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研究进展

2020-03-02邹雄峰林寿宁张锦超朱永苹

广西中医药大学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浅表性胃脘证型

邹雄峰,林寿宁,张锦超,叶 莉,朱永苹

(1.广西中医药大学研究生院,广西 南宁 530200;2.广西中医药大学附属瑞康医院,广西 南宁 530011)

慢性浅表性胃炎(chronic superficial gastritis,CSG)是一种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在各种胃病中,CSG 的发病率最高,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以反复的阵发性或持续性上腹部疼痛、胀痛、隐痛、灼痛为主,少数可出现食欲下降、嗳气、泛酸、呕吐等消化不良症状。内镜下可见黏膜红斑、出血点或斑块、粗糙伴有或不伴水肿、充血渗出等基本表现[1]。本病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等范畴。中医在运用独具特色的辨证论治理论体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方面,已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且疗效显著,已逐渐彰显出其独特优势和广阔前景。本文从病因病机、辨证论治等方面对近年来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临床研究进展作综述如下。

1 病因病机

1.1古代医家的认识 慢性浅表性胃炎属于中医学“胃脘痛”“痞满”等范畴,历代医家对本病病因病机有不同的认识。《素问·举痛论》中述“寒气客于肠胃之间,膜原之下,血不得散,小络急引,故痛”,阐明了寒邪客胃为胃脘痛的主要病机。寒主收引,易致气血津液凝滞,经脉闭阻,拘急作痛,故张介宾在《景岳全书》中亦云“盖寒则凝滞,凝滞则气逆,气逆则痛胀由生”,认为“因寒者常居八九,因热者十唯一二”。明代龚廷贤在《寿世保元·心胃痛》中云“胃脘痛者,多是纵恣口腹,喜好辛酸,复食寒凉生冷,恣饮热酒煎煿,朝伤暮损,日积月深,痰火煎熬……故胃脘疼痛”,《素问·痹论》有云“饮食自倍,肠胃乃伤”,皆明确指出饮食不节可致胃脘疼痛。饮食不调、纵欲口腹,膏粱厚味,酿生湿热;或嗜食生冷,耗伤中阳;或偏食辛辣,蕴热伤阴,皆易成疾。《诸病源候论·否噎病诸候》曰“血气壅塞不通而成否也”,明确指出痞满与气血瘀滞关系密切。《沈氏尊生书·胃痛》曰“胃痛,邪干胃脘病也……唯肝气相乘为尤甚,以木性暴,且正克也”,《医学正传·胃脘痛》云“胃脘当心而痛……未有不由痰涎食积郁于中,七情九气触于内之所致焉”,皆指明胃痛与情志亦有密切关联。情志不遂,肝气横犯脾胃可致胃脘胀痛;肝气郁滞不畅,气为血之帅,气滞日久必致血瘀,阻碍胃络气血运行,故生胃疾。

1.2现代医家的认识 现代医家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因病机的理解在前人的基础上有进一步的认识。李琛等[2]认为导致该病的常见诱因有情志所伤、外感寒邪、饮食所伤等,并详细论述了肝胃不合证之病机可分为土虚木乘型和木旺乘土型。脾失健运,精微不生,肝体失养,疏泄失常,气郁停滞,横逆乘胃,乃致肝胃不和,胃气上逆;若肝郁气结或肝热素盛,木旺乘土,亦可横逆犯胃,致肝胃不和。张兴桥等[3]认为湿热之邪是导致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最常见病机。其认为湿热蕴阻脾胃,水谷精微传化受阻,可致胃脘部胀痛;湿热困阻脾胃,气血凝涩而致瘀,也可致胃脘部疼痛;若湿热之邪上蒸,引胃气上逆,胃失和降,以致呃逆呕吐。古丽那扎尔等[4]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位在胃,与脾密切相关,多与劳倦、食伤、情志、先天禀赋等因素相关,其中以肝胃郁热最为常见,肝气郁久,化热伤阴,肝体失充,疏泄不行,郁而横逆犯胃。

