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接受美学”视域下的影视剧《三十而已》

2020-02-24曹若华

视听 2020年12期
关键词:影视剧受众情感

□ 曹若华

由张晓波执导的都市情感剧《三十而已》完美收官,腾讯视频播放量达到54亿,卫视收视第一,相关话题播放量突破235.8亿,可谓是2020年夏季影视剧C位。该剧打破大女主剧的常规模式,一改“爽剧”套路,多角度真实地呈现出顾佳、王漫妮、钟晓芹三位即将步入三十岁的女性形象。出轨的许幻山、“钢铁直男”陈屿、“渣男”梁正贤、“绿茶小三”林有有、大智若愚的顾佳爸爸等立体的剧中人物形象,从社会现实出发,深刻揭示了30岁女性的生存现状以及女性角色的两性关系建构问题。当下热播的选材某种程度上反映了受众对某个社会焦点问题的印象。

一、以潜在读者挖掘受众心理

“潜在读者”既不是现实的读者,也不是理想的读者,而是创作者在创造过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预想出的作品问世后应该出现或者可能出现的接受者,实质上是作家所感受、体验到的某个读者群在阅读文学作品中所形成的接受模式。《三十而已》中顾佳人设“圈粉”无数,“顾学”(当妈的修行、语言艺术、过滤技术、御夫育娃等学问)问世等都是电视剧创作者掌握受众心理的典型代表。

娱乐是看剧最大的动机,追求视觉体验也是观众看剧最大的需求,现实生活中三十岁左右的女性都面临婚姻、家庭、工作、孩子等多重压力,剧中三位女性不同的生活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观众的心理。不想被局限,不想被定义,更不想被贴标签,活出自己,只需对自己交代这样的剧情中心,使得一部分迷茫的现实女性找到共鸣,剧集中不完美的婚姻也使绝大部分已婚女性产生认同心理。

新鲜的事物总是让人好奇,从而下意识地想要了解学习。这样的心理被称为“猎奇式心理”,剧中好妈妈、好妻子、好闺蜜的三好“顾佳”最大限度地满足了观众的猎奇心理,好奇怎样同时扮演好这些角色,又惊讶于丈夫为什么会出轨,而怎样手撕“小三”、后续情节是否会因为孩子复婚等也都促使观众不断去猜测预言,受众的窥探欲由此可见一斑。

二、期待视野与情感投射

是否有鲜活立体的人物形象是一部电视剧能否被观众牢记的重要因素。根据发生认识论原理,海德格尔把“读者进入阅读时主体心理已经有一个既成的结构图示”叫做“前结构”,姚斯称之为“审美经验的期待视野”。最近几年的“大女主”剧崛起,占据了一定的市场,观众对此类影视剧有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一定程度上都是抱着期待去迎接新剧。根据审美距离的不同,会产生两种期待,即定向期待和创新期待。该剧不同于《欢乐颂》的地方是,以两位已婚一位未婚的女性为视角,分别讲述未婚未育、已婚未育、已婚已育的女性面临事业爱情家庭困境如何抉择与自我追寻、认同、成长的故事。顾佳,人如其名,作为一名“全职妈妈”,不同于《我的前半生》中的罗子君。罗子君既无法辅导孩子作业,又不能时刻照顾老公陈俊生的情绪,只懂得享受阔太太生活,每天的生活就是逛街喝下午茶。顾佳则不同,将“顾家”展现得淋漓尽致,凡事做到最佳,使得“全职妈妈”这一形象丰富化。双商高、执行力强且自律,相夫教子的同时兼顾培养自身兴趣爱好,几乎是到目前为止此类剧中最完美的人设,也是观众认为三十岁女人最美的模样。这样的人设在人物形象塑造上更加丰满、立体。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性格也更多元,打破了观众以往的审美经验,使得“全职妈妈”这一角色在观众心目中的刻板印象发生改变,原来“家庭主妇”也可以又美又飒,“顾学”也是争相被学习模仿,很大程度上满足了观众的创新期待。

