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境:散文教学的追寻

2020-02-04徐超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意境散文月亮

徐超

找准教学视角是高效教学的保证。对散文来说,领悟文本意境是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在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月迹》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从“观月迹、品心迹、悟意境”等方面进行教学,以降低学生的学习难度,促进阅读教学质量的提升。

散文是一种独特的文体,在教学中经常出现教师把散文教学与记叙文教学等同的现象,不能真正凸显散文的教学价值。那么,散文教学应该注意些什么呢?教师应从哪些方面引导学生才更有效呢?我认为,从意境入手引导学生深入文本是提升学生学习能力的有效途径。所谓意境就是指作者依照自己的审美意识,把深邃的立意、真挚的情感融合到独特的艺术之中所创造的一种完整、和谐的艺术境界,它是主观与客观相融的产物,是情与意的统一。《月迹》一文主要讲了几个孩子在奶奶的带领下,在中秋夜追寻月亮足迹的故事,语言清新质朴,意境深邃,以儿童的心态、儿童的视角来描绘中秋夜的景象,整篇文章充满了童真童趣,把看起来最平常不过的事物写得妙趣横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那么,在这篇散文的教学中,怎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文本,走近作者,领会文本意境,与作者产生共鸣,获得美好的审美体验呢?

一、观月迹

对于《月迹》这篇散文来说,要想让学生读懂课文所要表现的“意”,进而悟出文本语言背后的“境”,首先教师就要让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形”有足够的认识。这种“形”的追寻就可以从“观月迹”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找出文本中关于描写月迹之“形”的句子,并进行研读、品味,这样就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一片自然风景,就是一个心灵世界”这句话的真谛。如此一来,学生读懂月迹之“形”,读懂了几个孩童的心迹,也就读懂了《月迹》。

关于月亮学生并不陌生,教學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谈谈自己对月亮的感受,并能够用一个词语来形容自己眼中的月亮是什么样的。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教师再让学生从文中寻找月迹,并把月迹图写出来(竹窗帘儿→穿衣镜上→院子里→天空→葡萄叶上、瓷花盆上、锨刃上→河里→眼中)。在学生对月迹有了整体的了解与感受之后,教师就可以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谈自己对月的认识,看看与作者有哪些相似的地方,让学生从中找出作者最想强调的几个词语(袅袅、淡淡、痒痒)。这篇散文中还有许多叠音词,仔细品读这些句子你就会发现,当作者极力想要强调什么的时候就会用上一些叠音词。“请大家仔细品读‘袅袅、淡淡,痒痒这几个词语所在的句子,说说你从中品出了什么。”这样在教师的启发下,学生一个个会变得充满诗意起来。在他们的描述下,月亮美得朦胧,美得隐隐约约,那种意境真令人沉醉。

在《月迹》这篇散文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感受作者笔下的意境之美,教师可让学生先从自己对中秋月的认知谈起,接下来又通过对月迹图的绘制和对文中叠音词的品味,不仅获得了对文本的整体感知,还对作者笔下的月与自己见到的月的区别也有了更加客观的认识。在这种对比中,学生从对月亮的感知到对文本中语言的感知体验,认识得到了升华,提升了阅读教学质量。

二、品心迹

《月迹》一文是围绕着两条线索展开的,一条是月迹,一条是心迹。在学生对月迹了解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找出描写作者心迹的词句,从而让那多种月影图逐步在学生心间流淌,以使学生从中感受到文本语言的形象性和含蓄性,对散文那独特的情感表达有进一步的理解与认识。这样引导学生学习课文,两条线互相呼应,相辅相成,促进了学生对散文意境的理解与感悟。

首先,教师可以让学生先自主阅读全文,并且从文中找出描写作者心情的词语,结合自己的理解把作者的心迹图填写下来,并让学生说说作者心迹变化的原因(盼→闷→高兴→紧张→失望→惊喜→向往→羡慕→嫉妒→奇了→来了兴趣→大呼小叫→满足)。在学生对作者心迹把握的基础上,教师可以再引导学生就文中描写月亮的词句进行品味。如在“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这些词语的教学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有什么感受(作者用拟人化的表现手法把月亮人性化了,月亮就像调皮淘气的孩子一样)。随着小伙伴的追寻,他们对月迹越发感到好奇,直至走出院门在河里寻找,可以看出他们的心迹变化。另外,作者还把月与玉等结合在一起进行描写,把月亮温润的质感与明亮的光泽形象地表达了出来。在学生品味描写月亮的词句时,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把月形变化图写下来,然后让学生把月迹图与心迹图进行对比。这样教学,直观清晰,可以使学生对作者的心情变化有真正的了解与认识,从而使月迹真正走进学生的心里。

在《月迹》一课的教学中,在学生绘制月迹图与心迹图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品味文中描写月亮的句子,可以引起学生与作者情感的共鸣。在作者心迹与月形变化的对比中,散文的意境与作者的心境变化都清晰地展现在了学生面前,并使这种意境自然地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

三、悟意境

意境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在这篇散文中,随着作者镜头的拉长、聚焦,文章的意境和精神也在读者心中随之增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从对月迹的追寻到对月亮的感悟,意味着这时候对月的认知已经上升到了生命哲理的层面。从这个层面教学入手引导学生对比品味,可以使文本意境自然流淌在学生心间,使学生获得美好的学习体验感受,走进阅读的深处。

在《月迹》一课的教学中,为了帮助学生领会文本意境,教师可以提出“孩子们一直追逐月亮的足迹,找到了什么?”这个问题启发学生思考。为了帮助学生尽快解决问题,教师可以让学生参照绘制的月迹图思考:“我们与月亮越来越近,你能找出来吗?”在这个问题的引导下,学生从“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外)→月亮又到我们的眼睛里(内)→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心中)”这些描写中真切地感受到了月亮在作者心中的变化。在这种教学情形下,他们对“心中有月才是永恒”也有了进一步的认知,心中有月,才能拥有那无边无际的天空。“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可以使学生真正感受到作者由天空月到心中月的跨越。另外,在心迹图与月形变化图的对比中,教师可以让学生说说作者对月的情感有了怎样的变化(越来越深),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喜爱→不能割舍→心中有月)。最后,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在孩子们追逐月亮的足迹中,饱含了孩子们心灵成长的哪些特点。在这种教学情形下,散文所蕴含的哲理已经不言而喻,学生对月的情感认识也得到了升华。

由此可见,在散文教学中,教师不要就课文的内容做过多的分析,而要留给学生自我感悟的充足时间与空间,让学生通过阅读自行去感悟,去走进文本所要描述的意境,去感受作者笔下的月迹之美。这样教学,教学视角精准,学生从意象感知到意境感悟,在思想认识上已经有了质的提升。

对于散文教学来说,当学生能够真正通过阅读体味到散文的意境时,表明学生已经走进了散文的深处。因此,对于《月迹》这样一篇意境优美的文章来说,教师要能够从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出发,引导学生“观月迹、品心迹、悟意境”,只有这样,才能找准课堂教学的有效视角,使学生对文中关于月的描写真正入心,帮助学生获得独特的阅读感受,提升散文教学的效率。

(作者单位:安徽合肥市颐和佳苑小学教育集团青阳路校区)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意境散文月亮
我与风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精品奖(30名)
2021年《俪人·西部散文选刊》评论奖(10名)
生与死的尊严(散文)
春色满园
月亮满不在乎地发胖
与月亮来个亲密接触
一朵花的意境
砸月亮
环境——雕塑意境的延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