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智能时代下人与技术的关系
——从“媒介即人的延伸”到“赛博人”

2020-02-24邵文静张夏雨

视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媒介身体人类

□ 邵文静 张夏雨

纵观人类历史的进程,科技的进步总是不可避免地推动人类文明走向更高的层次,前三次工业革命已经深刻地印证了这一点。近些年,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兴起,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吴军在《智能时代》中提出,谷歌围棋计算机AlphaGo在2016年击败世界冠军李世石的事件标志着人类进入机器智能时代。智能时代带来了一系列新的革新,也重新改写了人与技术的关系。

一、智能时代与智能传播

传播是一项高度依赖媒介的社会行为,使用不同的传播媒介在很大程度上将会左右着传播效果的发生,这也是为什么前三次工业革命的影响都鲜明地体现在了传播领域。蒸汽革命带来了铺天盖地的印刷出版物,电力革命使得广播、电视成为人类接收信息的重要载体,互联网革命使因特网进入千家万户,改变了受众和信息的单向传播,极大地提高了受众的主体性。不同时代下的人类文明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得以传承、延续,媒介本身也成为了文明的一部分,汇入人类文明的长河中。

智能时代下,借助于各类智能技术,传播媒介再一次实现了它的更新。现阶段关于智能传播的界定尚未形成统一的认知,大致说来,智能传播是指依托于各项智能技术所进行的信息传播活动,其中的传播主体既可以是个人、社会组织、机器,也可以是人和机器的结合。而其中的“智能技术”包括智能传感器、数据挖掘、算法、VR/AR等技术。

过去,我们利用媒介延伸了人的感官,使得人可以足不出户就“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而智能时代下的媒介不仅仅停留在对人体的“延伸”上,它越来越成为现实世界的一个部分,无处不在,无所不是。我们甚至不能准确地说出媒介是什么。媒介就是我们所处的现实,是我们身体的一部分。

二、技术与人的关系

(一)延伸:媒介即人的延伸

麦克卢汉是最早探究技术与人的关系的学者,他在《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一书中提出了“媒介即人的延伸”的概念。他认为,媒介帮助我们拓展了自身的感官或器官。在过去,我们目之所及之处即是我们视力的极限,但是电视的出现将遥远时空里发生的事情以影像的方式呈现在我们面前,大大拓展了我们的视觉和听觉。但同时他也认为,技术对人类感官的延伸也是一种分割,比如广播单纯地延伸了人类的听觉,但是人类在收听广播的同时无法调动其他感官的活动,长此以往会分割人的感官的综合性。

相较于以往的技术对人类感官的分割,智能时代下的技术更多的是一种综合感官的延伸,如AR、VR技术融合了人的多种感官,改变了人的在场方式,戴上VR眼镜我们可以将肉体放置于现实中,而让思维进入广阔无边的虚拟世界,营造出一种虚拟的在场感。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在这个时代得到了技术上的实现。因此,“媒介即人的延伸”的观念在智能时代应当有所发展。

(二)嵌入:赛博人的崛起

最早的“赛博人”概念来源于“赛博格”(Cybory),它是cybernetic(控制论的)与organism(有机生物体)两个词语的组合。1985年,哈拉维将“赛博格”定义为无机物机器与生物体的结合体,比如安装了假牙、假肢的身体。这样的身体由于技术的嵌入已经不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体①。

彭兰认为,物联网、人工智能、“云”三项技术的发展将人类带入了一个“万物皆媒”的泛媒时代,未来的人工智能技术则将使人与智能机器(包括软件)变成人机合一的关系②。机器嵌入人体形成一个新的系统,一个新的人。孙玮将这种新的人定义为“赛博人”。赛博人是指“后人类时代出现的这些为技术所穿透、数据所浸润的身体”③。“技术嵌入人体”,不仅仅指生物学意义上的嵌入人的身体中,更多的是指技术嵌入人的思维之中,人类对技术的适应就像对自身本来存在的器官一样,人和技术高度融合、形影不离。可以说,任何一个具备使用智能设备能力的人或者生活在智能时代笼罩的社会中的人都是赛博人。下面将详细分析技术对人身体和思维的嵌入。

1.技术嵌入身体。技术嵌入人体的第一层,即生物意义上的嵌入人的身体,这里的“嵌入”是指人体和机器的结合。智能时代下,越来越多的可穿戴设备进入人们的生活,如智能手环、VR眼镜等。配备了智能芯片的可穿戴设备在体感技术的支持下能够随时随地采集到人体的各项数据,如心率、血压、步数、体温等并且与电脑相连,随时将这些数据上传到云端,便于我们对自己的身体状况进行分析和把握。这些被感应、收集、上传、分析的数据拓展了人类认知自身的维度,人成为计算机数据的重要来源,而这些数据反过来又会制约人的行动。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人类文明就是一个人类不断对自身和外部世界进行认知的过程,而人机结合所产生的数据加快和加深了人类的这种认知,推动人类文明到达一个全新的发展阶段。

2.媒介嵌入思维。技术嵌入人体的第二层也是最重要的一个层面,即技术嵌入思维,这里的“嵌入”是指技术融入人体所造成的人类思维方式的变化。赛博人和自然人思维方式一个很重要的不同就是对“空间概念”的感知。如果说在“媒介即人的延伸”时代,技术对社会的一系列变革还发生在现实空间的话,那么在“赛博人”的时代,技术与人的结合可能会使我们生活的世界变成一个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世界。

