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对《东医宝鉴》的研究

2020-02-16段淑文王小荣姚蕙莹李喜云

亚太传统医药 2020年5期
关键词:方剂针灸医学

段淑文,王小荣,姚蕙莹,李喜云

(甘肃中医药大学,甘肃 兰州 730000)

《东医宝鉴》是朝鲜宣祖令太医许浚结合中医学与韩国固有医药学,编纂而成的一部医学百科大辞典,于万历四十一年(1613年)刊行。《东医宝鉴》分为《内景篇》《外形篇》《杂病篇》《汤液篇》《针灸篇》五篇,全书“赅括古今、折衷群言、携纲提要”(本文所引《东医宝鉴》原文均出自《东医宝鉴》,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13年版),问世以来影响颇大。2009年,《东医宝鉴》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遗产名录。现将我国对《东医宝鉴》的研究做一综述。

1 作者

《东医宝鉴》序中记载,朝鲜宣祖召太医臣许浚将诸家方书取其精华,以“修养为先、药石次之”为指导,辑成一书。许浚与儒医郑碏、太医杨礼寿、金应铎、李命源、郑礼男等设局撰集,后因战乱诸编者逃散,只许浚一人继续编纂,终于在1610年完成,因其书“吉凶轻重,皎如明镜”,故以“宝鉴”为名,后于1613年刊行。对《东医宝鉴》的作者许浚研究最早的是赵有臣,赵有臣[1]考证许浚生于1546年,卒于1615年,字清源,号龟岩,又号阳平君,1574年成为太医,屡获升迁,卒后追授正一品辅国崇禄大夫。许浚除编纂《东医宝鉴》外,还撰有《谚解胎产集要》《新纂辟瘟方》《谚解痘疮集要》《辟疫神方》,且奉王命主持校正《纂图方论脉诀集》。

2 版本

《东医宝鉴》用汉语撰成,20世纪中才被译为韩文[2],崔秀汉[3]考证《东医宝鉴》有韩国刊本12种、中国刊本17种、日本2种。朝鲜刊本分别为初刊本(1613年)、己亥岭营本(1659年)、甲戌岭营开刊本(1754)、纯祖岭营本(出刊具体年份不详)、纯祖完营本(1820年)、平壤朝汉对照译本(1961-1963)、汉城许珉国译本(1962)、汉城丰年社国译本(1966)、汉城许珉综合版本(1969)、汉城南山堂国译本(1969)、汉城恩光图解本(1983)、大邱大城国译本(1985),中国刊本分别为:王如尊抄本(1747年)、壁鱼塘本(1763年)、凌鱼序本(1766年)、敦化堂本(1796年)、英德堂本(年份不详)、丁己本(1797)、富春堂本(1831年)、崇顺堂本(1847年)、己酉本(1885年)、近文堂本(1877年)、江左本(1889年)、闵萃详绪本(1890年)、扫叶山房本(1890年、1908年)、广益本(1917年)、千顷堂本(年份不详)、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本(1955年、1982年)、台湾影印本(1959年、1962年、1966年),日本刊本有:享保甲辰(1724年)、宽政己未本(1799年)。除此之外,还有韩国宋俊浩收藏了一部《东医宝鉴》,其底本可能早于1820年的完营本[4]。己亥岭营本刊发的年份备受争议,有学者认为是1659年,如上述崔秀汉,另有学者认为是1719年,如全世玉[4]。

3 引用书籍

3.1 种类及数目

《东医宝鉴》引录的中国古籍种类及数目较多,从战国至明朝,从医道到儒释皆有[5];《东医宝鉴》原书《历代医方》中记载书中引用书籍86种,但实际引用的数目远多于86种。崔秀汉[6]将《东医宝鉴》引书分为二十三类,分别为医经、病源、脉经、本草、炮制、方书、《伤寒》、《金匮》、内科、外科、妇人、小儿、针灸、综合性医书、医史、丛书、全书、养生、运气、未分类医书、朝鲜医书、道家论著、诸家论著,并一一列出所引用书籍的条目数,通过考证得出《东医宝鉴》实际引用医学书籍180种,以元、明医书占比最大,非医学类60种,其中40种已经散佚的结论,赵有臣[1]认为亡佚的书籍在当时的朝鲜确实是存在的,但多为残卷。