2 辨证论治

2.1辨证分型与证候分布 虽然中华中医药学会脾胃病分会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诊疗共识意见(2009,深圳)》[5]中已明确指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型分为脾胃气虚证、肝胃不和证、脾胃虚寒证、胃阴不足证、脾胃湿热证,但部分学者通过临床观察和统计分析,对临床分型提出了不同的见解,并完善了证候分布等相关研究。严巧锋等[6]通过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观察与分析,指出本病临床证型以肝胃不和、脾胃气虚两种最为多见。李培彩等[7]对CSG 的中医证候近现代文献进行分析,研究发现其以肝胃不和证最为常见(26.0%),其次为脾胃虚弱(21.2%)、脾胃湿热(13.3%)、肝郁脾虚(6.3%)及胃阴亏虚(6.1%)等证型。柯干教授认为慢性浅表性胃炎病在脾胃,与肝胆关系密切,将该病辨证分型为肝胃不和、肝郁食滞、肝郁胃热、肝郁胃气虚、肝郁胃寒、肝郁胃阴虚等[8]。刘小琼等[9]对296例CSG患者证型进行统计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脾胃虚弱证(54.1%)、肝 胃 不 和 证(51.0%)、肝 郁 脾 虚 证(38.2%)、脾虚气滞证(37.2%)患者多见。王欢等[10]统计640 例CSG 患者,分析其临床证型,结果提示其证型以肝胃不和证(50.6%)最多见,其次为肝郁脾虚证(26.3%),并通过统计分析证明各证型分布与幽门螺杆菌(Hp)感染无明显相关性。陈余研等[11]对181例Hp 阳性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进行中医证型分布统计分析,结果显示其证型分布以肝胃郁热证为主(54.7%)、其次分别为肝郁脾虚证(19.34%)、脾胃虚寒证(17.13%)。综合以上各学者的研究结果,慢性浅表性胃炎辨证分型以肝胃不和证和脾胃虚弱证最多见。

2.2辨证治疗

2.2.1经典方治疗 古人在“胃脘痛”“痞满”“嘈杂”“反酸”的治疗方面留下较多的经典方药,现代医者继承前人的学术思想并结合辨证施治取得了较好的疗效。李兴华等[12]选取11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5 例,观察组采用连朴饮合半夏泻心汤加减(姜厚朴,姜黄连,石菖蒲,姜半夏,炒山栀子,芦根,黄芩,干姜,大枣,甘草,陈皮,藿香,茵陈蒿,姜黄,延胡索)治疗,对照组予施维舒胶囊口服,治疗后治疗组内镜下胃黏膜改善达96.4%,明显优于对照组(81.8%),且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显著上升(均P<0.01)。陈春菊等[13]采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清半夏,人参,黄连,黄芩,炙甘草,柴胡,干姜,郁金,枳壳,大枣)治疗寒热错杂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7 例,对照组67 例使用常规西药口服治疗(枸橼酸铋钾+阿莫西林+雷尼替丁),两组均连续服用30天后观察疗效。结果观察组的有效率(97.01%)明显优于对照组(83.58%)(P<0.05),且胃肠激素水平(MTL、GAS、SS)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陈萍[14]收治98例胃阴虚证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益胃汤加减(北沙参,麦冬,玉竹,生地黄,白芍,乌梅,白术,陈皮,甘草)治疗6周后,其总有效率为93.75%,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郑岳花[15]将92 例脾胃虚弱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分为观察组及治疗组各46 例,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加减(党参,白术,薏苡仁,山药,砂仁,川楝子,茯苓,延胡索,陈皮,甘草)治疗,对照组予抗Hp三联疗法治疗,结果治疗组中医证候症状消失率、胃镜检测病灶消失率和Hp检测的转阴率均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症状明显改善,且不良反应和复发率均低于对照组(均P<0.05)。

