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探究
——以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为例

2020-02-12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服务队志愿志愿者

贺 瀚

(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江苏 徐州 221116)

青年志愿服务作为一种高尚的社会行为和一项重要的社会公益事业,在弥补政府资源不足、服务经济建设与社会道德构建等方面发挥着日益重要作用,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早日实现伟大中国梦具有重要意义。[1]共青团中央书记处常务书记贺军科指出: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是服务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助力青年成长成才、完善社会动员机制和推动共青团事业发展的重要工作,加快发展青年志愿服务事业和探索科学的高校共青团志愿服务工作机制是新时期共青团重要的工作思路和工作内容,在全团的整体工作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可见对高校志愿服务工作的探究很有现实意义,为了以小见大,笔者将以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学生志愿服务工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2016-2018 学年志愿服务数据,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可供其他高校借鉴的志愿服务工作模式。

一、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志愿服务工作机制

1、志愿组织互相支持。管理学院设立公益服务发展中心,包含中国矿业大学张广石青年志愿者服务队(以下简称服务队)、乐奉服务分队、爱心基金会、公益创客四个院级志愿服务组织,是学院志愿服务工作的主要抓手。服务队主要负责对接校青协工作、开展学院重点志愿项目、统筹全院团支部的志愿服务活动;乐奉服务分队主要负责对接校服务分队、开展自身重点项目、统筹全院贫困建档生的志愿服务活动;爱心基金会主要负责对志愿服务项目给予资助、对特殊困难志愿者给予爱心关怀、举办公益提案及公益知识竞赛等活动;公益创客主要是实现公益与创业的融合,比如义卖月饼、苹果,为服务队的品牌项目注入资金支持。四个院级志愿组织互相支撑,共同开展一些大型志愿服务活动,如江苏省电子商务三创赛志愿服务、校庆志愿服务等。

2、以服务队为重要抓手。近三年来,管理学院志愿工作坚持中心统筹全域推进,学院团委老师主抓省级优秀志愿项目“一米阳光,伴你成长”青少年帮扶项目,服务队负责招募、培训、考核志愿者,组织200 名大学生志愿者给邳州市八义集镇的农村留守儿童打电话开展线上心理帮扶,在元旦节、寒假、雷锋月、儿童节、暑假、国庆节等节假日开展线下主题活动。为了激发学生多参与团支部志愿服务活动,服务队积极联系各支部,实施“四个一”工程,一份考核机制、一套激励制度、一份竞标提案、一个对接干事,引导并督促团支部广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大力营造乐于奉献、志愿青春的文明新风。学院对班级集体志愿服务给予每人次0.5 分素质发展分奖励,上限为2 分。

3、构建院级志愿培训体系。一是加强对志愿组织的培训,在学年初进行志愿者交流论坛,管理学院公益服务发展中心主要负责人汇报年度志愿服务工作规划以及自身品牌活动。在学年末进行志愿工作座谈会,公益服务发展中心各部门骨干交流工作经验、优秀志愿者代表交流心得体会。每周二召开志愿组织负责人例会,及时总结规划工作。第二是健全对志愿者的培训体系。对于品牌项目、持续时间长、规模巨大的志愿活动的志愿者由指导老师进行培训。对于自发的、短暂性的、规模较小的志愿活动的志愿者由志愿骨干进行培训。

二、中国矿业大学管理学院志愿服务数据分析

1、管理学院2016-2017 学年公益时长分析。根据管理学院2016-2017 学年公益时常统计表可知:15、16 级志愿总时长达21044 小时,人均时常达到20.41 小时。参加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9010 人次,每次活动的人均时长只有2.3 小时,从此可以看出可提供长时间的志愿服务活动的项目较少。但时长低于20 小时的有318 人(0 小时的有48 人、0 到10 小时的有144 人),占比达到30%。最长时长为96 小时,由此可见志愿服务时长分布成两极分化,说明成绩达不到评优条件的学生对志愿时长不够重视,大部分同学参与志愿服务活动,是为了满足评奖评优条件,缺乏主动志愿服务精神。根据调研,当时高校志愿服务活动呈现种种困境:志愿服务活动老旧、参与人员固化、突发性活动过多、经费来源单一。品牌活动陈旧,志愿服务骨干思维不够灵活,不能创建吸引广大同学参与的活动;学生学业压力较大,课程较多,对一些感兴趣的志愿服务活动而无法参加;学生不能正确认识志愿服务,潜意识的认为服务就是简单的付出,而不知从志愿实践中可以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2、管理学院2017-2018 学年举措以及志愿时长分析。2017-2018 学年的志愿服务工作有针对性的做出了以下改变:(1)分管志愿服务工作的指导老师担任2017 级学生的专职辅导员,其经常年级大会及年级骨干例会上多次强调班级志愿服务活动,基层服务分队志愿服务工作得到充分发展。(2)加大对公益创客的指导。公益创客部门是公益服务发展中心经费的造血器,通过组织线上线下义卖,提升志愿组织的创业能力。(3)进一步健全工作制度。健全了工作例会制度、培训制度等。每周一次主席团会议、每两周一次部门例会、每学期一次中心交流会。(4)加强了与公益组织的合作。联合扬帆计划江苏分站、中国矿业大学教育基金会、江苏扶贫办等组织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系列活动。经过一年探索,2017-2018 学年,公益数据得到了全方位的提升,无论志愿总时长、人均时长、人均活动时长、最高时长均有很大的提升,15、16、17 级志愿总时长达30927 小时,人均时常达到23.68 小时。参加有组织的志愿服务活动12334 人次,每次活动的人均时长有2.55 小时。时长低于20 小时的只有324 人(0 小时的有8 人、0 到10 小时的有171 人),占比为24.8%。最高时长为232 小时。

