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创作思路
——以《早餐中国》为例

2020-02-24李婧涵

视听 2020年12期
关键词:早餐纪录片美食

□ 李婧涵

新媒体环境下,各式各样的媒介形态应运而生。微博、抖音、快手这些新媒体形式占据了人们大量的琐碎时间,同时也在培养着大众的观看习惯和观看心理。毫无疑问,碎片化的观看模式、个性化的定制需求已经成为当下大众对影视行业的新要求,而这些要求为纪录片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

作为一种新型纪录片形态,微纪录片也在努力探索新的发展道路。《早餐中国》是由王圣志执导,沈宏非、陈晓卿担任总顾问,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合作拍摄的美食短纪录片,因为时长短、风格活泼、内容温暖等受到大众的广泛喜爱。

一、新媒体环境下前期制作的转变

(一)时长贴合观众习惯

当今社会,观众的生活趋向碎片化,观众的注意力也愈加分散,分摊到每一个客体的注意度被稀释。于是,符合这种观看模式的短视频应运而生,为社会大众广泛喜爱。相较于传统纪录片,微纪录片最大的特点就是“微”,在真实记录的基础上对相应内容进行合理微缩和调整,从而更加精炼地提取主题①,顺应了受众碎片化的观看习惯。《早餐中国》每集的时长都控制在5分钟左右,将美食的制作过程以及食物背后人与人之间的温情故事都浓缩在这短短几分钟里,用最短的时间来打造最浓缩而又最富有精华的内容。

(二)内容垂直深耕

新媒体时代,受众的选择越来越多样化,体现出个人特定的需求。正如美国学者尼葛洛庞蒂在《数字化生存》中所说,“真正的个人化”成为后信息时代的根本特征,受众的需要可以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这种特征使得新媒体可以实现近乎“一对一”的传播模式②。由使用与满足理论可知,受众是有着特定需求的个人。他们基于特定的需求、动机使用媒介,从而使自己的特定需求得到满足。因此,微纪录片在创作上也应进行“分众化”考虑,在某一题材上进行垂直深耕,将同一个主题贯彻到底。同时,微纪录片创作也应该让受众在观看的同时能够汲取知识,获得认同感,从而满足其特定需求。《早餐中国》不仅是美食类短纪录片,而且更加精细化地对准了“早餐”这一事物。该片的每一集都会选择一个城市,以其独具特色的早餐作为对象进行记录。这一主题一方面定位精准,有利于快速吸引感兴趣的受众,另一方面也对中国各地的特色美食进行了广泛宣传。

(三)视听语言年轻化

同样是美食类纪录片,《早餐中国》并未像《舌尖上的中国》那样利用解说词将美食的故事娓娓道来,而是更多地使用字幕、花字、音效、背景音乐等来进行阐述,其视听语言呈现出年轻化的特点。比如“嗦到昏厥才够味”“骄傲脸”“小姐姐”和“神仙烧麦”等网络化语言的使用,充分契合了当下年轻人的话语体系,自然也就更加吸引年轻受众群体。

(四)制作手法综艺化

第45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止到2020年3月,我国网民中占比最大的年龄段是20—29岁,为21.5%;其次是30—39岁,为 20.8%。可见,当下互联网最主要的受众群体是年轻一代,他们成长于泛娱乐化的时代,收看偏好自然呈现出一种轻松活泼的风格。《早餐中国》在剪辑、特效等多个方面都呈现出一种综艺化的倾向。片中多次使用剪辑来制造搞笑的效果,颇具“鬼畜”风格,让人看后不禁会心一笑。后期的花字也给人调皮的感觉。例如,第一集《湖南长沙肉丝粉》开头部分的画面中,有个小孩边吃粉边讲解如何嗦粉。《早餐中国》在这里卖了一个关子,并没有配上解说词来告诉大家:其实这个小男孩就是这家早餐店老板的儿子。视频通过同期声的方式,用一位路过阿姨的话语“给你自己家打广告,要吃得好香”,配合黑屏上的花字“自己家?”来提出疑问。紧接着故事继续推进,通过自问自答的形式,说明了孩子的身份。这就很巧妙地使用了综艺节目的表现手法。除此之外,《早餐中国》在介绍食物时也会通过“小贴士”的方式让观众更直观地了解这些美食,而“小贴士”的包装也是以综艺化的表现手法来完成的。

