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2020-02-11

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辅修工科应用型

游 玲

(阳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5)

一、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新工科的发展不但是高等教育对新型产业、新型技术的被动适应,而且是面对国家和经济社会以及科学技术领域需求的重大的改革创新。复合型人才和创新性人才终于不再是高校的空想,在当前已经真正的成为了市场的需求,面对着我国庞大的市场需求转变,应用型本科高校人才的培养模式必须要进行改革和创新。

1、创新能力与创新精神

要想满足新工科背景下人才培养的需求,必须要具有较好的创新精神。创新是新工科适应新型技术和新型产业的关键。对此,在未来发展的过程当中,人才必须具备创新的精神和创新的能力。人才不光需要拥有创新精神还需要拥有创新的能力,人才必须同时拥有这两种精神,才能够将创新的想法进行落实。

2、技能与知识相结合

当前,我国新工科的发展十分迅速,对于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这里的复合型主要是指知识体系的复合型。比如,信息技术专业的人才不光需要拥有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还需要对数据的分析、管理学等相关方面的知识都有一定的理解,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工作过程中有效的对大数据进行分析,通过分析得到正确的结论。对此,新工科背景下人才是需要拥有多学科知识的人才,还需要在工作的过程中能够将知识和技能进行有效的融合,工科的快速发展对传统理论人才的需求有了很大的减少,需求主要都是对于既拥有理论又拥有技能人才,只有这样才能够保证创新发展。

3、道德水平和高素质的需求

在当前新工科背景之下,经济社会发展非常迅速,人才道德素质的重要性也逐渐的表现了出来。人才在一方面需要拥有终身学习的素质,随着新型技术和新型产业的不断变化和发展,各种各样的新事物和新知识层出不穷,对此作为新工科需要的人才就需要拥有终身学习的素质,需要在出现新知识的时候不断的学习新型知识,以此来保证自己能够随时适应社会的发展。此外,人才还需要具备高尚的道德情操,只有拥有高尚的道德情操,才能够在工作的过程中为社会和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这也就表现出来了当前对高道德水平和高素质的需求。

二、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人才培养方面的问题

1、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

当前,新工科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绝大部分的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的培养模式都还没有进行转变,培养模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对于当前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是非常不利的。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是重视理论方面的教学,忽视了创新教育,这样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学生会出现创新教育不足的情况,并且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水平比较低下。此外,在开展人才的培养过程中,部分院校都觉得只要学生在最后学分能够达标就是一名合格的人才,就为社会培养出了人才,这样的想法的问题是非常大的,这对于新工科背景下人才的需求有着很大的影响。

2、知识和技能教育结合的忽视

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开展人才培养的过程中非常重视理论教育,这种理论教育的重视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学生的技术和能力,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会造成人才缺乏技术和能力。虽然有一部分的院校已经开始实施产教结合,希望能够通过产教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的技术能力,但是因为学校条件的限制没有办法为学生提供比较好的实践机会,这也就造成了学生没有办法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学以致用,长期以来学生在走向社会的时候,也就会暴露出理论知识强但没有实质性技能水平的问题,在工作的过程中没有办法快速的将所学习到的知识转化成生产力。

三、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策略

1、人才培养理念的转变

要想有效的加强对社会发展所需要人才的认识,就需要对新工科背景下社会需求人才进行明确。新工科背景下复合型、创新性以及应用型人才才是推动当前社会发展的需要,应用型本科院校就必须抱有一定的目的性,需要有针对性的开展人才的培养工作。此外,还需要加强创新教育,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是新工科背景下对于人才的新需求,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合理的对课程进行调整,提升创新教育课程的比例,增加创新教育课程,对学生的创新精神进行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树立起新型人才的培养观念,需要构件完善的科学人才评价标准,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需要从不同的方面进行评价。

2、技能和理论教育的综合加强

院校需要将强技能和理论教育,提高实践技能课程的比例,对各个学科之间的综合教育进行加强,打破学科壁垒,让学生能够学习到更多有用的知识。院校还需要不断地完善产教融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并且院校还需要和一些社会企业建立起联系,让学生能够在企业进行实习,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一些自身设备不够完善的应用型本科院校,需要积极的利用企业的教育资源来培养学生,对于学校培养出来的人才,学校也应当积极地进行推荐,让学生能够更加主动的接触社会。

3、构建合理的培养模式

为了能够培养出合格的新工科人才,院校可以建立出一种新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院校可以通过主修专业加辅修为专业人才的培养方式对人才进行培养。这里主修专业主要是对传统工科专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能力进行培养,为专业主要是对新型技术和新型产业以及新模式人才培养。学分的构成主要是氛围主修专业138 学分,微专业20 学分,艺术选修2 学分。例如某院校开办了主修专业自动化、电气工程自动化、机械设计制造以及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和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辅修微专业为智能制造及机器人应用、医疗设备智能化以及大数据云计算等开发。

这种培养模式有易于实现科学交叉、易于满足多样化需求、易于敏捷响应市场需要的特点。其中易于实现科学交叉特点是主辅修模式有利于培养多学科交叉复合型和创新性人才。主修专业培养学生具备本专业比较扎实的基础知识和较强的应用能力,为辅修为专业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微专业主要是看准了新兴前言技术的开发和设计,实现多学科交叉,为培养出复合型人才提供有力的帮助。此外,易于满足多样化需求特点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和未来发展意愿选择辅修专业,这样能够更好的适应当前新经济发展的需求,提高学生在毕业之后的就业竞争力。另外,易于敏捷响应市场需要特点辅修专业需要按照科技发展以及市场的需要,敏捷化地开展动态调整,快速的响应新经济对于人才的需求。

结束语:我们从上文中能够看出,要想更好地满足我国当前经济发展的需要,就必须提高高校人才的培养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的将各个领域产业的发展需要结合起来,培养出新工科人才。并且在这个基础之上,还需要制定完善的应用型本科院校人才培养的模式,将现金的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以及教学理论等内容充分的加入到人才的培养模式中去,以此来培养对国家有用的高素质综合性人才。相信这样才今后的教育领域中,应用型本科院校能够培养出更多有用的人才,为我国未来社会经济的发展提供帮助。

猜你喜欢

辅修工科应用型
中粮工科机械技术(无锡)有限公司
关于应用型复合人才培养的教学模式探讨
高校辅修专业教学现状与思考
——以天津理工大学英语辅修专业为例
我国高校金融学辅修的现状、问题和对策
——以西北大学为例
新工科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项目推动式教学模式的探索
中职“产学研创”一体化工科类课程的研究与实践
辅修/双学位专业学习的毕业生从业状况调查研究
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园林生态学》实践教学改革探索
应用型本科院校商科教学改革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