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舍《猫城记》的民族国家意识

2020-02-27范庆超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老舍人格民族

范庆超

(长春师范大学文学院,吉林 长春 130032)

老舍曾谈及创作《猫城记》的原因:“自然,我为什么要写这样一本不高明的东西也有些外来的原因。头一个就是对国事的失望,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使一个有些感情而没有多大见解的人,像我,容易由愤恨而失望。”[1]185可见,“国事”乃为《猫城记》重要的创作关切。

《猫城记》创作于1932年一·二八事变之后,“8月1日,长篇小说《猫城记》在《现代》第1卷第4期开始连载,至第2卷第6期(1933年4月1日)载完。”[2]“《大明湖》的稿子烧掉,《小坡的生日》的底版也殉了难;……施蛰存兄主编的《现代》杂志为沪战后唯一的有起色的文艺月刊,他约我写个‘长篇’,我答应下来;……这次写的是《猫城记》。”[1]185因此可以说,一·二八事变,以及并不久远的九·一八事变,是《猫城记》重要的创作背景。而九·一八事变、一·二八事变之后,南京国民政府采取的“军事上不抵抗,希望国联主持公道”[3]27的外交政策,以及“一面抵抗、一面交涉”[3]56带有“和日”[3]56倾向的外交方针,及其所导致的国土危机、军事危机日趋加重的历史事实,均构成了老舍为之“愤恨而失望”的“国事”,以及“军事与外交种种的失败”。

老舍对“国事”的极度关切,决定了《猫城记》势必涉及民族国家问题。对此,许多研究已从不同侧面予以触及,如:“《猫城记》是一部在奇特的形式里透着单纯的思绪的作品。说它奇特,因为作家拉杂地把许多政治问题似是而非、或似非而是地写入作品……说它单纯,因为作家的出发点和终极目的,都只为了爱国。”[4]“在老舍的作品中,还没有一部象《猫城记》那样涉及了如此广阔的社会内容。它写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历史传统等各个方面,从而全面地表现了老舍对旧中国的黑暗现实的彻底否定态度,表现了他关心祖国的命运、关心人民的觉悟程度的崇高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热情……”[5]“老舍的长篇寓言体小说《猫城记》捕捉了当时大量的社会现象,集中地体现了老舍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国情观……”[6]“作为一个深爱着自己民族的现代知识分子,老舍惟一的方式是使用手中的笔作为武器来揭露现实,让国民充分认识到整个民族生存的严峻,借此来激励起民众的爱国热情,凝聚起民族的力量,恢复民族现代性的文化想象。《猫城记》就是在这种时代氛围中应运而生的。”[7]“老舍想通过教育人民的道路来改变中国现实的希望破灭了,这在作家的下一部作品——长篇小说《猫城记》里得到了反映。在这部作品里,作家对整个中国社会制度和国家组织进行了毁灭性的抨击。”[8]“老舍在《猫城记》中所表达的启蒙思想与当时的主流思想是不尽相同的。老舍的启蒙思想当然与主潮性文化启蒙主义有相契合之处……可是,当小说的情节沿着他自己的精神理路一点点发展下去时,他没有受限于传统/现代、东方/西方这种二元对立思维,而是从更为合理的个人(国民)与民族(国家)关系的角度去践行了思想启蒙和文化批判。”[9]在上述研究中,出现的“爱国”“写到了一个国家的政治”“关心祖国的命运”“集中地体现了老舍三十年代初期的中国国情观”“深爱着自己民族”“恢复民族现代性的文化想象”“改变中国现实”等话语,无疑属于民族国家意识范畴。有关《猫城记》民族国家意识的揭示,正像以上研究所呈示的那样,处于零散、随机的状态。鉴于此,本文试对该问题做一集中探讨,察看一下《猫城记》所体现的民族国家意识的具体样态,从而进一步探寻老舍的政治思想。

《猫城记》的民族国家意识,大致可概括为如下数种:(一)国家主权独立意识;(二)人格决定国格的思想;(三)知识救国理念;(四)感时忧国精神;(五)战争卫国思想;(六)殉国意识;(七)青年兴则国兴的认知;(八)强调国家公共性的倾向。下面,便就以上民族国家意识分而述之。

