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2-12黄笑鹤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劳动法学习者教学模式

黄笑鹤

(株洲广播电视大学,湖南 株洲 412000)

劳动法是法律专业的核心课程,是法律实务工作者解决劳动纠纷问题的必备内容。在劳动关系日益复杂的今天,劳动法课程教学的重要性再次凸显,不仅要掌握理论知识,还需具备实践能力,才能在不同的工作岗位中,灵活运用劳动法。

一、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意义

1、有利于改变学生学习方式

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是一种围绕学生主体促进其自主学习的教学模式,学习者能够更好地掌握课程教学内容以及学习方法,并作出学习规划,有利于充分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上课前需要学习者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预习,自主查阅资料,探讨知识点在实际工作岗位中的应用价值以及效果。以员工工作时间为例,这一知识点在小组成员课前预习过程中查阅了相关的立法历史,且小组成员均是在职工作者,来源于不同的企业,则能够更好地了解不同类型企业的工作时间。包括加班加点是否自愿?是否符合国家法律规定?加班费如何计算?是否按时支付?这些知识点激发了学习者的兴趣,不仅彻底转变了传统被动学习的劳动法教学模式,同时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对劳动法的理解,养成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对于在职学习者而言将终身受益。

2、有利于提高理论知识素养

通过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构建新型教学模式,增加学生课前预习时间和自主学习时间,学习者有更多时间自主学习理论知识。且由于课堂教学过程中设立的成果展示环节,小组成员为了能够更好展示作品,通常会在课前进行资料查阅和文件调查,在小组共同交流和探讨下形成完整的学习成果,这进一步拓宽了学习者理论学习的深度和广度。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课堂教学模式,还要求学习者在课堂中提出问题,保证问题的新颖性和难度性,这要求小组成员深入思考并提出自身的独到见解,有利于在思考的过程中深化理论知识素养。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不再是单一的课堂理论知识灌输,学习者将无需面对繁琐枯燥的劳动法知识点,而是从死记硬背转化为积极主动探求,最终在提高实践能力的同时,强化自身理论知识素养。

3、有利于提升团队协作能力

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模式,围绕学习小组推进教学实施,所以,小组成绩与个人成绩密切相关,转变了传统教学中学习者独自学习和思考的模式,有利于培养学习者良好的探讨交流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在课前,小组成员需要将学习成果进行整合规划,要求小组成员有明确的分工,各自负责不同部分成果的整理以及汇报,最终形成完整的学习成果。分工合作不仅在学习中至关重要,对于处于工作岗位中的成人在职学生而言,更是不可或缺的能力素养。除此之外,该教学模式还要求小组成员,充分了解教学内容以及课堂情况,做出科学合理的组织规划。需要思考如何能够让所有学习者均参与和融入课堂,如何展示学习成果才能明确价值,并吸引其他学习者,展现小组合作的优势。这些均需要小组合作完成,单打独斗很难形成完整的成果展示,有利于不断提高学习者的思考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协作能力。

二、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的路径

1、重新定位教学目标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已经进入新常态,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动力转化,必然引起发展方式的转变,必然要求我们的思想观念与之相适应。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人才的支撑,这是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因素。伴随产业结构优化与转型升级,人力资源发展必将与之相契合,匹配更多相适应的人才。在进行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过程中,应立足于我国经济新常态背景下,重新定位课程教学目标,真正凸显课程教学的前瞻性。由于当前课程教学主要面临在职学生,意味着这些参与课程教学的个体已经进入工作岗位,所以更要注重培养其宽阔视野,使其能够结合当前国家经济发展现状和前景对自身具备清晰的认知,并且能够跟随经济发展规律和形式,真正将宏观规律有效衔接单位实际情况,为各自的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价值与社会价值。企业在劳动法教学过程中,应该强化学习者解决问题的能力,这些来自于法务实务的工作者,在参与单位实际工作过程中,需要面临诸多现实问题,只有十分准确的判断原因,才能高效解决问题。除此之外,劳动法课程教学过程中还应注重提高学习者自身素质,使其能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真正结合工作岗位,体现出较强的职业素养和工作能力。总而言之,当前劳动法课程教学过程中,应将实践能力作为首要教学目标,不断强化学习者的解决问题能力,使其能够在各自的工作岗位中发挥最大化价值。

