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峤杂咏》研究述评

2020-03-01张国毅

名作欣赏·评论版 2020年3期
关键词:咏物诗

摘 要:李峤一生诗歌创作成果颇丰,共有二百一十余首诗歌流传后世。咏物诗是其诗歌当中最多的部分,《李峤杂咏》成为后代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领域。纵观《李峤杂咏》的研究情况,成果丰硕,也仍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

关键词:李峤 《李峤杂咏》 初唐 咏物诗

李峤(645—714),字巨山,赵州赞皇人,历仕高宗、武后、中宗、睿宗、玄宗五朝。一生宦海沉浮,《旧唐书·李峤传》载“弱冠举进士,累转监察御史”“封赵国公”,三次拜相四遭被贬,最终“为卢州别驾而卒”。《新唐书》本传亦云“为儿时,梦人遗双笔,自是有文辞,十五通《五经》……二十擢进士第”,还曾主持编纂了大型类书《三教珠英》。与苏味道并称“苏李”,与崔融、苏味道、杜审言并称 “文章四友”。无论是政坛还是文坛,李峤在当时都具有相当的影响,是初唐宫廷文坛的重要成员。

李峤一生诗歌创作成果颇丰,是“文章四友”当中最多的一位,共有二百一十余首诗歌流传后世,包括应制诗、边塞诗、咏物诗、怀古诗、挽诗、酬赠诗、送别诗等。其中咏物诗是李峤诗歌数量当中最多的一部分,使得他成为初唐创作咏物诗最多的诗人,也成为后代研究者最为关注的领域。

一、对于李峤及其咏物诗的价值评判

唐代是咏物诗发展的成熟期,仅《全唐诗》中就有超过六千余首的咏物诗,其中初唐有五百多首,李峤的咏物诗就有一百二十八首。对于李峤咏物诗的评价,历来众说纷纭,各执一端。

肯定的一派,如《新唐书·李峤传》“为文章宿老,一时学者取法焉”,表明其诗具有标准典范之特性。张庭芳在《故中书令郑国公李峤杂咏百二十首序》中说: “藻丽词清,调谐律雅,宏逸逾于灵运,密致掩于延年。”《后村诗话》也谈到“鹤相(丁谓)在海南,效李峤为单题诗,一句一事,凡一百二十篇,寄洛中子孙,名《青衿集》,徐坚《初学记》之类也。便所无书籍,而默记旧读历历不忘,且篇篇用李韵”a。

尽管如此,人们提到李峤咏物诗时,最主流的印象仍然是不足和缺点。如清代王夫之 《姜斋诗话》 切中其病,在谈到咏物诗的发展时认为“咏物尤其属意之作,裁剪整齐,而生意索然,亦匠笔尔。至盛唐以后,始有即物达情之作”b。 贺裳《载酒园诗话又编》亦云:“读李巨山咏物百余诗,固是淹雅之士,但整核而已,未甚精出。”c胡震亨认为“巨山五言,概多典丽,将味道难为苏”d。乔象钟也持批评态度,“乍看题目,令人眼花缭乱; 实际却充满陈腐的堆砌雕琢和连篇累牍的隶事用典,毫无生气,使人腻而生厌”e 。

我们可以看到这样截然不同的评判,大概是由于接近于李峤时期的人,对其诗歌的作用、地位、影响等认识较为深入,而“后来的人们只看重结果,不重视事物发展变化的过程,错误地以后来达到巅峰的盛唐诗人的作品作参照系来评价李峤的作品,所以贬的成分比较多,但是却忽略了特殊时段中的诗人的特殊贡献”f。

针对这种情况,新时期以来,一些学者已经敏感地注意到了这个问题,没有一味地鼓吹或膜拜,也没有只看到其弊病而否定积极价值,而是充分考虑了诗人的社会背景及个人经历的影响作用,将整体性与多元化结合,全面客观地了解李峤及其作品,以期做出客观而中肯的评价。

徐定祥《论李峤及其诗歌》是今人最早开始研究李峤及其诗歌的论文,认为“李峤是初唐最有代表性的作家之一”g, 肯定了李峤在诗歌史上承上启下的作用,引起了学界的关注。

《李峤及其诗歌初探》也认为“李峤创作的咏物组诗将齐永明以来人们最为关心的词汇、用典、咏物、对偶等技巧融为一体”h。 《李峤咏物诗小析》认为他以标准化的一百余首五言律诗为初学者提供了咏物诗创作的基本范式。i吴萱《李峤研究》“立足于历史文献,对其为官、为人、为文给予了客观、公允的评价”j, 对李峤的诗文著录版本、家世交游、诗文作品等进行了全方位、系统性的研究。熊亮《李峤诗歌用典研究》则专门以用典的特点为切入口,分别从语典和事典两个方面对李峤诗歌的用典情况作了全方位的梳理和分类。! 1

