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田园创美语文”简论

2020-02-04朱国忠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感性田园美感

朱国忠

乡村田园,是小学语文教育的主场之一。通过研究实践让语文教育回归乡村田园主场,是振兴乡村教育的需要。“田园亲土语文”“田园创美语文”,体现的正是一种“主场关注”意识。如何构建适合儿童的语文教学体系?如何发挥乡村田园实景资源的独特优势?如何培养儿童的土地道德?如何依据田园美学去激荡儿童的田园情怀与艺术灵性?“田园亲土语文”“田园创美语文”对这些关键问题正在进行实践与探究。本期刊发的这组文章,意在唤醒大家的主场意识,期待能够引发更多教师的关注、思考与共同探索,为振兴乡村教育作出自己的贡献。

一、“田园创美语文”的研究背景

展望未来,未来需要的人才是具有感性智慧的人,而感性智慧的核心同样是创美。因此,未来的语文教育,创美必然是其长久的主旋律。

天地有大美。语文教育远离了天地,远离了田园,也就离开了大美,失去了灵气与本源。当下的儿童有自然缺失症,语文教育也有田园缺失症。思考中国语文的田园回归之路,不仅仅是为了丰富语文教育的绿色资源,重拾中国语文教育的传统,修复儿童与田园的良好关系,更重要的是中国小学语文教育的主场在乡村,在田园。只有紧紧抓住自然慈母的衣襟,儿童才有生命的绿色。

二、“田园创美语文”的本质内涵

1.“田园创美语文”的概念界定

(1)“田园创美语文”是发展“感性智慧”的未来语文。“田园创美语文”这一概念的提出,是对未来社会的积极响应。因为未来是一个概念化时代,整个社会最需要的是高感性智慧。所谓“高感性智慧”,是指在未来概念化时代占主导地位的高体验感性能力与概念化设计能力。从小學语文教育的角度来看,“未来高感性智慧”,就是指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所要重点发展的交响力、共情力、故事力、意义感、设计感、娱乐感,美感创意力是其核心。未来高感性智慧,是预防儿童“被格式化”的内在抵御力。

(2)“田园创美语文”是激发“美感创意力”的感性语文。“田园创美语文”,将美感创意力视作语文核心素养的核心。“创美语文”,是指基于儿童语文核心素养,准确把握语文教育的审美与创新本质,在教学中追求美感与创意力培养的一种教学主张与课堂形态。

(3)“田园创美语文”是指向“全人发展”的完形语文。“田园创美语文”,是具有系统思维的语文,是指向全人发展的语文。因此,“创美语文”的完整定义是:关照儿童,指向未来,以美感创意力的培养作为突破口,通过美感与创意力之间的互相激荡来有效提升儿童的未来智能——概念化时代所等待的高感性智慧,以更好地保护儿童的人性与独特性,抵御信息时代儿童“被数字化”的风险的预测型语文课程。

(4)“田园创美语文”是指向“诗意田园”的绿色语文。“田园创美语文”重视实现课程的田园化(Idyllic)——语文需要以田园为课堂,为语文存在与表现的实景。“田园创美语文”依托田园资源,并以田园绿色物型作为创美的激发源。“田园创美语文”坚信,学校在窗外,教育在窗外。真正的教育总是自然的教育,田园的教育。回到卢梭,回到自然主义,是我们的应然选择。而“田园创美语文”正是卢梭自然主义教育的合理复苏,引导学生回归生活,回归自然,体验温情,发现诗趣,释放生命的诗意灵性。

2.“田园创美语文”的课程特质

2035年,语文课程将走向“概念化时代”。所谓概念化时代,是说所有的社会产品,将不再是同一制式的大规模生产,将会根据顾客的需求提供个性化的产品。也就是说,可以为顾客来完成全部的私人订制,所有的产品都将成为一个私人概念。与此相适应,语文课程将发展成为“ASCHSI”课程。

(1)美学化特质(A)。“ASCHSI”课程中的“A”,代指美学化(aestheticized),体现未来课程的美学化走向。强调在基础教育阶段,语文课程需要凸显童年诗性美学。用审美的眼光来看待语文,实现教学设计的审美化、教学过程的审美化、教学成果的审美化、教学评价的审美化。在小学阶段,尤其需要秉持“参与美学”,让学生由静观转变为参与,参与到语文表现与存在的全过程中来,参与到语言表达的审美、创美历程中来。

(2)感性化特质(S)。“ASCHSI”中的第一个“S”代指感性(Sensibility),未来化的语文课程将逐渐淡化理性,强化感性。因为未来社会将进入概念化时代,在这个时代,所有的产品都是订制的,最大限度地满足顾客的个性化需求。因此,感性智慧就是未来人才必备的硬核。在这个方面,“创美语文”具有独特的优势。将从故事力、交响力、共情力、设计感、意义感、娱乐感等六个方面入手来形成统整的力量,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性智慧。