2、改革课程教学方式

由于在实际的劳动法课程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是成人在职学生,所以学习者对于劳动法课程教学价值具有正确认知,但是仍然需要结合实践能力提高,对当前的课程教学模式进行优化和调整。首先向学习者介绍劳动法课程的教学模式,详细阐明劳动法课程教学目标以及规划,特别是课程教学改革的根本目的、劳动法课程教学的基本流程和要求。这一环节主要是引导学习者进行角色转换,使其能够更好地了解劳动法课程教学。在以往的成人在职学生教育过程中,学习者通常较为被动,主要跟随教师的讲解学习知识,但是对于知识的整体把握以及实践运用却了解甚微,导致许多成人在职学生在学习劳动法课程后,仍然无法将其应用于工作实践中。这一环节对于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成效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为学习者进行分组组建学习团队,在此过程中,劳动法教师可以根据学习者人数,允许其根据自身需求自由组合,只要符合劳动法课程教学需求即可。每个学习团队中的学习者均要明确自身的角色分工,了解在学习过程中承担的任务,如果学习者对于角色分配有歧义,教师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提出建议。在小组学习过程中学习者提出的问题,可以在组内自行探讨解决,难以解决的问题,由教师进行深入讲解。此过程中教师的角色从讲解者转化为指导者和咨询者,避免教师干预过多影响学习者的行为习惯,只有充分凸显小组探讨交流的价值,才能发挥学习团队的意义。再次,实施课程教学过程中,为学习者分配问题。在课程教学开始前,引导学习者进行课程内容的预习,使其了解教学内容,为课堂教学奠定基础。教师在进行学习问题分配的过程中,不能将教学内容进行直接分割,而是要系统化把握教学内容,明确重点和难点问题,在此基础上形成单独的有机模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的学习诉求,自主选择问题,激发学习者兴趣,使问题分配高度契合学习者实际能力。最后,组织课堂教学,在教学开始前应与每个小组学习者展开沟通交流,了解其学习进展以及遇到的阻碍问题,对于课堂教学将要解答的问题作出合理规划,进一步优化课程教学流程。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保证每个小组成员真能够参与学习,避免学习者成为课堂教学的旁观者,营造整体学习的课堂氛围。

3、优化教学考核评价

针对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在考核评价过程中可从三个维度入手,第一了解学习者小组课前学习成果,在该教学模式下,要求学习团队根据问题展开自主学习,在课堂教学中进行问题的深入探讨。因此,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让学习者展示学习成果,提出学习过程中的疑惑和问题,并展开探讨。所以课前学习效果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的成败,小组成员必须具有充足准备,才能避免课程教学流于形式,所以教师应着重考察课前学习效果,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工作。第二,对学习小组课堂组织进行考核,小组成员在课堂教学中展示学习成果过程中,教师要考核评价其他学习者是否对此感兴趣,并且真正能够懂得其中的含义。学习小组还需要根据课前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提出疑惑,在课堂中共同探讨解决,促使学习者能够对劳动法课程教学的了解更为深入。学习小组,在课堂教学后需要总结分析自身成果展示情况以及课堂探讨情况,为其他学习小组提出有效建议。第三,是针对学习小组外其他同学的考核,在学习小组进行成果汇报的过程中,其他学习者并非课堂的旁观者,而是需要积极参与课堂探讨交流,不断夯实自身理论知识基础,并且学习课堂教学组织。只有教师将这三部分有机结合,才能实现学习者自主学习、展现自我,最终具备较强的解决问题能力。

结语

综上所述,基于实践能力提高的劳动法课程教学改革,是基于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围绕成人在职学生展开的重新审视和思考。围绕学生主体,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探究知识,不仅深化学习者对于劳动法理论知识的理解,同时还能够使其养成自主学习习惯,培养其良好的合作探究能力。对于成人在职学生劳动法课程教学的适用性、针对性更强,能够取得更加显著的课程教学效果,促使每个学习者均能够将课堂学习的知识,真正运用于工作岗位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猜你喜欢

劳动法学习者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法教育实践研究*
你是哪种类型的学习者
十二星座是什么类型的学习者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青年干部要当好新思想的学习者、宣讲者、践行者
2018劳动法规定:员工因降薪调岗而辞职,单位必须支付补偿金
高校学习者对慕课认知情况的实证研究
贯彻《劳动法》 且行且完善*——我国劳动立法的发展与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