2.2.2经验方治疗 现代医家在不断总结前人的学术思想和自己的临床经验基础上,自拟了不少经验方治疗本病,并取得了确切的临床疗效。赵仔君等[16]予自拟胃安方(制厚朴,黄连,黄芩,丹参,石菖蒲,砂仁,制半夏,麦芽,焦山栀子,芦根)治疗50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照组53 例患者先予阿莫西林胶囊、克拉霉素分散片、奥美拉唑肠溶片口服治疗1 周后,再单独使用奥美拉唑肠溶片,连续治疗2 个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4.3%)明显高于对照组(82.0%),认为中药治疗机制可能与清除自由基抗氧化作用相关。杨丽荣[17]结合多年临床经验自拟疏肝和胃汤(焦麦芽,白芍,茯苓,白术,延胡索,蒲公英,柴胡,党参,瓦楞子,当归,佛手,枳壳,半夏,黄连,生甘草,三七粉)联合西药雷贝拉唑钠肠溶片治疗68 例CSG 患者,治疗2 周后,其总有效率(97.7%)明显高于58 例单纯口服西药治疗组(63.8%)。熊哲锟等[18]将60例脾胃湿热型CSG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口服自拟经验方清胃灵(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延胡索,茵陈蒿,郁金,枳壳,桑螵蛸,厚朴,鸡内金,川楝子,甘草)治疗,对照组予口服奥美拉唑、多潘立酮,两组分别治疗1个月后进行疗效比较。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0%)优于对照组(66.67%),内镜下胃黏膜总有效率(86.67%)亦高于对照组(60.00%),且能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候。渠乐等[19]用自拟健脾清胃汤(黄芪,桑螵蛸,柴胡,党参,郁金,蒲公英,厚朴,鸡内金,黄连,延胡索,丹参,炙甘草)治疗65例CSG 患者,治疗4 周后,和单纯口服西药治疗(奥美拉唑+克拉霉素)的对照组比较,治疗组的有效率及中医证候改善情况均明显优于对照组(均P<0.05)。郭虹忆等[20]予自拟柴芩益胃汤(柴胡,黄芩,陈皮,生姜,炙甘草,延胡索,法半夏,丹参,党参,大枣)治疗65 例肝胃不和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65例对照组患者给予铝碳酸镁片、雷贝拉唑肠溶胶囊等常规西药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85%)高于对照组(78.46%),胃镜和病理学有效率亦高于对照组,且治疗组患者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CD4+/CD8+)较对照组显著升高。

2.2.3中医外治 针灸、艾灸等外治法乃是中医学的特色疗法,部分医者运用外治法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屈玉疆等[21]运用中医特色腹部推拿法治疗30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以腹部按法、揉法、运法健脾和胃,指推肝经、横擦两胁等手法疏肝解郁,通过摩腹、抖法、横擦八髎穴温阳养胃,总有效率达90.0%,认为该治疗方法安全可靠、疗效确切,且简易便于操作,值得临床推广。杜科涛等[22]用针刺配合灸法(操作方法:穴取气海、关元、双侧足三里、双侧三阴交、双侧天枢,行小幅度捻转补法不提插,留针30 min,然后温灸中脘穴30 min)治疗56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脾胃虚寒型患者,对照组56 例单纯口服雷尼替丁。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达100%,明显优于对照组(82.1%)。陈学玲等[23]将香砂六君汤配方制剂(木香,白术,半夏,陈皮,砂仁,党参,茯苓,甘草)研成细末,用姜汁、蜂蜜调糊贴敷于神阙穴治疗40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对照组40例患者予口服奥美拉唑、克拉霉素、阿莫西林治疗。结果治疗后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6.67%、83.33%,两组患者内镜下胃黏膜疗效,观察组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有效率为85.0%,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均P<0.05)。其认为穴位贴敷疗法具有药物直达病所、取效快、疗效肯定、毒副作用少的优点,相较于传统口服方式,避免了肝脏首过效应及肠胃灭活作用,降低了药物不良反应。张去飞[24]对30 例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穴位埋线(取穴:中脘,建里,双侧足三里、脾俞、胃俞)治疗,与30 例单纯口服铝碳酸镁治疗的对照组比较,埋线组总有效率(96.67%)明显高于对照组(76.67%),且证明该治疗方法能有效弥补针刺有效时间过短、容易复发及就诊次数多等不足。

3 结 语

综上所述,古今医者对慢性浅表性胃炎的病因病机认识不一,辨证分型尚未完全统一。中医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方法多种多样,疗效肯定,不易复发,且不良反应少,但尚存在不足之处。如临床研究缺乏深度,对单一证型运用单方或专效方的临床研究较多,治疗手段也较为单一,缺乏完整而规范的诊疗方案。今后应更好地利用中医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临床经验,多完善和推广其诊疗方案,充分发挥祖国传统医药的特色及优势。

猜你喜欢

浅表性胃脘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胃脘痛应该怎么贴敷?
傣医林艳芳老师临床诊治胃脘痛经验
蒙医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83例疗效观察
蒙药结合艾灸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疗效观察
蒙药治疗慢性浅表性胃炎40例疗效观察
辨证针刺治疗不同证型干眼的疗效观察
马来酸噻吗洛尔治疗婴幼儿浅表性血管瘤的临床观察
针药合治胃脘痛40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