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亲土语文”教学案例研究

2020-02-04梅海红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语文学生

梅海红

“亲土语文”课程遵循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思想,以培养乡村儿童的土地伦理道德为目的的语文综合性学习活动课程,依托现行的统编本语文课程,围绕“语文课堂”“亲土活动”“田园生活”三大元素开展充满活力的语文实践活动。我们本着语文教材资源和生活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形成了田园主题阅读、参与乡村劳作、历时观察田园、撰写田园日志、启动田园嬉乐等策略的“亲土语文”教学模式。笔者提出,通过主题化阅读体验丰富的“亲土语文”内涵,通过体验化参与感知浓烈的“亲土语文”元素;通过实践化撰写抒发独特的“亲土语文”情缘,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以及土地道德的形成与提升。

一、主题型阅读案例:体验丰富的“亲土语文”内涵

学生对语文的学习离不开语文教材这一核心载体,统编本教材中很多具有浓郁乡村气息的文章,教师可以将其作为引领学生形成土地道德的基本素材,让学生透过文本语言的表层,直抵文本的内涵,感受乡村土地所具备的独特魅力。

《月迹》(统编本五年级上册)是贾平凹寫的一篇叙事性散文,记叙了一家几个孩童中秋夜为了追寻月亮的踪迹,从堂屋追到院子,从院子追到河边的趣事,表现了孩童奇特敏锐的想象,以及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文章的思路非常清晰,先写“我们”在院中盼望月亮的到来,接着写“我们”寻月的过程,最后写“我们”沙滩望月。这篇文章,文中有画,画中有文,淡雅中透出童趣和哲理。如何让学生体会到淡雅文字间的童趣和文字背后的哲理呢?经过一番思考,笔者采用了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

《月迹》项目化学习设计:

1.核心知识。

知识:写景散文常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及其表达效果。写景散文常用的表现手法(感官调动、对比衬托、动静结合、想象和联想、点面结合等)及其表达效果。

能力: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角度品味散文作品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驱动型问题。

如何从儿童的视角鉴赏名家散文?

3.高阶认知。

品词析句,读中感悟其中的语言美;厘清脉络,感悟其中的结构美;涵泳探究,感悟其中的意境美。

4.学习实践。

完成导学单,朗读展示,品读感悟,想象联想,合作探究,创说认知。

5.公开成果。

用课堂所学鉴赏名家散文的方法去鉴赏贾平凹的另一篇文章《对月》,以读后感形式呈现。逐步提高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以及思维能力和发展能力,为后面学习写景作文提供借鉴与创造意识。

6.学习评价。

以项目来统领学生的语文学习,让学生在美好的意境里产生微妙的联想,在美好的意境里升华美文的主题。在此基础之上,联系自己的家乡和自己的童年生活,搜集美文进行阅读,如阅读本地作家周成新的散文《故乡的炊烟》,在朴实清丽的语言文字中感受田园的意境之美,体会作者的悠悠思乡之情。课后搜集并阅读自己家乡的人文风貌,能让学生们倍感自豪,同时也能进一步激发他们亲近土地的那份独特的情怀。

上述案例设计中,笔者正是借用与教材中主题契合的文本资源,结合当地的乡土文化,聚焦语文的核心素养,通过“亲土语文”项目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主题化阅读的过程中感受到“亲土语文”的魅力,从而丰富了“亲土语文”的内涵。

