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师德失范现象分析与对策探讨*

2020-02-23黄国坤林秀波

烟台职业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师德考核素养

黄国坤,林秀波

(1. 广东轻工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300;2. 山东省文登师范学校,山东 文登 264400)

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道路上,教师是重要的引航者。师德是教师职业素质的灵魂和核心,加强师德建设,对于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具有重要意义。当前师德建设中存在着信仰缺失、责任缺位、功利倾向严重、治学态度不端正、协作意识不强、表率意识弱化等问题,加强师德建设应从落实教师聘任制、优化校园环境、强化机制建设等方面入手。只有全方位强化师德建设,全面提升教师的职业素养,才能够更好地提升教学质量,推动各项教学工作的科学开展。

1 师德失范现象分析

师德是一个教师从事教学行业必须具备的基础素养,是教师做好教学工作的重要前提。教师作为学生成长道路上的引导者,在整体强化自身专业素养的同时,还必须充分优化师德素养,以此来更好地服务于教学工作,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师德失范不仅影响着教师的成长,也直接抑制着学生的成长。为此,在实践过程中,应该科学全面分析师德失范的原因。

1.1 信仰缺失,政治信念淡薄

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教育作为国家的大政方针和百年大计,必须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教师作为社会主义教学事业的把关人以及传承人,必须充分拥护党的方针政策,拥护社会主义制度,拥有坚定的政治方向。但有些教师却不重视政治理论学习,不注重自身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和优化,个别教师不重视自身的言行举止,甚至在课堂上发表不负责任的言论。还有一些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带着愤世嫉俗的情绪,不注重对学生错误思想的引导,反而就社会一些片面的不公现象高谈阔论。这种极不负责的表现,恰恰表明了他们师德丧失,信仰缺失,政治信念浅薄[1]。

1.2 不谈奉献,功利主义抬头

“蜡炬成灰泪始干”曾是称颂教师奉献的最著名的诗句,这足以表明自古以来,人们对于教师这一职业的推崇。作为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力量,每一个教师都应该认真对待自己的本职工作,以优良的师德来启发和感染学生。但部分教师在教学岗位上,奉献意识日益淡化,功利主义日渐抬头,这是较为典型的师德失范现象。有的教师认为教学岗位乏善可陈,只要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就可以,所以他们常常抱有“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消极心态,并不注重在教学岗位上发光发热。他们可能常年使用同一个教案,常年使用同一种教学方法,不注重教学方法的创新和研究,教学精神严重不足,责任心严重不到位。还有的教师以工作为谋利的手段,或者通过开设各类的课外辅导班来谋取私利,甚至见利忘义,把教书育人作为商业行为,因“财”施教,以教谋私,借教敛财,对工作斤斤计较,拈轻怕重,讨价还价。

1.3 自私自利,团队意识薄弱

在教学创新以及教学发展的过程中,仅仅凭借教师一个人的力量,显然是远远不够的。为此,教师应该充分依托于教研合作来进行智慧共享,更好地进行学习交流。但部分教师存在着严重的自私自利行为,有的教师存在着较为严重的自我倾向,严重缺乏团队合作意识。比如在教学岗位上,有的教师担心自己的教学成果被他人利用,不懂得分享与交流,无法正确处理集体与个人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也无法借助集体的力量来提升自身的教学素养以及职业素养。

1.4 自律缺失,缺乏表率作用

教师是学生成长道路上的指明灯,是学生不断进步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量。为此,教师应该具备高度的自律意识,应该积极为广大学生做好表率作用。但有的教师在教学岗位上,严重缺乏自律意识,更谈不上对学生起到的表率以及激励作用。在教学岗位上缺乏自律自尊,不能够正确认知到自己对于学生的影响,也没有纠正自己的不良行为,无法为学生做出表率。还有的教师自身专业素养较强,但个人素养不高,与教师行为准则的要求存在着较大的距离。还有的教师在教学工作中,完全按照课程内容来进行教学,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2 教师师德失范现象的成因

在学生成长与发展的过程中,教师始终扮演着关键性的角色,始终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为更好地促进学生的成长,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应该科学优化教师的师德。教师师德失范现象,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2.1 重师能轻师德,师德教育不力

师德问题可能与学校的教学范围以及考核等有关。一方面,学校过分注重教师的教学能力,往往忽略了教师的师德素养。虽然新课改全面推进,但应试教育的烙印仍然比较深刻。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学校在选拔以及考核教师的过程中,更多着眼于他们的带班成绩,而明显淡化了教师的师德素养。可以说,在师资力量的引入、培训、考核等过程中,重师能轻师德的问题都较为严峻。另一方面,学校方面缺乏对教师师德的教育,也没有投入较大的时间和精力,更缺乏完善细致的教学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师德建设。比如学校给予教师的培训工作,更多是教学技能、教学方式创新等方面的,较少涉及师德方面的培训教育[2]。

