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学分制课程模块化的思考

2020-02-22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基础课学分制学分

梁 辰

(台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台州318000)

20 世纪70年代,国际劳工组织在开发MES 课程时对模块做了如下定义:“模块是指在某一职业领域、工作范围内,将一项工作划分为几个部分,这种划分要符合实际工作的流程和工作规范,要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这样划分出来的每一部分就是一个模块。”根据这一含义,我们以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可以将学校学生在校完成的学业课程当作一个模块来看待。学生所学的课程划分为几部分,每个部分都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学生选课必须符合专业学习的流程和规范,这样就形成了课程模块。2015年,教育部发布《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文件,提出高职教育应实施“学分制、菜单式、模块化、开放型”教学。为保证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有效完成学业,我们建议将原来的专业体系进行整合和梳理,科学合理安排课程,并按照某一维度对课程进行划分,形成几个模块;每个模块的内容独立完整,有明确的开头和结尾;在一定范围内,这些模块之间应保持一定的逻辑关联性。在学分制的教学管理制度下,学习过程中的每个模块都可以单独计分,形成学分制课程模块化。

一、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困境

(一)学分制课程选课指导参差不齐

完全学分制需要指导。导师能够为学生的选课提出建设性意见,参与学生的选课过程,并帮助学生充分了解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制定适合自己学习情况的学习计划。许多高职院校设置了导师制,弥补了学分制实施中自由选课方式的不足。但在实际教学中,一个导师最多带十名学生,导师资源严重不足,而且导师的指导能力也有差异,其结果是学生受到的引导也有较大差异。

(二)学分制课程选修缺少规划

高职学分制的试行,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很多学习路径。学分制的计分,是以每门课程在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中所含的学时量来确定的,学生只要修满总学分就可以。基于专业,学生拥有了更多地自由选择课程的权利,没有年级、课程类别的限制,一方面学生的学习机会多了,但另一方面却出现了很多问题。比如有些学生因为经验不足而盲目选课,或者对如何选课、选什么课适合自己,无从下手;有的学生遇到困难就放弃,只喜欢选择简单容易通过的课程;有的学生没有学习规划,选择的课程没有梯度,最后学习到的专业技术不够支持他就业。

(三)学分制课程学习年限管理过宽

完全学分制试行以来,学生在校的学习年限没有严格的限制。教育部提倡弹性学制,高职学生修满规定的学分后可以提前毕业,学生不必局限于较长的学习时段中。但是在实际学习中,高职学生来源复杂,学习的主动性与自觉性较缺乏,有些学生没有明确的学习目标,学习动力不足,不会持之以恒,遇到难题就退缩,甚至放弃学业。近年高职生中途退学或者休学现象比比皆是。还有的学生中途去找工作,没找到工作又决定回来上课,无形中延长了在校时间,回来之后,他们已经忘记之前在学校学习到的知识,无法继续后面的课程。

为了保证学生在选课时有的放矢,并有计划安排自己的学习课程,就需要一定的规范引导。课程模块化能够将学生所学的课程划分为部分,每一部分有阶段性的学习目标和学习成果。同时,模块化学分计算,可以促使学生全面地掌握知识和技能,避免学习到的知识破碎化和片面化,既可以弥补导师资源的不足,也可以避免教师引导的差异化。

二、学分制课程模块化的设计

在实施学分制的教学中,学生需要专业的系统化培训,同时,也需要职业系统化的指导。设制课程引导模块来代替导师引导。课程引导可以设置在起始阶段,像一本说明书一样,对课程模块进行介绍。

(一)增加课程引导模块

首先,课程引导需要让学生明白这门专业课的主线。课程引导不同于教师引导,教师引导会带有教师的主观意思,不同的教师对学生的指导方法也不同,而课程引导是较为统一以及规范化的,它由该专业的老师经过讨论形成。课程引导模块要成为学生学习专业的起始模块。

其次,课程引导需要让学生掌握学习这个专业的一些方法。每个专业有自己的逻辑构架,也有自己的科学范式,只有让学生在课程引导中学习到本专业独特的学习方式,才能够在学习专业的时候少走弯路。