一、国家主权独立意识

主权,是国家重要的构成要素,“简单地说,国家(state)作为一个政治概念,就是指一定地域之内建立主权并通过一系列持久的制度实施权威的政治共同体。”“人们通常用国家构成三要素,即人民(population)、领土(territory)和主权(sovereignty)来概括国家的特点。”[10]而国家主权的一个突出特点,便是独立性。这从有关主权的定义中可以看到:“主权,sovereignty,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独立自主地处理其内外事务的最高权力。主权是一个国家的固有权力。国家凭借这种权力可以以最高权威和独立自主的方式处理它的一切内部事务和外部事务,不受任何其他国家或实体的干涉和影响。”[11]1953

对于国家主权的独立性,老舍显然有着清晰的认知。表现在《猫城记》当中,便是反复地讽刺猫国人过度依赖外国人,并让渡主权、缺乏独立解决“内政”的能力。如:“究竟谁来保护迷林呢?外国人。每个地主必须养着几个外国人作保护者。”“不经外国人主持,他们的皇帝连迷叶也吃不到嘴。”[12]164“我们欢迎侵伐我们的外国人,他们是扑罗普落扑拉扑!我们现在就去捉皇上,把他献给我们的外国同志!”[12]269这样的讽刺和戏谑,其真正目的,乃是在于:批判性揭示近代以来中国国家主权不断丧失的尴尬历史。通过这种批判性揭示,达到警醒呼吁当权者及后继者珍惜国家主权、维护国家主权独立的意识。

二、人格决定国格的思想

何谓人格?“人格,personality,个人行为和情感特征的总和。人格涵盖人的情绪、态度、意见、动机,以及思考、感知、讲话和做事风格。”[13]“人格,personality,个体特有的特质及行为倾向的统一体。又称个性。稳定而又异于他人的特质模式使人的行为带有一定的倾向,表现了一个人的人格。”[11]1180何谓国格?“国格,属于伦理学范畴,是指一个国家的荣誉、尊严和品格的总和。”[14]“国格是关于国家尊严、体面和品格行为的伦理准则与政治准则的综合体。”[15]国民个体的行为、情感和个性,势必影响到国家整体的形象、尊严和品格。在这个意义上说,人格决定国格。“国格的伦理性准则是由它具有人格化前提所决定的。”[15]

老舍高度认同人格对国格的决定作用,认为人格是国格的基础,其在国家政治建设(如国民教育、革命、改革等)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在《猫城记》中,老舍彰显这种思想的愿望是很强烈的。这表现在:不惜牺牲象征隐喻式表达,而选择直露而高频的政论式宣讲。如:“国民失了人格,国便慢慢失了国格。没有人愿与没国格的国合作的。”[12]196“为什么要教育?救国。怎样救国?知识与人格。”“我相信有十年的人格教育,猫国便会变个样子。”[12]231“我们革命只是为哄,因为根本没有知识;因为没有知识,所以必须由对事改为对人;因为是对人,所以大家都忘了作革命事业应有的高尚人格……”[12]251“在许多年前,政治的颓败是经济制度不良的结果;现在,已无经济问题可言,打算恢复猫国的尊荣,应以人格为主;……我来谈人格,这个字刚一出口便招人唾我一脸吐沫。主义在外国全是好的,到了我们手里全变成坏的,无知与无人格使天良便成迷叶!”[12]261在这些贯注着老舍殷殷之心的布道式宣讲中,我们除了能够辨识出老舍“人格决定国格”的思想之外,还可以发现老舍坚守这一思想的孤独。正如“我来谈人格,这个字刚一出口便招人唾我一脸吐沫”所暗示的那样。这也侧面折射出彼时(甚至是今天)国家政治注重经济、军事、外交等“硬环节”,而忽视国民人格、道德、文化、教育等“软环节”的情况。

还需注意的是:老舍在宣讲“人格决定国格”的过程中,始终不忘将知识和人格并重,且把知识放在人格的前面(见上述引文)。这体现了老舍对人格建立的一种认识,即求知是人格养成的重要方式。这也与人格学习理论不谋而合:“人格学习理论认为学习是人格形成的决定因素。”[11]1180

三、知识救国理念

老舍将知识和人格并重,一方面强调知识对于人格建立的作用,另一方面也意在凸显知识和人格各自独立的功能(尤指在国家政治方面)。人格的“救国”功能,上面已经谈过。下面,重点要谈的是老舍的知识救国理念。上文引述的“救国。怎样救国?知识与人格。”已将老舍的这种理念做了明确传达。在此基础上,我们要弄清楚老舍眼里能救国的知识所指为何。唯有如此,方能更好地理解老舍的知识救国理念。

还是来看《猫城记》的一些相关表述:

