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析“细辛不过钱”

2020-02-13沈志华左志琴陈炜然江雪珍蓝瑞群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东方亮健康科技有限公司广东肇庆526100

江西中医药 2020年12期
关键词:化饮马兜铃本草

★ 沈志华 左志琴 陈炜然 江雪珍 蓝瑞群(广东工商职业技术大学/广东东方亮健康科技有限公司 广东 肇庆 526100)

细辛首见于《神农本草经》, 文中记载:“细辛,上药……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年者。”故细辛被列为上品,无毒,可延年益寿,长期服用。此理论一直沿用至北宋,陈承首次在《本草别说》中提出细辛可能有毒的说法,“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李时珍则提出“细辛不过钱”,此古训一直延用至今。细辛是否有毒,能否过钱等问题一直困扰着临床医者,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细辛的毒性日渐凸显,其用量与众多因素有关,不完全拘泥于“细辛不过钱”理论。笔者对其影响因素分析如下。

1 品种、产地

由于品种、产地的不同,其性能、功效及其毒副作用也有较大的差异。正品细辛有华细辛和辽细辛,两者相比较,华细辛根茎更长,香气与辛辣味偏弱,但麻木烧灼感更强。辽细辛(北细辛),气味芳香,辛辣,有麻木烧灼感;而在实际工作中,常以细辛属其他植物入药。由于其他属植物的药用功效不如正品华细辛和辽细辛,同时药物毒性相对低,由此造成临床用量的差异。

2 药用部位

细辛的药用部位,从古至今发生了改变。《广雅·释草》云:“细条,细辛也。”即指其根细而味辛,故名细辛。《名医别录》云:“二月、八月采根,阴干。”因为二、八月枝叶较少,根部的营养物质最为丰富,其有效成分含量最高,传统药用部位是根。由于正品细辛资源相对有限,不能满足市场需要,药用部位逐渐由根演变为全草。对于细辛不同部位的功效,王智华等[1]研究发现细辛各部位所含挥发油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根、全草、叶,且细辛90 %以上的挥发油存在于根系中。在其挥发油中,引起不良反应的黄樟醚含量也是根>全草>叶[1]。研究表明[2]若单用细辛根6 g 就出现不良反应,面部潮红、呼吸急促等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症状。但用细辛全草可用到12 g 或15 g,甚或更多,也很少有上述副作用。也可见药用部位不同,其用量则不同。同时也说明“细辛不可过半钱”是指单用其根。

3 炮制

炮制方法的不同可有效降低细辛毒性。常见的方法有净制、火制、水制、炒制、焙制、盐制、姜制等。最早指出细辛炮制减毒方法的是南朝·雷敩,在其《雷公炮炙论》中明确指出拣去双叶的炮制减毒方法。同时认为经过多次漂洗或较长时间的浸泡可以减毒,“用瓜水浸一宿,至明漉出,曝干用之。”现代研究表明,细辛净制去其苗叶、头节,可除去叶节所含马兜铃酸,减轻肾毒性[3]。碱制炮制后细辛根中马兜铃酸类毒性被有效去除,有效成分大多得以保留,从而达到了炮制减毒的目[4]。明代·张景岳认为火制法能使有毒成分分解破坏,以达减毒之目的。严建业等[5]对细辛生品及其甘草制、姜制等10 种不同炮制品中的毒性成分黄樟醚和马兜铃酸A 的含量进行了比较,结果发现细辛炮制后,两种毒性成分的量都有不同程度地降低。

4 剂型

中药药性及毒性的发挥,与剂型、用法关系密切。《神农本草经》记载:“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煮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陈承在《本草别说》中提出对细辛的慎用只是针对“生用”“单用”和“用末”“细辛若单用末,不可过半钱匕”,可见“细辛不过钱”系指散剂而言,如入汤剂久煎则可过钱无害。张仲景用细辛多且量大,主要原因之一就是多为入汤剂水煎,陶御风[8]指出细辛入汤剂可以大剂量,但要先煎30~60 min。现代药理研究证明,通过在汤剂中煎煮30 min 后,细辛中有毒成分黄樟醚的浓度仅为原药材的2%,不足以产生毒性。且有效成分甲基丁香酚得以保留,从而降低了毒性,达到了减毒增效的目的。因此,延长煎煮时间有利于毒性的降低,确保疗效[9]。王瑞恒[10]认为单服细辛丸散剂,每次剂量不超过3 g,否则就有中毒危险;高压煎药机煎药,其用量也不可过钱,因其挥发成分不容易蒸发。

5 配伍

《医学源流论》言:“圣人为之制方,以调剂之……故方之既成,能使药各全其性,也能使药各失其性。”配伍是中医方剂的主要应用形式,配伍合理,可增效减毒;若配伍不当,不仅不能治愈疾病,还会带来诸多不良反应。如《神农本草经》所言:“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不合用也。”因此合理配伍是细辛增效减毒的主要方法。

5.1 相须为用细辛辛温,行气分,为少阴经药,无所不达,正如《本草正义》所言:细辛“极细且长,则旁达百骸,无微不至”;桂枝入营分,为太阳经药,至于邪气内藏幽窟,则有力所不能及者。两者相须为用,既助桂枝内入三阴散其邪,又通行阳气于周身,其功实不可没。共奏温阳气、散寒凝、蠲痰饮、止痛之功,代表方如当归四逆汤、枝去芍药加麻黄细辛附子汤、侯氏黑散。