二、新媒体环境下播出方式的转变

(一)播出平台的多样性

在新媒体环境下,各种网络视频APP的兴起带来了播出平台的多样化。如今的观众更愿意选择优酷、爱奇艺、腾讯视频、芒果TV、B站等网络视频APP,而非电视这一传统媒介。《早餐中国》是由海峡卫视和腾讯视频合作制作的,因此它不仅在传统电视媒体上播出,也在当下最火的视频网站之一——腾讯视频同步播出。这种播出方式不但留住了习惯电视媒体的那部分受众,而且通过互联网这一平台,为纪录片打开了一片更广阔的天地,使纪录片能够找到更广泛的目标受众。

(二)“日播”模式培养观众约会心理

《早餐中国》每周一至周五早上8点定时更新并播出。在受众注意力高度分散的新媒体环境下,“日播”的方式不失为一种提高受众黏性的方法。早上8点是大多数人的早餐时间,边吃早餐边看视频已成为许多人的习惯。选择这个时间点进行日更,受众容易形成一种“每日一约”的心理,从而提高对该片的忠诚度。

三、新媒体环境下宣传方式的转变

(一)跨屏传播,共同助力

新媒体环境下,媒介形态变得越来越丰富。基于此,微纪录片的宣传方式也愈加多元化。线上与线下的联动成为如今宣传的新形态。抖音、快手、微博等各种互联网平台成为影视宣传的绝佳途径。《早餐中国》在宣传方面很好地利用了新媒体形式带来的便利。制作组在微博、抖音等新媒体平台设置矩阵,进行全方位宣传,并制作适合不同平台的宣传物料进行投放,把握住了各个媒介平台巨大流量池的红利和机会。在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的“出圈”机会大大地增加了。曾经处于被动地位,只能等候“被观看”的纪录片,如今可以利用各个新媒体平台增加自身的曝光度,主动将更多的潜在受众转化为自己的观众。

(二)多媒体、跨平台的互动

每集《早餐中国》播出时,画面上会不定时显现字幕,提示观众上微博搜索话题#早餐中国#并参与打卡。在这一互动模式下,观众易受到正面引导,不仅会积极参与打卡,晒出自己的早餐,而且会和其他网民进行多边互动。这种激励模式不仅能够带动观众踊跃参与打卡活动,形成积极健康的风气,而且能通过互联网群体传播,对该片进行有效的宣传,增添热度,从而吸引更多的受众。带动观众的参与积极性,让观众收获更真实的参与互动感,这是微纪录片乃至其他视频节目都需要重视的重要因素。

四、结语

《早餐中国》的风格基调既是新媒体环境下的一次创新,也为其他微纪录片的创作提供了相关经验。作为近年才出现的一种纪录片形式,微纪录片的发展前景极为广阔。我们应积极面对新媒体环境带来的挑战,不断实践,总结经验,继续挖掘微纪录片的巨大潜力,并创作出更多符合新媒体时代特征的优秀作品。

注释:

①胡晓燕.新媒体环境下微纪录片创作研究[J].西部广播电视,2020(14):100-101.

②[美]尼葛洛庞蒂.数字化生存[M].胡泳,范海燕 译.海口:海南出版社,1997:139.

猜你喜欢

早餐纪录片美食
你怎么过早餐,就怎么过一生
早餐
纪录片之页
纪录片拍一部火一部,也就他了!
纪录片之页
美食
美食都被玩坏了
美食的诱惑
论纪录片中的“真实再现”
丰盛的早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