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群文阅读中提升学生鉴赏与创造的能力

2020-02-04邱燕

小学语文教学·园地 2020年12期
关键词:统整共性群文

邱燕

在语文核心素养所包含的四个方面中,“审美的鉴赏和创造”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种能力的培养需要一个漫长的过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教师要依靠多维度且大量的阅读,借助群文统整的方式提供鲜活而客观的材料,引导学生在深入阅读的过程中提升鉴赏和创造的能力。

一、遴选主题,明确鉴赏与创造的目标

所谓群文阅读,就是要借助一类或者一组文本,围绕其中共同存在的议题展开阅读和探究,最终达成基本的认知共识。简言之,就是将具有认知共性的文本以一定的方式统整在一起,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提升认知能力,进而发展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

统编本教材设有明确的单元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每个单元中不同的文本都具有相同之处。但很遗憾的是,不少教师并没有充分把握统编本教材这一明显的编排方式,仍然采取就一篇教一篇的方式展开教学,这就使得群文阅读没有实施的价值。为此,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精准提炼文本的共性问题,并在单元文本教学的基础上,以更加细化的思维进行文本的拓展与补充。

如统编本四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神话单元,整个单元有中国的创始神话《盘古开天地》,有希腊神话《普罗米修斯》,有文言形式的神话《精卫填海》,还有略读故事《女娲补天》,民族不同、形式不同、故事不同,但这些文本之所以被选编在同一个单元中,除了都是神话之外,更为重要的是都体现了神话的“神奇”特点。为此,教师要彻底扭转传统教学中教一篇就只顾这一篇的做法,在教学中,始终紧扣“神话之神奇”的特点,引导学生用统整思维来鉴赏神话文本的特征。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还可以拓展一些教材单元之外的篇目,如围绕着第一篇创世神话,可以尝试补充其他民族的创世神话,将学生对神话文本的鉴赏与创造朝着更加精细化的方向引导。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一方面依循编者的编排用意,尝试以统整思维提炼群文阅读的主题,在独立解读的过程中,通过拓展文本的方式来遴选主题,帮助学生明确鉴赏和创造的目标,更好地推动学生内在认知素养的不断发展。

二、统整类比,渗透鉴赏与创造的方法

群文阅读,从形式上看是将具有共性的文本聚一起阅读,就其本质而言,其实就是要让学生进行阅读的类比,将群文中的共性通过类比的方式呈现出来,以发现某一类文本表达的基本特征;同时将群文中的不同点通过类比的方式区别开来,更加深化文本之间在表达上的细微差异。因此,在遴选了文本、明确了目标之后,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在实践鉴赏和创造的过程中相机获取基本的方法,更好地借助于群文阅读推动学生鉴赏与创造能力的不断发展。

如统编本六年级上册第四单元就是一个典型的小说单元,语文教学倡导从文体的角度展开教学,这就意味着这个单元的教学就不是教某篇课文,而应该是教小说。从这个角度入手,教师就可以运用群文阅读的思维,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了解本单元中《桥》《穷人》《在柏林》三篇小说的特征,从而提炼出小说表达的三个核心要素以及要素之间的关系:小说以情节为主线,常用环境点缀,但这些都是为刻画人物形象服务的。对小说这一文体的独特认知,教师就可以让学生借助单元中形成的群文来加以鉴赏。在把握了文体表达的共性之外,为了让学生对文本的解读更加清晰,教师还可以通过类比的方式,向着更加细微的层面迈进。如同样都是小说,这三篇文本又有着怎样的区别呢?很明显,小说素材的不同、表达中心的不同、作者表达风格的不同,所呈现出来的样貌必然是各具特点。在类比思维中,学生就可以发现:《桥》情节简单,但凭借危急时刻对人物的典型化描写以及环境描写的渲染,将一个富有威严、舍己为人的村支书形象刻画得淋漓尽致;《穷人》注重对人物语言和心理的刻画,活灵活现地展现了人物的样貌,巧妙地将桑娜一家人的善良表现了出来;《在柏林》一文构思精妙,尤其是最后点出原委,令人豁然开朗。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在深入实践的过程中进行感知与体悟,有效地推动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无论是提炼群文的共性,还是洞察群文的差异,都离不开统整性思维、类比性思维。只有在统整的类比之下,学生对文本的鉴赏以及后续的创造能力才能水涨船高。

三、拓展重组,丰富鉴赏与创造的资源

王荣生教授曾说过:“阅读教学如果没有适切的教学内容,不管树什么大旗,玩什么花招,都无济于事。”这就意味着“读什么”“教什么”远比“怎么读”“怎么教”更为重要。对于群文阅读而言,同样也是这样的道理。群文阅读究竟要读些什么,我们不能全部依托于教材,统编本教材是面向全国范围的,地域性差异、班级学生的认知能力只有教师自己知晓。因此,教师要在尊重教材文本的基础上,尝试对群文进行必要的调整、补充、规划与重组,更好地推动学生认知能力的发展。

如统编本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体会文章是怎样用具体事例说明观点的”,其中就编选了《文言文二则》《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表里的生物》等多篇文章。其中,前面三篇都以故事为主,最后呈现观点,而最后一篇则在前面三篇故事的基础上,呈现出来一篇典型的说理性文本。很显然,这个单元中的四篇课文呈现出螺旋上升的势头,逐渐将“运用事例说明观点的方法”根植于学生的内在意识之中。为此,教师在教学完《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就可以拓展其他的说理性文本,如《学会合作》《学与问》等,丰富学生辨析的资源,从而进一步探寻中心论点与事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这样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明确一个观点,尝试围绕着这个观点选择并创造典型的事例,进行鉴赏之后的创造。

有了适切而精准的资源,群文阅读就能发挥出更大、更积极的作用。因此,教师要精准遴选并补充相关文本,在积极创设的过程中丰富教学资源,更好地触动学生内在认知能力的不断发展。

四、落实自主,完善鉴赏与创造的方式

适切的资源、明确的目标、有效的方法,都需要以学生自主阅读为基础。为此,教师就需要将阅读的权利和空间全部交还给学生,让学生在自主阅读中探究与发现,针对不同的阅读目标尝试进行批注、撰写,或是紧扣群文阅读的主题呈现出完全不同的阅读成果,从而让学生经历一次完整意义上的阅读过程。

如统编本四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是典型的散文单元,编者选择了《古诗词三首》《乡下人家》《天窗》《三月桃花水》等散文。散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结构上有怎样的共性?这些都不应该是教师直接告知或灌输给学生的,而需要让学生经历一个完整的认知过程。如教师可以设计由扶到放的整体性教学:将《古诗词三首》和《乡下人家》作为精读篇目,引导学生感受散文语言和结构上的特点,随后将后面两篇课文作为历练学生整体意识和认知规律的载体,并运用之前文本所达成的经验,更好地推动学生内在认知素养的不断发展,促进學生表达素养的不断提升,让群文阅读发挥出应有的价值和效益。

语文素养的形成需要大量的阅读,但这种阅读绝不是简单追求阅读量,而需要在保证量的前提下促进质的飞越和提升,真正为学生语言实践能力的提升服务,从而更好地推动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不断发展。

(作者单位: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景城学校)

责任编辑 刘 妍

猜你喜欢

统整共性群文
延安精神和三线精神的共性特性与继承弘扬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群文阅读与单元教学比较谈——以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为例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统整经典细品析 多维阅读提素养
以“一”融“多”:多维度拓展群文阅读时空
以课程统整促进学习效能的提升
课程统整中存在的问题与应对
旋转体容球的一个有趣共性再探究
课程统整,台湾教育的变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