药杂论”单元中《大医精诚》《病家两要说》《不失人情论》等多篇文章,都充分展现了古代名医大家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职业素养,德艺双馨、淡泊名利的医德医风,倾囊相授、开放包容的传承师德等,这对于培养学生的中医思维、专业素质和创新精神具有深远的影响,基于此,在学习了一系列的名医传记后,笔者组织了题为“向大医致敬”的自主学习,由学生扮演主角,以小组为单位进行15 分钟的情景剧表演,最后结合自身体会进行10 分钟互动交流。教师针对学生自主学习中的态度、各项能力等多方面进行打分,建立形成性评价体系,即时性评价与表现性评价相结合,评价学习效果,重视结果分析和及时反馈,让学生享受到自主学习的成果[7],与此同时,也加深了教师对于教学教法的理解,教学能力和教学效果显著提高,为医古文精品课程和内涵建设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总之,“以学生为中心”的医古文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既是一项需要长期研究的教育课题,又是一个复杂而细致的系统工程,更是一种人文素养的探究实践。屠呦呦曾谈到《肘后备急方》中“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带给她的灵感与启发。新形势下每位中医药人都应该充分利用好医古文这块阵地,正本清源,回归经典,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实践好“培养传承创新并重的中医药人才”这一时代命题。

猜你喜欢

医籍以学生为中心古文
中古文學劄叢之二(五題)
古文中走出的“超能力者”
读《隶定古文疏证》札记
3种医籍考对比
“以学生为中心”食品卫生与安全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辨析判断“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标准应是教学质量
“以学生为中心”理念下的大学图书馆建设
古医籍中刺络放血医案浅析
医籍整理“群体事件”现象、由来及避免其再次酿发的对策思考
历代有关医籍中导引内容之评析(续完)——兼再述导引之内涵与外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