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加强寄生虫病科普基地能力建设的实践研究
——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为例

2020-03-02罗恩培刘一新

江苏科技信息 2020年12期
关键词:血防科普馆科普活动

罗恩培,刘一新

(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办公室,江苏无锡214064)

0 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科技创新、科学普及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两翼,要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位置”。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加快推动科普惠民,从深层次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激发全民创新活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和世界科技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意义深远。

在新形势下,为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作为医疗卫生科研院所,做好全省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的防治、科研和培训等公共服务的同时,进一步搭建寄生虫病科普活动的平台,加强科普能力建设,提升公益服务能力。依托重点实验室先后建成无锡市科普基地、江苏省科普基地,成为开展寄生虫病科普宣传教育的重要基地。2016年开始积极探索,坚持把建设寄生虫病科普馆,加强科普能力建设作为提升所公共卫生服务能力、提高公民健康素养的重要举措来抓,经过了3年多的努力,2018年建设成为了无锡市优秀科普基地、江苏省爱国卫生健康教育基地,2019年先后获批无锡市“行知大学堂”——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江苏省科普基地、全国健康促进与教育十大优秀实例,在增强公众创新意识,提高公众科学素质,促进人民健康水平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本文对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寄生虫病科普基地能力建设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分析,并对加强能力建设的具体做法进行详细阐述,以期为院所加强科普基地能力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1 科普基地的建设和运行

1.1 提高对科普工作的认识,加强领导,建章立制

为适应新的发展形势,助力“健康江苏”,推动科普工作工作有序开展,制定完善《科普基地开放管理办法》《科普基地工作人员岗位职责》《科普场馆安全管理制度》《科普教育基地年度工作计划》等管理制度。同时以建设寄生虫病科普馆为抓手,加强科普能力建设,发挥科研院所科技宣传、科技培训、科技示范作用、引领辐射作用。

1.2 筹建寄生虫病科普馆,硬件建设提档升级

在充分发挥重点实验室先进的仪器设备教学、科研、科普效用基础上,2017年投入100万元资金,建立独立的寄生虫病科普馆(占地面积400余m2)。以展板形式详细介绍全球血吸虫病、疟疾和其他重要寄生虫病流行情况,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历程和取得的巨大成就,科学研究和应用技术取得的成果,把专业、深奥的科研项目内容、成果等变得简单易懂,渗透融合科学知识、科学思想、科学方法。以实物展示的方式在已有蚊媒标本馆和螺类标本馆基础上,增加寄生虫标本展示架,展出蛔虫、蛲虫、绦虫等实物标本20余件。同时视频动态播放蚊子叮咬后疟原虫在人体体内繁殖循环,血吸虫尾蚴入侵人体过程,以及寄生虫感染人体典型病例等,图文并茂,做到直观形象。同时在寄生虫病科普馆,设置互动项目,寓教、学、娱乐于一体。通过体验显微镜下观察蚊子结构,识别蚊子种类,解剖蚊子结构,让参观者体验实验过程,激发进行科学实验的兴趣和求知欲;通过观察不同环境钉螺的区别,培养对身边事物的认知欲;通过寓教于乐的形式,使参观者在快乐中学习。

1.3 加强科普人才培养,软件服务凸显水平

科普人才队伍是科普基地长效发展的资源保障。省血防所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从事科研之余,积极参与科普工作。通过多形式、多渠道、多方位地组织职工参加寄生虫病科普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定期举办形式多样的学术报告会和科普报告会,组织开展寄生虫病防治技能操作比赛,提高寄生虫病科普专业技能。

