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与探索
——以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课程为例

2020-02-22孙鸿亮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延安大学说书人陕北

曹 彬,孙鸿亮

(延安市文化艺术中心,陕西 延安716000;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716000)

随着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展开,“非遗”进课堂成为人们关注的热门话题。目前,学界的讨论主要集中在试点和可行性分析层面,尚未进入全面实践和理论探索的层面。延安大学为全校本科生开设公选课《陕北说书概论》,将陕北说书引进大学课堂。之后,又分别为文学院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陕北说书相关课程。本文以此为个案,立足“非遗”视角,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理论认知。

一、陕北说书进课堂的实践背景

(一)陕北说书概述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陕北说书并不是一个陌生的概念。20 世纪40年代,韩起祥被“鲁艺”文艺工作者“发现”,通过“改造说书人”运动,陕北说书登上了延安文艺的舞台。1946年,毛泽东在杨家岭窑洞里听了韩起祥说书后,鼓励他“多编说新书”、“多带徒弟”,等全国解放了,多走些地方推广说书,还许诺送给他一把新三弦。主席对韩起祥的肯定,推动了陕北说书的发展,但这种艺术形式主要还是在广大的农村区域流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物质生活逐渐富裕,各地重修寺庙之风盛行,农村庙会成为陕北说书展演的主要场所。2006年,陕北说书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

从起源和分类来说,陕北说书属于北方鼓词系说唱文学,大约形成于明清时期。康熙十二年修《延绥镇志》载:“刘第说传奇颇靡靡可听……不及江南之敬亭乎?”这是迄今所见有关陕北说书最早的记载,可知明末清初陕北说书已发展成熟。传统陕北说书分为“会书”和“家书”两种基本形态,分别在庙会和事主(请书的村民)家中表演。盲说书人除了弹奏三弦演唱书文外,还包括请神、参神、安神、送神等一系列仪式。

陕北说书是一种典型的板腔体音乐结构,其把【平调】作为唱腔基础,主要有【哭调】【武调】【十字调】等类型。书词散韵结合,散文用于道白,韵文用于演唱。唱词以七言为主,兼有五言、十言句式。代表曲目有《破孟州》《五女兴唐传》《小八义》《杨家将》《汗衫记》《金镯玉环记》《包公案》等,现存160余篇,以长篇大书为主,分为“传书”和“记书”两大类。

受黄土高原特殊的文化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保护机制等影响,陕北说书是一种较古老的民间说唱文学。时至今日,我们仍能见到背负三弦,游走于村落的盲说书人。然而,在全球化、现代化的冲击下,陕北说书面临着巨大的挑战,盲说书人数量减少,后继乏人,年轻人缺乏兴趣,说书在庙会表演中的主角地位越来越边缘化。因此,如何保护和传承陕北说书,已成为地方政府和学者不得不共同思考和探索的一个问题。

(二)“非遗”时代学校教育的责任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提出:“通过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使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传承后继有人”,并明确要求“教育部门和各级各类学校要逐步将优秀的、体现民族精神与民间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内容编入有关教材,开展教学活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第34 条以立法的形式,规定了学校教育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职责,要求学校应当按照国务院教育主管部门规定,开展相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教育活动。

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是高等教育义不容辞的责任。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古老的生命记忆和活态的文化基因库。教育作为文化记忆传承的重要方式,更担负着民族文化复兴的重任。中国传统文化极重人文教育,每当文化遭受种种危厄、陷于困境,总会有一代为文化托命之人挺身而出,振臂高呼,使民族文化薪火相传,连绵不断。面对21世纪全球经济一体化挑战,“非遗”进课堂,使民族古老生命记忆得以延续民族精神得到弘扬,民族凝聚力进一步增强。我们必须从战略高度认识教育在“非遗”保护和传承中责任,增强文化自觉。

正是基于上述认识,作为地处陕北革命老区的高等学府——延安大学既注重弘扬“红色文化”,用延安精神育人,又重视发掘“黄土文化”,推进“非遗”进课堂,自觉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经过几年实践和探索,已形成鲜明的办学理念和特色。陕北说书作为“特色课程模块”的组成部分,在学校的大力支持下,已形成了完整的课程内容体系。

二、陕北说书进课堂的主要举措

目前,延安大学陕北说书进课堂涉及的课程有:1.陕北说书概论(全校公选课);2.陕北民间说唱文学(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选修课);3.口头诗学与陕北说书研究(研究生选修课)。为了更好地推进陕北说书进课堂活动,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做起。

(一)细化教学内容

针对不同教学对象,我们对陕北说书进课堂的具体教学内容进一步细化,以更好地提升课堂教学效果。

1.陕北说书概论。主要分为“陕北说书的形成”“陕北说书的流派和师承”“会书和家书”“陕北说书的地域文化特征”“传统曲目欣赏”等五章,使学生了解、认识陕北说书,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艺术素质,培养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自觉意识。