5.2 阴阳相济细辛辛香芳烈,长于温肺化饮,但易耗伤阴液。白芍,酸苦微寒,滋阴养血,但易碍脾胃,使阳气不得升发。两者相伍,阴阳相济,使阳得阴助则生化无穷,阴得阳升则泉源不竭。有实验研究表明将白芍与细辛配伍,能显著减轻细辛的毒性[11]。细辛与白芍相配伍其最大耐受量为160 g/kg,是临床用量的200 倍[4,12]。代表方如当归四逆汤。

5.3 散收有度《医方考》曰:“古人用辛散必用酸收,所以防其峻厉,犹兵家之节制也。”细辛,芳香辛散,长于温肺化饮,易耗伤元气,故可配伍收敛之品以制之。五味子性味酸收,善于收敛肺气、止咳平喘,但易恋邪,故二药共投,散收有度,开阖相宜,相反相成,可散不伤正,收不留邪,常用于寒饮之咳、喘证。如乌梅丸、小青龙汤。

5.4 表里兼顾细辛味辛,其性大温,功能发散,善助里阳,宜用于少阴虚寒兼太阳表实之证。代表方麻黄细辛附子汤,方中附子大辛大热,温补少阴肾阳;麻黄解表散邪;细辛,其气味辛温芳香,既可佐麻黄发表于外,又能助附子温阳于里,表里兼顾。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附子含有乌头碱、次乌头碱及新乌头碱,这些碱性药物与的马兜铃酸综合作用后,使含马兜铃酸中药如细辛的毒性减弱或者消除[4]。又研究表明细辛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33.6977 g/kg,细辛附子相配LD50 为43.6264 g/kg,是细辛的1.29 倍[4,12],这些研究结果均说明细辛附子相配具有减毒作用。不仅如此,两者配伍后,其含药血清对心肌细胞钠离子通道的激活作用非常明显,较单味细辛、附子强[13],说明二药配伍不仅能减毒还能增效。

5.5 宣降相宜细辛芳香辛散,宣发肺气,温肺化饮;半夏燥湿化痰,降逆止呕。两者相伍,一宣一降,既防止细辛升发太过,又制约半夏过度降逆,宣降相宜,恢复肺的宣发肃降的功能,共同达到温肺化饮,降逆止咳的作用。代表方如射干麻黄汤、小青龙汤。

5.6 寒热平调细辛辛温燥烈,易伤阴液;大黄、黄芩苦寒,清热泻火,但易败胃。两者相伍,以寒制温,寒热平调,既可防止细辛性温过燥,又可监制大黄、黄芩的苦寒,共同到达清热泄火散寒止痛之效。代表方如《普济方》中的大黄汤、《太平圣惠方》黄芩散。

5.7 补泄兼施《本草正义》记载:“(细辛)善开结气,宣泄郁滞”,又《本草正》云:“(甘草)其味至甘,得中和之性,有调补之功,故毒药得之解其毒。”细辛其芳香最烈,易散泄元气,常与性味甘平的补气药甘草、人参、白术等配伍,补泄兼施,扶助正气,既可缓和细辛辛散燥烈之性,又能制其毒。方如当归四逆汤。

6 证候

细辛味辛燥烈,其性炎上,故热邪、气血亏虚、津液不足所致的病证应禁用细辛。如《本草约言》云:“若头目诸症,因火热……不可用”,而《神农本草经疏》进一步明确了其禁忌证候为“故凡病内热……气虚有汗,血虚头痛,阴虚咳嗽,法皆禁用”。明确细辛的适应病证范围及使用禁忌,选择恰当合理的药物进行配伍,有助于减少细辛不良反应的发生,更有利于提高细辛的治疗效果。

7 因人制宜

中医治病“因人制宜”,《素问·五常政大论》明确提出“能毒者以厚药,不胜毒者以薄药”。张仲景也在《伤寒论》再三强调“小青龙加石膏汤方……煮取三升,强人服一升,羸者减之,日三服,小儿服四合”。年老体弱、孕妇、儿童、心脏病、肺结核、溃疡病、甲亢、肾功能不全、糖尿病患者均应慎用细辛。

之所以有“细辛用量是否过钱”的争论,源于对细辛毒性的认识。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细辛中含有黄樟醚和马兜铃酸的数量分别可引起中枢神经和肾毒性,说明细辛有毒。至于用量是否过钱,其焦点问题就是如何减少细辛的毒性,以发挥其治疗作用。如上所述,细辛的毒性与其品种、产地、采收、炮制、配伍有关。细辛单用不过钱,在复方中,尤其是汤剂中剂量可过钱,甚至大剂量使用,《伤寒杂病论》中当归四逆汤、小青龙汤、麻黄细辛附子汤和乌梅丸等方剂,用量均在3 两以上(41.76~46.875 g)[14]。此外,我们还应考虑病证及个人差异。因此,我们应根据细辛品种、产地、采收、炮制、配伍、病证及个人差异等因素,科学对待“细辛是否有毒,剂量是否过钱”这一问题,在传承中创新,在继承中发展,为更好的指导临床用药,不必完全拘泥于“细辛不过钱”之说。

猜你喜欢

化饮马兜铃本草
牵牛子的本草考证
本草,源于延续生命的渴求
本草,一场不动声色的“双面修行”
本草中华
基于HPLC-Q-TOF/MS 法分析马兜铃水煎剂化学成分的研究*
UPLC-MS/MS检测马兜铃属药材中4种马兜铃酸的含量
基于IL-27探讨益气祛风、宣痹化饮方治疗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的作用机制
射干麻黄汤治疗家畜小叶肺炎19例
马兜铃酸
HPLC法同时测定马兜铃中4种成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