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路径研究

2020-02-11刘保森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8期
关键词: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韩 凝 刘保森

(福建工程学院,福建 福州 350000;同济大学,上海 200092)

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议上强调:“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将思想政治教育贯穿于整个教育实施过程,以此促进“四有”青年培养。”这一思想战略为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指明方向,针对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中存在的问题,以课程思政为导向,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高校教育的方方面面,实现高校全方位育人模式,以此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优秀人才。新时代背景下,高校重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重视大学生素养、能力、品质的培养,促进大学生全方位发展,进而提升高校人才培养质量。

一、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问题

1、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缺乏重视度

在课程思政教育理念推广中,高校构建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能够实现全方位育人模式,在大学生教育实施中给予大学生全面引领,包含专业课程、校园文化、实践研究等,都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以此彰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价值。但从当前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现状来看,部分教师、大学生对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认知度不足,未能够在实践中体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影响到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建设。例如:部分教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认知度不足,使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效度不足;而大学生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认知度不足,使大学生学习主动性缺失,未能够发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根本性教育意义。

2、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力度不足

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构建,是彰显全方位育人模式,教育工作者给予大学生全面的引领,促进大学生专业能力及职业素养的培养。但从当前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现状来看,课程思政协同育人实施力度不足,影响到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效度。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中,课程思政未能够与大学生专业课程衔接,专业课程与思政教育衔接不足,使专业课程实施只重视专业知识的教育,未能够挖掘专业思政内涵、要素,使大学生专业素养培养不佳。例如:部分教师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模式实施中,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衔接教育不足,重视专业技能教育,忽视专业工匠精神的教育,影响到大学生专业素养的培养。

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价值

1、推进高校立德树人的落实

我党十九大会议中,践行新时代特色主义发展道路,对加快教育发展、优化教育发展事业作出新的部署。在此教育部署中,将立德树人作为高等教育发展目标,高校教育的实施,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明确人才培养模式,从而促进人才培养,实现教育本质的回归性。而高校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是推进立德树人思想理念落实高校的有效路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发展目标,发挥课程教育、研究教育等教育效度,推进高校协同育人的教育方针的实施。与此同时,立德树人与课程思政在教育目标上相近,都是培养“四有”青年,包含有才华、有知识、有思想、有道德的人才,进而彰显高校人才培养价值性。

2、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作为高校重要部署工作任务,在高校教育体系中发挥作用效度。而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构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提供平台,不仅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更重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使大学生以思想政治教育精神、能力、素养等,在未来发展路径中以身作则,感染、带动身边个体,以此增强我国全民综合素养。在协同育人视域下,高校践行“三全育人”,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提升注入新的动力,促进思想政治教育成果的转化。

3、促进大学生成长成才

在社会经济发展历程中,社会企业对人才综合能力、素养要素的要求甚高,不仅需人才具有专业化能力、技能、知识等,更需具有职业化素养,包含道德素养、品质素养、创新能力、工匠精神、交际能力等等,这些对高校教育的实施与开展带来一定冲击。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的摇篮,需要围绕立德树人思想理念,践行课程思政,实现全方位育人模式,推进专业课程教育与思政课程教育融合,使大学生在学习专业课程的同时,知晓专业发展需要的职业素养,培养大学生工匠精神,使大学生自身能力满足社会主义需要,实现大学生成长、成才。因此,在高校教育体系中,重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以此提升高校办学质量。

三、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路径

1、发挥思想政治显性教育效度

高校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中,应发挥思想政治教育效度,重视显性教育的实施,彰显人性化教育在高校教育体系的进一步落实。首先,高校立足于思想政治教育,以新的知识点拓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路径。例如: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到其中,以我国文化为导向,挖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引领大学生明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思想,以此提升思想政治教育吸引力度。同时,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坚持我党政策方针,将我党政策思想纳入到其中,推进理论与实践融合,丰富大学生知识体系,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其次,高校重视文化教育,挖掘文化思想内容,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使大学生成为社会主义发展接班人。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中,重视红色文化的挖掘,以红色文化精神、红色文化典故,加强大学生思想、精神层面教育,增强大学生对我国文化的深入理解,培养大学生模范先锋,同时也促进高校党建工作的开展。最后,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需要创新,改变以往知识灌输模式,重视知识引领、探究教育方法,发挥思想政治显性教育模式,使大学生能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此培养大学生良好的道德素养及人格品质。例如:在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中,运用多媒体教学工具,推进技术与教育的融合,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感染力度,提升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学习积极性。

2、强化思想政治隐性教育效度

一直以来,教育重视显性教育的实施,忽视隐性教育的作用力度,未能够发挥隐性教育育人模式,使教育实施缺乏完善性。事实上,在大学生教育中,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都发挥作用作用,而重视隐性教育,能够给予大学生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模式,增强大学生教育认同感,使大学生在高校学习能够获取幸福感、归属感。因此,高校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中,重视思想政治隐性教育的实施,以隐性教育的实施,彰显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价值。首先,以课程思政为着力点,发挥党员教师带头作用,树立模仿榜样,以身作则,在教育实施中给予大学生潜移默化的引领。其次,在隐性教育中,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为导向,重视校园环境的构建,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增强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以伟人雕像营造校园环境,帮助大学生树立学习楷模;构建校园读书墙,为大学生营造良好的读书环境。最后,在隐性教育实施中,教师重视情感教育的融入,以情感教育与大学生构建良好的关系,带动大学生,以此提升大学生教育质量。

3、明确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实施原则

在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中,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的实施需要遵从一定的原则,进而培养大学生人文素养。首先,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需要因地适宜,根据专业课程特点,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融入。其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需要遵从大学生主体性原则,根据大学生发展需要,推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实施,进而提升高校教育质量。最后,课程思政协同育人的融入需要与养成教育的实施,遵从终身教育思想理念,为大学生今后发展奠定基础。

4、完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

高校在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中,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融入到大学生发展的多个层面中,以此提升高校教育质量。首先,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融入到专业教育中,构建专业教育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根据专业课程模式,在教育层面中渗透、挖掘思政课程内容,使大学生不仅学习专业课程知识,更进一步明晰专业未来发展方向以及专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模式,以此提升专业课程教育质量。其次,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融入到社团教育中,根据社团开展模式,构建社团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以此推进社团活动的开展,并且发挥社团活动的有效性,增强大学生教育力度。最后,将课程思政协同育人融入到校园文化及校园文体活动中,构建校园文体活动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体系,推进校园文体活动的开展,提升大学生实践能力,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内容,从而提升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价值。

结语

研究高校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十分必要,不仅是高校人才培养质量提升的需要,也是大学生全面化发展的需要,更是高校践行党中央政策方针的现实需要。因此,在高校教育革新中,以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推进高校教育的优化,促进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构建,进而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

猜你喜欢

专业课程育人思政
汽车类专业课程混合式分层教学模式的实践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素质培养目标下经管“专业课程链”构建研究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校视觉传达设计专业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