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角度看舒德森的民主市场社会论

2020-02-24杨鑫铷

视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卢汉便士决定论

□ 杨鑫铷

媒介与社会相互影响,了解其相互作用方式是我们发挥能动性促进社会发展的关键。本文基于前人理论,试图站在一个宏观、新颖、细致的角度,从社会发展阶段切入,将其与理论对应,解释理论以指导实践。

一、舒德森民主市场社会论的界定

便士报在美国新闻史上意义重大,其出现映射了媒介的变革,体现了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在便士报兴起原因的论述中,舒德森论述了民主市场社会论。书中有文字表明:便士报把印刷机引进了美国新闻界,而非印刷机导致便士报产生。针对识字率论,他认为:政治和经济权利扩展促进了识字率的提升,而识字率是报纸发行量增长的必要非充分条件。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其民主的社会市场论。

从社会与媒介的关系角度看,舒德森主要阐述了社会对媒介的决定作用,认为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是媒介变革(便士报兴起)的主要因素。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中产阶级支持“平等”加速商界和政界平民化进程,促进“民主市场社会”形成,而市场经济和政治民主则促进了现代新闻业的诞生。

(一)市场经济的发展

19世纪20—40年代,美国商品经济发展,从自由主义、重商主义共和国演变成一个平等主义市场民主国家,金钱产生新作用,个人具有新地位,利己主义成为追求。这也与便士报的理念有所对应:佩妮的广告政策开放,使得广告作用更为纯粹。他们拒绝担当道德批判的权威,并以自身利益捍卫自己。便士报的改革也紧跟市场经济发展,如人才就业开放需要人们不断寻找更适合自己的岗位,而便士报的“求才广告”可以满足这一需求。同时,制造业的发展推动商品数量增加,中产阶级购买产品时受到报纸广告的影响。此外,针对投资、理财等问题,便士报开辟财经文章专栏,以吸引关注自身经济利益的广大中产阶级。

(二)贵族统治的政治文化被大众民主思潮所取代

19世纪30年代,政治领域掀起民主化浪潮,选举权范围扩大,财产方面限制逐渐取消,成年白人男子获得普选权,越来越多的新兴中产阶级开始热衷政治。以往,报纸经费通常来源于政党或财团,其所办报纸政治上倾向支持自己的政党。而便士报不依附于政党和财团的经费,报道内容以消息为主,宣称无党无派。因此不受政党影响,也不关注政治事件,呼吁建立平等社会,相比之下更具客观性。便士报的兴起与政治民主化进程的加速有紧密联系。

(三)市场文化繁荣

中产阶级都市生活中次要关系取代基本人际关系,宗族纽带弱化,家庭的社会重要性降低。他们寻找将自己呈现给陌生人与保护自己私人空间的平衡。便士报在新闻报道中讲求时效性和独家新闻,内容上增加当地新闻、人情味新闻等。此外,中产阶级关注自己的切身利益,便士报为吸引他们设立财经新闻板块。其中,《纽约先驱报》自创刊之日起便每日刊登财经新闻,且因此发行量大增,可见其得到了中产阶级读者群的关注。

二、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概述

麦克卢汉与舒德森观点不同,他秉承媒介决定论。其“媒介即人的延伸”观点与“媒介即讯息”观点不同但有关。印刷媒体是人的视觉能力的延伸,广播是人的听觉能力的延伸……人类从事传播和其他社会实践活动的前提是拥有与之相配的媒介。媒体影响我们的理解和思考的习惯。因此,对于社会发展来说,真正有意义、有价值的“讯息”是我们所处时代使用的传播研究工具的性质、带来的可能性和变革,而非该时代媒体传播的内容。

麦克卢汉将社会发展划分为:部落社会—后部落社会—地球村。他将这三阶段与媒介三阶段变革相联。部落社会实际上是文字产生前的一种人类文明形态,当时,人们通过各种感官相结合的方式交流,每种感官地位平等。文字的产生打破了这种“和谐”局面。印刷术的出现使人类走向“后部落社会”,突出人类视觉的作用是“强烈分割”的。地球村则源于电子媒介(它们将多种观感合为一体)的出现。