3.2 引文来源

关于《东医宝鉴》中引文的来源,书中引录的大部分内容都明确标注了确切的文献来源[7],如申东原等[8]对《针灸篇》的引用文献情况进行了研究,发现《针灸篇》理论部分引用最多的是《铜人腧穴针灸图经》《灵枢》《医学入门》,实践部分引用最多的是《医学纲目》《针灸资生经》和《世医得效方》。但《东医宝鉴》所引用古籍名称多为简名,简名有用书名者,有用人名者,有泛称者,这对文献确切出处的研究加大了难度。如《东医宝鉴》全书中有85%左右的药物文献出处被标记为“本草”,此“本草”究竟为何《本草》?肖永芝等[9]就此展开过研究,认为书中“本草”大部分出自唐慎微的《证类本草》,底本应为晦明轩刻本《重修政和经史证类备用本草》的传本,其余药物多来自金、元、明时期的医药典籍。

3.3 引用方式

许浚在编纂《东医宝鉴》时并非将所引用的书籍照搬,而是以简明实用为原则,经过摘要、整合,再将理论加以阐发后引用,形成了自身的鲜明特色,姜赫俊等[10]将其总结为三种类型:一是与所引用医籍表达的意思相同,但表述上更为简洁扼要;二是删除,如《东医宝鉴》删除了被引医籍中多数方剂的药物初加工;三是增加,主要表现为增加了方剂的制作及服用禁忌。

4 学术思想

4.1 尊崇《黄帝内经》

《东医宝鉴》推崇《黄帝内经》的理论,书中对许多疾病的基本认识都以《黄帝内经》为骨干,后世医家理论为血肉,如蒋珞琦等[18]从灸法的起源、制艾之法、操作方法、具体临床应用四个方面总结了《东医宝鉴》对灸法的记载,认为《东医宝鉴》所记载的灸法遵循《黄帝内经》的理论,再如《东医宝鉴》中“面部分候脏腑图”结合了《黄帝内经》《古今医鉴》《奇效良方》的理论[17]。

4.2 引入道家思想

《东医宝鉴》无论是养生还是治病都颇受中国道家影响,孙亦平[11]对《东医宝鉴》中的道教养生论专门进行了研究,认为书中主张人要通过寡欲、内视、静坐去除心中疑虑妄想,然后再配合药物祛除疾病,这种观点与道教“以道治心”“以道疗病”的思想相合。有学者[12-13]对《东医宝鉴》中针灸学术思想进行了研究,认为《东医宝鉴》重视通过针灸调节精气神,书中所记载的针灸法注重脐灸与背部灸,皆为道家思想贯穿其中的体现。何春水[14]对《东医宝鉴》中男科病的记载进行了归纳整理,认为许浚将精视为人体功能得以发挥的物质基础,并论述了“精宜秘密”“炼精有诀”“节欲储精”“补精以味”的储精、保精、养精方法,提倡男性节育保精,亦为道教思想的体现。于铁[15]对《东医宝鉴》中记载的气功内容从基础功法、系统功法两方面进行了归纳总结,认为书中的气功功法简单扼要、内容丰富,有一定的实用价值。《东医宝鉴》是一部由国家主持编辑的典籍,但是其书中记载有“邪祟”和“驱鬼治狐之法”,干祖望[16]对有关记载做了研究,认为医师在面对临床疑难杂症束手无策之时可一试。

5 方药研究

我国学者对《东医宝鉴》中方药的研究较多,如洪成姬[19]收集了《东医宝鉴》中169个四物汤的加味方,将四物汤加减方所治疗的疾病分别按照传统中医的分类方法及现代医学的分类方法进行分类,均得出运用四物汤加减方最多的是妇科疾病,作者又对所收集方剂中加入的药物做了统计,发现四物汤中加入清热药的频率最高。王天虹等[20]将《东医宝鉴·汤液篇》中药食同源的药物分类后与四象体质的人相对应,并按照养生作用的不同进行整理,将药物归纳为补气药、温阳药、滋阴药、养血止血药、燥湿化痰药、疏肝行气药、清热利湿药、活血化瘀药8类,认为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指导当今人们的保健养生。

