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视域下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研究

2020-02-11李雨龙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舆情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李雨龙

(黄河科技学院,河南 郑州 450063)

一、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与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内在联系

马克思主义群众观是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本观点和根本立场,也是我们党执政的根基。其内涵主要包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和社会建设的主体力量、走好群众路线、做好群众工作等核心观点。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而我们的高校是社会主义高校,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使命,在这个根本问题上不能含糊。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则是我们党各项政策方针的集中体现。

互联网技术的普及极大的拓宽了意识形态工作的渠道、提高了效率、革新了思路。网络意识形态正在成为高校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前沿阵地。习近平总书记曾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一个时期以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一直是我们党的教育事业工作的核心和难点。高校秉承培养人才、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历史使命,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问题直接关乎到我们党的事业是否后继有人。

近十几年来,西方反华势力一直利用互联网技术对我国大学生进行意识形态渗透,更有甚者通过网络培养情报人员,盗取高校重大科研项目成果等核心机密,企图以此掌握我国的核心科学技术。所以,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是否合格,直接关系到大学生们能否健康成长,能否拥有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能否拥有坚定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更关乎到高校能否培养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新时代形式下,高校必须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指导思想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基于此,以马克思群众观为基础建设高校网络意识形态,要挖掘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中的难点和重点,要明确宣布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内在要求。为我们党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后备人才。以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为基础,在起点上推进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创新发展。

二、当前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

1、网络主流意识形态受到冲击

在现今网络意识形态的教育内容中,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代表的主流意识形态内容占比较低,形式也比较单一,久而久之就失去了主动话语权,失去了市场和人心,这对高校意识形态教育造成了很大影响。

改革开放以后,西方敌对势力就将我国高校作为意识形态渗透的“阵地”,他们通过互联网技术把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等理念别有用心地利用新闻、视频、广告等载体混杂在网络中,利用青少年好奇心重的弱点,多层次、全方位的肆意传播,企图诋毁党的形象,败坏党的声誉。加之当今互联网内容娱乐化泛滥,西方反华势力趁机利用他们“精心制作”的内容,大肆推崇享乐主义、金钱至上主义、奢侈主义等低俗理念,并把“人生苦短,及时行乐”作为自己的人生信条。面对如此情景,党的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理想信念被大学生抛在脑后。大学生们开始对外来文化盲目崇拜,向往“美好的西方资本主义世界和文化”,沉迷其中无法自拔。逐渐就会丧失奋斗精神,迷失自我,直至失去正确的思想政治方向,放弃马克思主义信仰和共产主义理想。

2、网络舆情监管机制不健全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网络空间是属于大众的精神家园,这个家园生态良好才符合人民的诉求。

5G 技术的普及让互联网再次迎来爆发期,以抖音、微博、斗鱼等为代表的社交、短视频、直播平台早就融入了大学生的日常生活,其所传递的内容和思想潮流也渐渐被大学生所接受。毫不夸张的说,谁掌握了这些平台,谁就掌握了主动权,并“控制了”大学生的思想动态。网络平台井喷式发展随之而来的是缺乏政府部门的有效监管,大量低俗、色情、暴力信息游走在灰色地带。例如一些网红在直播时大肆讲述如何吸毒,并描绘吸毒以后的精神愉悦和快感;有的则在直播时侮辱革命烈士、编造不实信息,诋毁政府形象;有的微博“大V”则利用视频剪辑技术断章取义诋毁党和政府形象等等。网络世界信息传播速度极快,网络负面信息可在极短的时间被放大百倍,大学生在面对这些信息时丝毫没有抵抗力。如果这些灰色地带缺乏有效监管,网络空间就没有基本的秩序,更无法健康可持续发展。这使得高校意识形态建设面临的挑战更加严峻。

3、网络意识形态传播媒介不适应新要求

高校意识形态网络化给传统的意识形态建设工作带来了较大冲击和影响,在面临网络和意识形态需要结合创新的新趋势下,很多高校负责意识形态工作的党政干部还没有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认为意识形态属于德育层面的建设。这就导致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工作处于被动局面,无法适应新思想和新要求,还停留在一些教学层面,无法深刻洞察互联网技术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重要性。主要体现在,各级党政干部、思政教师、思政辅导员、团学干部缺乏以危机意识。高校意识形态建设工作没有依托互联网技术发展而发展。

