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时代正反沉默螺旋理论的关系与启示

2020-02-24徐梦璐

视听 2020年12期
关键词:李文亮螺旋传统媒体

□ 徐梦璐

“沉默螺旋”理论是传播学领域的重要理论之一。随着互联网的广泛应用,该理论表现出了较大的局限,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冲击与挑战。在互联网时代,人们有了更多自由表达观点、意见、思想的渠道与平台,也有了更多交友、交流、沟通的虚拟社交圈子,人们似乎变得不再那么害怕被孤立,也越来越敢于表达,“反沉默螺旋”的现象与理论也因此应运而生。

尽管正反沉默螺旋理论奏效的条件是相反的①,互联网也为后者提供了发展的环境与土壤,但笔者认为,对待这两个理论不应“非黑即白”,两者虽然存在较大的差异,但并不完全对立。从更大视角、更深层次来看,两者还存在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关系,在应用中完全可以实现相互协同。应注重对这一对理论的综合应用,让两者更好地“各司其职”,共同促进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协调发展。

一、“沉默螺旋”理论的由来

人类社会由大大小小的群体构成,其本身也是是一个巨大的群体。人们在群体中发表个人意见时,很容易受到他人的影响——当多数人表达同一个观点的时候,剩下的少数人极有可能抛弃自己原来的想法,转而去附和多数人。

人类是一种具有趋同心理的动物,我们常常希望自己与群体中的其他人保持一致步调,避免被视作异类而被群体孤立,极端情况下还有可能受到人身攻击。校园欺凌现象就是一种典型的悲剧案例,被欺凌者已经被孤立,欺凌者中有一部分人因为害怕被孤立,所以不得不扮演受到大多数人倾向的角色。

趋同心理长久存在于人类社会当中,在过去的历史事件里也有所体现。1965年的德国大选中曾发生这样一件事:竞选初期,基督教民主党和社会民主党的支持率不相上下;半年后,基督教民主党在和另一位竞选对手相比时显现出了明显的优势,其在政治上取得胜利的民众期望大大提高;在这之后,基督教民主党一路高歌猛进,赢得大量支持,最终以9%的选票优势力压社会民主党,成为大选的胜利者。

德国社会学家诺埃尔·诺依曼在这一事件的基础上进行了一系列研究解释,并最早提出了“沉默螺旋”理论。诺依曼还认为,“舆论是我们的社会皮肤”,公众言论在传播的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不一致的声音,当某一方意见成为“大多数”时,舆论则会逐渐趋向一致,呈现出一种融洽的、和谐统一的社会外表。

二、互联网时代“沉默螺旋”理论的局限与“反沉默螺旋”的产生

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传统媒体对公众的影响力开始减弱,不管是从受众范围还是从用户使用时间来说,互联网与传统媒体相比都具有明显优势。互联网的出现为人们表达个人意见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在这种环境下,那些原本可能消失的“少数意见”得以保留,并通过互联网让大众听见不同的声音。“沉默螺旋”理论的局限性在互联网时代日益显露,与之相对的,那些少数意见的存在、传播甚至逆转成为“多数意见”的现象被人们称作“反沉默螺旋”,并在新时代逐渐彰显出它的影响力。

“沉默螺旋”理论的前提是“人们害怕因表达不同意见而被多数派孤立”,但随着互联时代的到来,这样的前提似乎有些站不住脚。互联网是一个虚拟性、匿名性的公共环境,虚拟环境增强了人们的独立意识和理性思考,因为他们不会像现实生活中那样被动地受到他人意见的影响,而是相对主动地去分析网友们的言论,也大大提高了自我表达的欲望。

互联网时代的另两大特征开放性和高效性使人们能够迅速便捷地获取更多有效信息,从而对现实事件有更加全面的认识。传统媒体时代的信息流通速度相对缓慢,当人们对某一事件不甚了解时,由于群体的“信息压力”,他们更愿意相信多数派提供的信息与观点而非少数派。互联网的兴起让信息的获取变得更开放、更高效,当人们处于信息平等的状态下时,信息压力便不复存在,这在很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们对多数派盲目服从的现象。

基于网络的新媒体改变了传统媒体与大众之间的单向传输模式,实现了信息和意见反馈的双向传输,为意见气候的多元化提供了可行性②。人们可以通过网络监督传统媒体和新媒体,意见气候得到自下而上的调整,而非由传统媒体控制。拥有了话语权之后,网民们开始乐于表达,从被动的信息接收者变成了传播者,逐渐形成不同的意见圈,共同构成了多元化的意见气候。这样的网络环境有利于预防“意见垄断”的出现,即使是“沉默螺旋”中的少数派也会在自己的意见圈内发表观点,更有一部分人是少数意见的中坚分子,他们或许会成为新的“意见领袖”,甚至有可能吸引更多志同道合的网友,壮大势力③,带领意见圈摆脱“少数派”的劣势标签。这便是“反沉默螺旋”生命力的体现。

