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党的廉政建设

2020-02-11曲奕诺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抗战时期边区廉政

曲奕诺

(青岛大学,山东 青岛 266071)

廉政建设一直以来都是中国共产党自身建设的一大重要任务,即使在艰苦的抗战时期也没有放松党的廉政建设。1931 年9 月18 日,“九一八”事变的发生,拉开了日本帝国主义侵华的序幕,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广大中国民众与日军进行艰苦卓绝的反侵略斗争中,始终牢记廉政建设这一重要使命,坚决反对贪污腐败,把党的廉政建设摆在突出位置,不断探索党的廉政建设的新路径,巩固了抗日革命根据地民主政权,为抗日战争的胜利提供了保障。

一、抗战时期边区党的廉政建设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抗战时期,受当时客观历史条件的影响,部分党员干部的贪腐行为逐渐暴露出来,成为了巩固统一战线和建立民主廉洁政府的一大毒瘤,强化党的廉政建设势在必行。

1.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党的廉政建设的必要性

①党员贪污腐败现象比较严重

面对严峻的革命形势,为了有力抗击日本帝国主义的暴行,中国共产党主张国共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随着《中共中央为公布国共合作宣言》的发表,蒋介石承认共产党的合法地位,使得这一主张变为了现实。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不是单纯由积极的抗日爱国者组成,它的成分是十分复杂的,其中不仅有工人、农民、工商业者、无党派人士等,而且还包括除了汉奸、大地主大资产阶级投降派以外的一切政治力量。日军在军事进攻的同时,还千方百计地破坏抗日民族统一战线,除拉拢腐蚀统一战线中的顽固势力外,也把魔抓伸向边区,拉拢和利用缺乏坚定意志的党员和党员干部,这使得党的队伍中贪污腐败现象日渐增多。同时,一些党员干部受到国民党不良风气的影响,拉帮结派,挪用公款,生活堕落,侵吞公共财产,能贪则贪,能占则占,把党的宗旨与形象抛在脑后。党内不正之风的出现,损害着党的形象,破坏了党与人民群众的关系,因此必须要加强党的廉政建设,严惩贪腐现象。

理想信念的崩塌使部分党员干部走上了贪腐的不归路。在边区物资极度匮乏,全边区上下厉行节俭、节衣缩食的时候,张家畔税务所主任肖玉璧被企图叛变分子常崇耀所蛊惑,贪污公款2800 元;太南第四公署公安督察处干部苏复民利用职权,假造汇票,盗取外汇,仅走私货物价值就达20 余万元;山西游击第四支队副支队长冯福厚携300 元公款逃跑,私刻公章,最后被判处死刑。

②建立民主廉洁政府的需要

1937 年8 月下旬,洛川会议召开,会议通过的《抗日救国十大纲领》指出“铲除贪官污吏,建立廉洁政府”。随着中国共产党的发展与日益壮大,一些目的不纯的人混进了党的队伍,他们妄图通过党员干部逐步提高的待遇来提高自身生活质量。加上党员的出身不同,思想素质参差不齐,同时,我党当时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存在一些问题,使得一些共产党员贪腐成风,只顾自己的一己私利,给廉政建设带来了重大挑战。

政府的形象关乎党的形象,建立民主廉洁政府是共产党争取民心的重要保障。一个政府的廉洁首先体现在不贪不腐,为民服务上。任何贪污腐败的行为都是违背民心的,是人民大众深恶痛绝的。政府想要发挥它的作用必须得到人民的支持,政府公信力的提升与民主廉洁形象的树立必须通过廉政教育的手段加以落实。党通过采取各项举措,大力推行廉政建设,规范边区政府公职人员的行为,正风肃纪,营造廉政新风尚。中国共产党“始终把廉政建设作为政权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致力于建设一个民主、公正、廉洁的政府。”