选招一批专业素质高的中青年骨干人员负责科普知识的讲解,实现了科普人员专业化。2019年全所累计科普志愿活动时长1 651.5个小时。

2 科普服务形式

2.1 多种形式健康科普活动,扩大受益人群覆盖面

科普基地免费向社会大众开放。在报纸、网站公布预约电话,定期开放。积极联络社区、学校、机关和企业参加科普馆的活动,扩大收益人群的覆盖面。

2.1.1 定期开展科普进校园活动

将中小学生、青少年作为健康教育和科普宣传活动的重要对象,让健康教育成为关心下一代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成功举办多期“走进血寄防”青少年科普活动,与当地中小学校等单位长期合作,科普青年志愿者到中小学开展科普讲座,或组织学生直接来参与科普馆活动。在与南京医科大学、江南大学等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时,强化寄生虫病防治知识普及,2018年3月南京医科大学国际教育学院“感知中国”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公共卫生相关专业硕士、博士生,留学生50名参观科普馆。与教育部门联合开展血吸虫病健康教育示范学校创建活动。2017年组织开展全省血寄防健康教育实用性宣传品评比,征集了血寄防健康教育实用性宣传品86件,2018年组织开展了全省小学生血寄防手抄报竞赛活动,全省共计889所学校、16 285名学生、12 311幅作品参与了本次活动,其中247幅作品参加了省级评比,评比后设计制作了获奖作品汇编画册。2019年开展全省血寄防知识宣传海报评比活动,共收集到全省13个大市上报的海报作品291幅,推选部分优秀作品至《中国卫生画报》,组织开展了优秀海报基层巡展活动,进一步扩大宣传效果。

2.1.2 组织“科普开放日”活动

寄生虫病科普馆成为专业技术人员了解全省寄生虫病防治历程的活教材,向在所内参加培训、学术活动的基层工作者开放,每年承办商务部发展中国家寄生虫病、热带病防治技术培训班,同时开展国际合作,接待国外技术官员或专业技术人员参观。每年参观人次不少于5 000人次。

2.1.3 开展健康促进主题活动

利用“爱国卫生月”“4·26疟疾宣传日”、血防健康教育宣传周、科普宣传周等时间节点,开展健康促进主题活动,提高群众参与度。深入学校、码头、乡镇、工厂企业,开展群众健康教育宣传与科普活动。举办主题鲜明的居民寄生虫病知识专题讲座和健康咨询,组织举办《常见食源性寄生虫的危害及防治》等系列科普讲座。活动辐射影响全省各县区,得到基层单位和社会民众的认可。

2.2 拓展科普基地内涵,创新形式,扩大科普受众范围

江苏省血防所顺应时代发展的需求,更新科普基地的建设理念,充分利用网络科普新方式,不断完善科普内容和形式,提高公民健康素质。

开辟科普网站。网络科普已成为科普工作发展的重要方向[1],以互联网为平台,在单位门户网站上开辟科普网站。开展网上科普活动,宣传、展示科普内容,传播科普知识、普及科普思想,并同步更新有关科普基地设施的建设、科普活动的开展情况,实现网络互动。

创建科普微信平台。利用新媒体创新科普宣传,创建“江苏寄生虫病防治”科普微信平台,刊登原创寄生虫病科普知识,及时、快捷、经济地更新发布科普内容。组建了血寄防微信创作团队,并制定了微信团队工作办法,由信息中心负责日常运维管理。2019年组织推送原创微信83篇,被高校、疾控、医院等不同领域的19家平台转载。结合疟疾日和血防宣传周等开展“找按蚊”和“找钉螺”游戏以及“疟疾有奖知识问答”等线上活动,采用“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加深大众对疟疾、血吸虫病等重点寄生虫病防治知识的认识,全省共有约442万人受益。《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微信公众号紧密追踪寄生虫学研究前沿领域和热点问题,关注人数近2 000人,推送的博文阅读量近万人次。

网上科普馆上线运行。在实体寄生虫病馆建成后,2019年完成单位实景VR制作及网上科普馆的设计和制作,并在单位网站和微信公众号上线运行,实现让各个年龄层次、不同受教育受众足不出户且身临其境的体验,不断地扩大受众范围。

同时,加大健康教育材料供给。创作新颖的科普短视频,通过微信等公众号推送。设计印制疟疾宣传折页、“血吸虫病防治知识(渔船民版)”、血防宣传画《施工不忘安全涉水要防血吸虫》“慢性丝虫病象皮肿乳糜尿患者家庭护理与照料”、食源性寄生虫病肺吸虫、异尖线虫防治宣传折页。制作实用性健康教育宣传品如钉螺钥匙扣、宣传手提袋、手套、签字笔、鼠标垫等,赠送给参与科普活动的中小学生和市民,提高科普活动的参与度,更有利于科普知识的系统传播。

