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在ICU病房的临床观察

2020-02-25马金珠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感染并发症

摘 要:目的:研究ICU病房中应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一组采取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为锁骨下静脉组,一组采取股静脉置管,为股静脉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情况、并发症情况、置管情况。结果:股静脉组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锁骨下静脉组的感染、误入动脉发生率显著低于股静脉组,股静脉组的血气胸发生率显著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两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的诱发风险无显著差异(P>0.05);股静脉组的插管完成时间、平均留置时间显著短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结论:相较于股静脉置管,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但能够减少感染、误入动脉等并发症,适合需长时间置管患者。

关键词:锁骨下深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并发症;感染

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需要建立静脉通道,主要发挥静脉营养、血流动力学指标监测、液体复苏的作用,以控制患者病情[1]。深静脉置管操作简单、留置时间长,导管弹性良好,且静脉滴注种类多样,能够改善患者的血容量,实现对患者的救治[2]。深静脉置管方式多样,其中锁骨下深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比较常见,各有优缺点[3]。有研究表明,锁骨下深静脉置管诱发血气胸的风险较高,而股静脉置管诱发感染的风险较高[4]。因此,无论采取哪种置管方式,均需要保证规范操作,同时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选择合适的置管途径,以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恢复。本研究通过对我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52例ICU患者采取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探究其应用价值。现报道如下:

一、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9年8月~2021年8月期间收治的重症监护病房(ICU)患者104例,随机分为两组,各52例,一组采取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为锁骨下静脉组,一组采取股静脉置管,为股静脉组,锁骨下静脉组男27例,女25例,年龄21~68岁,平均(45.28±13.91)岁。对照组男28例,女24例,年龄22~70岁,平均(45.35±13.95)岁。两组患者基本资料对比(P>0.05)有可比性。所有患者及其家属均知晓本次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本研究获得医院伦理委员会许可。

纳入标准(1)均为ICU病房患者;(2)需要深静脉穿刺;(3)临床资料完整。

排除标准(1)精神疾病者;(2)穿刺部位有疤痕;(3)合并凝血功能障碍者;(4)恶性肿瘤者。

2.方法

股静脉组患者采取股静脉置管:协助患者平卧,穿刺点选择右侧腹股沟韧带下1cm处,消毒、麻醉,以40°为进针角度,进针深度3cm,确定插入股静脉。置入导丝,退针,套入扩张管,退扩张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23cm左右,退出导丝,包扎。

锁骨下静脉组患者采取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协助患者平卧,头偏向穿刺点对侧,穿刺点选择锁骨中内1/3段交界处,锁骨下缘1.5cm处。消毒、麻醉,与胸壁角度15°进针,进针深度约3cm,有穿透感后继续进针,回抽有静脉血,旋转针头,置入导丝,退针,套入扩张管,退扩张管,置入中心静脉导管,深度约12cm,退出导丝,包扎。

3.观察指标

(1)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穿刺成功情况。

(2)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并发症情况,包括感染、血气胸、误入动脉、导管脱出、导管堵塞。

(3)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的置管情况,包括插管完成时间、平均留置时间。

4.统计学方法

本院通过SPSS21.0统计软件包分析研究,计量资料采用()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相对数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x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穿刺情况

股静脉组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详细见表1。

2.并发症情况

锁骨下静脉组的感染、误入动脉发生率显著低于股静脉组,股静脉组的血气胸发生率显著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两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的诱发风险无显著差异(P>0.05)。详细见表2。

3.置管情况

股静脉组的插管完成时间、平均留置时间显著短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详细见表3。

三、讨论

在ICU病房中,深静脉置管应用广泛,虽然能够改善患者病情,但容易诱发并发症,不利于患者恢复[5-6]。有研究表明,采取深静脉置管的ICU患者,诱发并发症的风险超过3.5%,且不同置管途径的并发症诱发风险存在差异[7-8]。其中锁骨下深静脉置管、股静脉置管均有广泛的应用,各有优势,则需要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采取合适的置管方式,以减少并发症,改善患者预后,提高患者的生活質量。

本研究结果显示,股静脉组的穿刺成功率显著高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采取股静脉置管,其位置表浅,股静脉管腔较大,位置固定,且周围组织结构相对较少,走向直,有利于穿刺,穿刺成功率较高[9-10]。有研究表明,采取股静脉置管,穿刺点远离心房,属于正压静脉,并不需要担心空气栓塞,非常适合初学者[11-12]。但是,若为外伤、盆腔手术、腹部手术患者,采取下肢输液,会使门静脉系统压力提高,加重出血,影响循环血量,则不适合采取股静脉置管。而采取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其位置相对较深,若出现解剖变异,则会增加穿刺难度,进而影响穿刺成功率[13-14]。本研究结果显示,锁骨下静脉组的感染、误入动脉发生率显著低于股静脉组,股静脉组的血气胸发生率显著低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两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的诱发风险无显著差异(P>0.05)。在锁骨下深静脉置管中,锁骨下深静脉与肺尖、锁骨下动脉相邻,其周围具有较丰富的神经,若出现操作失误则可能将胸膜刺透,进而诱发血气胸。而在股静脉置管中,股静脉与股动脉邻近,若定位不准确,则可能误入动脉,因此,误入动脉诱发风险较高。另外,股静脉与腹股沟邻近,容易受到尿、便污染,感染风险较高[15-16]。两种置管方式的导管脱出、导管堵塞发生率均无差异。若患者长期卧床,反复翻身,则可能因为用力过度牵拉导管,导致导管脱出。导管堵塞的影响因素较多,包括血凝块堵塞、未妥善封管,以及受到静脉输注物质的影响,若输注甘露醇,或者为高营养物质,则可能粘附管腔内壁,进而使管道阻塞[17-18]。本研究结果还显示,股静脉组的插管完成时间、平均留置时间显著短于锁骨下静脉组(P<0.05)。表明需要长时间留置导管的患者,更适合采取锁骨下深静脉置管。总体而言,两种置管方式优缺点明显,股静脉置管穿刺成功率较高,血气胸发生率较低,而锁骨下深静脉置管同样具有较高的穿刺成功率,但明显低于股静脉置管,感染、误入动脉的发生率更低[19-20]。值得注意的是,采取锁骨下深静脉置管,能够提高患者的舒适度,不仅便于固定,且有利于护理方案的开展,而采取股静脉置管,容易受到会阴部大小便感染,增加了护理难度。因此,在采取深静脉置管前,需要了解患者的个人情况,再选择合适的置管方式。例如:若患者患有盆骨骨折、腹部闭合性损伤等,则不宜采取股静脉置管。在导管留置期间,还应该注意对导管的观察与管理,保证导管固定良好,及时发现并处理导管脱出、堵塞,以降低并发症风险,改善患者预后,促进患者恢复。

