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契机·新窗口·新媒介:“三农”短视频的价值呈现

2020-02-24孙小丽

视听 2020年12期
关键词:三农农民农村

□ 孙小丽

2020年3月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我国短视频用户规模为7.73亿,占网民整体的85.6%。根据《2019小镇青年报告》,每年约2.3亿小镇青年活跃在快手平台,使用短视频时间长、频次高,深受农村地区人们的喜爱。近年来国家很重视三农问题,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今日头条为代表的自媒体平台,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号召,不断寻求合伙人进行“三农”短视频创作,加大了对三农领域的补贴力度。很多乡村青年拍摄呈现家乡故事的短视频,并将其发布到抖音、快手、B站、西瓜视频等平台进行传播,涌现了许多“三农”短视频作品。目前对“三农”短视频的定义还存在争议,当然,违背主流认知、恶搞内容的泛娱乐化的“三农”短视频不在本文的讨论范围之内。笔者认为“三农”短视频,主要通过农民群体拍摄以农民生活、农村景色、农业生产等为主要内容,其中大部分短视频时长控制住在5分钟之内,通过上传到自媒体平台进行自我建构,在传播过程中不断达到群体认知的效果。这类短视频有着短小精悍、叙事扁平、贴近生活、大众视角等特点,从内容到形式适应当前的传播环境,在提升农民话语权、反映乡村现状、传播乡村文化、引导社会舆论等方面呈现多重传播价值和社会影响力。

一、农民话语传播力的新契机

(一)构建网络公共交流平台

传统农村中的人们基本熟识,交流的公共空间通常是在田间地头、村委大院。随着城镇化进程的推进和短视频进入乡村后,农民的活动范围扩大和交往意愿增强。他们通过相互观看、点赞、评论、转发短视频,在网上慢慢地建立了一个公共交流平台。河南H村农民每天花费1-3小时使用短视频进行娱乐消遣,大部分农民运营的账号粉丝量少,大多都是亲朋好友。村委会将召开的会议相关内容通过短视频方式发布到网络交流平台,这样一来,农民随时随地知晓村庄的大小事务。短视频构建的网上公共空间,为农民构建价值观提供了新场域。

(二)农民发声:从叙事客体到叙事主体的转变

大部分农民知识水平不高,掌握较少的文化资源,在传统媒体时代普遍缺乏话语权。虽然有媒体、作家、学者等为农民发声,但是存在身份、地位、环境、生活经验等差别,这种代言与这一群体的现实状况存在差距。农民成为叙事客体,叙事者会把自己的看法强加给叙事客体,那么农民群体不只是缺失物质财富,还有文化资源的匮乏和话语权的丧失。

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互联网企业积极在三农领域布局,特别是国家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民通过智能手机上网,有更多的机会接触新媒体。从传播角度看,短视频让农民可以发声,他们成为叙事主体的意愿也更加强烈。他们通过拍摄并上传视频来建构自我,很多视频中呈现的对象、拍摄的角度、语言等或多或少折射出自我构建的需求。通过分享短视频来获得对与自我或者群体自我有关的认知,有更多的机会被他人看见、关注、评论,甚至对受众产生深远影响。从“沉默的他者”转化为自我表述者,从传统媒体时代的叙事客体转变为新媒体时代的叙事主体。

二、农村生活呈现的新窗口

短视频通过对乡村生活的再现,包括乡村风貌、传统美食、民风民俗、农活、日常生活琐事等,能够让久居城镇的网友了解乡村现实生活,欣赏原生态、淳朴的乡野生活,带来愉悦的观感,成为解压良方。

(一)乡村文化的呈现与传达

大众对乡村的印象多是基于影视、纪录片、大众传媒的影响,内容的生成大多经过艺术加工和把关人的调整,不可避免片面、滞后地呈现乡村景象。以农民群体为代表的传播者实录农村风貌,大到婚丧嫁娶、祭祀等传统民俗活动,小到日常吃饭干活、聊天,这种自下而上的传播方式营造了强烈的代入感,容易在情感上唤起人们对乡村文化的共鸣。观看农村相关短视频的受众一部分是在外工作的农村人,一部分的祖辈曾经在乡村生活,自然流露出对乡村生活的情感诉求,通过对短视频的评论、点赞、转发和支持等互动,形成相对积极的精神认同。

党和国家高度重视文化自信,传统的民俗节日是人民表达情感的纽带,对乡村文化的表达和呈现、建立乡村文化自信等意义重大。随着传统节日的商业化和外来节日的影响,乡土节日慢慢被轻视。乡村短视频成为乡村文化的新窗口,通过对乡土节日的关注,赋予新的情感表征和社交互动意义,村民在节日中的情感流露、服饰、食物、仪式、乡土语言等被录制下来,成为乡村文化表达的一部分。短视频慢慢成为传播载体,有利于乡村文化的呈现、创新及传达。

(二)“三农”形象的呈现与遮蔽

新媒体时代,散落在乡村中的农民在互联网上重新聚集,不断书写和展现新时代关于“三农”领域的议题,在网络上建构了乡村景象,唤起中国乡村的集体记忆。农民可以随时随地上传和观看短视频,城市网民不断接收海量鲜活有趣的“三农”短视频,从而不断解构和重构他们固有认知中的“三农”形象。