3 科普能力建设中的困难和问题

3.1 对科普工作的重视尚有待加强

一些科技工作者认为只有大力搞科学研究,大量发表论文才是本分,科普工作没有技术含量,和科技人员关系不大[2]。导致工作说起来重要,做起来不重要,管理不到位,处于被动应付状态。

3.2 科普资源相对欠缺

江苏省省血防所作为省属科研院所,建有3 000平方米国家卫健委和省级重点实验室,拥有转基因操作系统、流式细胞仪、荧光PCR仪器、飞行时间质谱等先进的大型仪器,同时建有动物中心、养蚊室、养螺室、实验操作室等功能区域,展教区配有60 m2多功能阶梯教室可供开展讲座,总体来说科普工作的硬件基础条件还是不错的。但是由于职能分属不同部门,科普资源分散无人统一归整,导致科普资源相对短缺与高质量开展科普活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3 科普教育内容、形式创新不足

传统的科普材料是印制宣传折页,发放传单,形式比较单一,尚不能按照人群的不同需求来精准设计科普宣传形式,没有达到利用多样化渠道和手段,传播多样化内容,满足多样化需求[3]。目前主要受众主要针对中小学生和社区居民,未能真正实现向全社会按人群分类精准开放,科普教育的广度和深度都很有限。科普宣传主要靠深入基层、社区和学校,依靠“面对面”形式,科普知识传播范围不广泛,科普教育的形式创新没有与时俱进。

3.4 科普专业队伍建设相对落后

新时代科技工作者从事科普活动需要有新思维、新方法。虽然江苏省血防研究所目前拥有在职115人,其中专技104人,高级职称42人,博士15人,硕士48人,但是并非所有的专业技术人员都愿意从事科普工作,也不是所有愿意从事科普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都知道如何来做科普。从整体科普队伍来看,从事科普工作的管理和讲解人员均为职能科室抽调的兼职工作人员,科普人才培养滞后,未能形成稳定的科普工作人才队伍,制约了科普工作的开展。

4 提升科普基地运行效能的几点思考

4.1 转变开放方式,提升寄生虫病科普的趣味性

江苏省血防所的寄生虫病科普基地,还是以传统的参观为主,包括图片、视频资料等,而且内容相对专业,对于低年级学生或是普通市民来讲,难免显得有些枯燥和乏味,虽然也有3台互动机可以进行互动答题,但是题库更新缓慢,没有联系实时热点,建议可以在参观之前适当增加科普课堂、互动游戏、模拟体验等环节,让观众先对寄生虫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再带着问题去参观,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2 增加与社区、学校、医疗机构的合作,扩大寄生虫病科普的影响力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人们食谱也发生变化,各种新发寄生虫病、食源性寄生虫病也不断出现,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和重点。作为江苏省的寄生虫病专业科普基地,不仅要提供科普知识,也要加强与社区、学校及医疗机构的合作,可以联合开展寄生虫病知识专题教育,或是联合举办寄生虫病知识竞赛,不断扩大民众对寄生虫病的认知,不断扩大科普基地的影响力。

4.3 着力培养讲解员,提升寄生虫病科普基地的接待力

寄生虫病的科普知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作为寄生虫病科普基地的讲解员,必须具有很好的专业素养,同时还要具备语言感染力和形象亲和力的特点。前面提到,江苏省寄生虫病科普基地的人才队伍建设相对落后,就现阶段而言,要着力培养科普讲解员,可以从所内专业人员中选拔,或者从社区、医疗机构招募志愿者,邀请专业指导老师加大对他们寄生虫病专业知识的培养,同时可以邀请专业主持人加大对他们专业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多管齐下,不断提升讲解员的综合能力[4]。

5 结语

要切实把科学普及放在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位置,要认真贯彻落实好《科普法》,多措并举加强科普基地能力建设,创新性地开展科学普及推广,实现资源共享,回馈与服务社会,为提升公众科学素质,推动健康江苏建设做出新贡献。

猜你喜欢

血防科普馆科普活动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是谁帮汽车停下来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汽车的大动脉
来势汹汹的肺炎
飞机“长脚”只是为了站在地上吗
我是天文演说家——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二小星云社科普活动
学校血吸虫病健康教育干预效果分析
暑期户外科普活动
科普活动展少年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