敦煌诗歌作为敦煌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当中包含的咏物诗为数不少,仅载《敦煌诗集残卷辑考》当中就有六十余首。其中就有敦煌藏经洞中发现的十七首李峤咏物诗:《羊》《兔》《凤》《鹤》《银》《钱》《锦》《罗》《绫》《素》《布》《砚》《墨》《纸》《酒》《扇》《月》。仝静对其进行了具体的鉴赏研究 。! 2

这些作品对于我们充分认知、全面了解、客观评价李峤咏物诗具有一定的意义与价值,表明了研究者们试图为李峤正名,着意从咏物诗的具体特点入手,分析李峤咏物诗的艺术特色,意图从一种客观、全面的角度重新认识李峤咏物诗及其文学史意义,展现了新的研究理念支配下当代学人的客观思考与独立意识。

二、 对《李峤杂咏》流传著录的版本回顾

《李峤百咏》,又称《李峤杂咏》,又称《杂咏诗》《百二十咏》《百廿咏》等,实际上都是指李峤的一百二十首咏物诗。《全唐诗》当中所收录的李峤诗作都是题目为单字的五言律诗,也称《单题诗》或《一字题》,十分特殊。这些創作在内容上均为咏物诗,涉及有花草果木、飞禽走兽、天象自然、器用饮食、江河湖海、四时寒暑、岁时节序、宫观楼台等十二部,每部十首,结构庞大,在诗歌史上具有开创意义。

《李峤杂咏》在唐宋时有注本行世,流传广泛。《旧唐书·经籍志》著录《李峤集》三十卷,《新唐书·艺文志》五十卷、《杂咏诗》十二卷。《宋史·艺文志》著录《李峤诗》十卷、《李峤百咏》一卷。晁公武《郡斋读书志》著录《李峤集》一卷,注曰:“ 《集》本六十卷,未见,今所录一百二十咏而已。或题曰《单题诗》,有张方注。”《唐才子传》曰:“杂咏诗十二卷,单题诗一百二十首,张方为注。”《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在子部类书中曰:“峤诗一卷,今尚存,然已佚其注。”《全唐诗》卷五七至卷六一辑录李峤诗五卷,另外《全唐诗补编》 补入一首 《钱》,共二百一十篇,其中有《杂咏诗》一百二十首。

可以看到在宋代时《李峤集》已经不易见到,而《李峤百咏》却被完整地保存下来。值得注意的是,这里的史志著录《新唐书·艺文志》 《宋史·艺文志》《郡斋读书志》等,包括后面提到的日本藏本抑或是敦煌遗书,说明《李峤百咏》很早就是以单行本的形式流传的。相较于其他作家作品大都是以别集、总集的形式保存,而很少有将某一组诗单行的。即使同样是大量书写咏物诗的作家作品,也很难找出第二个。从这一流传特点来看,《李峤杂咏》确实是有其特殊性的存在。

《李峤杂咏》注本目前主要是唐天宝间张庭芳本及敦煌写本残卷本,根据考订这两种都是目前已经留存最早流行最为广泛的唐人注唐集的本子。这些注本为进一步整理研究李峤诗作提供了颇有价值的线索。尤其是张庭芳注本通俗易懂,成为流传最为广泛的注本之一,甚至在日本也盛行一时。

上述提到的张方注本,以前研究者们多倾向于张方、张庭芳为同一人,如“《唐集叙录》云:‘所谓张方,当系张庭芳之误。”“张方即唐之张庭芳”。段莉萍通过对敦煌写本和张庭芳注本的底本时间早晚进行考订,认为张方、张庭芳并非一人,敦煌本是以张方所注的最早本子为底本,早于张庭芳注本。

近年来,敦煌藏经洞中发现诗注残卷,卷首有张庭芳所撰注序,王重民先生以日本天瀑《佚存丛书》本《李峤杂咏》分类次第与此相似,命之曰《李峤杂咏注》。! 3 今天的《丛书集成初编本·李峤杂咏百二十首》也是根据嘉庆间回传的据日本建治三年(1277)钞本刻成的《佚存丛书》本排印的。

