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刍议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路径探究

2020-02-11张正泉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理论课教育部理想信念

张正泉 王 晶

(石河子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石河子大学文学艺术学院,新疆 石河子 832003)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确认并突出强调了“理想信念教育”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核心”地位。“‘理想信念’这一概念是由‘理想’和‘信念’这两个概念结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但其内涵决不是这两个概念含义的简单叠加,它把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并赋予其丰富深刻的独特意蕴”①,在中国语境下,常与马克思主义、科学社会主义一起使用。

邓小平曾说:“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状况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得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条、有共产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要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也在多个场合谈到青年理想信念教育,并说理想信念是一个人胜利之“钥”,精神之钙,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得软骨病③。因此,重视和关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为社会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人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时能丰富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涵育、引领功能,切实增强大学生的“四个自信”,生活上领悟权责意识、服务意识、大局意识,在政治上筑牢“四个意识”,紧抓关键性、迫切性、现实性的问题,适当的加以方法性的引导,助力新时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铸成。

关于这方面的论述有刘峥《大学生认同与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研究》(中南大学2012 博士论文),该文主要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手,从大学生理论认同接受到践行的过程进行了分析研究;王易《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问题与对策》(《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1 年4 期)主要从理想信念的含义、新时期的矛盾特征、以及对策进行了分析,大学生思维活跃,易受到不同社会思想、思潮的影响和裹胁,国际国内复杂多变的局势,必须从宏观和微观视角进行路径方法的探究。张泰城《红色资源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育与研究》2010 年第1 期)从红色资源的历史和教育价值,通过这些可见的文物,让文物“说话”,历史发言,通过切实感性和理性的结合,对国家提出的思想政治理论问题进行理性分析研究,做出一定新意的解答和阐发,最终提高大学生用理论来解答问题的能力;刘建军《关于理想信念教育的几点理论思考》(《教育与研究》2004 年第11 期)提出我们既要进行未来理想教育,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充满自信,又要进行信仰教育,教育好学生成为脚踏实地、仰望星空的未来建设者,探索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性,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范式。但鲜有从入学理想信念教育、“思政课程+”的方面进行过阐释,尤其是2020 年初,全国深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形成了全民齐心协力的“战役”局面,作为这次重大事件的亲历者,新时代大学生应该从中受到教育,坚定自己的理想信念,从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一、研究缘起

2004 年10 月14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文件进一步明确“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深入进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④”2019 年11 月12 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文件要求“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首先要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⑤,要关注青年大学生的“拔节孕穗期”,通过理直气壮的开好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载体,然后引导学生树立国家意识、增进爱国情感。2020 年1 月20 日,教育部下发了《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要求“爱国要体现在行动上,要引导师生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国的理想、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运紧密联系在一起,扎根人民,奉献国家。要搭建实践平台,开展调研考察和咨询服务,引导师生将个人的“小我”融入到祖国的“大我”、人民的“大我”之中。⑥”吸引青年学生把自己的命运同国家、民族命运紧密相连,将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紧密结合,通过合唱国歌、微视频、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研学、“我和我的祖国”系列专题活动、旅游资源中的红色和爱国主义资源挖掘,从而营造出爱国主义教育的浓厚氛围,帮助学生树立理想信念教育。

习近平总书记在题为《关键在于落实》的文章中重提“空谈误国,实干兴邦”,温家宝也曾发表过《仰望星空,脚踏实地》,一个民族必须得有昂望星空的群体,而这个群体大多数是有理想、有热血的大学生,近年来,关于爱国主义和时代精神的电影、电视剧层出不穷,鼓舞和振奋了青年学生,古往今来,知识分子历来都具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新时代大学生也是如此,此次疫情中,大批青年志愿者服务于基层、医院,做着平凡而伟大的事情,这就是时代精神下对青年学生的感召。

二、新时代大学生面临危机和挑战

“新时代大学生思维敏锐,最少保守思想,勇于改革创新,他们的价值和信仰往往受所处时代的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和制约”⑦。有研究表明:部分大学生对传统价值中的合理部分持怀疑态度出现信仰危机,对理想前途感到困惑和迷惘。高校中广泛存在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真空和迷茫,缺乏科学理论的指导,存在着忙碌—茫然—盲目的无序生活。调查表明“有14%的同学认为自己没有信仰或对改革开放与社会主义关系认识不清,对全球化与社会主义的关系认识不清等等迷茫和困惑现象。⑧”《大学生成长白皮书》中提到:“高校中95.7%的大学生存在迷茫和困惑,其中大一和大四学生更为明显,且地区越偏远、及家境不好的同学尤甚”。因此,面对如此复杂的新时代大学生种种问题和状况,理想信念的教育迫在眉睫。