(3)创意化特质(C)。“田园创美语文”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核心,全面对接国际通行的“4Cs”。“ASCHSI”中的“C”,一是指文化理解与传承(Culture Competency),“创美语文”是老树著新花,老根冒新芽,始终以优雅的古典经典作为营养基。二是指审辨思维(Critical Thinking),小学语文教学最重要的就是对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创美语文”重视引导学生用新的眼光来审读文本、审视世界,寻求更好的思维、更好的理解,用批判的方式来提升学生的思维张力。三是指创新与变化(Creativity与Change)。未来社会,唯一不变的就是变化。“创美语文”将高度关注世界的不确定性和人的生存状态的流变性,更强调创意教学与教学的创意。创意化,是“创美语文”的主体特质。

(4)幸福化特质(H)。“ASCHSI”中的“H”,代指幸福(Happiness),幸福的生长力,将成为未来语文教育的第一目标。语文教师关注的是学生昨天的幸福经验,当下的幸福体验和未来的幸福能力。因此,“创美语文”必然成为强大人心、关乎人性的课程。其终极目标就是创造人生的幸福。

(5)高科化特质(S)。5G时代的语文教育是怎样的?语文教学的下一个信息媒介是什么?畅想2035年,我们可以清晰地描绘语文教学的蓝图。随着第六感科技的迅速发展和可穿戴设备的不断完善,2035年,或许将会出现对虚拟和现实加以无缝融合的“第六感增强技术”。“ASCHSI”中的第二个“S”,所指的正是第六感技术(Sixth Sense Technology)。未来的语文课程将更多地使用可穿戴设备,运行高品质的移动学习。到那时,语文教学就会拥有第六感的魔法世界,如同电影《哈利·波特》所呈现的那样:报刊或书本上的每一张图片或每一段文字都会随着阅读的进程,自动地幻化成一段段影像。打开的是书刊,看到的却像电视。更神奇的是,教室里的一切都可以通过人体增强和增强现实成为屏幕。在冬天,我们可以把桃花请到课堂;远隔千里,我们可以把兵马俑请到教室里……我们甚至可以触摸桃花和兵马俑,与信息进行互动。

(6)“I”代指“Idyllic”,即田园化。“创美语文”,依托田园资源,并以田园绿色物型作为创美的激发源。“田园创美语文”坚信,学校在窗外,教育在窗外。真正的教育总是自然的教育,田园的教育。

三、“田园创美语文”的教学主张

1.以田園“全息实景”来丰富儿童的“全感体验”

“田园创美语文”的田园化特质,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幸福力、美感力、创意力、统合力。小学语文教育的主体在乡村,“田园创美语文”积极发挥乡村绿色资源的优势,为乡村语文教育未来化发展探寻一条明亮的道路。

乡村有着自己的优势。在实景型课程资源方面:一是自然类资源的多样性优势;二是人文类资源的民族性优势;三是社会类资源的全息化优势。“田园创美语文”将乡村语文教育作为自己的第一研究项目,重视发挥乡村的地域优势,让儿童成为纯真的自然宠儿,提升他们的幸福力;让儿童成为自由的人间天使,提升他们的美感力;让儿童拥有繁多的自制玩具,提升他们的创意力;让儿童享受多彩的“综合课程”,提升他们的统合力。

2.以田园“余裕生活”来养护儿童的“缪斯灵性”

草木是生于地面的“语”,立于空中的“文”。草木,是语文的创美导师。草木,为儿童画出美妙的画面,带来动感的音响,让童诗更富美感。草木,能激发儿童新鲜的思想,作出惊人的解释。草木,是激发儿童美感创意力的绿色能量。

绿色嬉乐儿童诗教学,以大自然中可吃可玩的轻绿植物作为童诗写作的对象,通过凝视与攀谈、劳作与照看、嬉游与制作,来增强审美参与,释放童心创意。同时,实现绿色嬉乐活动的诗化:把“物我合一”的凝视与攀谈化成童诗,把“童心童意”的劳作与照看化成童诗,把“余裕创美”的嬉游与制作化成童诗。通过对绿色嬉乐活动的长线诗化,进一步醇厚美感,激荡创意。绿色嬉乐儿童诗创写,对于儿童来说,是适才适性的项目。草木味儿是吸引儿童创美的味道,草木形色是启发儿童创美的样本,草木组合是激发儿童创美的魔方。

3.以田园“创美八法”来激发儿童的“感性智慧”

