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认知规律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框架构建探索

2020-02-11周春艳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建筑设计空间建筑

周春艳

(吉林建筑大学,吉林 长春 130018)

一、建筑设计基础课程在我校的教学现状

建筑设计基础课程作为建筑设计教学的初始环节,是建筑学专业学生认识建筑的一个重要启蒙阶段,影响着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观。所以对于建筑设计基础这门课程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一直都受到各学校的关注,都在不断地探索与改革。

我校为二本院校,长期以来一直受到“老八所”院校的影响,一直承袭着名校的教学理念和教学体系,有很多教学内容几乎是拿来主义。这种简单复制课程内容的方法,一方面缺乏整体性的规划,另一方面忽略了在教学环境、软硬件条件、生源条件、教学基础等方面的差异,从而导致教学目标和教学质量差强人意。并且在全国专业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各校都在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寻求着自身特色和多元化的发展路径,但我们还在原地踏步,已经跟不上时代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长期以来,我国建筑基础教育受到传统“鲍扎”教学模式的影响,对于表达技法训练的比重偏大。我校也不例外,水彩渲染技法训练一直是一年级学生的必修项目。由于该训练单元耗时长、老师辅导的知识点有限,导致课上时间浪费比较严重,学习效率低。

2、虽然针对建筑设计相关的基础知识都有相关的训练单元,例如:形态构成训练、人体尺度认知训练、建筑外环境空间设计训练等,但各单元相互之间缺乏必要的联系,训练内容比较孤立,缺乏整体的逻辑关系和延续性。导致学生在学习完相关的知识之后,仍然不知该如何应用到建筑设计上。

3、纵观一年级整体的教学内容,过度重视形式方面的训练,而忽略技术方面的基础认知,如建筑材料、建筑结构、建筑构造等。因此在进入建筑设计之后,学生在设计时过于强调建筑形式的创新,而缺乏技术可行性的把握。

4、在教学模式上,传统的知识传授模式使学生经常处于一种被动的接受模式,这种模式一方面束缚了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展和发散性思维的发挥,另一方面也使老师无法准确掌握学生对知识的理解程度。

由此可见,我校在建筑设计基础课的教学体系上还存在一定的问题,需要寻求更加适宜的、有自身特色的教学框架和内容。

二、认知规律在教学中应用的必要性

认知规律源起于六十年代美国“认知心理学之父”奈瑟尔(Neisser Ulrich)的《认知心理学》,是指人认识外界事物的过程,也是对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外界事物进行信息加工的过程,它包括人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言语等方面。这个过程使得人的认识从直观的、局部的发展到抽象的、整体的,从而达到对事物认识的深化。前苏联早期著名心理学家维果茨基也指出知识结构和学生的认知结构存在的差异,并揭示教学的本质不在于知识的传授,而是教师与学生共同构建、发展学生认知结构的复杂过程。因此,认知教学心理学强调,学习是一个知识构建过程,而不仅仅是知识的记录和吸收。

对于建筑设计的学习,我们知道建筑就在我们身边,如果作为使用者,建筑对于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一个非常熟悉的产品,因为我们每天生活在其中,与它朝夕相处。但对于一个建筑的设计者来说,大多数人对它并不是很熟悉,因为你需要从更高的一个层面去了解和认知建筑的建构逻辑。因此如何将学生从非专业化的认知经验转化为系统化的空间形式和概念化的空间意识,正是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主要目的。

建筑学专业的学习与其他学科不同,它既不像历史、地理一样需要大量记忆,也不像数学、物理一样主要靠理解。“建筑设计是建立在建筑认知基础上的一种创造性行为。”“创造性”是建筑设计的灵魂,而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训练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自主构建认知体系。建筑就在我们身边,我们每天都能感知它,但要把“感知”上升到“知觉”,需要了解建筑的基本知识和建构规律,从而上升到更高的层面去感知它,形成更高层次的知觉。由此螺旋上升的认知过程,让学生能够逐渐自我构建建筑学知识的基本逻辑,从而进一步探索更广博的建筑世界,进行主动性和创新性的思考和认知。因此,设计基础认知训练教学就是要顺应人的这种认知规律,由简单到复杂、由具象到抽象地拓展学生的认知结构,形成对建筑学科特定的思维方式。

三、认知训练框架构建

对于认知能力的培养,需要通过教学手段进行训练,要遵循学生认识事物的基本规律,按照先简后繁、先具象后抽象的原则进行单元设置,课程训练内容之间具有连续性与承接性。因此,根据多年积累的教学经验,针对原有框架体系中的弊端,重新构建建筑设计基础的课程体系,主要包括:表达认知训练、建筑空间形态认知训练、技术认知训练、城市空间认知训练、综合训练。