“大家都看政治,不管学识,即使有救国的真心,而且拿到政权,也是事到临头白瞪眼!没有应付的能力与知识。……青年们既没真知识,而想运用政治,他们非求老人们给出坏主意不可,所以革命自管革命,真正掌权的还是那群老狐狸。”[12]250

“我可以想象到:革命,革命,每次革命要战争,而后谁得胜谁没办法,因为只顾革命而没有建设的知识与热诚,于是革命一次增多一些军队,增多一些害民的官吏;……革命而没有真知识,是多么危险的事呢!”[12]275

“这使我明白了一个猫国的衰亡的真因:有点聪明的想指导着人民去革命,而没有建设所必需的知识,……”[12]280

很显然,老舍将政治(政治谋略、为官之道)、革命作为知识的对立面,强调政治、革命的空泛与虚无,凸显知识的具体与实在。并且把知识与“学识”“能力”“真”“建设”联系在一起,进一步强化知识的理论系统性、专业技术性、具体实在性、实践应用性品格。这与知识的本义是相契合的,《辞海》对“知识”解释道:“人类认识的成果或结晶。包括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前者是知识的初级形态,后者是知识的高级形态。知识随社会实践、科学技术的发展而发展。”[16]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科学、技术的联系。《外研社·现代汉英词典》将“知识”解释为“knowledge; intellect”[17]《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第4版,增补本)对“knowledge”的 几 种 解 释 是:“understanding; all that a person knows; familiarity gained by experience;everything that is known; organized body of information”[18]826,其中,“understanding”“knows”“gained”“known”“organized”传递出了“知识”的实践性品格,“familiarity”凸显的是“知识”的专业技术性;“organized body”暗示的是“知识”的系统性;对“intellect”的主要解释是:“power of the mind to reason and acquire knowledge(contrasted with feeling and instinct) ”[18]777不仅突出了“知识”的实践性品格(acquire),而且还强化了“知识”的理性色彩(contrasted with feeling and instinct),同时也强调了“知识”的智力优越性或者说专业技术品格(power)。《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将“知识”(knowledge)解释为“科学”(science)的词源:“Science似乎是一个非常简单的词,即使我们仍然记得它在19世纪之前的其他意涵。但我们可以从science与其旧意涵的分化中,看到它背后所透露的社会演变史。这个词在14世纪时成为英文词,其最接近的词源是法文science、拉丁文scientia——知识(knowledge)。其早期用法相当广泛。它意指知识(knowledge),例如:‘上帝是具有知识(sciens)的主宰(1340)。’”[19]强调了“知识”与“科学”的本质相通性。由此可见,老舍对知识的理解和使用,高度契合了知识的元意义。再结合他将具有伦理道德色彩的“人格”与“知识”并置之举,便可得出这样的结论:老舍是站在实践理性、科学理性和技术理性的基点上来理解和运用知识的。他眼里的知识是系统智识、专业技术、实践经验的结合体,与科学(science)相通,与人文素质(人格)并重。

老舍认为唯有这样的知识才能救国。能有这种认识,与老舍的旅英经历不无关系。近代西方崇尚科学、理性的思维,以及“知识教育第一”[20]的教育传统,引起了老舍强烈的共鸣,再对比中国社会长久以来的那种重“做人的文化”而轻“做事的文化”[21]的积弊,从而在《猫城记》中发出了带有知识理性至上色彩的“知识救国”呼吁。

四、感时忧国精神

无论是老舍“救国”的呼吁,还是“对国事的失望”的创作动机,都体现了《猫城记》的感时忧国精神。感时忧国精神,不仅是中国文人的一种传统情怀,而且也是一种现代民族国家意识。因为它的精神内核是民与国休戚与共的国民一体观,体现的是国民对于国家强烈的主体责任感。

《猫城记》的感时忧国精神,已被一些研究充分注意到。如:夏志清《中国现代小说史》在“附录(二)”——《现代中国文学感时忧国的精神》[22]一文中,将《猫城记》作为典范文本予以分析。此外,尚有一些相关评论:“与《狂人日记》中的‘赵庄’一样,‘猫城’作为停滞本土的亡托邦镜像,亦是感时忧国之启蒙文学的典范空间。”[23]“这部小说认真地探索了中国贫困落后的原因,……表现出一种很深沉的忧国忧民的感情。”[24]“我觉得,正因为老舍是个爱国的作家,在当时的情况下,忧国之至,而又找不到出路,才会有《猫城记》。”[25]这些评论,道出了老舍感时忧国精神之强烈,正如“典范”“很深沉”“之至”所形容的那样。在《猫城记》的文本叙述里,小蝎对猫国悲观地担忧,以及“我”对“小蝎的悲观”的感同身受,更加形象地揭示了老舍感时忧国的真实样貌:“自然猫国灭亡,我可以到别国去,但是为我的好友,小蝎,设想,我的心似乎要碎了!一间破屋中过着亡国之夕,这是何等的悲苦。”[12]281“心碎”“悲苦”,这就是对老舍感时忧国精神最为感性、最为真实的极致表达。由此可见,老舍的感时忧国精神渗透着深沉的悲观,甚至是绝望。而愈悲观绝望,愈显示出老舍民族国家理想之健全,以及国民主体意识之强烈。