三、媒介决定论与社会决定论的关系

在关于媒介与社会关系的理论中,舒德森民主市场社会论代表社会决定论,麦克卢汉理论代表媒介决定论。二者关系在表面上看完全不同甚至相反,但从以下两点看实则不然。

(一)从社会发展阶段出发

在人类发展的各个阶段,为了生存和发展,人与人之间都必然需要一定的合作,这就导致了信息传递的需要的形成,因此就出现了媒介传播信息。媒介的出现又进一步促进了人与人之间更好地交流,因此逐渐形成了完善的社会制度,更好地促进生产协作,从而推动了技术的进步,其中也包括媒介技术的进步。

不同的媒介延伸了人们不同的感官,人们从事与之相适应的传播和其他社会活动。不同的社会媒介带来不同的可能性和社会变革。因此,媒介变革推动社会变革这一观点适用于新媒介形成时期。

而在新媒介出现之后,人们的思考方式会随着其影响不断变化,由此催生了新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制度,随即对媒介的变化发展产生影响。舒德森的民主市场社会论则适用于这一时期。

(二)从媒介不同界定出发

舒德森民主市场社会论的主要思想是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推动了媒介变化。我们将其扩充可以得到: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变化推动媒介报道内容的变化。在此,媒介更强调“内容”,是意识层面的东西。

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的核心思想是媒介变化推动社会变革,其又有观点:媒介是人的延伸。因此我们可以将其扩充为媒介技术的变化,如口语、印刷、电子媒介等,推动了社会变革。在此,媒介更强调“技术”,是物质层面的东西。

综上,舒德森民主市场社会论代表的社会决定论和麦克卢汉媒介决定论实则相辅相成,互为补充,而非相互割裂。在新媒介形成时期,媒介技术是影响社会的。如报纸的文字表达更适合系统化思维,互联网的出现则催生了人们碎片化的思维方式。其所适合承载的内容不同,长此以往也导致了人们思考内容的变化,也就会引起相应的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的转变。由此产生的新需要则又会催生新媒介。媒介与社会相互作用,周而复始。

四、对民主市场社会论的评价

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超出其所在的条件范围就会沦为谬误。民主市场社会论亦然,它面向美国当时的社会历史条件,而非适用于任意时期的美国新闻界。在不同的前提下,其正确性有所不同。

在研究领域中具有正确性。观点提出时,美国处于变革期,即民主化浪潮高涨;接受平等的市场化经济;市场文化繁荣,人们强调自身利益。因此,便士报出现,且更加注重新兴中产阶级的看法,得以繁荣发展,媒体变革。在当时的背景下,从便士报兴起的原因看,舒德森论述正确、全面。而从媒介与社会的关系出发则较为片面。虽然舒德森提到了社会生活对媒介的影响,但最终又过于主观地将影响程度刻意表达得过小,且只考虑到了整个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阶段,而没有放眼整个人类社会发展历史。

五、结语

从媒介与社会关系角度看,舒德森的民主市场社会论只能说明其中一部分。而将民主市场社会论与媒介决定论结合则可以得出更为全面的说法——媒介与社会双向互动。二者关系类似于物质与意识: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社会发展决定媒介变革,媒介变革对社会发展具有反作用。在论述时应把媒介和社会放在社会发展的整个阶段,若单独说明其中一个结论,就要完整、清楚地表明大前提,并加以限定,以保证结论的严谨性。

猜你喜欢

卢汉便士决定论
解放昆明:起义义举中有憾事
卢汉巧与蒋介石周旋—昆明起义前的一场尖锐斗争
是捍卫还是曲解?
在屈从中自败的自由意志
卢汉与云南起义
决定论的黄昏:存在论现象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愚蠢的百万富翁和聪明的女孩
气象影响文艺:从结构决定论到文化生产论
便士小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