创美有法。法在田园中生长,法在心田里腾飞。一切孵化创意之法,都是自我的重新发现。

(1)“田园语文”创美之“跨界法”。田园里也有数学,数学和语文可以在田园之中实现跨界融合。用数学的视角来看田园,学语文,或许能够获得新的创意与美感。如,把芦穄掰成一节一节之后,让学生一边玩一边猜,什么人特别想到芦穄田里来?这儿有他们特别想得到的工具与器材。学生玩着玩着,加减乘除出来了,三角形、正方形出来了……学生从数学角度来“看”芦穄,很快就发现数学老师会被吸引过来,会把数学课搬到芦穄田里来。学数学的过程也变得很“甜蜜”,很“轻松”。

(2)“田园语文”创美之“对应法”。我们所处的世界本身就是一个启迪性的样本群,关键就是你是否有内在视野,是否能够在看似无序的物象世界里找到隐形的关联线。寻找的有效方式就是近距对应。近距对应,简单地说就是近距离寻找,远类别关联。如,夏天的芦穄旁边长着丝瓜,不远处竖着电线杆。学生运用了对应法,马上就会发现丝瓜是个善于绕线的电工;芦穄秆儿粗的是电线杆,细的是电线。如此输出的电是甜的,点亮的灯光也是甜的。

(3)“田园语文”创美之“延迟法”。让绿植拥有完整的生命,让儿童观察绿植的完整生长历程。等一等再看,或许会有更大的惊喜。我们所见之物,都具有未完成性。如果能够祛除功利,真诚等待,就会发现生菜会开花,嫩黄嫩黄的,非常好看。延迟一步,我们或许就能看到事物的本相。延迟一步,我们就会有更多发现的惊喜与惊喜的发现。

(4)“田园语文”创美之“实验法”。植物知道生命的答案。对于那些不解之谜,我们可以借助关联的实验,来破解生命的谜团与惊奇。语文范畴的实验,具有更多的可能性。如,吃芦穄的时候,如果没有菜刀,如何掰断芦穄?放手让学生去做实验。经过反复实验,学生终于摸着了门道:或两手配合,或手脚联动,选准节点,猛然用力,“啪”的地一声,芦穄就一分为二了。于是,学生在实验中有了重要的发现:灵巧的双手,也是一把刀。

(5)“田园语文”创美之“移动法”。世界是一套组合玩具。世界是可以移动的。移动,就将事物打出常规位置,获得新命名,拥有新身份,产生新关联。移动可以创造新的形式,新的意义。移动,有助于打破常规思维,孕育陌生化的想法。移动,可以让儿童创造惊喜。本来用作休闲解渴的芦穄移动到设计院,就变成了原生态的房子;移动到乐器厂,就变成了排箫与笛子;移动到营房,就变成了发射甜蜜子弹的机关枪与手枪;移动到香港的舞台,就成了周杰伦的双截棍……采用移动法,世界就会重新组合,建构新的关联,孵化新的创意。

(6)“田园语文”创美之“错觉法”。错觉,尤其是儿童的错觉具有神话与童话的色彩,极有可能是用错误的方式发现了正确的联系。最幸运的是,儿童的错觉,具有艺术的美感,迷人的创意。化用错觉,以假当真,可以创美。例如,油菜花映在小河里的影子,如果我们以假当真来演绎,它就成了游动的金龙。看来,错觉一转身就是创意与美丽。

(7)“田园语文”创美之“区分法”。同一类事物出现在不同的地域,它就可能有了自己的个性。如何在同中见异?提出漂亮的问题很重要,根据角色的最大区分度给出有趣的答案很重要。同样是油菜,如果我们联系地势的不同来发现,就会眼前一亮:平原上的油菜花都是乖巧的孩子,队伍排得整整齐齐;山区的油菜花都特别“野”,特别调皮,根本就不想接受任何约束。用区分的眼光看世界,用区分的方式看事物,就拥有了同中见异的本领。

(8)“田园语文”创美之“嬉乐法”。走进田园,聚焦轻绿型的低结构材料,采用支架教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制作绿色的玩具,并在田间自由地嬉戏。这样的绿色嬉游活动,学生处于自由选择的状态,指尖的舞动,往往能够创造出许多新的玩具。做一做新玩具,就是释放新创意;玩一玩新玩具,就能获得新美感。五月间,带着学生走进芦苇的海洋,将苇叶制成风车,也就创造了有魔力的飞机。

(作者单位:江苏南通市通州区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宋园弟

猜你喜欢

感性田园美感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理性的反面不是感性
几何映射
秋冬的暗黑浪漫
不一样的地面美感 地砖扮靓空间
感性理性不拔河
自然美感的桌子
夏日田园杂兴(其一)
夏日田园杂兴(其七)
田园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