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赵坤教授运用小青龙汤临证经验

2020-02-16于素平宋桂华郭彦荣吕伟刚管志伟陈小松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化饮痰饮小青龙汤

张 岩,于素平,宋桂华,郭彦荣,吕伟刚,管志伟,陈小松,赵 坤

(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0)

赵坤教授从医40余载,为全国第六批名老中医药专家,熟读仲景《伤寒论》,思其经旨,演其所知,以寒闭腠理,痰饮内雍作为小青龙汤的证治病机本质,在临床应用该方治疗小儿肺系疾病中化裁巧妙,独居特色,疗效显著,值得深入学习。现将赵老师临证运用小青龙汤的经验总结如下。

1 小青龙汤渊源

小青龙汤最早出自《汤液经法》(已轶),原名为大青龙汤,后被汉张仲景《伤寒论》引用,为其制五加减法,反更其名为小青龙,乃寓灵活小巧、变化多端之意,用于治疗外寒内饮之证[1],于《金匮要略》治疗溢饮,《古方今病》[2]中用本方治吐唾不止、水肿、抽搐、羊痈风、裔肉攀睛、乳肿等病。

2 小青龙汤辨证要点——寒闭腠理,痰饮内雍

《伤寒论》40条云:“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41条云:“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主之”,均指出了小青龙汤治疗疾病的病机。其病理变化有二:一是外感,即伤寒表不解导致的寒闭腠理引起的发热、恶寒或恶风、不渴、脉浮等风寒表证;另一方面是寒闭腠理,汗孔闭塞,内邪无以从表发散,从而导致痰饮内雍,阻遏气化,而出现咳嗽、喘息、噎嗝、腹满、下利等症。

小儿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肺脾肾三脏不足[3]。肺脏不足,卫外不固,易感寒邪,导致腠理开合失调;脾气虚弱,水液代谢失常,易聚痰内雍,加之肺失肃降,加重痰饮的生成;肾气虚弱,无力蒸腾气化水液,致水湿蕴结,加重痰饮;赵老师认为正是由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在临床中小儿肺系疾病易形成寒闭腠理、痰饮内雍之证,而这恰恰符合小青龙汤的辨证要点,故临床运用往往疗效显著。

3 小青龙汤的化裁使用

3.1 生麻黄易蜜麻黄

麻黄有生炙之别,生者解表发汗之功专,炙者宣肺平喘之效显。生麻宣散表邪之力较强,药性骁勇,发汗力强,历来被视为宣散峻品,故过量使用易导致自汗不止,津液耗伤,真气外泄,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引医僧继洪云:“中牟有麻黄之地,冬不积雪,为泄内阳也,故过用则泄真气。”[4]赵老师认为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对各种治疗反应灵敏,恐用生麻黄过量耗气伤津,再者小儿肺系疾病多以咳喘痰为主,故改用蜜麻黄减轻生品宣散药性,另外加强小青龙汤的化痰平喘之功效。

3.2 佐加附子

赵老师认为对于久咳久喘,内有伏痰患儿,单用小青龙汤疗效欠佳,多因小儿肾常虚,无力蒸腾气化水液,致水湿蕴结,变生痰饮,外感寒邪之时,引动伏痰,出现上扰于肺,肺失清肃,肾不纳气,发为咳喘,经久不愈,此时单用小青龙汤虽能温肺化饮,但无温肾助阳摄纳之功,导致病情缠绵。赵老师认为附子补火助阳,散寒之功尤佳,如《主治秘要》云[5]:“可去脏腑沉寒,补助阳气不足。”对于久咳久喘新发外感寒邪患儿,临证加用附子对于“病在寒水之脏不能纳气”的咳喘作用尤佳,《伤寒论》原文中小青龙汤方后有“若噎,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的加减法,显然也体现该药温肾散寒、利水化饮之功。但注意该药有毒性,故需用制品,且不与半夏同用。

3.3 佐加桃仁、红花

小儿素体阳虚,外感寒邪,其性凝滞,引动伏痰,导致肺气闭塞,气机不利,气为血之帅,气行则血行,气滞则血瘀,故易形成痰饮与瘀血阻伤肺络及心包之症,临床表现为喘息不能平卧,痰黏难咳,胸闷不舒,烦躁等喘息重症,赵老师认为此时不能单用小青龙汤温肺化饮,应加用桃仁、红花配伍使用,加强活血化瘀疏通肺络及心包之功效。桃仁味苦甘而性平,活血祛瘀作用甚广,可治疗瘀血阻滞各种痹证,另外取其能镇咳平喘之效,如《食医心鉴》云[6]:“本药可治上气咳嗽,胸膈痞满,气喘。”红花味辛性温,功专治血,如《本草汇言》[7]云:“红花,破血、行血、和血、调血之药也。”两药配伍联合小青龙汤可温肺化饮、通经活络,用于治疗小儿外感寒邪,内有痰饮,瘀血阻滞之肺炎重症。