三、以马克思群众观为基础加强高校网络意识形态建设的应对措施

1、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占领网络意识形态阵地

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们党的执政之基。对我国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具有非凡的战略意义。高校应合理运用互联网技术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传播提供的坚实的阵地,坚决把马克思主义理论作为意识形态建设的核心。确保高校网络体系中具有极为丰富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内容。在日常大学生素质教育中的增加马克思主义理论课程和课时,以网络大数据为依托开展相关教育工作,并把大学生学习情况和成绩及时纳入教师、学生期末等考核体系中。同时发挥党委宣传部门、校园广播等官方宣传力量,把马克思主义理论融入到校园文化和建设中,积极拓展更广的宣传渠道,从而加强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宣传力度。让大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树立正确的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和价值观。

2、打造网络舆情监管队伍,健全网络意识形态机制

网络舆情对高校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具有重大意义。针对社会热点、重大突发事件等内容,必须做好网络舆情的及时、正面、客观地引导,弘扬正能量,确保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有序传播。

高校可以从党政宣传队伍、辅导员、学生党员等群体抽出精干力量,组建一支强大的网络舆情监管队伍。这支队伍的工作前提是要确保始终代表大学生群众的根本利益,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坚持党的领导。核心使命是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理论等内容在网络中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同时既要了解大学生思想动态又要懂网络技术。组建网络舆情监管队伍,一方面可以集中力量建设专门的信息网站或平台。例如,校园论坛、官方微信、微博、抖音。充分挖掘这些平台,探索线上和线下一体化,用大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和语言去传播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内容,以获得在移动网络上扩展主流意识形态的机会。另一方面一线教师、辅导员、学生党员经常与学生群体打交道,他们从学生中来,再到学生中去,代表着广大学生的利益。他们现身说法,以身作则,可以引领广大学生的思想动态。这本质上既是践行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也诠释了克思主义群众观是无产阶级政党工作的基本观点,并把群众路线、群众教育和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有机结合。

最后,要做好对突发事件的舆情研判,综合运用法律法规、网络大数据技术等多种手段推进网络舆情监管机制。把那些色情低俗、崇洋媚外、反共反社会等负面信息及时清除出去,始终确保马克思主义的主流意识形态地位。

3、利用互联网技术创新网络意识形态传播途径

互联网技术的兴起,给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开辟了新思路,高校负责网络意识形态工作的各级党政干部应该重视并合理利用互联网技术提供的新平台,将教育内容的渗透到平台上,并通过校园网络矩阵传播。突破时间与空间的限制,摒弃以往填鸭式、灌输式的教育,让大学生在参与活动时潜移默化地感受到党的指导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等思想理念。

互联网直播短视频平台众多,典型代表是“抖音、快手、斗鱼”,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早就被这些平台占据。高校宣传部门、团学组织、校园广播等应抓住这些平台的特点,趁势推出一系列结合当下社会热点、校园文的主题活动。比如以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的短视频大赛、以马克思理论为主题的微课大赛、以青春奋斗为主题的人物专访等等。利用校园广播、官方微信、微博、贴吧等权威平台,全方位的宣传校园文化、社会热点、国家大事。让正能量新闻、社会主义理想信念、青春奋斗等内容充斥校园,充斥大学生内心深处,并产生共鸣。以大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自我引导和教育。让负面信息和消极言论彻底丧失市场,夺回网络意识形态的前沿阵地。

高校也可根据情况,利用互联网技术开发专属于自己的学习APP,将马克思主义理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共党史等一系列内容导入APP 中并制作成网页、新闻稿、音频、视频等多种形式,开辟讨论专栏引领大学生 展开激烈讨论。将思政课程与APP 学习情况相结合,并纳入大学生的期末考核,和评优评先挂钩。同时依托大数据对大学生的每日学习情况进行跟踪和分析,及时调整优化APP 内容。探索网络意识形态教育的常态化、教学化新机制。

猜你喜欢

舆情马克思主义大学生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他把孤儿院办成大学生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