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书院讲会对当今成人教学的启示

2020-02-23邓梦菲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讲学书院研学

邓梦菲

(广西师范大学,广西 桂林 541001)

讲会是古代一种讲学活动,也是书院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书院讲会的参与者绝大多数是成人,他们或探讨经理学术以求提高,或探讨伦理道德以明明德,或探讨乡约规定以迁善改过[1]。纵观古今,书院讲会与当今成人教学有颇多相似之处,可将其视为当今成人教育的雏形。当下,我国成人教育却遭遇“瓶颈”,成人教学不能满足成人学习者的需求。挖掘书院讲会中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可为当今成人教学提供借鉴与启示。

1 价值澄明:书院讲会的内涵

讲会起源于书院教学,是书院的灵魂。讲会一词,最初为佛教用语,在南北朝时期,有“宝刹相望,讲会传经,德音盈耳”之说[2]。佛教讲堂之上,主讲者须有足够的智慧才能应对“词旨锋起”的问难。讲会的具体内涵在学术界尚未达成共识,主要观点有三种。一种持“组织说”。如《教育大辞典·中国古代教育史卷》指出,讲会是“与书院教学、学术活动相联系的学术组织”[3]。另一种持“活动说”。吴宣德认为,讲会是以规范或不规范形式举行的学术聚会活动[4]。还有的学者将讲会的活动功能和组织功能模糊化。如吕妙芬提出,“讲会是地方绍绅士子定期举行的集会讲学活动”[5]。总而言之,讲会是关于讲学的聚会,其内容与学术紧密相连,讲会以多样化的论辩形式展开且讲学地点灵活自由。

综上可知,书院讲会是通过多种形式的学术论辩实现书院与学术共同繁荣的讲学聚会,对话理念、学术论辩和自由讲学贯穿其中。借鉴书院讲会的教学精髓,有助于改善当前学历教育或技能培训中职业化和功利化弊端,成人教学不应局限在理论的构筑或假设的论证中,通过创造和谐共生的对话环境以摒弃文本式教学中“教”与“学”失衡的僵局,通过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以打破成人教学实践中的功利化倾向。

2 开放互动:书院讲会对成人教学的启示

2.1 对话建构、追求智慧

讲会中蕴含着丰富的对话因子。通过对话来建构学习者的心灵世界并逐渐形成智慧。成为书院讲会的主要特征。首先,从对话结构上看,建立开放的空间。讲会对参与者的身份没有限制,此外,对参与者和则留不和则去,另有学者把思想传递给人。其次,从对话性质上看,建立平等性的对话,主讲者与听讲者均是讲会的主体,倡导言论自由,兼容并包,即使布衣也有提问质疑的权利。

与此相较,多样的文化背景、丰富的生活经历和岗位特征决定了成人教育对象的特殊性,当今成人教学中的对话建构更能将每个人的智慧发挥的淋漓尽致。

2.2 质疑问难、学术论辩

书院讲会中学术论辩的本质是质疑思辨,通过论辩不断创建学派、培养学人、传播学说。一是大师与大师之间的质疑辩论。如“鹅湖之会”,在吕祖谦的邀集下意在调和朱熹与陆九渊在学术上的争执。二是师生之间的质疑问答。一方面是学生提问老师回答。在明朝,学生的疑难问题和理学家们的精心答疑被编撰成“语录”,成为学术界的佳话。另一方面,由老师提问学生作答。朱熹在白鹿洞书院讲学时,常让学生分组讨论,随后点评。三是生生之间的相互切磋。书院讲会中“质疑思辨”的精髓在于它的互动精神和思辨能力的修炼。

反观当前的成人教学模式仍以灌输—接受为主,无法满足成人学习者的需求。成人教学应使成人在积极参与中多渠道地获取知识、提升能力,教师应时常组织讨论活动,及时引导成人学习者提出问题,并对有创见的问题予以鼓励。

2.3 讲学自由、兼容并包

书院讲会的特色是学术论辩,而学术论辩的灵魂便是自由。首先,不同学派的名师尊重学术自由,包容学术异己。在弘扬各自学派学术要义的同时,允许自由论辩,深入探讨不同学派的学术观点。其次,采取自由讲学和自由听讲的方式。书院讲会打破了传统师门之间的学术壁垒,将自由选择老师的权利赋予学生,为他们提供灵活自由的学习环境。当著名学者前来书院讲学时,另一所书院的学生皆可慕名旁听。再次,讲学的时间安排十分灵活。同时,书院讲会打破了官学的地域限制,讲学地点从书院内部延伸至书院外部,实现了更高层次上的学术自由。

当今文本式成人教学通过被动地掌握学科知识,使得成人个体生命被割裂扭曲。在成人教学中应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成人学习者提供丰富的场域,通过直觉体验和具身认知获得身心和谐发展。