③密切党群关系的需要

毛泽东曾把党群关系做过一个形象的比喻,他说:“我们共产党人好比种子,人民好比土地。”这句话形象地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在来自于人民、扎根于人民。人民是共产党生存与壮大的基础,离开了人民这片土壤,党根本没有立足之地。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中提到:“紧紧地和中国人民站在一起,全心全意地为中国人民服务,就是这个军队的唯一的宗旨。”这一宗旨要求的是不掺杂私欲的心,贪腐之人的心中只能是被欲望填满,被利益蒙蔽,他们不再是一心向党,一心向民。这样的腐败之心伤害的是广大人民群众与党的血肉联系。在那样极端困苦的年代,人民群众不能吃饱穿暖,忠诚的红军战士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而部分党员却贪污赈灾款项,中饱私囊,这是何等的贪婪残忍,泯灭良心,使党旗蒙羞。脱离了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将失去发展壮大的基础。密切党群关系需要通过廉政建设,从做一个廉洁的党员干部开始,让群众满意、让群众放心。

2.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党的廉政建设的重要性

①促进党的自我净化

从本质上来说,中国共产党是为人民服务的无产阶级政党,廉洁性是确保党能够为人民的服务的一个重要属性。如何保持党的廉政建设呢:需要不断地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逐步实现党的自我净化的目的。

为了巩固和发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党在边区对工商业采取了保护政策。基于中国当时经济的落后,我们在发展社会主义性质经济的同时,“这个共和国并不没收其他资本主义的私有财产”。我们不可否认,这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然而私有制的存在与发展给贪污腐败思想提供了温床。受到私有观念的腐蚀,自私自利性在一些党员身上表现出来。贪污粮食,私刻公章,暗中勾结,贪污的形式愈发多样。这些行为所产生的恶劣影响,严重影响了党的形象,给党的建设带来了艰巨的挑战。因此,党的廉政建设必须深入进行,刻不容缓。

②巩固抗日民主政权

为了争取抗战的胜利,中国共产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建立了抗日民主政权。这个新生的政权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为基础,这条战线有很大的包容性,在团结了一切能够促进抗战的积极力量的同时,也使一些缺失理想信念,动机不纯的人混入其中。随着抗战形式的发展,党组织需要不断注入新鲜力量,然而当时的入党条件宽松,对入党人员没有严格的选拔标准,这给投机分子提供了空间。“据统计:淮北泅南95个乡干部中贪污者93 人;泅五灵凤93 个乡干部中,贪污者71 人。”抗日民主政权的稳定仅靠党发挥领导与指挥作用是不能实现的,抗日革命根据地地处边区,环境恶劣,物资缺乏,抗日民主政权想要在这种环境下巩固与发展,必须要获得人民群众的支持与帮助。一切损害群众利益的贪腐行为都是被群众所憎恨的,群众根基不稳,政权稳定不保。党在抗日革命根据地的一系列廉政建设,规范了党员作风,安抚了民心,巩固了抗日民主政权。

二、抗日战争时期边区党的廉政建设主要举措

抗战时期,随着党员数量的不断增加,提高党员道德素质,整顿党员队伍,清除党内贪腐余毒,为此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有力推进了党的廉政建设。

1.根本保障:健全反腐法律法规

法律是成文的道德,是维系社会长治久安的必须品。在抗日战争时期,廉政建设贯穿于党制定的众多法律之中,层次清晰,内容全面,在法律层面上对惩治贪污起到了重要的震慑作用。

自1933 年中共第一部反贪污法令《关于惩治贪污浪费行为》签署以来,党的廉政建设拉开了有法可依的序幕。随着各地抗日民主政权逐步建立,廉政立法便提上了政府的日程。1938 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暂行条例》明确了贪污罪的十种行为,并根据贪污数目的大小制定了量刑标准。在此基础上,1939 年,颁布的《陕甘宁边区惩治贪污条例(草案)》增加了五种贪污行为,并规定贪污数目在一千元以上者处死刑。

