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0-02-04张运兴王同文李静

广东园林 2020年6期
关键词:风景园林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张运兴 王同文 李静

摘要:以河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为例,探讨当前课程教学形式、课程内容、考核方式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丰富教学手段、优化课程内容、调整考核模式、增强师资建设等教学改革理念与方法,进而强化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和沉浸式教学活动的开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对规划设计方案的分析能力。

关键词:古典园林分析;风景园林;教学改革;教学手段

中图分类号:TU986;G642986

文献标志码:AASA

文章编号:1671-2641(2020)06-0072-03

收稿日期:2020-02-01

修回日期:2020-08-17

Abstract: Taking the course of Classical Landscape Analysi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of Henan Polytechnic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eaching method, curriculum content and examination method, and puts forward the ideas and means of teaching reform, such as enriching teaching methods, optimizing curriculum contents, adjusting examination modes, strengthening teachers construction, which can strengthen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spatial thinking ability and the development of immersive teaching activities, so as to improve students interest in learning, and enhance their ability to analyze planning and design schemes.

Key words: Classical Landscape Analysis; Landscape Architecture; Teaching reform; Teaching methods

2011年风景园林成为一级学科,是人居环境科学的三大支柱之一。伴隨着国家推行生态文明建设,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公园城市”的概念,我国风景园林行业和学科正在经历着快速的发展[1]。而发展的关键在于人,在于人才的培养[2]。中国古典园林历史悠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3~4],对其进行分析是风景园林专业知识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教学模式也必将动态调整,以便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目前,已有研究者从古典园林实践教学、借景手法、计算机辅助设计等方面对古典园林分析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尝试[5~7],并在教学目标、教学方法、考核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理论结合实践、古典园林与现代园林设计结合等课程改革方向[8~10]。

本文以河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为例,探讨教学环节中出现的问题,并提出解决方案,使教学模式有利于学生理解和掌握中国古典园林核心知识。

1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教学现状及问题

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是河南理工大学风景园林专业的专业课之一,同时也是建筑学和城乡规划专业的专业选修课。课程的授课时间为大三下学期,共32学时,开设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原理、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外园林史、园林植物学等课程之后,教学目标是让学生理解我国传统园林艺术的技巧和手法,提高学生的景观调查和分析能力。教师对2016级和2017级学生(60人)进行了教学实践,通过丰富的教学手段,引导学生利用Lumion、Mars等软件分组虚拟复建拙政园、留园等古典园林作品20件,成果展示后获师生好评。自河南理工大学开设风景园林专业以来,专业课教师一直重视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教学与改革,不断进行探索,虽取得了一些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一些问题。

1)课堂教学方式较简单

由于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本身的特点,教学方式以传统理论讲授为主,辅以图片、视频。但该教学方式难满足学生理解知识点、扩充知识面等方面的需求,也难以使其从中较好理解中西方古典园林的内涵,可能会造成理论分析与规划设计实践的脱节。

2)课程内容设置待延展

该课程的讲授内容以彭一刚先生的《古典园林分析》[4]为主。该书立足于皇家园林、私家园林等中国传统经典园林,是非常好的理论教材。然而,该门课程的课堂讲授内容仍多拘泥于书本,缺乏与时俱进的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调动其兴趣。

3)教学质量考核形式单一

现行的课程考核形式较为单一,多以考核(闭卷考试)或考查(课程论文)的形式结课。这种考核方式虽然可以让学生较好地掌握理论知识点,但容易导致学生对实际案例缺乏分析、理解和应用能力。

2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1丰富教学手段

教学方法是确保教学目标实现的有效手段之一。现代教育技术的快速更新和应用,拓宽了学生学习知识的途径,并且增强了参与性和互动性。例如将虚拟仿真技术嵌入课程的教学过程,助推教学方法改革,实现虚拟仿真技术与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有机融合。根据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内容与特点,借助该技术,可以再现古典园林的风貌,将“看与被看”、空间的对比、蜿蜒曲折、高低错落等重点内容,通过人机交互、漫游交互的形式,让学生体验情景的变化[11],便于其理解古典园林空间的特点。此外,这为学生在沉浸式教学情景中进行探索、交流和创造性学习提供了可能,在古典园林的研究、保护及传承方面起重要作用。

2.2优化课程内容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教学改革的重中之重。应用型本科层次人才培养是以专业理论知识、实践应用能力、创新能力和良好的职业素养为主[12]。根据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特点,经过专业老师的论证,对与之衔接的中国园林史、西方园林史课程的部分学时进行压缩,避免造成重复,确定以古典园林的分析为重点,从“看与被看”“主与从”等方面的具体内容入手,反映本学科前沿的研究内容。随着我国风景园林事业的发展,各地都在加大风景园林建设力度,在各类园林园艺博览会,尤其是具有传统特色、地方特色的园林形态的涌现,成为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活教材。河南理工大学所处的焦作市,虽然不像北京、苏州、杭州等地拥有大量的古典园林遗产,但当地的云台山风景区、焦作市盆景园、龙源湖公园等园林景点,为中国古典园林造园手法在现代园林设计中的应用提供了丰富的教学案例。此外,该课程与在郑州举行的第十一届国际园林博览会、中国绿化博览园等相结合,邀请相关内容的主创人员解析古典园林的实际应用。