3 稽古振今:当代成人教学的思路与策略

3.1 以对话思维为突破口创造优化成人教学的环境

第一,构建和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为对话思维的产生创造条件。讲会中主讲人与听讲人之间建立起亦师亦友的良好关系,在亲密互信的基础上形成和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与此相较,当今成人教育课堂中“满堂灌”的授课方式依然存在,成人教师单向施教,学习者从上课到毕业一味埋头苦干地抄录着幻灯片和教师口授的内容,二者成为相互分离的个体。构建和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将对话思维贯穿于成人教学之中有利于打破“教”与“学”失衡的僵局。师生在和谐共生的对话环境中交往,这是对话教学顺利开展的精神土壤。成人有丰富的阅历经验与教师展开交流,民主平等的环境为他们提供开放性平台,真正的对话在此氛围下创生。教师是在某一领域比学习者更有经验的平等的对话者。教师只有在尊重成人学习者主体性的基础上才能创建和谐共生的学习共同体,这时有意义的对话才得以产生。

第二,打造以成人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对话,促进批判性思维的生成。讲会开放、自由、包容、真诚、公正、合作的氛围是对话萌生的土壤,也是真理生成的滋养。当代成人教学引入对话因素,同样也需要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搭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课堂对话。

一是要注重学习者先前的知识经验。基于成人已有的知识建构新知,实现师生在“精神相遇”和“对话共享”中达到“视域融合”,这是创生批判性思维的重要源泉。

二是促进多主体参与知识的建构。课堂是教师与学习者共同探索新知的场域,成人教学应实现由“预成性”向“生成性”的转变。教学中,教师应与学习者共同建构知识体系,并充分发挥学习者的主体性,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的作用。

三是成人学习者“形成性”观点的呈现及分析。为了避免使对话流于形式,应当反思在当下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即成人学习者在师生对话过程中有无机会呈现形成性观点,此种观点和成人学习者的最终学习成果能否在对话中得到反馈。

四是打破成人学习者思维定势,促进课堂互动。学习者有自身稳固的逻辑体系,其心智成熟所带来的思维定势和固执己见不利于批判性思维的创生。在开放的成人课堂上,不同观点相互交流碰撞,打破了同一性思维的弊端,促进主体间的不断交往与共生。

3.2 以成人研学旅行为着力点优化成人教学方法

在以学历为导向的驱使下,机械的理论灌输导致成人教学陷入“无人”和片面化之中,教学内容与实践严重脱节,一些培训机构教师对新工艺新技能更新速度慢,使用多年前的课件“混课时”现象屡见不鲜,这与成人教学的价值相背离。借鉴书院讲会开放办学,灵活讲学的特色,以成人研学旅行为着力点优化教学方法,有助于打破文本式成人教学带来的“身心分离”和“纯粹物化”。

研学旅行以自然历史文化和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将研究性学习与旅行体验相结合,跳出文本式教育的思维框架,身心在场,全方位体验并获得具身认知。在活态文化的情境中,学习者实现个体与情境的相互作用,又使民族传统文化和自然历史文化得以焕发新的生机[6]。研学旅行作为综合实践育人的创新形式,已在我国中小学阶段开展得如火如荼。此种体验式、情境性的教学方式同样也可运用于成人教育领域。在成人研学旅行中,通过直觉体验,学习者与活态的自然与人文景观展开对话,不断自我建构知识,形成技能。由直觉体验、探索反思、抽象概括、应用检验四个环节进行成人研学旅行教学设计。

直觉体验。结合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景观设计不同的体验活动。体验活动充分调动了成人学习者的感官,进行视觉、听觉、触觉等体验,学习者对信息完成初步的分类和加工。

探索反思。经过直觉体验形成刺激后,需要对刺激的特征进行知觉编码,此时,教师可采用提问、辩论等方式启发学习者反思,形成异质性的对话空间,引导学习者进行自我探索与内化学习。

抽象概括。学习者结合体验与反思进行深度思考,经过归类、推理、综合分析实现体验感向学习目标的转化。而教师运用多元化的教学策略,训练其多元认知监控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并采用小组讨论、个人归纳与质疑问难的方式帮助学习者深化理解。

应用检验。运用研学中所学,检验成人学习者对相关概念和原理的掌握情况。可以采用视频剪辑、原理图等方式呈现,通过同伴互评的模式提高成人学习者自身的评判能力。

成人研学旅行以学习者体验为中心,以教师引导体验为辅助,师生在自然环境中进行学习交流,取材于现实,拉近了师生之间的物理距离,进而使成人教学在传播知识、培训技能与生命价值之间实现平衡。

古代书院讲会的肇端与发展蕴含着丰富的对话因子,折射出批判质疑精神,展现出讲学的灵活性与学术包容性。“学史以鉴今”,书院讲会对当今成人教学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在对话教学中,质疑问难,互相启发,使成人学习者在交流中不断创新和超越。在成人研学旅行中亲身体验与感知感悟,将知识综合应用于实践,由此促进成人教学的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讲学书院研学
银龄讲学,“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新追求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朵云书院黄岩店
依托研学旅行 实现实践育人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研学之旅
白鹿洞书院记
著名笙演奏家朱家明先生来我院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