第三,课程引导需要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以及未来职业的发展方向。高职教育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学好技术,有一技之长。在保证学生出了校门能就业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相应的素质。

第四,课程引导要包含职业指导。学生的学习离不开职业指导。职业指导应该始终贯穿于整个学习过程。模块的设置离不开职业指导,学校应该重点建设职业指导的机构,强调职业指导在学生学习生涯中的重要性。

(二)课程三大模块设置

课程设置是有结构层次的学习系统。这个系统可以分为三大模块:素质基础模块、专业基础模块以及专业精进模块。

素质基础课程模块,体现人文关怀、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以及职业素养。对学生素质的培养包含人文精神、企业文化、学习态度的培养,以及对待职业态度、合作、服务态度的培养等。素质基础教育能增强其职业适应能力,为将来技术进步所带来的职业发展和转变做好准备。素质基础课程模块分为文化素养部分课程和职业素养部分课程,文化素养部分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通用能力,通过对学生通用能力的建设,让学生意识到各个职业和岗位所需要的通用技能。职业素养部分课程重在培养学生适应某类职业活动基础性的专业能力。基础课程模块中的每一门课程是完整的,课程之间没有交叉,相互平行。

专业基础课程模块,增加学生对专业知识的广度,为之后的专业精进课程模块建设打好基础。专业基础课涉及职业领域的基本概况以及学习该专业特色的基本技能,它的层级在素质基础课之上。专业基础课包含一个专业中学生必须要掌握的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专业基础模块注重培养学生的知识通用能力,重在为学生提供适用于一个或多个基于本专业的职业的知识和技能,它不受市场对专业的影响,是相对固定和稳定的。

专业精进课程模块,常常是通过市场的动态来确定专业特色,以此来提高学生与劳动力市场之间的切合程度。专业精进课程模块更强调培养学生适应特定的职业领域中一些新出现的市场需求。在市场的指导下,学生通过学习专业精进课程模块,可以迅速适应新技术变化,满足企业对人才特殊能力的需求。专业精进课是基于又高于专业基础课的,它包含更丰富的课程内容,包含更细节和定制化的项目实践,也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创新性。其中开设的课程可以是本校老师的研究方向,也可以是这个专业就业的发展方向。专业精进课程模块的目的包含更深入的研究类、升学类、就业类以及创业类。比如,学习者课后参加讲座、研讨会、独立学习活动、准备考试等。这些非正规、非正式学习时间是学年学分制所无法体现的,但是在学分制的情况下,学生的这些努力都可以间接地在专业精进课的学分中体现。

从基础模块到专业精进模块依次递进,形成专业树状分支结构,每一门专业课程都成为树上的一个节点,课程树纵向延伸。由专业基础课一直到专业特色分支,每一门课程又是相对完整的,以满足不同的培养需求。在形成的课程结构中,每几门课形成一个课程模块,每一个模块相当于学生学习过程的一个台阶,学生通过完成每一模块,循序渐进,直至完成学业。

三、学分制课程模块的调整

要促使学生选课有规划,课程设定就要有科学性。因为每一个专业都有特定的学科范式和学习逻辑。按照特定的范式,可以将几门固定的专业课程形成专业基础模块,再将一些适应于市场需求和新技术发展需要的课程,形成专业精进模块。基础模块的课程会更多地偏向于学科的专业性,专业精进的模块会更多地偏向于学科的新发展。这样分的课程模块既不会破坏专业原有的学习系统,还能够促使学生学习有一定的开放性。

(一)课程模块中课程整合和课程开发

整合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基础课的跨学院整合,有利于不同专业的学生在相同的基础课程中的学习,在课程中相互合作。学院间相同学科基础课程整合,教师所开课程跨学院,扩大容量,减少教师单门课的授课频次。通过对专业课程的整理与融合,将原来各自为政的教学环节中的内容合并整理,使专业结构上的课程更精简,同时,也可增进相关专业类似课程的联系,减少课程资源的浪费。减少了冗余的专业课程,增加了老师开课的类型,促使老师深入研究专业,开设质量较高的专业精进模块的课程。

