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微格”练笔:习作起步的牛鼻子

2020-02-04张迎平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微格习作教材

张迎平

习作是学生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形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对学生表达能力的训练主要体现在口头上,教师引导学生说一句或几句话,而到了三年级,教材便以“习作”的面孔,正式呈现在每个单元中,且还有一个独立的“习作单元”。“万事开头难”,这过渡的步子如何迈得稳、跨度是否适中,学生们是否有信心,是否有勇气,衔接是否自然,这是教与学的难点。

一、“微格”练笔的意义

习作教学长期以来受到广大教师和教学研究者的关注,“随文练笔”“片段写作”“微写作”等练笔形式层出不穷,但这些“小练笔”的训练点与单元习作之间缺乏整体关联,课文之间的练笔各自为阵,缺乏明显的针对性、整体性和序列性。随着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出和全面推进,统编本教材的全面使用,习作教学将会经受新的考验,习作训练点的选择将围绕单元习作知识滚动式推进。而“微格”练笔能在较短的时间和空间内,紧随阅读教学,指导、组织学生围绕某一写作技能进行领悟、练写、交流、评价,实现练笔的转型升级。

二、“微格”练笔的策略

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微格”练笔依托统编本三年级教材,根据每个单元的语文要素目标,研究、寻找、确立每篇课文、相关板块中的训练点,适时引导、组织学生就某一单项的习作技能即时进行5~8分钟的仿写、交流,入格悦作,串点成面,形成序列,以此帮助、促進三年级学生习作稳健起步。

1.分“格”,细化习作内容

教师要根据统编本三年级教材中的习作内容,结合课后习题中的“小练笔”序列,把单元习作要点细化到阅读教学过程中,分解训练,分步讲评。如教学三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时,《铺满金色巴掌的水泥道》要求学生在上学或放学的路上,注意观察美丽的景色并写下来;《秋天的雨》让学生想象仿写秋天的雨还会把颜色分给谁。习作训练点的细化、分解、积累,将建构写作技术体系,达到拾级而上、聚点成面的目的,有效提升教学实效。

2.入“格”,搭建习作支架

统编本教材整体建构写作课程内容,习作的教学线可把可控。教师要围绕单元习作的内容和要求,依据年段特点,在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选取一个或两个练写点。如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由两篇精读课文和一篇略读课文组成,教学《大青树下的小学》时,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课文描写的画面;教学《花的学校》时,让学生想象花在“绿草上跳舞、狂欢”的情景;教学《不懂就要问》时,让学生圈画出有新鲜感的词句并与同学交流,阅读吸收与习作表达之间壁垒的打破,让学生对这一单元的习作“我的暑假生活”写得有声有色。“微格”练笔,每次聚焦一格,练深写透,一写一得,格格相连。

3.升“格”,提高习作能力

“微格”练笔结合文本的内容,围绕一个重点,每次只训练一种技能,学生容易掌握,目标容易达成,内容易于评估。如在教学三年级上册第八单元习作“那次玩得真高兴”时,很多学生用上了表示空间方位和时间先后顺序的词,并加上了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内心等细节描写,让习作血肉丰满。

“微格”练笔,让教师的教有章可循、有策可依,让学生的学拾级而上、水到渠成。它易写易改,降低了习作教学的难度,让学生经历若干次跨台阶式练习,实现由观察到表达、由句到段拾级而上的自然过渡,逐步提高了学生的习作能力。

【注:本文系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课题“‘微格练笔助力乡村小学生习作起步的实践研究”(课题编号:B-b/2020/02/125)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江苏宿迁市沭阳如东实验小学)

责任编辑 张 艳

猜你喜欢

微格习作教材
教材精读
The Research on Classroom Questioning in Senior High School Under Constructive Theory
世界上最轻的金属
基于分布云和Logistic方法的微格录播系统
源于教材,高于教材
基于教师专业视域下的高校师范“微格”教学实践探讨
习作展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