短视频使“三农”领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呈现和塑造新时代“三农”形象,淡化了懒惰、贫穷、知识匮乏的农民形象,呈现出勤劳朴实、积极创新的“新农人”形象。“三农”短视频传播主体呈现多样性,包括农民、大学生、大学教授、创业者、乡镇领导等。他们不断发挥创新思维、品牌思维,制作的视频有新意和社会价值。短视频传播内容越来越多元化,展现新农村建设中的成就,不断冲击了传统媒体在报道中的对于贫穷落后的地区形象的偏见。比如“罗幺妹”记录真实采摘过程,体现当代农民勤劳付出;李子柒上传生活中的点点滴滴,描绘出悠然田园、自力更生的农村情境;“农村阿凯”热心为乡民发布“寻人启事”、为受灾农民筹款等。这些个性化、代表性的优质原创短视频是现代化转型中普通家庭与个体的缩影,引发大众强烈的共鸣,走进了广大网民的心中,成为朋友、榜样、忠实粉丝甚至合伙人。

“三农”短视频在传播过程中也不是完全无死角式的呈现,由于技术、文化、资本等因素,还存在遮蔽现象。新媒体环境下乡村仍然存在无法接入网络的人群,因此技术普及不全面会形成传播群体的遮蔽现象。基于算法识别的兴趣范围的推荐,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所属圈层、粉丝数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传播效果。“三农”短视频的创作者在上述的几个因素中并不占优势,传播效果和影响的人群有限。在传播过程中,乡村自媒体为了追逐资本,创作的内容不可避免会迎合用户的消费偏好。比如头条号的“农民小天天”探讨农村养老、教育和粮价等议题,但观看人数不多,传播效果不佳。后来拍摄一些网友偏好的题材,如农村夫妻吵架、奇闻怪事的夸张表演视频。这些吸睛、娱乐、低俗、猎奇的内容影响了人们对“三农”形象的完整认知。

“三农”短视频更多地展示农村风景、生活日常等,对于乡村中存在的一些陋习、留守儿童、教育凋敝、医疗不足、交通不便等问题展现不多,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农村原有生活方式的一种主客观遮蔽。短视频中的世界与现实的世界是有一定界限的,短视频中的内容是经过层层把关、筛选而成。由于个体思维方式、文化习惯、社会地位等认知差异,短视频呈现的世界一部分是直观反映现实,一部分融合了再创造思维,呈现的内容会有一定的失真成分,甚至是作秀成分。那么短视频中构建的世界是个体选择呈现和选择遮蔽的结果。

三、农业产业化的新媒介

(一)短视频+农村电商:深挖乡村固有价值

消费者通过短视频看到农产品从播种到收获的过程,短视频赋予农民一种自我展示以及与外界交流、交换资源的传播权利。当下短视频与农村电商相结合,挖掘乡村的土特产并着力打造成网红产品进行销售,成功获得流量变现,帮助农民实现经济创收。目前西瓜视频、今日头条等平台设置了“三农”专栏,“巧妇9妹”的创作者在今日头条中上传乡野美食、田园风光等内容视频,不断积累粉丝,后来不断推销家乡的农产品,得到粉丝的热爱,创造了巨大的销售额。许多贫困县的农民群体通过短视频平台进行电商创业,纷纷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后来,政府与官方机构觉察到短视频对于区域产业带动具有重要意义,积极发挥短视频直播带货效应,助力脱贫扶贫。贵州的一位扶贫书记召集7位侗族姑娘,注册“浪漫侗家七仙女”账号,一同拍摄当地的婚礼习俗、美食制作、特色歌谣等短视频,其他村民可以入股分红。

(二)短视频+乡村旅游:开拓乡村细分蓝海

乡村独特的自然、人文景观为“三农”短视频提供了天然的素材,通过短视频的“导游、导览”,受众可以领略当地特色景区、风土人情、奇闻乐趣等,随着短视频与旅游频繁互动,“云旅游”慢慢融入到很多人的生活当中。观看完视频后,有些网民渴望到视频拍摄地游玩,亲自体验当地人的生活,这将促进旅游资源的开发,提升地方知名度,增加人们的就业和收入,开拓乡村旅游蓝海无疑是一种有效的脱贫方法。旅游扶贫从单一的卖风景向卖文化、卖生活、卖特产等综合效益转变,不断延伸旅游产业链条。

根据《抖音县域景点数据报告》,抖音十强县域景点中,有五个景点位于贫困县。“大美永和”是山西永和县开设的抖音官方账号,聚焦乾坤湾旅游资源,吸引了7.4万粉丝,带动当地游客量的增长,成为打卡必去的网红景点。稻城亚丁负责人表示,很多游客是看了短视频后慕名前来。

总之,“三农”短视频呈现了当前三农领域的真实状态,为国家在精准扶贫和乡村振兴中发挥重要作用。自媒体平台的加持以及农民群体话语意识的觉醒下,创作者要因时而进,不断提升新媒体素养,完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要因事而化,聚焦精神乡村建设和乡村文化传播,讲好乡村故事;要因事而谋,探索“短视频+”的内容价值,实现深入变现,引领百姓产业脱贫致富。

猜你喜欢

三农农民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数说2021“三农”新变化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商务部:多措并举惠“三农”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2020年“三农”十大新闻
饸饹面“贷”富农民
40年,时光轴下的“三农”演进
在农村采访中的那些事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