6 与中医古籍的对比研究

因《东医宝鉴》大部分内容辑录了中医学的典籍,因而中韩两国学者对《东医宝鉴》与中医古籍的对比进行了大量研究。如姚佳音[22]对《东医宝鉴》中《金匮要略》的引文与《金匮要略》原文做了对比,发现二者文字有出入、方剂名称有差异、煎服法有变动。金周映[23]对《东医宝鉴·杂病篇》中寒门与《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原文做了对比研究,发现许浚在《东医宝鉴》中将所引条文用“意引”之法列举,后附方剂名称、主治病证、药物组成、服用及调护方法,其中有少量方剂名称或药量有所改变。姜赫俊[23]对《东医宝鉴》中《千金方》的引文与《千金方》原文进行对比研究,认为《东医宝鉴》中《千金方》的引文与原著内容基本相同,只是表述略做改动,偶有增加及删除。姜赫俊[24]在其硕士毕业论文中对《东医宝鉴》引录历代方剂与原著记载进行对比后得出结论:《东医宝鉴》在引录方剂的过程中对诸药的药量、炮制及方剂的方名、主治、服法等方面略有改动。韩阿伦[25]对《针灸大成》与《东医宝鉴》中的针灸部分做了比较研究,认为韩国关于针灸的书籍很多是从中国传过去的,两国针灸学术思想有相同的地方,也有各自的特色,共同为针灸在历史中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7 对后世的影响

7.1 对韩国医学的影响

《东医宝鉴》的问世对韩国医学的发展有促进作用。有学者将《东医宝鉴》放在韩国医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研究,认为《东医宝鉴》开创了韩国医学接收国外医学的先河[26],不仅吸收了中医学的精华,而且融合了鲜卑的烙、蒙药的熏[27],及印度医学思想等。《东医宝鉴》还为后来朝医体质医学的诞生奠定了基础,如《东医宝鉴·内景篇》之“身形”门下的“四大形成”沿袭了印度医学“四大不调”思想,是体质医学“四象学说”的萌芽[28-29]。

7.2 对我国的影响

《东医宝鉴》中辑录的已散佚典籍对中医古籍的修复有很大的价值,如李敏等[30]对《东医宝鉴》引用的仲景文献进行了分析与研究,发现《东医宝鉴》中标注有“仲景云”“仲景曰”“仲景方”等的文献,有多处在《伤寒论》与《金匮要略》中没有记载,但可以在宋·朱肱的《活人书》中找到相关线索,而朱肱的生活年代离宋校正仲景书时间较近,故李敏认为朱肱可能见过未经校正的仲景书,今后可对朱肱的著书进行研究以还原仲景书全貌。还有学者[31]从《东医宝鉴》中总结许浚结合本土医学与外来医学的经验,认为这对中医药走向世界及中西医学在我国的和谐相处提供借鉴意义。

8 结语

《东医宝鉴》是“东医学”的集大成之作,又辑录了许多中医已散佚典籍,对其进行研究既可对中医古籍的文献研究有助力,又可为养生治病提供指导,还可为中医药走向世界及中西医学在我国的和谐相处提供借鉴,值得深入研究。

猜你喜欢

方剂针灸医学
本刊可直接使用的医学缩略语(二)
中医医案方剂多维相似度算法设计与探索
《金匮要略》黄芪类方剂探析
医学的进步
预防新型冠状病毒, 你必须知道的事
Efficacy of acupuncture on treating obesity and adipose-incurred illnesses
柴胡汤类方剂用于肝恶性肿瘤治疗进展
Acupuncture as a potential approach to improving the health of women with obesity
论方剂的配伍环境
中医针灸的发展与传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