1939 年出台了《陕甘宁边区抗战时期施政纲领》,在“民权主义”部分指出,发扬民主政治;发扬艰苦作风,厉行廉洁政治,肃清贪污腐化,铲除鸦片赌博;实行干部教育;建立便利人民的司法制度。在“民生主义”方面,提倡节约运动,开源节流。1941 年边区参议会通过了《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再次重申了“建立廉洁政府”,既要严惩公务人员贪污行为,同时坚持以俸养廉,保证公务人员的待遇,从而杜绝其腐败行为。

《陕甘宁边区调整军政民关系维护革命秩序暂行办法》、《陕甘宁边区保障人权财权条例》、《陕甘宁边区选举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条例的颁布,加强了对党员行为的监督与约束,贯穿着对人民利益的保护,为抗战时期的廉政建设奠定了法律基础。

2.有力抓手:创新反腐监察监督

有效的监察监督机制能够确保党的法律政策的贯彻,监察监督机制犹如无形中多了一双眼睛,更为全面的审视党员干部的行为。

中共扩大的六届六中全会明确指出,设立监察委员会,并规定了其具体职权,对于杜绝党员干部腐败行为具有积极作用。政府的权利需要公正的监督,根据《陕甘宁边区各级参议会组织条例》的指示,边区参议会作为重要的监督机构,应当充分发挥监督和弹劾作用。

同时,在监督中,人民群众对党的监督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肯定了人民检查、告发、随时建议的权利,《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则从法律的角度,充分给予了人民对于公务人员非法行为控告检举的自由度。人民群众依法享有选举权,还可通过选举参议会议员,对政府进行间接的监督。

政权建设是抗日革命根据地建设必不可少的一环,各根据地采取“三三制”原则,即在人员分配上,应规定为共产党员占三分之一,非党的左派进步分子占三分之一,不左不右的中间派占三分之一。这种政权形式下,党外人员的人数不断增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促进了党外监督的实现。民主党派人士积极参政议政,共产党员接受党外人士的监督,在党内外监督的双向合力中,党组织肌体的纯洁性得到了提高。

贪污行为往往出在财政问题上,财政审计制度建设的不到位给了动机不纯分子可乘之机,因此,党十分重视抗战时期的财政审计制度建设。1939 年颁布的《中央关于严格建立财政经济制度的决定》指出,建立预决算制度,节省预算开支,各机关部队学校统一收支、厉行节俭,杜绝在收支问题上钻空子。《陕甘宁晋绥边区暂行审计条例》明确了审计的实施及程序,给财政审计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3.重要依托:开展廉政思想教育

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就深知思想教育的重要性,“掌握思想教育,是团结全党进行伟大政治斗争的中心环节。如果这个任务不解决党的一切任务是不能完成的。”腐败问题的产生从根本上说是党员的思想上出了问题,不正当的思想又支配了有失原则的行动。想要解决贪污腐败问题,抵抗自私享乐和封建腐朽思想的洗脑,就必须开展多种形式的廉政思想教育。

随着抗战的进行,党员人数不断增加,队伍的不断扩大,廉政教育必须强化。“革命意味着破旧立新,对于一个政党而言,自我革命就是要革除党员意识中落后的、封闭的、不正确的思想和观念,树立先进的、科学的、正确的理念。”为了肃清王明“左”倾教条主义错误,正确认识马克思主义,统一全党思想,加强作风建设,抵制贪污腐败等不正之气,全党开展了以整顿党风、学风、文风为目的整风运动。整顿党风是廉政建设的重中之重,整风运动纠正了党内各种非无产阶级思想,净化了风气,是抗战时期廉政建设重要的推动力。在这次马克思主义教育运动中形成的三大作风,也成为了对党员的规范行为操守的重要遵循。

