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组织理论视角下韧性社区理论初探

2020-02-25张越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韧性要素居民

摘  要:韧性社区是指社区具有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对扰动的抵御、恢复和适应的能力。而自组织理论是研究宏观领域复杂系统问题的重要方法之一。韧性理论与自组织理论有着较高的契合点,文章将以自组织理论的视角,对韧性社区展开研究,探索具有具有自组织能力的社区应该具备怎样的特性,为我国韧性社区的建设提供理论借鉴。

关键词:自组织理论;系统动力学

一、研究背景

近一段时间以来,城市与城市社区的不确定性扰动日益增加,如受新冠疫情等影响对城市和社区的安全与稳定发展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目前我国多数城市社区是在盲目、快速扩张城市规模的背景之下建设的,缺乏灵活应对各种自然灾害或社会各种突发事件的能力。城市社区是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是居民日常生活的主要空间载体,也是提高城市韧性的重要内容[1]。将韧性理论引入社区建设与营造,是近期国内外相关学科研究的热点方向。

二、韧性社区与自组织理论内涵

1.韧性与韧性社区

韧性,是指物体受到外力作用时,产生变形而不易折断的性质。韧性社区是指社区具有能够依靠自身力量对扰动的抵御、恢复和适应的能力,强调社区的自我应对、自我调试和自我修复的能力,也就是高度的自组织性。

2.自组织理论

热力学第二定律认为,物质的发展过程是一个由有序结构向无序状态演变的“熵增”过程,而自组织论是研究系统从混沌无序状态向稳定有序状态的过程与规律[2]。其中,耗散结构理论协同学论,共同构成了自组织理论的核心内容,并开辟了探索复杂性问题这一科学研究的新领域[2]。耗散结构论提出者布鲁塞尔学派认为,要使系统从无序状态变为有序状态需要满足三个条件[3]:系统必须是一个开放系统,必须保持与外界源源不断的能量与物质交换;系统必须处于远离平衡态,近平衡态不可能出现耗散结构;系统内部必须存在非线性系统动力学过程,如反馈机制,这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能使系统内各要素产生协调与相干效应,从而使系统由杂乱无章变为井然有序。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哈肯创立了协同理论[4],协同论认为,开放性系统由无序变为有序的过程需要以下两个条件:系统内部诸多要素互相影响、互相配合、互相作用;系统从无序状态发展到有序状态时,系统内部诸要素需要互相作用和配合,使系统无序运动变为有序运动进而推动系统质变。

三、自组织理论视角下的韧性社区分析

1.背景简介

六甲道车站地区是1995年“阪神大地震”灾后日本政府启动的一个重建社区单元,南邻JR神户线和六甲道车站,北接手干线,东临六甲本通购物街,西侧为神户市立滩小学,面积约为16.1hm2 [6]。由于震前该地区房屋密集且质量较差,灾难造成了当地70%以上的房屋损毁。该社区的主要行动目的是提高抵御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减少次生灾害发生的可能性,提高社区灾害自救和自组织能力。

2.韧性构成要素

为了更加系统的分析韧性社区的各个要素及其要素间的结构关系,这里借用Yun-cai Wang等人提出的韧性社区维度模型[5] (图1)。

此模型将韧性社区分为三个维度,分别为:基础层、核心层、最高层。三者关系为:基础层为核心层提供了物质支持与保障,最高层为核心层提供了决策和制度的保障,最终形成了以公共服务为核心的韧性体系。以下将通过此模型的基本逻辑对日本六甲道车站地区韧性社区建设采取的措施进行阐述:

(1)基础层:增加空间韧性与环境韧性

震后,神户六甲道车站地区主要进行了基础设施的更新与建设,拓宽既有道路,并实行土地区划政策。车站南地区的居民居住单元呈“小组团”分布。组团内部围合成小公园或广场,平时作为居民游憩的公共空间,灾难发生时具有紧急避难的功能;每个组团采用中低密度的开发建设方式;车站北地区开辟了六甲町公园等兼具生活休闲及防灾避难功能的空间。同时,还修建了供灾难发生时使用的紧急疏散布道、完善更新了相关消防设施。

(2)核心层:完善的公共服务

社区核心提供的公共服务支持主要目标为[6]:缓解社区老龄化问题、引导居民在災难发生的过程中积极组织自救并让居民参与到日常社区改造和完善之中。社区通过建设短租公寓吸引青年人口的入住,降低社区中的老龄化比例,青年群体也成为提供自发社区服务的重要推动力;在组织居民避难方面,社区完善信息传达机制,及时预报灾难的发生,保证信息传达渠道流畅;在各个避难地点设置必要的帮助窗口,以应对各种情况下的突发情况;提供持续的福利服务;社区内成立避险支援委员会,保障灾难发生时的各种调度;成立“灾害管理志愿者组织”用于组织灾害避难知识宣传、组织日常灾难演习。

(3)最高层:协调的管理系统

社区构建了涉及“政府-学界-居民”的多元参与的管理机制。居民作为社区建设的主体,有权提出关于社区建设的各项建议,参与到社区规划中;学界专家主要负责抗震建筑以及其他设施的方案和建议的提供,与居民通过社区中心进行沟通,进一步完善社区设施和灾害下的组织能力;政府负责制定相关的财政支及法律支持的政策,为完善其公共服务提供必要的指导与支持。