新时代大学生接触讯息量大且庞杂,新时代大学生面临如浪潮涌来的各类信息,如何分辨、扬弃的使用就成为关键,打破了以往纸质媒体的传播路径,形成了个体“制作人”模式,尤其是西瓜视频、快手、抖音等兼具社交、新闻媒介的新兴媒体出现,受到大学生的追捧,但个别作者散播的假消息、恶意炒作、诋毁英雄等一系列的事件也是层出不穷,而且传播速度极快,易形成舆论话题,网络语言配词具有很强煽动性,这就让大学生很难区分真假,有些学生受到蛊惑影响,思想信仰受到动摇,因此,在“互联网+”的数据时代如何更有效的良性引导显得格外重要。

新时代大学生还具有“全球视野和功利主义并存、更强的自我为中心的特点”⑨。新时代大学生很多具有外国留学经验,视野较为开阔,但学习过程中目标导向较为明显,推崇“实用主义”,经常衡量付出—获得成本,有些大学生甚至只讲索取,不讲付出,严重的偏离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活学习过程中,个性张扬,善于与他人辩论,对自己不感兴趣的活动或学习任务嗤之以鼻,缺乏集体荣誉感和团队精神,因此,这些新时代下的大学生呈现出的种种特点,都值得厘清思路,寻求对策,要坚信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教育是一个逐步提高的过程。

三、理想信念教育构建路径

理想作为人对未来事物的有根据的、合理的想象或希望,具有人生目标的意义。信念作为人对现存的或可能的事物、观念等确信的看法,是实现人生目标的精神支柱。大学生发展过程中要清楚认识到知识、能力、理想信念三者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的关系:要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理想信念的建构路径要以学生为主体,尊重理想信念教育的规律,根据大学生的时代特点、心理需求创新教学方法,教授知识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一味以高远的目标灌输,也不能听之任之,任由学生先行通过自己的认知达成认识和判断,要注意先期的引导。本着尊重学生多元思想、多元文化的前提下,循序渐进的进行引导,最终达到以道德规范教育为基础,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树人为根本宗旨,培育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育全面发展的大学生。

1、大力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构建思政金课+大课程思政格局。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直接负责课,受到国家的大力重视,据统计,中央部门关于思想政治理论课下发的文件已经达到30 份⑩,足以证明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重视程度。2019 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主题的座谈会,提出可敬、可靠,乐为、敢为、有为的思政课教师队伍,把思想政治理论课办成学生喜闻乐见的课程,运用隐性教育和显性教育,精准滴灌的启发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

2018 年6 月,教育部召开新时代全国高等学校本科教育工作会议,提出了“金课”概念,尤其是要打造“思政金课”,淘汰“思政水课”。目前,很多高校都就打造思政金课进行了探索。提出要打造金课排头兵,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形势与政策”“研究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等六个教研部为依托,严格落实集体备课制度,开展思政教师同上一堂课的周末理论大讲堂,定期开展思政课教师骨干教师培训,形成了思政课教师能力强、靠得住,以此来教育引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打造大课程思政格局,形成学校内合力育人的态势。“课程思政”这个概念是从上海发出的,目前上海各个高校进行了一系列探索。如上海大学“大国方略”“经国济民”“创新中国”,形成了独具特色的项链模式。复旦大学的““复旦大学中国市长论坛”、“治国理政”、华东师范大学有“中国智慧”、东华大学有“锦绣中国”、华东政法大学有“法治中国”、上海海事大学有“大国航路”,受到青年学生的热捧,几乎座无虚席,通过这种创新授课模式,把思政课讲出了“盐”味,达到了潜移默化的理想信念教育,将“点名课”变成了“网红课”。

2、关注新生入学教育。大学生新生入学教育是大学生活的开端,也是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起点。如何达成预期的教育目标,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切实考虑学生的特点,打造符合新时代大学生的新生培养体系,既要安抚大学生新生的焦躁清楚和不安,也要循循善诱的引导大学生适应大学生活,了解校情、国情,掌握基本的生活技能,这是新生教育预期目标之一。

目前高校普遍使用的是新生入学教育周加集中军训的模式,时间较为紧凑,而且单独靠学工一条线努力往往达不到目的,因此本着全员育人的宗旨,发动辅导员+班主任+班干部+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育人体系,军训可以训练大学生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在空闲的时间段组织红歌比赛、摄影大赛、爱国主义电影等活动,丰富大学生生活,锤炼班级凝聚力、组织力,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同学进行学业上的指导,提前适应大学学习生活,顺便说一下的是,辅导员或者班主任需要指导大学生建立新型人际关系和正确的自我评价机制,使学生们正确认识和分析自己。

系统的心理指导。马克思主义关于性格塑造的美学原则社会主义新人形象理论指出性格对大学生的生活和学习特别重要。同时,大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是高等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可以采取心理健康普测分级的方式、开设心理健康选修课程、开通心理健康热线、宣传栏、橱窗等方式加强宣传和预防,采取专兼职心理咨询师相结合的方式进行预防工作。教会大学生如何正确对待挫折,学会坚强的意志品格。