廉政思想教育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美德这一文化源泉,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一直以来都是我党赢得民心的关键。为了抵抗国民党经济与军事双重夹击,共产党在保证革命顺利推进的情况下进行经济自救,1939 年以“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为口号的大生产运动拉开了序幕。这场运动是一次军民联合的运动,各部队“一面战斗,一面生产,一面学习”,主要领导人扑下身子,深入基层,身体力行,带领群众艰苦奋斗,树立了一大批榜样模范。贪污腐败与艰苦奋斗是两种截然对立的作风,大生产运动实际上是对党员干部所进行的一次廉政思想教育,是通过切身实践帮助党员干部克服享乐主义、官僚主义,体会群众疾苦,充分发扬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作风,密切了军民关系。

在日军疯狂扫荡的情况下,根据地的缩小与军政冗员的增加成为了一对增加政府财政负担的重要矛盾。为了缓解经济压力,党中央采取了爱国民主人士李鼎铭提出的精兵简政政策。《陕甘宁边区政府训令》阐明了精兵简政的主要内容就是“加强行政机构,提高行政效率。”这个政策的提出节约了政府的财政开支,减少了对公共资源的浪费,坚持了厉行节俭的思想作风。《陕甘宁边区简政实施纲要》明确指出要力行精简,反对贪污腐化。精兵简政政策贯穿着廉正奉公、杜绝官僚主义、形式主义的思想,是对军政干部的思想教育,促进了党的廉政建设。

三、抗战时期边区党的廉政建设的现实启示

在党的领导下,抗战时期边区党的廉政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给当今党的廉政建设以重要的启示。

1.健全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因其具有强制力,是国家建设中最根本的保障,党的廉政建设自然需要有法可依、有党规可循。抗战时期,一系列的廉政立法使得根据地廉政建设有序进行,腐败分子受到了惩罚,给其他党员深刻的警示,保持了党的队伍的纯洁性和战斗力,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十八大以来,全面依法治国的推进促进了廉政建设的法制化。《中国共产党党组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问责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内法规制定条例》等一系列法律法规的实施给未来的廉政建设指明了道路,严字当头贯穿始终,净化了党内风气,使得廉政法律体系更加的科学严密,廉政建设在法律法规的依托下更具震慑力。

2.加强对党员干部的管理

国家和政府以何种形象来服务人民大众,赢得群众之心,关键看党员干部如何作为。作为各机关部门的运作者,党员干部实际上具体执行着党的各项政策。如果这些执行者的思想上出了问题,沉迷于贪腐,那么再好的方针政策也不会产生它应有的效用。在面对更多利益诱惑的新时代,加强党员干部管理更显得尤为重要。

抗战时期,党高度重视对党员干部的管理,深知党员干部对边区政权建设、保障抗战胜利的重要性,制定了各项公约规定。《陕甘宁边区政务人员公约》对政务人员提出了“公正廉洁,奉公守法”的明确要求,这是要求政务人员保持清廉,用一颗公平正义的心坚守职业操守,干好本职工作,为人民服务。

边区政府把对党员干部的考核作为加强廉政建设不可缺失的一部分,起到了对党员的监督与警醒作用。陕甘宁政府制定了一系列严密的制度条例,如《边区公务员考核奖惩暂行条例》、《政务人员交代条例》等。对干部的考核要求分级进行,按照严格的标准,对主管人员的安排也有详尽的部署,为了增强考核工作的公平透明性,对奖惩标准进行了分数的界定,评定等级,考核完毕填写考绩书,以此作为升降级的依据。边区的干部考核工作,从制度入手,赏罚分明,整顿了党员干部群体,清除了党内歪风邪气,使干部的道德素质得到了提高。

边区的干部教育也对廉政建设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干部学校学制短,内容贴合抗战实际,坚持因时制宜,因材施教,注重加强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培养干部的业务水平和理论水平。通过加强干部教育,为抗战的顺利进行培养了一批思想先进、作风清廉的好干部,成为了人民的好榜样。