五、战争卫国思想

老舍的“救国”思想,不止于文化呼吁和情怀展露,还表现为刚健的行动意识,那就是暴力反抗、战争卫国。在《猫城记》中,老舍借“我”这个隐含作者之口,传达了自己的战争卫国思想:“可是,我还替猫人抱着希望:投降的也是被杀,难道还激不起他们的反抗吗?他们假如一致抵抗,我不信他们会灭亡。我是反对战争的,但是我由历史上看,战争有时候还是自卫的唯一方法;遇到非战不可的时候,到战场上去死是人人的责任。褊狭的爱国主义是讨厌的东西,但自卫是天职。”[12]281由此可见,老舍反对战争,但不反对战争卫国。当国家主权被严重威胁、遭遇亡国灭种的危机,即“非战不可的时候”,老舍才主张坚决开战,甚至是死战。因此可以说,老舍的战争卫国思想具有道义的合理性:“还有一种考虑是道德层面的,即卷入战争的人认为战争是合法和可以接受的暴力。一个理由是维护国家的安全,认为在这种情况下进行战争是有道理的。”[26]

《猫城记》表达的战争卫国思想具有重要意义。首先,它在抗战初期即宣传了抗战的合法性,有利于在文学的一隅,参与清扫民众战争心理羁绊的工作;其次,它清晰地标识出了《猫城记》的抗战文学品格(这一品格常被“国民性批判”话语所淹没);第三,它成为理解老舍全身心投入抗战文艺活动的精神之钥。

六、殉国意识

战争卫国往往要付出生命的代价。但老舍的态度是:“到战场上去死是人人的责任”。这体现的是一种殉国意识。这种殉国意识的实质就是国民生命与民族国家共存亡的命运联合意识。《猫城记》对此作了形象地解说:“我明白小蝎,所以我更可怜迷;她似乎无论怎样也不应当死;小蝎有必死的理由。可是,与国家同死或者不需要什么辩论?民族与国家,在这个世界上,还有种管辖生命的力量。这个力量的消失便是死亡,那不肯死的只好把身体变作木石,把灵魂交与地狱。”[12]282-283

这段话还释放出这样一层信息,那就是:殉国仿佛宗教般地殉道,事关灵魂的归宿。正如“那不肯死的只好把身体变作木石,把灵魂交与地狱”所暗示的。老舍不仅在“个体为民族国家尽生命之责”的现实维度诠释殉国意识,还在“灵魂去哪里”的超现实维度、使用宗教警示来强化殉国意识。这就加增了殉国行为的神圣意义。

《猫城记》还表达了一种“不光荣”的殉国意识。这表现在大鹰的殉国追求中:“死在战场的虚荣,我只好让给你。我愿不光荣的死,可是死得并非全无作用。……假如没人响应我们呢,那就很简单了:猫国该亡,我们俩该死,无所谓牺牲,无所谓光荣,活着没作亡国的事,死了免作亡国奴,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如是而已。”[12]262-263这种殉国追求介于“社会功利”和“自我功利”之间,所谓“两可都可”,但更追求的是自我道德的实现,或者说是自我生命尊严的完整(“良心是大于生命的”)。在老舍看来,殉国不单是为国家尽责,也是为自己尽责。这体现了“对人伦负责”“对政治负责”[27]的儒家思想在老舍这样一位具有传统士大夫人格的现代知识分子身上所镌刻的精神印记。