在后现代主义消费语境下,受众的情感体验得到重视,审美客体的移情效应也开始凸显。立普斯认为移情作用的发生就是审美主体向审美客体“灌注生命”,将自己的情感移入客观事物之中,产生共同感和亲近感。在剧中相比之下,王漫妮和钟晓芹两位女主更贴近现实,观众更容易看见自己的身影,从而代入角色,产生共情效应。“沪飘”的王漫妮孤身在大城市奋斗,30岁什么都没有,过着跟当下很多年轻人一样的“精致穷”生活,父母一面催婚,一面想让她回老家找个稳定的工作。到底是回老家找份稳定的工作贪图父母口中安稳的生活,还是坚持理想在大城市孤身奋斗,三十岁是否必须结婚?这都是现实生活中很多年轻人面临的问题。剧中王漫妮是唯一一位没有结婚的女性,三段感情也都失败,但是剧终她是选择出国深造。这样开放式的结局展现了她的不服输和坚持,虽然也曾有过被欲望冲昏头脑的时候,但是最终还是找寻初心,告诉观众三十岁也不缺乏重新开始的胆量。

在本地长大、相亲、结婚的钟晓芹,嫁的丈夫也是父母满意的“铁饭碗”工作,生活普普通通,因为鸡毛蒜皮的事情争吵,更像是大部分已婚女性的婚姻状态,面对丈夫长期的“冷暴力”最终离婚。剧情总是贴合现实生活但又有所突破,漫妮这样的年轻人也许回到老家就再没有出去的勇气,晓芹这样的已婚女性更是少了因为七零八碎的事情吵架而离婚的果断,陈屿这样的“直男”也更是不会因为离婚而开始反思改变……恰恰因为这些不同于生活的电视剧桥段,使得观众将现实的情感投射到剧中人物身上,产生补偿心理。

三、召唤结构留足空间

召唤结构是指文本中的留白。伊瑟尔认为,正是文本中的断裂现象为受众创造了一个开放的解读空间,不断地激发着受众的想象力,读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理解将空白补充完整,把“隔离的部分连接起来”。空白的情节是观众与影视剧之间的桥梁,引发观众更深层次的思考。《三十而已》的创新之处在于每集结束后都有一个无声小片段,可以称之为小剧场或者彩蛋。这个小剧场讲述的是平行时空的一家三口在上海打拼的场景,丈夫送外卖,妻子和小孩摆摊卖葱油饼,虽然艰辛,但却温馨。在那样快节奏的大都市,这样的一家人烟火味十足,但却温暖人心,治愈了浮躁的心灵。电视剧转场开启的小剧场,看似与剧情脱离,实则紧扣每一集的主题设置。这样的一家人代表着更多的底层劳动人民,增添了整部剧的真实感和“落地感”。

在《三十而已》中,弹幕能够最实时地表达观众的审美感受,完全真实地将自己的情感想法投送到弹幕之上,也从侧面反映了观众置身于召唤空间之中。除此之外,微博也成了观众们的主阵地,播放期间,关于此剧的各类话题频上热搜,引发热议,观众在弹幕和话题中讨论着剧情、细节、演员演技、服饰……从单纯的接受者变为参与者甚至是生产者,印证了召唤结构中观众能够参与节目的意义建构。在许幻山出轨时,观众每日一问,顾佳什么时候离婚。开放式留白结局将更多发挥的空间留给观者,引得观众纷纷发表自己的意见,希望林有有和许幻山结婚,许幻山因为烟花事故进监狱,林有有担负起重大财务赔偿等后续事情……由此完成了剧集与观众的良性互动,提升社会话题度和关注度,进一步深化主题。

四、结语

女性社会地位有了显著提升,开始掌握话语权。《三十而已》这部剧不仅给观众带来了感官审美体验,满足观众的期待视野,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也提供给观众更多的思考空间。近几年,以女性话题为题材的影视剧越来越多。避免内容的同质化,合理利用召唤结构,给观众带来更多的创新视野,才是当下此类影视剧的唯一出路。

猜你喜欢

影视剧受众情感
再论“声无哀乐”——嵇康笔下的声音与受众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影视剧“烟雾缭绕”就该取消评优
情感
基于受众需求谈电视新闻编辑如何创新
诗歌与情感的断想
浅析新闻炒作下受众逆反心理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用创新表达“连接”受众
试论影视剧中的第三者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