不论是在哪一个时期,党员干部始终都是中国共产党形象的代表,是人民的示范者。在新时代,党中央高度重视党员干部问题,力求保证党组织的纯洁性与先进性。对干部的选拔强调德才兼备,以德辅才,“坚持正确选人用人导向,匡正选人用人风气”。全方位的对党员干部进行考察与评估,与群众的意见结合起来,杜绝唯政绩、一刀切的思想。《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工作条例》、《党政领导干部考核工作条例》、《中国共产党党员教育管理工作条例》等一系列条例的相继颁布,为党员干部的任用、考核、问责等各方面党内规范提供了遵循,是全面落实从严治党的助推剂。

3.加强廉政思想教育

思想政治教育一直贯穿于中国共产党廉政建设的始终,是党内建设的一大特点。党员出现贪腐行为实际上是内外因综合作用的结果,廉政思想教育可以说是从内因入手,从根源上瓦解粉碎腐败的思想苗头。抗战时期,整风运动是一次彻底的对党内错误思想的清算,各级组织成立学习小组,认真研读马列著作,坚持正确的路线,坚持批评与自我批判,实现了思想上清党。同时,理想信念教育也是廉政思想教育的重要内容。没有艰苦奋斗的作风就没有在极端困苦的年代坚守初心的决心,毛泽东把“艰苦朴素的工作作风”作为抗大教育方针的内容之一,正是在这中理念之下,培养了一批为民服务、廉洁奉公的好干部。《纪念白求恩》和《为人民服务》是抗战时期极具代表性的两篇文章,唤起了党员的无私奉献之心,身体力行贯彻党的宗旨,坚持共产主义者精神。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了读书与学习对于党员干部的重要性,想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首先要学会自我学习,用马克思主义进行自我理论武装,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建筑起理论高墙。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两学一做”学习教育活动和“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各项思想教育活动在全党范围开展,激励着共产党员铭记历史,心系百姓,树立正确的德政观、人民观,营造了良好的廉政建设氛围。

4.健立廉政监察监督体系

一个有效的监督体系的建立是廉政建设必不可少的组成,贪腐在暗,监督在明,想要让正义的阳光普照到权利运行的每一个角落,必须点燃廉政监督的火把,照亮人民群众的双眼。在抗战时期,边区政府建立了完备的监察监督体系,在各项相关法律制度的规范之下,增强民主监督力度,不仅把人民群众作为参与监督的重要力量,更把党外人士带入廉政监督的范围之内,对党员干部赏罚分明,在边区建立了民主廉洁、人民拥护、一心向党的模范政府。

抗战时期的监察监督体系构建给新时代的廉政建设提供了经验。十八大以来,党内廉政监察监督完善创新,不断取得新进展。党委负有主体责任,纪委负有监督责任,各司其职,这是廉政建设一大突破。《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指出强化自上而下的组织监督,坚持党内外监督相结合,加强自我监督,发挥领导干部的榜样作用,增强监督的可行性。2018 年最新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弥补了对非行政机关且没有中共党员身份的公职人员进行监督的盲区,对公权力的监督的进行了系统性的改革。巡视制度是加强党内监督的重要举措,通过专门成立的巡视组进行巡视监督,成为“廉政考试”的监考员,抓腐败,找疏忽,纠正隐藏在深处的不正之风。

人民群众的监督相对于其他监督形式来说,更能深入发挥主动性与积极性。政务公开使群众更加清晰的了解政府的各项工作,更为广泛的民主监督形式给群众的民主监督提供了更大的可行性。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媒体更是参与到了廉政监督之中,人民群众通过网络监督平台进行监督、举报,推动了党风廉政建设。

猜你喜欢

抗战时期边区廉政
党的廉政思想“听得懂”
出滇抗战时期龙云对滇军的治理研究
传统家训里的廉政观
廉政之歌
诞生于抗战时期的胶东育儿所
抗战时期的周恩来与统一战线工作
我省试行重大节假日廉政短信提醒制度
论抗战时期中美空军联合作战
战斗在皖浙赣边区的刘毓标
《中共闽浙赣边区史》出版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