为了达到相应的教学目的,课程模块可以单独抽出,交给企业或者高一级的本科院校来进行设计和授课,既可以促进多方共享资源,也不会因为课程模块的失败而对整个学生的学业产生绝对的影响。要做到学校内部以及学校外部互相联结且开放,高校和高校之间,高校和企业之间相互开放,共享资源。当课程没有模块化的时候,部分课程由校外老师担当,当校外的教师来企业指导的时候,学校内的课程有自己的系统,外校的教师也有自己的上课思路,课程虽然贴近社会应用,但是偏离专业体系。当把课程进行模块化分割的时候,该模块一方面是在专业的系统构架之内,另一方面部分课程可以单独分出来,具有一定的开放性,让一线的专家和校内老师共同开发,也可以让企业和教师协同处理,提供给学生自由选择,让学生的学习更加符合社会职业要求。课程模块化要求每个模块都有相对独立的目标,每个模块也有相应的学分要求,学生通过修满每个模块的学分来达到专业学习的每一阶段的要求。在设计课程的时候需要注意课程之间的递进关系。

(二)课程模块的选择时序

由于素质基础课是不同专业都可以选择的模块,不同专业的学生可以选择相同的素质基础课,素质基础课不仅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促进不同专业背景的学生在同一课堂上相互学习,相互合作,得到更多的启示。学生在选择专业基础课的时候,可以根据自己对本专业的理解选择课程,促进自己进一步学习专业精进课,只有在专业精进课的选择上才能够看出学生专业的特色,这样既不会混淆学生的专业界限,也没有剥夺学生扩大自己知识面的学习权利。

课程模块之间相互独立,课程选择可以穿插使用。课程之间的顺序是学习系统的内部逻辑,在进校的时候教师应督促学生首先关注专业引导,然后根据专业引导进行选课,接着根据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方向选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精进课,将专业精进课模块里的课程和专业基础课模块里的课程进行对比,如果具有明显的先后关系,必须要先选择相应的专业基础课,然后再选择专业精进课程模块的课程。

每个模块都可以跨年度,跨学期,在同一模块中的课程是完整的,并且不是跨年的,虽然学生选择专业基础课要先于专业精进课,但是学生选定时间可以在整个在校学习期间,并且可以在同一年选择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精进课,比如一门专业基础课和一门专业精进课是前后关系,可以选在同一年,但不能本末倒置。为了防止学生喜欢选择简单的课程或者偏向某类课程,通过调整模块中的每门课程的学分,来平衡学生在模块中的课程选择。

(三)建立学分加权机制

以学习时间为衡量基准的学年学分制注重学习时间。学生通过规定的学习年限来限制学分的修习,只要期末考试或考查成绩合格便可以获得体现该课程统一的学分数量。相比较原有的学分制,对所有成绩合格的学习者来说,学分数值是预定统一的,不同成绩的每一学分价值相等。实际上,学分无法体现学习者真正具备的岗位能力水平和层次。要体现学分的价值,就要在课程模块的学分上进行加权,比如专业基础课和素质基础课的成绩需要达到较高的考核分数,才能拿到相应的学分。学分在难易程度以及教学倾向上就有了加权,通过宏观上监控学生的成绩,设立相应的学分标准,调节学生的选课倾向。

结语

课程的引导模块以及课程模块构建是以一种统一的方式引导学生,这是一种系统地有计划、有步骤地完成学业的引导。学生只有在了解课程特点之后,才能够有效地选择课程,选对课程,顺利完成学业。即使有些学生在中途暂停学业,再回来学习,也能够找到之前学习的课程模块的结尾,以及新的课程模块的开头,继续学习,获得相应的学分。

在学分制的基础上,设立学分制课程模块,使学生有步骤、有计划地完成学业。通过赋予每个课程模块以学分要求,调节学生的选课倾向。通过修满每一课程模块的学分,学生能够拥有扎实的专业基础以及以就业为导向的一技之长。

猜你喜欢

基础课学分制学分
学分制背景下高校教学管理改革思路探析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如何用学分币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分美食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关于音乐基础课教学与学习中的几个问题
颈部淋巴结超声学分区
研究生专业课学分制教学改革探讨
中药学专业分析化学基础课的教学探讨
高等医学院校计算机基础课教学改革浅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