三、高校志愿服务工作模式探索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高校志愿服务组织在自身建设上的短板和缺陷日益凸显,集中表现在枢纽型组织功能发挥不足、专业化程度不高、实体运转乏力等方面,使组织的效能遇到瓶颈。为了突破志愿服务的天花板,笔者结合之前的志愿服务经历以及指导志愿服务工作经验,探索了五位一体志愿服务工程。

1、提升志愿服务意识。利用线上线下平台宣传志愿服务的作用。传播以下观点:(1)奉献是个人能力的体现。唯有发展协调好自身的人,才有时间、条件去帮助他人解决实际问题。(2)奉献是自身发展的需要。奉献是一种宝贵的难得的品质,它有助于学生从众多其他同学中脱颖而出,获得更多机会、资源、认可。(3)奉献能营造合作团结氛围,奉献的载体是团体活动,在待人接物过程中互帮互助,实现个人有限价值。(4)奉献可以让自身感到快乐,“赠人玫瑰、手有余香”,在受助者的笑容中感受到温情。

2、统筹志愿服务全局。大力强化志愿组织的统筹能力。(1)实施榜样计划。从同学身边挖掘先进个人,营造学先进、勤奉献、从身边小事做起的氛围;宣传公众人物奉献事迹,拓展个人奉献格局,明晓奉献的大境界,勇于将自身的生命奉献给人类、祖国的进步之中。(2)提供奉献平台,打造品牌志愿服务活动,健全志愿者的培训机制,切实锻炼学生志愿服务的能力,提升志愿者队伍凝聚力、归属感。(3)完善奖惩机制,对表现突出的志愿者给予鼓励,对认识不到位的,批评教育引导。(4)以服务队为重要抓手,实现中心统筹,各班具体实施,打造一个公益孵化项目:让想做志愿服务的团队或个人会做微公益,提供培训、资源对接、项目跟踪、宣传等服务。通过培训,提升服务队的品牌活动设计能力。

3、志愿服务时长置换学分计划。落实志愿课程要求,发挥志愿时长作用。(1)设立志愿服务毕业学分。只有获得32时长,才可以获得志愿服务学分,方可顺利毕业。(2)可探索实现经教务部认证的志愿服务活动置换特定课程学分,比如创新创业大赛志愿服务时长按一定比例等价于创新创业选修课的课时。这既可以让学生在实践中检验理论,更可以减轻其学业压力,参与更多有实用性的志愿服务活动。

4、筹建志愿服务造血器。减少经费对志愿组织的限制,打造自身的资源库。(1)设计“公益+创业+互联网+校友”公益创客平台。顺应电商热潮,联系校内外公益组织与相关技术人员,建立线上义卖平台及微店,实现一站式孵化电商公益创业,筹集用于关怀残疾人与留守儿童的公益基金。建立线上线下校友文艺产品专区,增校友归属感,提创新创业能力,激社会责任意识。(2)联合社会爱心组织扬帆计划开展公益活动。引进先进的公益模式,激发服务队骨干的志愿服务活动设计潜力,提升其活动管理能力。

5、开发志愿服务活动管理平台。利用信息化手段创新实现志愿服务过程的高效管理。(1)设计研发一款集活动组织者、商家、参与者、志愿者于一体的线上活动管理平台——“E活动管理平台”。此平台是笔者硕士毕业设计作品,并已获得软件著作权。志愿者可以参与活动开展阶段,协助组织者进行场地布置、线下报到、收集商家和参与者的任务反馈,关注活动圈动态。(2)通过志愿者打卡器对志愿服务时常进行统计,统计志愿者感兴趣的活动,提供类似活动。目前志愿服务活动的组织还严重依赖于线下的统筹,希望早日开发出一款志愿服务活动的管理软件,方便组织者招募、审核、培训、统筹、考核,志愿者报名、反馈,受助者申请、评价。

猜你喜欢

服务队志愿志愿者
志愿者
江苏省射阳县的“书法拥军志愿服务队”
我志愿……
我是志愿者
拥有《鹿鸣》书与卡,填报志愿成行家
为志愿者加油
小小志愿 大大爱心
我是小小志愿者
自愿服务队忙到点上了!
因爱汇聚,志愿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