《李峤杂咏诗注》是迄今发现的敦煌唐人诗集的唯一注本,《从敦煌残本考李峤〈杂咏诗〉的版本源流》从敦煌本的诗句白文异同、体例、诗注三个方面对四个版本进行了比较,认为敦煌本与庆大本较为接近,而明铜活字本与《全唐诗》本则是在后来演变中形成的本子。“从敦煌本到《全唐诗》本,这中间有一个渊源演变的过程”。并对《李峤杂咏》源流进行了推测,即公元702—705年间李峤出于启蒙的目的创作了咏物诗一百二十首,并在较短时间内传入敦煌,在李峤去世前(715)对初本进行了改动。而《杂咏诗》则最迟在嵯峨天皇(809—823)时期传入日本。日本的佚存本安大本都是属于这一系统的古抄本,明铜活字本和 《全唐诗》 本则与前两种稍异。! 4 至此,《李峤百咏》的源流演变有了一个大致清晰的脉络。

在盛唐时期,李峤诗就已经东传日本,最早的钞本为嵯峨天皇宸翰本,存诗二十一首,被认为是日本的国宝。《佚存丛书》二卷古抄本是据大唐天资六年(747)张庭芳注序的本子刻成的。平安时期,张庭芳注本作为蒙学书目在日本宫廷贵族和士人阶层广泛流传。室町时期以后张庭芳本流传渐少,至江户时期颇为罕见。

近年来,日本发现了八种《百廿咏诗注》的旧钞本,根据胡志昂《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的考察,分别是:

庆应义塾大学藏室町时期写本,题为《百二十咏诗注》,足本,卷首有张庭芳序。

尊经阁藏室町时期写本,题为《百二十咏诗注》,仅存上卷,卷首有张庭芳序。

天理图书馆藏江户末期钞延德二年(1490)本,题为《一百二十咏诗注》,足本,卷首有张庭芳序。

神田喜一郎氏藏甲本,嘉永二年(1849)钞延德二年本之再钞本。

神田喜一郎藏乙本,嘉永二年钞延德二年本之再钞本。

田中教忠氏藏本,嘉永二年钞延德二年本之再钞本。

秃氏祐祥氏藏本,嘉永二年钞延德二年本之再钞本。

阳明文库室町时期钞本,内题《注百咏》现存上卷之下。! 5

实际上,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八种本子当属于三个祖本系统,即庆大本和尊经阁本出于同一祖本;天理本和四种个人藏本同出延德本,而阳明本当属另一系统。

胡志昂《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是对庆大本的影印,末附有《敦煌本残卷二种》和《李峤杂咏古注佚文辑存》。

庆应义塾大学藏日本室町时期写本作为已发现的最早完本,是室町时期写本的代表。《汉语俗字在日本的传播——以〈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杂注〉 为例》就是关注到了这一珍贵的日藏古抄本,论述日本对汉语俗字的继承与扩散、改造与创制。随后《日藏古抄〈百二十咏诗注〉 俗字研究》 即以庆大本《诗注》 中的俗字作为研究对象,对其类型进行了全面分析研究。! 6

今人徐定祥《李峤诗注》收录了迄今所能见到的李峤全部诗作,以《全唐诗》本为底本,校以明正德间铜活字本、明嘉靖三十三年(1554)黄氏浮玉山房刊黄贯曾辑《唐诗二十六家》本三卷、嘉靖间徐献忠刊《唐诗百家》本三卷,并参照《国秀集》《搜玉小集》《文苑英华》《唐诗纪事》《唐诗品汇》《初唐汇诗》《佚存丛书》《艺海珠尘》各本和敦煌残本一一作校! 7,是第一个完善的单行本及详明的校注本,校勘精审,考订缜密,旁征博引,注释精当。

三、 作为蒙训诗的意义探讨

在唐以前,蒙学的教材大多以识字为主,如《急就篇》《千字文》等。但到了唐代,古典诗歌的发展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唐人将诗歌引入生活的方方面面。训蒙诗的创作就成为唐诗与文学、教育结合的重要成果。训蒙诗,顾名思义就是用诗歌对孩童进行教育的诗歌,以咏物为主兼及咏史。《李峤杂咏》就是各种咏物类训蒙诗中的典范。

《后村诗话》中记载:“鹤相(丁谓) 在海南,效李峤为单题诗,一句一事,凡一百二十篇,寄洛中子孙,名《青衿集》。”这里提到《青衿集》是仿李峤单题诗所做的蒙学读物,从另一角度表明了《李峤杂咏》的作用。