综上所述,相较于股静脉置管,锁骨下深静脉置管的穿刺成功率相对较低,但能够减少感染、误入动脉等并发症,适合需长时间置管的患者。由于当前床边超声技术在基层医院应用越来越广泛,超声引导下进行锁骨下深静脉穿刺置管的成功率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因此它较为安全、便捷、有效、可靠,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盛阮妹,王海燕,高彦定,等.老年患者超声引导下锁骨下静脉与腋静脉穿刺的比较[J].临床麻醉学杂志,2020,36(6):540-543.

[2]程泽芳.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在急性创伤护理工作中的应用[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20,7(30):124.

[3]储文梅,施荣,计高荣,等.ICU高凝状态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完全血凝堵塞危险因素分析[J].疑难病杂志,2019,18(12):1231-1235.

[4]赵建新,朱逸明,仲川岳,等.锁骨上入路锁骨下静脉置管放置TIVAP的临床应用[J].江苏医药,2018,44(5):589-591.

[5]游锦燕,黎菁,王素萍,等.不同中心静脉置管在CCU患者中的应用研究[J].西南国防医药,2018,28(4):390-391.

[6]徐依成,秦伟,王培福,等.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和传统深静脉置管的并发症风险对比[J].中华老年心脑血管病杂志,2019,21(3):266-269.

[7]亢凤兵,窦微微,钮静,等.超声引导下经腋静脉中心静脉置管在ICU病房的应用效果[J].临床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5(36):93-94.

[8]张桂荣,白雪景,王芝云,等.不同部位中心静脉置管比较[J].河北医药,2020,42(18):2796-2798+2803.

[9]谷小燕,杨金芳,谢华琴,等.癌症患者行超声引导改良塞丁格技术经锁骨下静脉置PICC导管的对照研究[J].护理学报,2020,27(13):70-74.

[10]彭华明,周杰.影响重症监护病房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医学创新,2020,17(17):44-48.

[11]王敏,杨昕,周燕平,等.ICU患者深静脉导管留置时间与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关系研究[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9,16(12):1763-1766.

[12]程婧,魏利娟,沈海琴.泡沫敷料在ICU中心静脉导管维护中的应用效果研究[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9,26(4):140-141.

[13]王靖,李娜,齐云霞,等.PICC与传统经锁骨下静脉、股静脉途径穿刺置管在血液病患者静脉化疗中的应用比较[J].河北医药,2019,41(5):798-800.

[14]吴柯柯,周炜,杨英姿,等.ICU病房多种导管相关细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分析及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8,25(11):1367-1369+1396.

[15]李宁.两种深静脉置管在急性重症胰腺炎治疗中的应用[J].中国疗养医学,2018,27(9):949-950.

[16]刘伟,孙晓旭.不同超声引导方式在ICU患者颈内静脉穿刺置管中临床比较[J].生物医学工程与临床,2018,22(4):423-425.

[17]金煜婷,朱红灿,焦淑洁,等.神经重症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血栓形成的相关因素分析[J].临床神经病学杂志,2018,31(3):193-196.

[18]吴佳敏.深静脉置管与皮肤护理对预防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效果觀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电子杂志,2020,8(31):147+152.

[19]武海棠,徐元元.深静脉置管与皮肤护理对预防ICU危重症患者导管相关性感染的作用分析[J].皮肤病与性病,2019,41(1):148-149.

[20]黄娜.ICU因怀疑CLABSI而致深静脉置管被拔出的简单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当代护士(上旬刊),2018,25(1):154-155.

作者简介:马金珠(1987—),男,安徽利辛县人,本科,重症医学。

猜你喜欢

感染并发症
浅析美军战斗精神的致命并发症
肥胖的流行病学现状及相关并发症的综述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后舒适护理模式对疼痛感的控制效果
小儿支气管哮喘与小儿肺炎支原体感染相关性分析
膝关节镜联合透明质酸钠治疗老年性膝关节骨性关节炎疗效观察
骨三相显像对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松动与感染的鉴别诊断价值研究
降钙素原在外科感染性疾病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可吸收螺钉治疗34例老年胫骨平台骨折并发骨质疏松的效果及其对疼痛和并发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