过去,呈现在各类媒介上的世界和现实世界是有着明显的区分的,尽管语言描绘得再生动、画面拍摄得再清晰,人们也不可能将报纸呈现的世界、电视呈现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相混淆,因为报纸一合、电视一关,人们立刻就会脱离当时的语境回归到现实空间中。而在“赛博人”时代,人和技术的结合使得“赛博人”成为媒介终端和新的传播主体,人们利用各种智能设备工作、学习、社交、休闲娱乐、获取知识。事实上,人类好像同时生活在现实世界与虚拟世界中,或者说,人们已经越来越意识不到自己生活的世界是现实空间还是虚拟空间,这种虚拟与现实交织的体验就是“赛博人”对空间的感知。

三、“赛博人”带来的影响

(一)对社会

1.智能城市兴起。在智能时代,互联网的触角几乎覆盖了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如教育、医疗、交通、社交等。我们每天都在生产着大量的数据,这些数据通过网络彼此相连,将我们的城市放置于由“数据”和“相关性”结成的网中。可以说,我们生活的城市正变得越来越智能,我们都是这座“智能城市”中的居住者。

人与技术的高度结合也创造着新的职业形态,“直播+电商”的形式就是其中之一。依托短视频崛起的大批网络主播日常呈现在我们面前的就是“人和智能机器——手机或者摄像机结合”的赛博人形态,他们的职业和智能技术是分不开的,无论是变声器处理过的声音、美颜滤镜下的脸,还是弹幕的互动交流形式、线上秒杀的消费体验。可以说,“直播+电商”就是智能时代下人和技术结合所创造出的产物。

2.信息茧房包裹一切。互联网的迅猛发展、5G时代的到来、大数据的定制化服务都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大数据和算法相结合所形成的个性化推送改变了人们接收信息的方式,人们可以自主选择想要接触的信息,但是这种自主选择本身就加剧了信息茧房效应,将人们紧紧包裹在“兴趣”所结成的茧房中。信息茧房的加深将导致群体极化,使社会黏性降低,社会整合变得困难。

(二)对个人

1.加剧媒介依存现状。智能时代下的人们长期沉浸在媒介所织就的社会网络中,和媒介越来越融为一体,这会进一步加剧媒介依存现状。人们不再借助身体记忆知识而是诉诸搜索引擎,不再凭借生物本能熟习周遭环境而是依赖GPS导航,高度依赖媒介的“赛博人”不自觉地将原本属于身体的部分功能让渡给机器。

智能技术带来的沉浸式体验一方面营造了现场感,另一方面也造成了社会信息的内爆。“赛博人”借助智能技术获取信息虽然便捷高效,但也缺乏深度、浮于表面。这些信息或许可以充当谈资,但却无法促成有意义的行动,会造就一批失去批判能力的单向度的人。与此同时,过度沉迷于媒介传播而忽视面对面的人际交流,也会导致群体的淡漠。

2.个人隐私不复存在。个人隐私并不仅仅指那些人们不愿意公之于众的私人信息,更指个人拥有决定哪些信息可以公开、何时公开以及向谁公开的权利。如果说在之前个人隐私的泄露还是有迹可循的话,那么在万物互联的智能时代,个人隐私的泄露将更加隐蔽。

我们在网络上总是会不可避免地留下一些痕迹——浏览记录、点赞、评论、收藏、订阅、关注等,这些使用痕迹会被后台保存。与此同时,佩戴上可穿戴设备、拿着智能手机的人们所产生的数据也随时随地地被记录、上传、保存,这些曾经非常隐私的“个人生理数据”也变成了可以被轻易获取的资料,进入了传播领域。就这样,我们的个人隐私不动声色地成为一种资源,随时置于各种广告商、社会组织的视野之下。

可以说,技术和人的高度结合造成了人与人、人与物、人与社会的过度连接,每个生活在智能时代下的人都无可避免地遭遇着这种隐私泄露的危机。福柯曾预言,人类社会将会变成一所“全景敞视监狱”,而这一天似乎真的即将到来。

四、思考——避免技术与人关系的失衡

学者约翰·彼得斯在《对空言说》中提出了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在人类交流中,人体多大程度上可以保持缺席?他的答案是:“身体是我们感受爱欲或者对话的唯一方式。”④技术与人的高度结合,一方面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便捷,推动了人类文明走向新的高度;另一方面也慢慢显露端倪,技术与人的关系面临着失衡的危机。

“赛博人”是“技术”与“身体”结合产生的新型主体,虽然兼具了“技术特性”和“身体特性”,但是“技术”和“身体”的地位不应该是平等的。人类所有感觉、知觉的生成与表达都来自生物性的身体,技术仅仅是一种拓展。没有了技术,人体仍然可以继续这种感知与表达;而失去了人的操控,技术将不再具有价值。因此,在人们越来越认识到技术的重要性的当下,“技术决定论”的思潮再一次甚嚣尘上,人的主体性地位应当被加以强调。我们应该明确,无论技术能够在多大程度上给予我们便捷,无论技术涉及的领域多么广泛,在人与技术的关系中,人才是主体和主导,技术只是人类创造出来并且为人所用的工具,无论何时技术与人的关系都不能失衡。

注释:

①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06):4-11.

②彭兰.万物皆媒——新一轮技术驱动的泛媒化趋势[J].编辑之友,2016(03):5-10.

③孙玮.赛博人:后人类时代的媒介融合[J].新闻记者,2018(06):4-11.

④[美]约翰·杜翰姆·彼得斯.对空言说[M].邓建国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8:575.

猜你喜欢

媒介身体人类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为什么会打哈欠
人类第一杀手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书,最优雅的媒介
我de身体
欢迎订阅创新的媒介
我们的身体
身体力“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