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分析

2020-02-11罗仕俊

吉林医学 2020年2期
关键词:阿替普丁苯溶栓

李 彬,罗仕俊

(陆河县人民医院,广东 汕尾 516700)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压力的增大,我国因脑血管疾病死亡的人数逐年递增,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我国由于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死亡现象截止到2030年,将比往年增长5倍左右,成为严重威胁患者生命安全的重要疾病。急性脑梗死是脑血管疾病最为常见的类型,具有较高的发病率、致残率和致死率,因其发病机制复杂,治疗起来难度非常大,只有通过积极溶栓的办法,才能减轻患者的血管狭窄和脑组织缺血,进一步减少继发性脑组织损伤,是目前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方法。阿替普酶具有降低血液黏稠度,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应用于脑梗死患者可以达到改善微循环的效果[1]。丁苯酞的扩血管作用明显,与阿替普酶形成互补,共同发挥保护血管内皮细胞,减轻脑血管的损伤作用。为此,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将其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收治的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符合《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2010)》中关于急性脑梗死的诊断标准[2],并且经颅脑CT及MRI确诊。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38例,其中,男26例,女12例,年龄45~79 岁,平均(63.4±7.18)岁;试验组40例,其中,男27例,女13例,年龄46~78岁,平均(63.8±8.02)岁;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纳入标准:患者自愿参与本次研究,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审批通过,签署知情同意书。发病年龄在18~80岁之间;发病时间在4.5 h之内,均为首次发病。排除标准:排除3个月内存在脑卒中病史或重大颅脑外伤史者;排除近期行外科大手术者及存在急性出血倾向者;排除严重肝肾功能不全者及伴有严重精神性疾病者。

1.2方法:两组患者入院后,均先接受针对高血压、高血糖及高血脂等基础疾病的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3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时间窗单用丁苯酞(石药集团恩必普药业有限公司生产)治疗,静脉滴注,100 ml/次,2次/d,连续治疗10 d。试验组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没超时间窗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阿替普酶(rt-PA,上海勃林格殷格翰药业有限公司生产)静脉溶栓治疗,剂量为0.9 mg/kg,先静脉推注总剂量的10%,剩余总剂量的 90% 在1 h内泵入。静脉注射24 h后,对患者进行头颅CT复查,确定患者无颅内出血迹象。10 d后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进行比较分析。

1.3疗效评价标准:①参照《各类脑血管病诊断要点》对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进行判定[3]:显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90% ,生活恢复正常; 有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30% 且 <90% ,生活基本恢复正常;无效:神经功能缺损减少<30% ,生活障碍。总有效率=(显效例数+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②两组患者神经功能评估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4](NIHSS) 进行,总分包括: 0~42分,其中,重度:31~42分;中度:16~30分;轻度:0~15分,患者的神经功能受损程度越严重,则分数越高。

1.4统计学处理:采用SPSS19.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以率(%)表示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以均数±标准差表示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以P<0. 05 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分析: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38例患者,经丁苯酞治疗,总有效率为76.32%;试验组40例患者,经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经比较,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两组临床疗效分析[例(%)]

组别例数显效有效无效总有效对照组3814(36.84)15(39.47)9(23.65)29(76.32)试验组4016(40.00)19(47.50)5(12.50)35(87.50)①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2.2两组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治疗前,两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87±1.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治疗过程中,4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试验组患者治疗过程中,有5例患者发生不良反应,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2.50%,与对照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10.5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分)

组别例数治疗前治疗后对照组3810.68±3.227.04±2.96试验组4010.75±3.453.87±1.05①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表3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比较[例(%)]

组别例数恶心呕吐头晕头痛皮疹总不良反应对照组381(2.63)2(5.26)1(2.63)4(10.53)试验组402(5.00)2(5.00)1(2.50)5(12.50)①

注:与对照组比较,①P>0.05

3 讨论

急性脑梗死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患者常具有吸烟、饮酒等不良生活习惯,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等病史,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威胁患者的生命安全。近年来,我国人口老龄化程度日益加重,急性脑梗死的临床发病率逐年升高,如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患者神经功能损伤,严重时可导致死亡[5]。据统计,我国每年有近80万脑梗死患者发病,其致残率居于临床首位,严重影响患者及其家庭的生活质量。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发病,主要是由于供应脑部血液的动脉出现了粥样硬化,进而形成血栓,致使血管发生狭窄或者闭塞,影响脑部血液供应,一旦脑组织出现缺氧受损,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神经功能,因此,急性脑梗死治疗的关键是改善患者的脑部血供[6]。

目前,临床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原则是尽快疏通堵塞的血管、减小梗死区域;主要治疗方法是采用静脉溶栓技术溶解血栓,有效促进堵塞脑动脉血管的再通,降低神经缺损程度,加快患者的康复进程[7]。丁苯酞属于化学合成药物,也是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常用药物,主要通过扩张血管,促进患者的脑组织血液循环,进而保护神经元细胞,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损伤程度。阿替普酶是纤溶酶原激活剂,主要通过与血凝块表面的纤维蛋白结合发挥其溶解血栓的药效,可以开通闭塞血管,促进脑血管恢复供血。此外,阿替普酶具有较高的血栓蛋白选择性和亲和力,不具备抗原性,不会产生全身性纤溶现象,可最大程度地避免出血等不良反应的发生[8]。本组资料中,试验组患者经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为(3.87±1.05)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治疗后,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说明针对急性脑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效果显著,可以改善患者脑细胞的缺氧及缺血状态,减少脑细胞缺血时间,降低缺血程度,促进脑功能的恢复,进而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能力;且两种药物具有一定程度的增效作用,可减少不良反应,更为安全、可靠。

综上所述,丁苯酞联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阿替普丁苯溶栓
丁苯酞联合银杏叶提取物注射液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
时间窗内阿替普酶溶栓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分析
阿替普酶在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中疗效和安全性分析
丁苯酞软胶囊治疗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观察及配合
选择性静脉溶栓药阿替普酶治疗早期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急性脑梗死动脉溶栓治疗后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
精确制导 特异性溶栓
阿替普酶溶栓联合序贯抗凝治疗急性次大面积肺栓塞疗效观察
急性脑梗死早期溶栓的观察与护理
改良溶栓法治疗梗死后心绞痛的效果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