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人员密集场所灭火救援对策的几点思考

2020-02-25郝那森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2020年8期
关键词:灭火救援对策

郝那森

摘 要: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员密集场所的数量随之不断增多,由于人员密集场所人流密度较大、火灾荷载高、火灾危险系数高,一旦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事故,极易引发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因此,本文结合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危险特性,结合笔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对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后的基本扑救措施及相关注意事项进行了分析,希望与全国的消防指战员进行业务交流,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关键词:人员密集场所;灭火救援;对策

一、人员密集场所的定义

人员密集场所主要指同一时间内聚集人数超过50人的宾馆、商场、集贸市场、体育场馆、会堂、公共娱乐场所、医院、图书馆、养老院、托儿所、幼儿园、劳动密集型企业的生产加工车间和集体宿舍等。

二、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特点

1.火灾荷载大、耐火等级低

人员密集场所多使用可燃、易燃装修材料,且该类型的人员密集场所内部可燃物品通常较多、例如商场、市场内部存放大量商品、货物;导致该类场所火灾荷载加大,耐火等级相对较低,极易引发火灾事故的发生,且一旦发生火灾事故,火势燃烧猛烈、蔓延极快。

2.空间体量大、火势蔓延途径多

大型宾馆、商场、体育馆类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空间体量普遍较大,内部充氧丰富,且该类场所内部各种管线、管井纵横密布,发生火灾后火势蔓延途径多,造成内攻控火难度加大,随着火势的逐渐蔓延扩大,高温烟气对该类场所内部基础结构设施造成破坏,甚至引发次生灾害的出现。

3.空间相对封闭、人员逃生困难

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由于人群密度较大,例如学校、工厂的集体宿舍,人员超标现象普遍存在,此外,医院的病房中老弱病残各类人员都存在,一旦发生火灾,无法快速逃生。此外,密闭空间导致该类建筑内部无法迅速排烟散热,导致高温有毒烟气积聚,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起火建筑内部的能见度,被困人员在恐怖心理的驱使下,本能的无序逃生,极易造成群死群伤事故的发生,甚至引起严重的踩踏事故。

4.存有易燃易爆物品、爆燃危险性大

部分医疗、餐饮、科研类人员密集场所普遍存放有一定数量的易燃易爆物品,例如大学中的化学实验室及医院中普遍存放的医用酒精、双氧水等,一旦保存不当,接触到高温、明火,极易引发燃烧、爆燃,产生的燃烧产物对人体造成不同程度的化学灼伤,增加了该类场所的火灾危险性。

三、人员密集场所的火灾扑救难点

1.内部消防设施不完善,不利于初期火灾的扑救

人员密集场所内部设施较为完善,但保养维护不到位,在火灾扑救过程中无法完全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此外,部分人员密集场所处于高层建筑中,一旦内部固定消防设施无法使用,完全依靠后期铺设水带灭火,不但增大了灭火人员的工作量、而且延误了灭火的最佳时机,导致灭火作战行动无法顺利开展。

2.内攻控火难度大、灭火作战时间长

由于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火灾荷载相对较大,一旦发生火灾,火势蔓延极为迅猛,火势和高温烟气的蔓延,导致灭火作战时间延长,增加难度。

3.疏散救人任务重、科学决策难度大

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结构复杂,人员相对分散,增加了搜救工作的难度和时间,人员逃生的路线有时会与内攻灭火的进攻路线冲突,加大了消防人员疏散救人的难度。

4.火情复杂多变、灭火剂选择难度大

部分科研场馆或医院仓库发生火灾,储存在内部的易燃易爆危化品,处理不当极易引起次生灾害的出现,增加了扑救火灾的难度。

5.火场供水强度大、现场供水保障困难

因可燃物品火灾荷载大,火场供水需求大,容易出现灭火用水不足的现象,即使调集远程供水系统到场协助作业,也由于该系统较长的铺设时间影响了扑救火灾的最佳时机。

四、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的扑救措施及相应对策

加强第一出动,积极疏散抢救被困人员。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后,第一时间调集足够的灭火力量到场。为保障灭火作战行动的顺利开展,除常规的水罐车、压缩空气泡沫车外,还应调集强臂破拆车、登高车等车辆器材装备到场协助作业。此外,在进行人员搜救的过程中,重点对餐厅、娱乐场所的包间、楼梯间等充烟部位进行搜救,当现场面积较大时,还应当及时划分搜救区域,责任到人,确保将被困人员全部救出。

1.针对性开展火情侦查、切实查清火场情况

对于起火人员密集场所的火情侦察,必须要有针对性,力争及时、全面的掌握火场情况,及时掌握作战目标内部的通道、结构、起火物质主要危险特性、人员被困位置及可能应用的灭火进攻及人员搜救路线,并根据火情侦察情况及时调整力量部署。