3.4 佐加沉香

沉香性温,味苦辛,归脾、胃、肾、肺经,可降气温中,暖肾纳气,主治喘息、呕吐、呃逆等症,正如《本草纲目》云:“治上热下寒,气逆喘息。”赵老师认为,对于素体脾肾阳虚的内有伏饮患儿,玆食生冷,复感寒邪,侵袭中焦,导致脾胃虚寒,气机不畅,脘腹胀满、上顶膈肌,出现肺部胀满,喘息不能平卧之证,可在小青龙汤的基础上加用沉香,既可以温补肾阳,纳气平喘,又可调理中焦气机,正如《日华子诸家本草》云[8]:“沉香可调中,补五脏,益精壮阳。”

4 小青龙汤的类方应用

4.1 射干麻黄汤

本方主治亦为外寒内饮之证,赵老师结合《金匮要略》中“咳而上气,喉中如水鸡声,射干麻黄汤主之”的观点,认为本方临证应偏重痰气结于喉部,导致咽喉不利,咳嗽不能平卧,证属痰饮郁结、肺气上逆者,本方为在小青龙汤基础上减桂、芍、草,加入祛痰利肺、止咳平喘之射干、冬花、紫菀等药,两方相比,小青龙汤以治表为主,解表散寒之力大,射干麻黄汤则以治里为主,下气平喘之功强。

4.2 厚朴麻黄汤

厚朴麻黄汤即小青龙汤中去桂枝、芍药、甘草,加厚朴、石膏、小麦而成,源于《金匾要略·咳嗽上气篇》:“咳而脉浮者,厚朴麻黄汤主之”,主治咳喘,气逆胸满等症。赵老师认为本方主治病程较长,内有伏饮,复感寒邪,进而出现气逆于胸腹哮喘或慢性咳嗽患儿,对临床表现为咳嗽、咳痰、气喘、胸腹满闷的患儿尤佳。但方中应注意石膏用量,原文中“石膏如鸡子大”并未详述石膏具体用量,但因本药药性大寒,故临床不宜量大,唯恐伤及脾胃,加重气机雍滞。另对于咳嗽剧烈、难以平卧者,可加用白屈菜、矮地茶,现代研究表明两药均有镇咳之功。

4.3 小青龙加石膏汤

小青龙加石膏汤来源于《金匮要略》:“肺胀,咳而上气,烦躁而喘,脉浮者,心下有水,小青龙加石膏汤主之。”赵老师认为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外感寒邪,引动伏痰,若不及时驱邪或使用下法太过,易入里化热,形成寒热错杂之证,临床出现烦躁而喘为本方适用证。石膏属大寒之物,入肺胃之经,可清肺中实热、祛烦平喘,又可平和小青龙汤温热药性,但临证需注意麻黄与石膏的配伍剂量,若以病初外寒症状为主,兼低热,微有烦躁而喘者,则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以1∶2.5最佳,以温肺散寒为主,兼清里热,少用石膏即可达到清里之功,量大恐伤及脾胃;若病程时久,或用药不当,证见伤寒七八日,外寒仍未全解,里饮在内夹痰化热,出现喘息胸闷伴咳吐黄痰,里热较盛者,则麻黄与石膏用量比例以1∶5为佳,重用石膏以清肺泻热,且因病程时久,首剂见效后,即使热象不重,亦不应停用石膏,后期需减量使用1~2剂,方能使肺中不留余热之邪,但应注意麻黄可易蜜麻黄,防止过用宣发之品而伤津耗液。