七、青年兴则国兴的认知

老舍认为青年是国家的希望,青年是决定国家未来发展的主体力量。在《猫城记》中,老舍通过正反两种方式表达了这一思想。

首先,老舍正面塑造了小蝎这一充满希望的青年形象,并将其视为国家振兴的潜在力量。小蝎无疑是猫国的希望,他富有强烈的文化正义感和民族自省意识。而且,他是糊涂的猫国中最清醒的猫人,“小蝎是我经验中第一个明白的猫人”[12]280“他的话说得非常有哲学味儿”[12]202,他对猫国的政治、教育和文化的流弊,都有着清醒的认知。尽管他悲观,但这种悲观正凸显了其强烈的国民主体意识和健全的国家理性。正因如此,“我”认为:“他必定会干出些有益于社会国家的事业。”[12]240显然,老舍认为像小蝎这样的青年势必成为中国振兴的潜在力量。“一直以来,现代性之求变求新的愿景,总是被寄托于蕴含更多未来可能性的儿童。在老舍早期小说中,《老张的哲学》中的王德、李应,《二马》中的‘小马’,《小坡的生日》中的‘小坡’,《猫城记》中的‘小蝎’等人物形象,皆是少年中国的表征,……”[23]

其次,老舍通过“猫小孩对猫国的毁灭性惩罚”,反向强调了青年对于国家发展的决定性意义:“正因为家庭学校社会国家全是糊涂蛋,才会养成这群糊涂的孩子们,才会养成这种脏,瘦,臭,丑,缺鼻短眼的,可是还快活的孩子们。这群孩子是社会国家的索引,是成人们的惩罚者。他们长大成人的时候不会使国家不脏,不瘦,不臭,不丑;我又看见了那毁灭的巨指按在这群猫国的希望上,没希望!”[12]221老舍藉此要隐喻的是:如果国家荼毒了青年,国家也就失去了希望,青年衰则国衰。反之,青年兴则国兴。

老舍的这一思想,符合时代发展规律,“时代造就了一代青年,青年又将促进时代的发展,今天他们的思想意识又将在明天的某个时候变成生活中的现实。在这个意义上,青年决定着社会的未来,青年身系中国在21世纪的前途和命运。”[28]老舍的这一思想,也是对梁启超“少年中国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29])的呼应。

八、强调国家公共性的倾向

公共性是国家的重要属性。卢梭曾在《论人与人之间不平等的起因和基础》中感性地呼吁国家的公共性:“我愿出生在这样一个国家:在这个国家里,主权者和人民只能有一个共同的利益,以便国家机关的一切活动都永远以共同的福祉为宗旨……”[30]后又在《社会契约论》中予以谨严地申明:“只有公意才能按照国家成立的目的即共同的福祉来指导国家的各种力量。”[31]这里所谓的“共同的利益”“公意”,即指国家的公共性。

在《猫城记》中,有关国家“公意”的表述也有出现:“无论怎样,这些矮人必是有个国家观念,假如没有别的好处,国家观念不过是扩大的自私,可是它到底是‘扩大’的;猫人只知道自己。”[12]286由于老舍总体上对矮人国持否定态度,所以对他们仅有的亮点,即“扩大的自私”的国家观念,并未顺向地、通透地肯定。而是使用了“无论怎样……”“假如……”“不过是……”“到底是……”等语法策略予以语意延宕。但不管怎样延宕,老舍对“扩大的自私”的国家观念是予以肯定的。所谓“扩大的自私”的国家观念,就是将个人意志、个人利益积聚统合,并最大公约化为国家的“公意”。

老舍对国家公共性的强调,依从的逻辑是由“私意”到“公意”、由个体利益到共同利益。这与梁启超的观点“国也者,私爱之本位而博爱之极点”[32]颇为类似。二者都注意到国家公权是私权的扩大化、集约化。国家公共性的职能属性,最终是要促进国民自身利益的实现。这样的认知逻辑,显然强化了国家公共性的民本色彩。

总之,老舍通过《猫城记》这部早期作品,集中、全面而又强烈地表达了自己的民族国家意识。这与民族危机的刺激和老舍域外经历的影响(加速了民族国家意识的觉醒)直接相关。在表达民族国家意识的策略选择上,老舍主要倾向于批判性揭示,这使其笔下的民族国家话语多具有“诤言”性质,对于彼时乃至于当今的民族国家建设都不乏警示功能。还需注意的是:《猫城记》的民族国家意识并非都是纯然现代的,如“感时忧国精神”“殉国意识”等,尚包含着传统士大夫的儒家政治人格。在这个意义上说,老舍的民族国家意识是现代政治理念与传统儒家思想的结合体。这样的结合,实际上是中国近代以来民族国家建设路径的一个缩影,也是未来中国民族国家建设的有效路径。

猜你喜欢

老舍人格民族
北平的秋
列宁的伟大人格及其当代意义
我们的民族
共产党人的人格力量
周恩来与老舍肝胆相照的友谊
远去的平凡背影,光辉的伟大人格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多元民族
老舍的求婚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