3、榜样教育激发信仰。榜样的力量是强大的,它不是呆板的说教,而是生动灵巧的鲜活个体,通过一个个具体事例的教育,反而能够达到最佳的教育效果。如2020 年,中国饱受新冠病毒疫情的影响,但其中也涌现出一批伟大的英雄,如一直奋战在抗疫第一线的钟南山院士、李兰娟院士,他们不仅是中国白衣天使救死扶伤的代表,也是一个个共产党员冲锋在前、吃苦在前的真实写照。哪有什么岁月安好,只不过是有人为我们负重前行,和平时期,是什么支撑这些平凡的人做出这些伟大和可歌可泣的事?就是因为信仰的坚定,他们坚信科学,相信专业,通过这样活生生的英雄榜样的教育,可以使得学生理想信念坚者更坚,不坚者受到深刻教育。

4、红色文化精神的学习。红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很强的育人功能,将红色文化的学习和高等学校德育工作有效衔接,如各个高校可以充分发掘本校的红色文化,系统化的让新入学大学生了解校史,之后在理想信念教育的时候着重的选取一二个点,进行铺开论述,以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为例,有兵团精神、老兵精神这些红色精神,也有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军垦第一犁等红色物质文化,了解当时为了解放新疆,入疆部队克服重重困难,穿越沙漠、戈壁,最终解放新疆,之后铸剑为犁,建设边疆的历史,通过学习这些,能够教育大学生学会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奉献精神。

“献了青春献子孙”,一代代知识青年为边疆稳定和发展做出了薪火的贡献。如“1961 年,运输工人的女儿,上海第三女中高中毕业生李华君,打算毕业后建设边疆,很多人认为他很傻,‘为什么不在上海舒舒服服的工作,要往外面跑’,她回答‘几千年前,上海不也是一个荒凉的海滩吗?我们要有繁荣的边疆,就得有我们青年人到那里去’”。这就是理想信念的力量,让大学生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太难,要常怀感恩之情。

小结

理想愈远大,人的精神力量就愈强大,信仰愈坚定,人的革命意志就愈坚强。⑪理想信念的建构必须立意要高,着眼要细,通过以学生为本的路径探索形成校内全方面育人的格局。自十八大始,新时代大学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同时也面临着思想松懈和信仰迷茫的困惑,亟待教育工作者及时更新引导方法和思路,结合时事,以一种学生乐于接受的模式传递给学生“正能量”,帮助学生成长成才。

注释:

①吴潜涛.正确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学含义[J].教学与研究,2011(4):5.

②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7(2):126.

③习近平.习近平谈理想信念.求是网2019-07-26.网址链接:http://www.qstheory.cn/2019-07/26/c_1124799011.htm.

④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本页已归档)2016-6.网址链接:http://old.moe.gov.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1408/200703/20566.html.

⑤中共中央国务院.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政策·中央有关文件2019-11-12.网址链接:http://www.gov.cn/zhengce/2019-11/12/content_5451352.htm

⑥教育系统关于学习宣传贯彻落实〈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的工作方案.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公开2020-1-20.网址链接: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moe_1416/s255/202002/t20200219_422378.html

⑦宋兴川.大学生精神信仰的现状研究[J].心理科学,2004(4):1011.

⑧董艾辉.当代大学生信仰教育的现状及障碍分析[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2003(1):52.

⑨施晓燕.浅析00 后大学生新特点及育人策略[J].教育教学论坛,2020(22):52

⑩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200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生形势与政策教育的通知(200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2005);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实施方案(2017);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关于调整增设马克思主义理论一级学科及所属二级学科的通知(2005);教育部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管理,规范教材使用的通知(2006);教育部办公厅.关于重申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出版、使用要求的通知(2008);中宣部、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08);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做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参观考察活动的通知(2009);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标准(暂行)的通知(201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2012);国务院.关于加强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2012);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3-2017 年)(2013);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宣传思想工作的意见(2014);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普通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建设体系创新计划(2015);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论政治理课建设标准(2015);习近平.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2017);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2016);教育部办公厅.2017 年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年专项工作的通知(2017);教育部.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设标准(2017 年本);教育部.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工作基本要求(2018);教育部.关于加强新时代高校“形势与政策”课建设的若干意见(2018);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 教师队伍培养规划(2019—2023 年)(2019);教育部.高等学校思想论政治理课建设标准(2019);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的若干意见(2019);中共教育部党组.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创优行动工作方案(2019);教育部办公厅.深化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创新先行试点工作方案(2020);教育部.新时代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规定(2020);教育部办公厅.实施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专项工作(2020);教育部等八部门.关于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的意见(2020).

猜你喜欢

理论课教育部理想信念
教育部:脱贫家庭辍学学生保持动态清零
习近平2021年9月1日在2021年秋季学期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的讲话
理想信念是“政治灵魂”
诠释理想信念的写作追求
教育部辟谣小学学制变5年
坚定理想信念 锤炼优良作风
独立学院公共体育理论课教学现状研究
我校两教育部重大课题攻关项目开题
医学院校基础化学理论课教学改革初探
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新课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