2.陕北民间说唱文学。结合汉语言文学专业方向,重点讲授陕北说书与唐五代变文、宋代讲唱文学、元明词话、清代鼓词以及宝卷的源流关系等内容。

3.口头诗学与陕北说书研究。主要在借鉴国外当代民俗学理论和研究范式基础上,深入研究陕北说书口头传统机理,积极探索陕北说书口头文学表征。

(二)重视教材建设

目前,已编写、出版教材两部:1.《陕北说书精选》(孙鸿亮、吕达编,陕西人民出版社,2008年9月),选编20 多位陕北说书人演唱的50 余篇书词,包括书帽、小段和长篇,是第一部正式出版的陕北说书传统作品选集,较全面地反映了陕北的文学风貌,为学生学习陕北说书提供了必要的书面文本。2.《陕北说书研究》(孙鸿亮著,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年9月),是在课程讲义的基础上形成的研究专著,分为“陕北说书概述”“陕北说书的形成和发展”“陕北说书口头诗学研究”“书目叙录”四部分。该书已批准为选修课教材。

(三)强化实践教学

加强实践教学是当前高等教育改革的主要方向,陕北说书进课堂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搭建了良好的平台。我们采取了“走出去”和“请进来”的具体措施。

“走出去”,即利用寒暑假和节假日组织、带领学生深入农村田野调查、采集陕北说书。截至目前,已采访民间说书人80 多人次,在庙会采录陕北说书传统曲目120余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陕北说书“非遗”保护,更为重要的是,学生直接走进民间活态口头传统展演的现场,体验传统,感受民族文化博大精深,不断增强保护和传承民族文化责任感和使命感。

“请进来”是指邀请地方研究者和民间说书人进入校园和课堂,和学生面对面交流,现场示范表演。在学校支持下,我们与陕北说书“非遗”保护单位延安曲艺馆达成合作协议,每学期邀请3-5名说书人进入课堂,为学生现场表演,并对有兴趣的学生进行长期辅导,这项措施将常态化。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和探索,陕北说书进课堂取得了可喜的效果,得到了广泛的社会认同。2008年12月,延安大学学生曹巍参加第二届陕北说书大赛,荣获“十佳艺人”称号。2009年4月15日,《光明日报》以“特色教育结硕果”为题,报道延安大学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教育的相关情况;2011年5月24日《华商报》以“陕北说书成延大选修课”为题,进行专题报道,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四)完善PPT课件

根据课程的内容,充分利用田野材料,选择大量图片、录音和视频,“本生态”展示陕北农村风俗、民间信仰仪式和说书的现场;课堂举例和赏析曲目实现全字幕化、视频化,克服方言障碍,便于学生听懂陕北说书。

三、陕北说书进课堂的经验总结

(一)以陕北说书“本生态”展示艺术感染为载体,唤醒学生“非遗”保护的文化自觉

“本生态”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根据,是“非遗”赖以生存并代代相传的独特艺术样式或技术样式体系,蕴含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传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就陕北说书而言,“本生态”主要指农村“庙会书”和“口愿书”,只有将盲说书人演唱置于“活态”民间信仰仪式展演的语境之中,才可能充分获得其作为“非遗”和艺术符号建构的价值和意义。否则,割断了与民间信仰仪的联系,学生看到的只能是“空壳化”的艺术表演形式,也就失去了“非遗”的本质意义。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应以“本生态”为主,从更广阔的视角还原民间艺术的魅力,重视民间艺术的地方特色及其与地域文化的深刻联系。而要做到“本生态”展示,关键是多媒体课件制作。通过选择大量田野素材图片,以视频方式全方位呈现盲说书人仪式、表演和日常生活情景,使学生获得身临其境的“现场”感,在聆听说书人浑厚苍凉的演唱的同时,直观感受和体验民间艺术的古朴与厚重,在潜移默化中生起对民间文化的敬重与护持之心,以文化自觉促“非遗”保护意识和行动。

(二)发掘优秀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寓教于乐,为大学生思想教育提供资源

传统戏曲的内在精神在于“对国家要忠,对父母要孝,欲正人,先正己,做人要仁爱,要有义有礼”。陕北传统说书具有浓厚的劝世主旨,传统文化中的忠孝仁义思想都有很充分的体现,并且通过大量善恶报应的故事,引导人们去恶扬善,以调适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稳定。通过课堂学习和欣赏,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也可转化为学生思想教育的精神资源,起到很好的教育作用。

(三)知行合一,把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结合起来,开展“非遗”调查、搜集和宣传活动

作为地方高校,延安大学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许多学生生活在陕北农村,村子里有庙会和盲说书人,从小听着说书长大,对于陕北说书有强烈的地域文化认同感。利用寒暑假,我们组织学生对家乡的说书人进行全面调查,跟随说书人采录了大量田野资料。不少学生还撰写调查报告,并以此为基础完成毕业论文。

另外,我们还与教务处、学生处、团委、大学生艺术素质教育基地合作,利用“大学生科技创新项目”“假期社会实践”“校园文化活动节”,开展丰富多彩的“非遗”调查、宣传活动。艺术学院的学生还自编说书小段,登台演唱,自觉传承陕北说书。

总之,与中小学教育相比,高等教育在课程设置、人才培养模式方面有更多灵活性,地方高校应成为“非遗”进课堂的实践主体。这不仅有助于“非遗”保护,对于地方高校来说,自觉发掘地域文化资源,创新文化传承模式,也是凝练办学特色,提高教育质量的有效途径。

猜你喜欢

延安大学说书人陕北
《延安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征稿启事
陕北绿了 百姓笑了
刘文西陕北过大年
生态女性主义在霍桑《红字》中的研究
Max讲故事——说书人
党建地图·陕北
Research on the Application of English Reading Strategies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
无 题
变与不变中看《说书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