1、表达认知训练

建筑表达是基础课程传统的训练项目,以往的表达通常是照着统一的范画,一画就是好几周,虽然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但是过程非常枯燥,而且学生对学习的目的性理解不深,只知道照葫芦画瓢,缺乏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因此需要改变训练方法,让表达训练的过程贯穿到各单元的具体题目中,让学生真正了解建筑表达的目的和作用,从而主动提高表达的深度和创造性。

表达认知训练内容主要包括:手绘工具认知、手绘表达方法训练(以钢笔画表达为主)、图示分析训练、制图规范训练和常用绘图软件认知。这些训练根据目的和内容的不同,有的独立设置训练单元,有的结合其他训练单元同时进行。例如图示分析训练单元可结合建筑空间形态认知、城市空间认知等单元进行训练;制图规范的训练,放在综合训练中,在表达自己设计的过程中进行理解和学习,比单纯画范图的效果更好。对于手绘表达方法训练,如钢笔画技法的学习,可以在课上教授了方法之后,把更多的训练过程放到课下去完成,课上只需要定期进行点评,指出统一存在的问题,以免浪费课上更多的时间。

2、建筑空间形态认知训练

建筑空间是建筑设计的本质,也是设计基础训练的核心内容。建筑空间形态认知训练主要由形态构成、尺度认知、光影认知及空间模型搭建几个小单元组成。形态构成是一切设计专业的基础课程,是让学生了解形态构成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形式美的原则及建筑设计与形态构成的关系。在完成空间构成模型作业的同时融入尺度认知和光影设计训练。空间模型搭建是一个阶段性的综合训练单元,是在技术认知训练之后进行,训练内容是通过搭建一个1:1 的空间构筑物来综合运用建筑空间形态认知、技术认知、表达认知的训练成果。

3、技术认知训练

这部分是新增设的训练单元,让学生在提高艺术修养、造型能力的同时,认知技术条件和技术方法的重要性。技术认知训练主要包括材料认知、结构认知和构造认知。由于这三方面的知识在后期有专门的专业课程进行系统学习,因此在现阶段我们认知的重点主要侧重于表观的、常用种类的及形式方面。对于材料的认知,我们主要对建筑外饰面材料的表观特性进行认知,即饰面材料的色彩、纹理、质感、尺度、透明性、形状规整性和尺寸的精确性等方面,从而让学生了解到更多的材料种类和用法。在认知材料表观特性的同时,不可避免地会涉及到材料之间的连接关系,因此会涉及到构造方面的认知,即了解材料与材料之间、材料与基底之间是如何连接的。对于结构的认知,主要侧重于对结构材料的种类和结构类型的种类进行认知,并通过制作简易结构模型的方法进行认知训练,让学生了解结构技术对空间形式的影响。

4、城市空间认知训练

城市空间认知训练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建筑空间与城市空间的联系与区别,同时掌握一些基本的场地调研方法和场地分析方法。该单元的训练内容是在学校附近选择一条街道空间进行认知训练。认知内容主要包括:(1)城市道路的功能设施、尺度及形态等;(2)街道两侧建筑的体型、高度、布置方式及功能等方面的特点;(3)沿街的公共建筑场地布置与城市道路的关系。

5、综合训练

综合训练的内容是通过做一个单层的小体量建筑的设计,把前面所有的训练内容进行一个综合体现。为了让该单元的训练内容与前期的能够进行衔接,因此在题目中从两方面进行限定:(1)该题目的拟建基地选在城市空间训练中的地段,由于在城市空间认知中,学生已经对该基地的现状和周围的环境进行过深入的调研,因此可以直接利用前期的调研成果和分析图纸。(2)在建筑形体构思时,要求学生采用形态构成训练中所使用的形态元素和构成方法进行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形态构成原理与建筑形态设计的关系。

结语

通过对我校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现状问题的剖析,依据认知规律的特点,探索构建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的建筑设计基础课程的认知训练框架。希望能引导学生建立正确的建筑观,激发学习兴趣,从而能够自主建构认知体系。但在具体实践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希望可以在今后的教学中进一步完善和改进,从而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猜你喜欢

建筑设计空间建筑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小型商业建筑设计
《北方建筑》征稿简则
空间是什么?
关于建筑的非专业遐思
创享空间
建筑的“芯”
绿色建筑设计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思考
建筑设计的困惑
独特而伟大的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