5 小青龙汤合方使用

儿童呼吸疑难重症往往病因复杂,病情多变,单用小青龙汤效果欠佳,临床往往联合使用。如兼见发热、烦渴、舌红等寒饮郁肺夹热者可合用白虎汤;如兼见食后吐痰、纳食差、苔白微腻等寒痰郁肺夹积者合用三子养亲汤;如见平素体差、汗多、面白、晨起喷嚏时作、流清涕等寒饮郁肺兼气虚卫气不固者可合并玉屏风散;如兼见哭声低、呕吐、痰涎清稀、咳痰无力、大便稀溏等痰饮郁肺兼中焦虚寒者可合并理中丸;如兼见神疲乏力、久咳不愈、四肢欠温、面白等痰饮郁肺兼肾阳虚者可合并金匮肾气丸。

6 典型病例

案例1:患儿男,3岁,2018年12月3日就诊,主诉“咳喘3天,加重半天”。现病史:3天前患儿出现咳嗽,喘息发作,咳痰清稀,伴有低热,鼻塞流清涕,至当地医院治疗效不佳,半天前加重,遂至我院。现症见:略显烦躁,低热,咳嗽,喘息发作,流清涕,咳痰清稀,腹胀,面白,手足末梢凉,大便溏,小便可,舌淡红,苔白,指纹浮红。既往史:患儿有反复喘息病史。中医诊断:肺炎喘嗽,证属外寒内热,治则:温肺散寒平喘、兼清里热,方用小青龙加石膏汤加减:蜜麻黄6 g、石膏15 g、桂枝6 g、生芍药10 g、细辛3 g、干姜3 g、姜半夏6 g、五味子6 g、沉香1.5 g、甘草6 g,3剂,每日1剂,煎煮150 mL,分2次口服。患儿服药3剂后,症状痊愈。

按:患儿既往反复喘息发作,内有伏痰,本次发作为外感寒邪,形成外寒内饮之证,微烦,舌红,兼有里热之证,故用小青龙加石膏汤温肺化饮兼清里热。患儿腹胀、面白,手足凉,加之病情反复发作,为肾阳虚体质,故少用沉香以温肾助阳调中。

案例2:患儿男,4岁,2018年8月10日就诊,主诉:确诊哮喘2年,再发3天。现病史:患儿2年前确诊为哮喘,吸入丙酸氟替卡松气雾剂治疗,仍不能完全控制,近3天,食用冰激凌后复发,体温正常,喘息不能平卧,咳吐白色泡沫样痰,大便稀,小便少。查体:舌淡,苔白,脉沉迟,精神反应欠佳,心率快,心音低,双肺可闻及哮鸣音,腹部略胀。平素患儿手足不温,大便溏稀。诊断:哮喘,证属肾阳亏虚兼寒饮内伏,治则:温肺化饮平喘兼补肾阳,方用小青龙汤加附子、桃仁、红花,组成为蜜麻黄6 g、制附子(先煎30 min)、桂枝6 g、生芍药10 g、细辛3 g、干姜3 g、五味子6 g、桃仁6 g、红花6 g、炙甘草6 g。3剂,每日1剂,煎煮150 mL,分2次口服。患儿服药3剂后,症状好转,二诊:精神反应好,仍有喘息,有痰不多,纳食可,大便正常,原方加橘红6 g、橘络3 g,3剂,用法如前,加强疏通肺络之功,病愈。

按:本例为哮喘急性发作重症患儿,素体肾阳虚弱,内有伏痰,玆食生冷后,引动伏饮,肾阳虚不能温煦,不能气化水湿,上凌心肺,咳喘不能平卧,同时寒邪凝滞气血,气血运行不畅,出现手足不温、心悸动症状,临床使用小青龙汤加附子、红花、桃仁,既能温肺化饮,又能补肾阳化水气,同时疏通气血经脉,防止心衰发生。

7 结语

小青龙汤出自医圣张仲景之《伤寒杂病论》,主治外寒内饮之证,为治疗肺系疾病的经典方剂。赵老师在使用小青龙汤治疗疾病时,学古而不泥古,在吸取前人遣方用药经验的基础上,结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及临床不同伴随症状,或化裁,或使用类方,或合方,灵活应用,使之更好地应用于小儿肺系疾病的治疗,值得临床推广。

猜你喜欢

化饮痰饮小青龙汤
小青龙汤治疗咳嗽变异型哮喘的应用效果观察
脾胃病从痰饮论治探源及经验
《千金方》与《外台秘要方》痰饮病方药探析
基于IL-27探讨益气祛风、宣痹化饮方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射干麻黄汤治疗家畜小叶肺炎19例
浅议“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我用小青龙汤的故事
从药物关系看经方魅力
小青龙汤加减配合西药治疗老年支气管哮喘40例临床观察
中医痰饮致悸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