2.合理優化车辆战斗编程,有效组织火场供水

在扑救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的过程中 ,除采用正确的灭火战术外 ,能否及时、迅速、有效、不间断地保障火场供水 ,则是取得灭火成败的关键。(1)火场供水连续不间断。作战时水源的来源有依托室内消防设施供水、利用移动消防装备供水和固移结合供水。车辆供水方式中有单车供水、多车串联供水等。(2)单车垂直供水。作战人员可根据建筑的结构特点,选择铺设水带的位置,如顺外墙(阳台、窗口处)垂直铺设;顺外部疏散楼梯垂直铺设等。垂直铺设水带的方式均以从上向下悬垂施放水带为佳。(3)单车与手抬机动泵串联供水。如着火层的位置高出单车供水的实际高度或者耦合供水的实际高度,可采用此法将灭火剂多次加压达到供水要求。

3.充分利用建筑本体,设防堵截、阻止火势蔓延

当起火人员密集场所内部火势仍然局限于建筑一侧时,此时的灭火力量部署应以堵截设防为主,待火势得到控制且现场力量充足后,再逐步推进,迅速扑灭火势。当起火人员密集场所内部全部充斥火焰,应以围堵设防为主,并及时只开启起火层全部门窗排烟散热,当火势突破建筑窗口时,现场指挥员应审时度势,及时调整阵地并重新组织力量部署,由内攻转为外攻,并对相邻建筑采取射水保护,防止灾情的进一步扩大。

4.充分利用内部固定消防设施、第一时间阻火灭火

从控制火势角度上看,建筑内部利用防火墙、防火门、防火窗实施物理分隔的防火分区都能有效地阻止火势蔓延,利用这些防火分区作为战斗布置的依托来实施救援和控制火势。现场灭火人员在内部固定消防设施完备的前提下,应优先选用该类设施,精确打击火点,同时启动自动喷淋系统、水幕系统等内部固定消防设施协助作业,力争最大限度的减少火灾带来的损失。

5.联勤联动、积极调动相关力量协助作业

当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后,现场指挥员应及时协调调集公安、安监等相关部门到场协同作战,确保现场力量充足,例如,当现场供水不足时,可由现场指挥员协调当地自来水公司为起火建筑现场附近市政消火栓加压,并调动环保部门洒水车协助运水。

五、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扑救的注意事项

1.内攻人员必须做好个人防护

扑救人员密集场所发生火灾时,内攻人员必须严格按照防护等级落实相应防护措施,最好2-3人组成一个战斗小组,由指挥员或战斗班班长带领,当起火建筑内部纵深相对较长时,还应及时设置安全绳,内部烟雾较大、视线不清或夜间作业时,必须采取相应的照明措施。此外,在起火人员密集场所外部设置安全员。

2.正确选择水枪阵地的设置位置

人员密集场所内部发生火灾后,为确保内攻近战战术的实施,水枪阵地的設置应适当靠近起火点,必要时可调集铲车等疏散、转移部分物资。当现场情况较为复杂,灾情严重,应尽量减少一线作业人员数量,尽量使用水炮等器材实施远距离灭火。火势得到控制后,应尽量选用小口径水枪,尽量减小现场水渍损失。

3.做好火场警戒、适时组织人员替换

扑救人员密集场所火灾时,应抽调专门力量或协调公安部门协助做好火场警戒,在灭火作战行动实施过程中,还应当组织一定比例的预备力量,必要时进行应急救援和力量轮换,防止一线作业人员体力耗尽,出现险情。

4.正确选择紧急撤离路线、避免不必要的伤亡

当现场情况较为严重时,应在起火建筑外部设置观察哨,随时观测起火建筑的整体稳定性,并预先设立紧急撤离路线,设定紧急撤离信号,一定现场险情加剧,迅速组织人员撤离至外部,避免人员伤亡现象的出现。

总之,人员密集场所由于其较为复杂的功能及相对较高的火灾荷载密度,发生火灾后极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这就需要我们一线指战员在日常的工作学习过程中,不断积累扑救人员密集场所火灾的基础知识和扑救经验,利用“六熟悉”进行重点场所、重点部位的调研,力争队伍随时能够“拉得出、冲得上、打得赢”,确保辖区居民的安居乐业。

猜你喜欢

灭火救援对策
LabVIEW下的模拟电路实验教学创新对策
提高中小学音乐欣赏教学质量对策探讨
“深度伪造”中个人隐私的保护:风险与对策
走,找对策去!
我国货币错配的现状及对策
浅析音乐教育在基层消防部队中的作用
危化品火灾主要特点及灭火救援应对策
浅谈如何强化灭火救援战斗中的安全防护
浅谈全面强化基层消防部队灭火救援能力的措施
浅谈强化基层消防部队的灭火救援能力建设的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