三、“反沉默螺旋”不是对“沉默螺旋”的替代

在互联网兴起的时代,“沉默螺旋”理论显现出局限性,“反沉默螺旋”展现出生命力。在这样的情况下,人们容易陷入一种“非黑即白”的误区:旧的理论在新时代暴露了弊端,那么就应该用新的理论去替代。然而,事实并非如此,在众多事件当中,仍然可以发现“沉默螺旋”的存在,甚至和“反沉默螺旋”同时作用于同一事件。

以重庆市的一起交通事故为例。2018年10月28日,一辆公交车在长江二桥上行驶的过程中突然越过中心实线,在与一辆红色小轿车相撞之后惨烈坠江,全车包括司机在内的15人无一生还。消息一经报道,便引起社会上的高度关注,人们在惋惜生命的同时,更加痛恨的是造成悲剧的肇事者。由于调查需要时间,官方并不能立刻判定事故的起因,然而网民们却经受不住等待,早已争分夺秒地开始了热议,首当其冲的便是开红色小轿车的女司机。从第一位网友认为女司机有罪,到大多数网民隔着屏幕肆意谩骂,只经历了半天的时间。在缺乏事实依据和急于得到结果的双重压力作用下,人们的理性思考能力被大幅削弱,于是他们开始跟风、盲目从众。“沉默的螺旋”开始上升了,公众对多数意见的感知越来越强烈,其追随者也就越来越多,少数群体则在螺旋上升中愈发沉默。

事发当日下午,警方发布通报,证实红色小轿车女司机属正常行驶,并未做出任何导致事故发生的违法行为。网络上哗然一片,多数派“义愤填膺”建立起来的一套“正义说辞”顷刻崩塌,原本沉默的少数派在这时触底反弹,纷纷站出来发表他们理性的个人观点,等待官方还原事故真相。“沉默的螺旋”渐渐消失,“反转”就此开始。

在11月2日的新闻发布会上,官方正式公布原因:车内黑匣子监控视频显示,公交车上的女乘客刘某与司机发生激烈争执,两人互殴并争夺方向盘,导致车辆失控坠入江中。在经历了女司机事件的反转和公交车司机的谣言之后,部分网民焦躁已久,他们终于找到了强烈愤怒的宣泄口,种种言论都离不开对女乘客的指责,似乎又要在网络上掀起一股“沉默螺旋”,其实不然。舆论在这个时候已经经历了长达五天的发酵,大部分人在事件发生最初时表现出来的冲动也已慢慢平息,理性思考下的人们最能表达出自我的真正观点。当人们看到网络上某些一味指责女乘客的言论时,思维与之碰撞,便产生了火花。他们认为,女乘客的胡搅蛮缠、公交车司机的冲动反击、其他乘客的冷眼旁观,都是造成这次事故直接或间接的原因。曾经的“少数派”终于站在了舆论的最前端,用理性而客观的分析赢得了多数人的支持,完成了舆论势力由弱到强的反转。

在这个案例中,“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都产生了作用。尽管在互联网时代,“沉默螺旋”理论表现出较多的缺陷,但也不能一棒子打死,偏激地全盘否定它,因为它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可以看到,在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中,舆论在最初确实是以“沉默螺旋”的形式展开的,“反沉默螺旋”是在官方出面之后才完成了强弱势力的反转。但“沉默螺旋”的作用是客观存在的,我们无法拒绝与否认这个客观事实,只有用“沉默螺旋”理论来分析、识别、把握其中的作用机制,从而采取更有针对性的对策,进而有效实现新旧势力反转,才能让舆论朝着理性、冷静、客观的方向发展。

在这个过程中,“反沉默螺旋”理论要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而不是通过反对或替代“沉默螺旋”理论的途径,相反,需要后者的指导,以便更好地抓住“拐点”,让少数理性的观点走上上升的轨道。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是“沉默螺旋”与“反沉默螺旋”理论共同推动了真相大白于天下,最终让理性的声音占据了上风。