二、参与型体验案例:感知浓烈的“亲土语文”元素

《祖父的园子》(统编本五年级下册)以儿童的视角描写园子中的景物,讲述了“我”和祖父在园子中的生活。课文的语言别具韵味,将感情蕴含在景与事之中,文中有作者和祖父在园中栽花、拔草、下种、溜土、铲地、浇菜等劳作的场面。为了让学生能真切地体会到平静、自由的园子就是一个乐园,笔者设计了“亲土语文”综合性学习。课前带学生们去参观学校的“亲土馆”,让学生们一下子跨越了历史,触摸到几十年前的祖辈生活中所使用过的生活用品,如草帽、磨盘、煤油灯、水车等,眼前的这些物品已经渐渐地退出了我们的生活,有些东西在家里已经彻底看不到了。笔者娓娓动听地讲解,学生们对农具和农事有了感性的认识。有学生感到特别惊讶:“爷爷奶奶年轻的时候生活条件实在是太艰苦了,没有电灯,看书学习只能在昏黄的煤油灯下;下雨天干农活的时候连雨伞都没有,只有头戴草帽身披蓑衣……但是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学完课文后,学生们被祖父的园子里的自由和快乐深深吸引,也希望自己能拥有这样的园子,也想着帮家人干干农活,他们利用双休日的时间跟随爷爷奶奶去田间劳作,在自己的菜园子里学着除草、松土、种菜,在干农活的实践活动中他们不仅体会到了乐趣,更体会到了劳作的辛苦。一位学生家里有好几亩田,爸爸妈妈在外地打工,农忙时节,他总是帮爷爷奶奶从田里把小麦、稻谷用车子推回家,不仅减轻了爷爷奶奶的负担,还培养了他吃苦耐劳的精神。更重要的是,在明白了田间劳作的辛苦之后,学生会变得更加爱惜粮食。在学校食堂就餐的时候,不少学生都坚持将碗里的饭菜吃干净。在综合性学习过程中,学生们还学会了不少农耕谚语和农业知识,比如“庄稼一枝花,全靠肥当家”“麦盖三层被,头枕馒头睡”等等。有了这些切身体会,他们和脚下的土地也更加亲近了。

上述教学案例中,笔者正是巧用统编本教材中的亲土元素,结合单元的人文主题和语文要素,指导学生进行“亲土语文”综合性学习,让学生在课前感知、课中感悟、课后强化,切身地感受体验浓烈的“亲土语文”元素。

三、实践型写作案例:抒发独特的“亲土语文”情缘

刘勰在其论著《文心雕龙》中指出:“情动而辞发,披文以入情。”这一观点不仅仅指出了解读文本的基本方法,同时也为学生的语言表达、情感倾吐提供了渠道。为此,笔者引领学生在“亲土语文”实践化的过程中抒发他们的认知感受。

在学生阅读了主题性文本以及真切体验后,学生的认知已经形成,情感已经得到激发。此时,儿童的思维正是处于刘勰所说的“情动”之际,教师就需要为学生铺设“辞发”的通道,帮助学生打开认知思维,在实际撰写的过程中,将阅读文本后的感受表达出来,真正促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不断提升。

如教学《乡下人家》(统编本四年级下册)时,正值播种的春季,笔者鼓励并组织学生们畅游家乡,到自家的房前屋后、田边溪畔,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用自己的耳朵去聆听,用自己的双手去劳作,用自己的心灵去感受……学生们获得的体验和感受是非常丰富的。利用校园内的“亲土园”作为学生的“试验田”,种什么,怎么种,如何管理,什么时候收获,怎样处理劳动果实……这些都由学生自己决定,他们拥有绝对的自主权和管理权。挖坑、下种、填土、浇水、拔草,学生们有了第一次亲近田野的机会,与土地有了一种特别的联系,产生了一种别样的情怀,真切地体验了“儿童不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不只是书中的诗句,更是一幅生动的劳动场景。结合本地实际、季节变换,去观察、走访,练习写一些田园美丽风光、充满生机的文章,如《家乡的农运会》《梨花节》《蔬菜大棚一景》《山羊争斗》《春游》等。

上述教学案例中,从阅读感知到实践体验,一路走来,学生形成了对“亲土语文”的多维感受。如果不能以文字表达的方式促进其外显,就会让学生的认知体验停留在肤浅的层面下。只有通过实践练笔,促进学生内在思维的整合考量,才能真正促进学生核心表达能力的高效发展。

基于“亲土语文”教学,不妨以现行的统编本教材为依托,充分挖掘其中的亲土元素,结合本地的乡土文化,聚焦语文核心素养,开展多种多样的具有乡土气息的师生共同亲历的“亲土语文”教学,为培养合格的土地居民和发展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作者单位:江苏海安市大公镇古贲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语文学生
快把我哥带走
赶不走的学生
学生写话
语文俱乐部
特意和故意
我的语文书
聪明的学生等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