2.2 受市场经济冲击,价值观念出现偏差

学校作为一个独立的环境,虽然学术风是主流,但不可否认,在市场经济全面快速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提升的今天,学校同样深受社会环境的浸淫。师德是衡量教师职业素养的重要标准之一,但现阶段受市场经济的冲击,部分教师的价值观念出现了一定程度的偏差,甚至变形的问题。有的教师对于教学工作明显缺乏热爱,他们仅仅将教学工作当成一种旱涝保收、寒暑假齐全的较为清闲的谋生工作。有的教师把追逐金钱和物质享受作为人生理想目标,把金钱作为衡量价值大小的标准,导致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思想的滋生,在教学工作中,不图教学创新以及教学变革,而是更多关注自身的切身利益,甚至将教学工作当成了谋利的手段和工具。

2.3 师德考核不力,师德监督缺失

师德是教师必备的素养,是教师真正从事好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法宝。若教师缺乏科学的师德,缺乏应有的职业素养,极有可能会影响学生的健康成长。当前,存在师德失范现象的原因包括师德考核不力和师德监督体系缺失。一方面,学校对教师师德缺乏完善的考核机制,缺乏系统的考核方法。首先我国整个教育体系都没有完善相关的师德考核机制,没有师德考核的标准和办法。其次学校在考核教师或者教师晋升等过程中,也没有量化师德的考核标准,这就使得师德考核更多停留在定性评价的基础上,具有较强的主观性。碍于情面,绝大部分教师的师德考核成绩均为优秀。另一方面,师德失范的原因还包括师德监督体系的缺失。学校层面缺乏完善的监督机制,教师方面缺乏自我审视与认知,这就使得师德建设存在较为严重的形式主义问题。

3 师德失范现象的应对策略

师德对于教师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同样是非常关键的。为更好地提升师德建设的成效,促使广大教师认真科学地对待教学工作,应该充分全面结合师德失范的现象以及成因,积极采用科学的应对策略。

3.1 重视师德教育,完善教育举措

学校应该充分全面地认识到教师的师德对于他们职业发展以及教书育人的重要作用,从制度层面来予以高度重视,通过科学的宣传引导以及广泛的教育投入等,切实加强师德建设的整体力度。一方面,学校管理者应该充分注重师德教育,将师德纳入到教师职业生涯发展的整个过程中,从师资力量的聘任到教师岗位的考核,再到教师职业能力的定性等,都应该充分融入师德评价体系,以此来更好地鉴定教师的职业素养。另一方面,学校层面还应该完善师德的培训力度,依托于学校教研活动的优势资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设计优质教学内容,更好地提升师德教育的成效。

3.2 营造良好氛围,引导教师自律

在师德建设过程中,教师是主体与关键。只有广大教师充分认知到师德的重要性,自觉主动地投身于师德的学习以及实践等过程中,才能够更好地提升师德建设的整体成效。为此,学校应从校园文化环境的创设方面入手,为广大教师营造积极向上的工作氛围和科学端正的学术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优化教师的师德。同时,学校还应该充分发挥道德表率、职业模范的作用,以优秀教师的真实案例来启发和感染其他教师。当然,学校还应该注重科学布置校园环境、课堂环境,通过张贴标语等方式来营造良好的氛围,或者依托于信息技术手段,通过微信公众平台、抖音号等来加大师德宣传力度,主动推送相关的信息内容。同时,作为教师应该注重自身的师德建设,不断提升自律意识,严格按照教师职业标准来纠正自己的行为,充分注重自己的言谈举止,更好地发挥表率作用[3]。

3.3 完善考核标准,加大监管力度

在师德建设的过程中,学校应该充分完善考核标准,全方位加大监管力度。学校应该结合教育行业的发展以及学校自身的特色等,充分量化师德考核标准,以精细化的内容来全面评价教师的师德素养。同时,在师德考核的环节中,要加大监管力度,不断提升监管的公开透明度,扩大监管主体的范围。除学校、学生对教师进行评价外,还应该引导社会评价机制,引导广大家长以及社会人士来进行有效评价。

师德是教师安身立命的根本,是教师真正从事好教学岗位的职业素养。为更好地提升师德建设成效,优化教师专业素养,全面促进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应该全方位注重师德建设,不断激发教师的自律意识,全面落实监督考核体系,全面完善师德建设。

猜你喜欢

师德考核素养
在“四史”学习中涵养高尚师德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养师德的实践思考
内部考核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创新完善机制 做实做优考核
吕狂飙:师德建设需警惕从崇高师德简单转向底线师德
公立医院 如何考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