四、“反沉默螺旋”与“沉默螺旋”之间存在着协同作用

前文分析表明,“沉默螺旋”理论并没有因为互联网的出现而过时,它依旧存在于现实事件当中,有时甚至和“反沉默螺旋”现象在同一事件里交错体现。“反沉默螺旋”并不反“沉默螺旋”,也不是“沉默螺旋”理论的替代。如果再进一步深入分析的话,还可以发现这两者之间甚至还存在着相互依赖与协同作用。

以李文亮医生的事件为例。2020年初,新冠肺炎疫情来势汹汹。武汉市中心医院的李文亮医生最先向外界发出防护预警,得到网友的广泛称赞,然而这一事件的过程却是曲折的。

2019年12月30日下午,李文亮医生在同学群里先后发布了“确诊7例SARS”、阳性指标患者胸部CT、“冠状病毒感染确定,正在进行病毒分型”等消息,并提醒同学“让家人亲人注意防范”。2020年1月3日,辖区派出所以“在互联网发布不实言论”为由,对他提出了警示和训诫。1月8日,李医生不幸感染新冠病毒,并于2月7日凌晨因全力抢救无效去世。

在新冠肺炎疫情得到权威认定之前,派出所的做法其实无可厚非,他们的目的是为了制止谣言可能带来的社会恐慌,而绝非有意针对为难李文亮医生。当疫情大规模扩散之后,人们想到这位勇于发言的医生,深深地感谢他、称赞他,而他却要为此背负沉痛的警示和训诫,实在是难以服众。对于辖区派出所不恰当的做法,民众通过网络等渠道发表各自的言论,得到了中央的关注,国家监察委员会派出调查组赶赴湖北武汉,对涉及李文亮医生的有关问题进行全面调查。2020年3月19日,武汉警方决定撤销对李文亮医生的训诫书,向其家属致歉,并对该案相关责任人做出处理。

通常情况下,公安机关的决策在民众心目中具有较高的公信力,人们一般不会怀疑,这时候的“沉默螺旋”是有利于社会稳定的。然而在李文亮医生事件中,恰恰是民众对派出所的不满引起了高层的重视,间接帮助李文亮医生及其家属讨回公道,得以让社会信服。

在这个案例中,“反沉默螺旋”与“沉默螺旋”这两个理论都能在特别的条件下发挥作用,但也都有一定的应用范围,都存在一定的局限。在特定的条件下,两个理论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补充、相互依赖的关系,当两者之间的任意一方无法发挥其正面作用时,另一方便可以挺身而出,弥补其局限性。

五、结语

“沉默螺旋”是传统媒体时代诞生的理论,“反沉默螺旋”是新媒体时代产生的现象。尽管两者的适用条件、假设前提、作用机理均不相同,两者之间也存在着一定的对立、矛盾与冲突,但“反沉默螺旋”并不是“沉默螺旋”理论的替代,相反,两者是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协同的关系。

处理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的关系应从中得到启示,两者之间也不完全是替代与被替代的关系,还有相互补充、相互依赖乃至相互协同的关系。尽管新媒体具有许多独特的优势,其发展的势头也很迅猛,对传统媒体形成冲击,但它不太可能完全取代传统媒体。

相反,新媒体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需要传统媒体的助力。尽管新媒体呈现出“去中心化”的特征,但其发展往往又需要一个“中心”的支撑与引导。比如,新媒体的“去中心化”与匿名化,为一些别有用心的人误导舆论提供了可能与空间,这时需要权威性更强的传统媒体进行澄清与揭示。同时,以“中心化”为特征的传统媒体也需要“去中心化”的新媒体的监督,以使传统媒体更优秀、更可信,更具权威性与“中心化”特征。可见,两类媒体完全可以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注释:

①樊荣.网络传播中“杠精”的表现与成因——基于“反沉默螺旋”理论的视角[J].今传媒,2019(05):4645-47.

②孙琰.新媒体时代下对“沉默的螺旋”理论适用性的分析[J].视听,2020(04):32-34.

③陈丽芳,郭奇文,陈默.新媒体时代“反沉默螺旋”现象与网络舆论引导研究[J].出版广角,2019(22):83-85.

猜你喜欢

李文亮螺旋传统媒体
16排螺旋CT在腰椎间盘突出症诊断中的应用观察
李文亮:最早预警疫情的“吹哨人”
李文亮
李文亮医生的最后40天
旋风“螺旋丸”
关于传统媒体能否打造“名公号”的思考
传统媒体为什么要包装自己的“网红”
前駐長崎中国総領事 李文亮氏 中国人墓地の清掃に感動
奇妙的螺旋
256层螺旋CT在肺撕裂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