近代以来,较早关注并系统论述《李峤杂咏》的创作意义的是葛晓音教授的《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唐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她具体深入到了《李峤百咏》的类书的编纂体例与蒙学意义,认为《李峤百咏》是一部以诗体撰写的“作诗入门”的类书。它采用大型组诗的形式,将唐初咏物、用典、词匯、对偶等常用技巧融为一体,以基本定型的五律表现出来,给初学者提供了便于效仿的创作范式。! 8

在唐代,以类书的方法进行蒙学教育是比较流行的做法,李峤在继承前人传统主纂《三教珠英》大型类书的基础上,在主题上进行系统的类分使得学童按类掌握知识。《李峤百咏》对后世的类书编写体例如《初学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初学记》的分类与《李峤百咏》有很多相似之处。

《李峤〈杂咏诗〉:普及五律的启蒙教材》和《蒙学视野中的李峤〈杂咏诗〉》从蒙学的视角对其给予了新层次意义的阐发:“只有从蒙学角度入手,才能真正看清其杂咏诗的优长与不足,并给予公允的评价。” ! 9

《李峤〈杂咏诗〉 :普及五律的启蒙教材》“在《杂咏诗》中,从内容到体式,从最基本的一个意象、一个词语、一个典故、一个句子、一联诗乃至整首诗的选择,构筑一步步示范,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一首诗之创作轨迹”@ 0。虽然是对于《杂咏诗》的独特蒙学价值探讨,其实也是涉及了李峤咏物诗的艺术特色。

《从李峤“杂咏诗”看诗歌功用的拓展》肯定了李峤杂咏诗在蒙学的贡献。@ 1《唐代“李峤杂咏”的启蒙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 2 《〈李峤百咏〉的启蒙思想与诗学价值》@ 3 认为《百咏》开创了唐代蒙学发展之新领域,开启了格式化诗歌创作的新阶段,为各咏物类训蒙诗之典范。

不仅如此,《杂咏》还流传到了日本,平安中期作为幼童启蒙教材在贵族及士族当中广泛流传。与白居易的新乐府、李翰的“蒙求”一起被列为平安时代传入的中国三大幼学启蒙书。正如镰仓初期学者源光行据《百咏》翻作《百咏和歌》,序云“夫郑国公始赋百廿咏之诗,以谕于幼蒙”。就表明了《百咏》在日本的传播性质。

《从句题诗看〈李峤百咏〉在日本的接受情况》,就是从平安时期的句题诗的角度探讨其诗体和用语的作用。@ 4 《汉语俗字在日本的传播——以〈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杂注〉为例》主要以《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为例,通过大量实证论述日本对汉语俗字的继承与扩散、改造与创制。@ 5

《〈李峤百咏〉的祥瑞书写及其成因》虽然也关注到了《李峤百咏》的创作目的,却主要是从政治需求及李峤的政治立场的内在联系角度出发,关注到《百咏》在对象选取、意象用典和意境营造中带有明显的注重祥瑞的特点,认为李峤是以诗歌的形式参与武后的天命建构与祥瑞宣传。@ 6

《李峤百咏》作为启蒙教材的独特创作目的,在唐人创作中留下了鲜明的痕迹,依托于内容的借鉴、题材的取舍、典故的吸收、对偶的使用,传承文学知识和创作经验并进行文学教育,从语言材料到声律规则再到技巧门径的上升层次,文学教育和学习方式体现出从阅读积累到模仿熟练再到体会感物的逐级提升。当代学者从文学和教育的交叉视角下重新审视其文学价值和蒙学价值,体现了文学教育的功用意义。

四、 其他角度的研究

除了大量的咏物诗创作,《李峤军戎诗刍议》也关注到了李峤多篇关于军戎题材的诗作,有助于我们全面认识李峤。@ 7

《论李峤诗声律研究》对诗歌中的平仄、对仗、用韵等声律情况系统研究。@ 8 《李峤杂咏诗的文体学研究》将杂咏诗置于近体诗发展史的定位中详加考察其对偶、声律的情况。@ 9 《李峤诗歌用韵考》则通过运用音系比较的方法,总结出近体诗比古体诗用韵严的特点。# 0 实质上反映了初唐诗歌时代语言变化的特点。还有研究者关注到了数字在李峤诗歌当中的使用问题,骆捷文通过溯源字义的方法,深入挖掘其中数字的具体用法及原因。# 1

