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之“破题说”

2020-02-22龙煦霏

中国商界 2020年11期
关键词:举办者民办民办高校

龙煦霏

来自教育部的最新数据显示,今年我国民办高校达到773所,比2019年增加了16所。从2002年民办教育促进法正式颁布,到2017年民办教育促进法的第三次修订,从独立成典到逐步完善,见证了民办教育比肩公办教育的全过程。

从1978年湖南中山进修大学的诞生开启国内民办高校纪元,民办高校经过40余年发展,已经从国民高教产业版图上的“补缺”地位,跃升至跻身国民教育“主要战队”序列,不再是无足轻重的角色。新时代下跨入2.0时代的国民教育领域的矛盾已经从“供给量”的满足向“渴求质”转变,而这一转变在民办高教板块的表现尤为突出。那么,在“公益”与“营利”之间游走的民办高校能够在平衡“利益”下获得“质”的提升,实现谋量与获质两不误吗?

民办高校地位的“浮与沉”

我国民办高校在国民高等教育中的占比已接近30%,主要分为独立院校和二级学院两种类型,专业涵盖了九大类别。据统计,2000—2020年间我国民办高校数量增长了17.9倍,2000年民办高校在册学生为14万人,2019年在读学生达到 708万。这期间民办高校的国民地位经历了“大起大落”,“具资本属性”“办学基础弱”“教学体系不健全”等问题一直饱受社会的诟病。

爆发期的“问题”。20世纪末至2005年以前,乘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东风,民办高校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勃发,在校生人数占到普通高校在校生数量的15%以上。超速增长导致民办高校暴露出诸多问题,投入不足的直接后果是硬件建设无法满足扩张规模需要,教学质量滑坡严重。

调整期的“挣扎”。2006年之后,由于普通高校的继续扩招和自身的快速扩容,民办高校出现了“招生难”的情况。而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招生难”问题不断加持,“互黑”事件不断被爆出。而获得了量的满足之后,家长有了“挑挑选选”的空间,这种情形在外资高校涉足后表现得更为明显。

新时代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的“自主切入点”

进入新时代的我国经济呈现出“速度中高,结构优化,动能转换”的新态势。在高教发展方面,继教育部等八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加快和扩大新时代教育对外开放的意见》(以下称意见)后,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日前召开的《2020中国国际教育研讨会》上提出了“着力打造教育对外开放新高地”的观点。

据悉,意见对民办高校的发展将是又一次“鞭策”,考分达线且资金充足的考生势必会青睐这种引进名校。因此,民办高校面临的问题千头万绪,有些要靠政策扶持或法规的完善,非是凭借一己之力便可以解决的,这就需要着眼当下,做好“自己”。

(1)“创一代”举办者“初心”的坚守与传承

民办高校的资金来源前期主要依靠资本的注入,而资本的趋利性与“百年树人”的教育理念之间的矛盾是不可调和。近期西安翻译学院“继承风波”爆出已上位的继承者挥霍学校资产的问题,无论最后结果如何都有悖于举办者丁祖诒的毕生追求。因此,无论是举办者还是获得传位的继承者或继任者,树立并坚守对教育事业的敬畏心是化解一切问题的信心源泉。

“要文凭,更要学好本领”,相信没有家长会相信将办学视为“摇钱树”的举办者。举办者的业界影响力与美誉度是明智家长报考的主要参考标准。

(2)顺应经济发展趋势,寻求发展新思路

民办院校的主要优势之一,是能够对经济形势变化和市场需求动态快速跟进、调整培养方向和设置专业。以传媒院校为例,随着媒体融合发展时代的带来,传媒行业迎来了黄金时代。民办院校举办者顺应大势,出现了“传媒院校”更名独立的倾向,目前已经形成3公办+5民办的八大传媒院校布局。

在传媒界龙头院校北京广播学院更名为中国传媒大学10年之后,国内出现了“传媒院校”冠名潮,四川、辽宁、河北、武汉、南京先后涌现出民办传媒学院。

(3)树立质量和服务意识

硬件投入和地域优势是民办高校进行招生宣发的主要亮点内容,然而,仅凭这些而忽视“内容”并不能形成核心竞争优势。根据笔者对几所知名民办艺术院校的艺考生进行的回访,相关院校虽然以地域优势吸引了很多考生报考,但高昂的学费却没有配套的教学质量,欠缺科学严谨的教学体系,结果是学生失望、家长沮丧。因此可以说,民办高校自身的质量意识和服务意识是作为举办者的“基本良心”。

首先,就质量意识而言,已取得和志在取得更高層次办学资格的民办高校,想提高双创能力和教研水平需要持之以恒,具体包括:借鉴公立高校的相关学科教学经验,有序推进教学改革;结合学校特色和市场需求设置精品课程;推行“导师”负责制,对应督促学生的上课与实践,考评、奖励、推介业绩好的“导师”;完成入学培养方向调查,因材施教,对基础好且有继续深造意愿的学生与应用技术型的学生在课程设置上进行“异同培养”。比如,河北传媒学院并不具备明显的地域优势,但近年来却很受艺考生的青睐,这与其业界地位的不断提升有很大关系。该校2011年获得硕士培养资格,2013年又开始尝试进行博士联合培养,已跻身民办艺术院校的“第一阵营”。

其次,就服务意识而言,民办院校举办者应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情怀。无论是主动选择还是“被忽悠”的,学生的培养效果和“口碑”都会在社会和家长中传扬,“众口铄金”的效应不可小觑。以东北一省会城市某知名院校的独立学院为例,为完成招生任务,他们将不足300分、英语单科成绩30—40分的学生“哄进”英语专业,结果是学生也能如期毕业,但这种所谓的“培养”与“卖文凭”几乎画上了等号。

信息化社会的快速发展使用人单位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持续增长,《中国教育2035现代化目标》也提出2035年我国高等教育要惠及5000万人口以上的目标。社会的进步、政策的利好、市场的需求,这些都是新时代下民办院校的发展新动力。因此,民办院校只有充分发挥自身办学优势,在教学理念和服务意识上坚持“以人为本”方针,持续探索创新教学管理模式,打造出优秀的教学团队,实现核心优势与社会认可度的并驾双升,才能达成为我国培养人才、为强国贡献力量的办学“初心”。

猜你喜欢

举办者民办民办高校
北京高等教育中的民办普通高校(2001年- 2019年)
营利性与非营利性民办高校分类管理研究
教育部要求各地为民办幼儿园纾困
可持续竞争优势理论下民办高校可持续发展
民办高校教师权益现状调查
应对分类管理民办幼儿园自查工作的四个重点
教育部发布民办本科教育首份“体检报告”
民办高校内部审计监督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民办高校举办者权利的嬗变及回归
你能一笔画下来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