3.自组织视角下的韧性社区

系统动力学是系统科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系统行为和系统结构关系的学科。从系统动力学的角度来理解,自组织即是基于系统行为与内在机制间的相互紧密的依赖关系运行产生的结果。利用系统动力学流图可以清楚的了解神户六甲道车站地区韧性社区各个设施和活动之间是如何发生反馈关系(图2),从而形成自组织网络:

依据耗散结构论与协同论,该社区是一个韧性系统,基础层提供的各项设施互相支持,并为核心层的相关服务提供了基础,最高层的各项管理举措也同时提供了反馈关系(图2)。具体的自组织反馈关系为:

灾前:社会住宅引年轻群体的居住—年轻群体参与志愿组织—居民参与相关的灾害演习与知识学习—社区预防自然灾害能力整体提升;

灾中:政府主导建立灾害预警系统—信息预警系统发挥作用—公园绿地广场及避难提供避难支持—社区避险委员会统一协调—组织救援服务—社区自救能力提升;

灾后:专家提供灾害评估与法律支持—政府出台相关财政補贴政策—政府、专家、居民共同制定重建规划—基础设施、灾害避难设施重新复修—社区自我恢复能力提升;

通过以上的过程,三个层面各个要素的互相协调,形成反馈网络。同时,政府与专家机构的参与实际上是系统外的支持,这也是韧性系统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四、自组织理论视角下建设性社区的建议

1.改善空间布局,完善基础设施

使用小尺度的空间组团模式,居住在一个空间单元的居民可以共用核心的公共服务设施与避灾设施,增加居民之间的交流机会,增强互相的联系,尤其是是在新冠疫情防控的背景下,小空间组团的模式避免了扩大传染范围,更利于疫情监控与防范。

2.构建多元化社区公共服务

利用空间设施提供多种社区服务是韧性网络的关键环节。物质设施通过社区服务发挥了效能,并对社区居民产生了链接,通过这样的传导,社区的韧性与面对不确定性扰动的自我组织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

3.多元主体参与

如同六甲道车站地区采用的“政-学-民”联动的多主体参与模式,从上至下完成多元管理体系的构建。应明确参与主体的责任与权利边界,鼓励居民参与并成为社区治理的核心;政府应及时协调三者之间的关系,及时提供灾害防治、灾后财政补贴等外部支持;专家应结合自己的专业领域提出有关社区韧性设施提升、社会服务组织等面的建议。专家与政府的投入资源是韧性系统外部的投入,对于完善韧性系统有着重要的意义。

4.构建自组织网络系统

从自组织理论的角度来说,社区韧性的构成并不是某一个维度、某一层面孤立起来的,而是不同层次的要素通过一定的反馈关系链接起来的一个网络。每一个要素之间存在着一个或多个反馈与流通渠道,最终形成一张复杂的韧性网络。构建这张网络除了需要各个要素稳定的发挥作用之外,要素与要素之间的作用渠道需要保证畅通,最终在“灾前-灾中-灾后”形成一个逆熵的过程,让受到扰动的社区系统从混乱回归有序。因此需要在韧性社区建设前预估社区可能面临的扰动,提前规划韧性自组织网络;依据网络的需求设置相关的基础设施与避难设施,形成各个韧性要素;利用信息技术,保证社区信息发布的及时性和权威性和信息渠道的畅通,引导社区居民自主参与社区治理,培育良好的邻里关系。

五、结论与展望

韧性被认为是城市社区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社会生态子系统的必要条件。尽管国内外学者都意识到韧性社区对于韧性城市建设的重要性,但仍然缺乏系统的韧性社区建设相关理论。文章试图在自组织理论的视角之下探索韧性社区所应该具备的特征和特性,即在完善空间基础设施、提供针对性的公共服务、形成协调的管理组织的基础上,各个韧性要素之间需要形成可传导的韧性网络,形成涉及“灾前-灾中-灾后”的自组织全过程,最终使社区的韧性逐步提升。

参考文献:

[1]栾舒惠.基于韧性社区的社区公共空间研究评述[J].城市建筑,2021,18(08):62-64.

[2]许立达,樊瑛,狄增如.自组织理论的概念、方法和应用[J].上海理工大学学报,2011,33(02):130-137.

[3]何国祥.耗散结构论——自组织理论的重要基石[J].中国软学,1987(03):42-43+49.

[4]郭烁,张光.基于协同理论的市域社会治理协作模型[J/OL].社会科学家,2021(04):133-138[2021-06-10].http://kns.cnki.net/kcms/detail/45.1008.C.20210531.1602.046.html.

[5]Yun-cai Wang,Jia-keShen,Wei-ning Xiang,Jie-Qiong Wang. Identifying characteristics of resilient urban communities through a case study method[J]. Journal of Urban Management,2018.

[6] 熊淳司.事例紹介いま甦る郷、そして未来 ( あす ) へ— 六甲道駅北地区 震災復興土地区画整理事業 [J].区画整理,2007(1):71-82.

作者简介:张越(1998-10),男,汉族,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城乡规划。

基金项目:成都理工大学2020年学习贯彻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暨公共事件应急治理研究专项

猜你喜欢

韧性要素居民
数字孪生技术打造韧性城市
主题:建设韧性城市 助推城市发展
石器时代的居民
“轻车”
53.7%的居民认为目前房价“高,难以接受”
笑中带泪的韧性成长
2015年8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
2015年6月债券发行要素一览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