结 语

纵观《百咏》的研究情况,成果丰硕,但也存在一些缺憾,如从体例的角度关注《百咏》的类书编纂性质及对《初学记》 的影响;从文学教育的角度,将《百咏》作为唐代蒙学发展的重要一环,比较同时期《蒙求》 《太公家教》 《兔园测府》等,进一步考察《李峤百咏》的教育内容、教育途径、教育方法和教育目的,以此窥探唐代童蒙教育的全貌。这些都有待于进一步深入挖掘探讨。

a刘克庄:《后村诗话》, 中华书局1983年版,第55页。

b 〔清〕 王夫之著,戴洪森笺:《〈姜斋诗话〉笺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第152—153页。

c 郭绍虞:《清诗话续编·载酒园诗话又编》,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303页。d 胡应麟:《诗薮》,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第58页。e 乔象钟:《唐代文学史》,人民文学出版社1995年版,第147页。

f 刘艺:《李峤评价中的误区》,《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年第3期,第117—121页。

g 徐定祥:《论李峤及其诗歌》,《江淮论坛》1992年第6期,第95—102页。

h 王芹:《李峤及其诗歌初探》,《山东师范大学2009年硕士学位论文》。

i 仝靜、安忠义:《李峤咏物诗小析》,《鲁东大学学报》2015年第2期,第58—62页。j吴萱:《李峤研究》,《河北大学2014年博士学位论文》。k 熊亮:《李峤诗歌用典研究》,《福建师范大学2017年硕士学位论文》。

l 仝静:《敦煌诗歌中的李峤咏物诗研究》,《鲁东大学2015年硕士学位论文》。

m 王重民:《敦煌古籍叙录》,商务印书馆1958年版。

n 段莉萍:《从敦煌残本考李峤〈杂咏诗〉的版本源流》,《敦煌研究》2004年第5期,第74—78页。

o 胡志昂:《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p 李建斌:《日藏古抄〈百二十咏诗注〉俗字研究》,《浙江财经学院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q徐定祥:《李峤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5年版。

! 8 葛晓音:《创作范式的提倡和初唐唐诗的普及——从〈李峤百咏〉谈起》,《文学遗产》1995年第6期,第30—41页。

s 刘艺:《蒙学视野中的李峤〈杂咏诗〉》,《四川师范大学学报》2002年第3期,第80—86页。

t 刘艺:《李峤〈杂咏诗〉:普及五律的启蒙教材》,《四川大学学报》2002年第1期,第135—144页。

@ 1 魏勇军:《从李峤“杂咏诗”看诗歌功用的拓展》,《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11年第6期,第37—40页。

@ 2 赵燕:《唐代“李峤杂咏”的启蒙思想及对教育的启示》,《西北大学2013年硕士学位论文》。

@ 3 赵燕、栗洪武:《〈李峤百咏〉的启蒙思想与诗学价值》,《江西社会科学》2013年第10期,第79—85页。

x 蒋义乔:《从句题诗看〈李峤百咏〉在日本的接受情况》,《日语学习与研究》2005年第2期,第62页。

y 方国平:《汉语俗字在日本的传播——以〈日藏古抄李峤咏物诗杂注〉为例》,《汉字文化》2007年第5期,第56—60页。

z 王聪、康震:《〈李峤百咏〉的祥瑞书写及其成因》,《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1期,第170—176页。

@ 7 苗富强:《李峤军戎诗刍议》,《文教资料》2012年第6期,第5—6页。

@ 8 张玉翠:《论李峤诗声律研究》《山东师范大学2011年硕士学位论文》。

@ 9 张琦:《李峤杂咏诗的文体学研究》,《陕西师范大学2012年硕士学位论文》。

# 0 高玲:《李峤诗歌用韵考》,《语文学刊》2009年第22期,第57—58页。

# 1 骆捷文:《论李峤诗歌中数字的运用》,《文山学院学报》2017年第5期,第74—78页。

作 者: 张国毅,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编 辑: 张晴 E-mail: zqmz0601@163.com

猜你喜欢

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韩偓咏物诗研究
浅谈古代经典咏物诗对初中生写作思维的启示
注重融通契合提高咏物诗教学效果刍探
浅谈气象咏物诗萌发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从咏物诗看李商隐的悲情
论云鹤的咏物诗和准咏物诗
清代蒙古族诗人和瑛与《易简斋诗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