2.3调整课程考核模式

课程考核的目的不仅是检验学生对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知识点的掌握程度,更重要的是考察其在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实际问题中的分析能力。科学地设定考核方式和内容,综合评定学生的学习、理解、掌握和应用能力,显得尤为重要。将课程考核分为过程考核和结课考核两部分,过程考核包含经典案例PPT分析和分组讨论,结课考核包括利用虚拟仿真技术模拟古典园林构建和进行相应知识点解析。

2.4增强师资队伍建设

不断增强、优化师资队伍,打造以任课教师团队为主导的教学模式,是课程学习的重要保障。由于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涉及知识点较多,不仅有感性的理解,也要结合很多定量分析的手段,所以需要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老师共同备课,以形成互补。除校内教师的专业讲授外,还聘请了经验丰富的当地高级职称人员及技术娴熟的企业技术员走进课堂开展专题讲座、Mars等软件操作指导等(图1)。

3课程教学改革的成效

3.1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

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涉及许多中国传统文化和理论,覆盖面较广,内容复杂多样,传统的单一教学形式和内容无法满足课程教学的需求,易影响学生对课程学习的热情。在教学改革后,学生对新增的讨论交流、虚拟古典园林构建及解析等教学内容表现出很高的学习热情。学生对开放的沟通及日常生活中虚拟游戏的热情可以转移到专业课程的学习中,体会到自我分析、创作的快乐。通过“理论讲解—案例解析—讨论交流—虚拟构建—交互体验”五步教学模式的探索,改变单项、填鸭式的教学方式,使理论课变成技能课,真正地指导规划设计实践。

3.2提升学生空间思维能力

教材中的案例多以平面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尤其是古典园林中已经消失的经典案例。以虚拟仿真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显示出了巨大的优越性,为古典园林分析提供了新的空间认知工具,扩展了空间认知的手段,并提供了良好的空间认知体验。学生通过在自己构建的虚拟经典空间的亭台楼阁里体验、理解步移景异、空间的对比、蜿蜒曲折、空间序列等知识点,提高了空间思维能力。通过构建虚拟场景沉浸式教学,培养学生掌握古典园林空间的入境式设计思维,调动其对古典园林场景的认知体验和感悟,实现传统文化的传承。

3.3丰富课程教学成果

通过虚拟仿真技术与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的有机融合,打破时空对教学的限制,传统教学与数字化教学的互融,使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教学更加生动、直观和形象,增加了课程知识的信息量,提高了教学效率。通过新技术的嵌入,课程成果从单一的试卷或论文转换为一个个经典的古典园林场景,从教材中二维的图纸转换为三维空间,为相关课程的教学提供支撑。

4结语

基于河南理工大学2年来的教学改革探索,通过古典园林经典理论讲授、案例解析、讨论交流、虚拟重构和交互体验5个模块的教学设置,抓住学生们的关注点,并激发其对古典园林的兴趣。改革措施不仅能让古典园林分析课程继续散发出传统文化的光芒,也能更好地实现沉浸式教学的可操作性。课程改革得到了学生的普遍认可,课堂环节的参与度明显提高。风景园林专业教育是以学生的理论素养、专业技能、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主,切实提升学生的质量和水平,使其符合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13~14]。现代教育技术在不断更新和丰富,以此作为传统文化认知教学的手段,对辅助学生提升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古典园林分析课程建设的综合水平、为社会输送更多的高质量风景园林专业人才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注:图1为作者自绘。

参考文献:

[1] 李金路,朱婕妤,赵彩君. 从“园林”到“风景園林”——关于《风景园林基本术语标准》修编的思考[J]. 中国园林,2016,32(1):37-40.

[2] 刘滨谊. “三商九行”——未来风景园林师培养成长的基本内容与实践[J]. 中国园林,2018,34(1):46-50.

[3] 刘洁,李志民. 中国古典园林的文化基因[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30(10):76-80.

[4] 彭一刚. 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 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6.

[5] 古德泉,黄家平. 风景园林专业古典园林实践教学思考——以华南农业大学为例[J]. 大学教育,2018,98(8):111-113.

[6] 曲小毅,吕亚非. 翻转课堂与支架式教学模式融合下的旅游课程教学设计——以“中国古典园林借景手法”一课的教学为例[J]. 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16,30(6):49-54.

[7] 唐辉云. “教是为了不教”在高职校课堂教学中的应用——3d Max制作苏州古典园林漏窗案例研究[J]. 学周刊,2016(22):252-253.

[8] 丁灿彧. 中国古典园林的教学方法浅探[J]. 大众文艺(学术版),2010(23):234-235.

[9] 张浩,曹兵. 建筑学专业课程中的中国古典园林分析课程教学研究[J]. 绿色科技,2017(17):217-219.

[10] 曾昭君,黎贝,张莉. 融入当代公共性特征的"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的创新实践[J]. 中国林业教育,2020,38(2):67-70.

[11] 化希耀,苏博妮. 古典园林的虚拟仿真建模和动态效果研究[J].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2):153-158.

[12] 刘珂珂. 我国高等教育本科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刍议[J]. 当代教育科学,2012(7):36-37.

[13] 庞瑀锡. 现代风景园林整体性框架背景下风景园林师的培养[J]. 中国林业教育,2015(4): 5-10.

[14] 古德泉,李剑,黄家平. 基于营境理论的风景园林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以《风景园林设计原理》为例[J]. 广东园林,2018,40(3):18-21.

作者简介:

张运兴/1978年生/男/河南郑州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焦作 4540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城市棕地治理

王同文/1976年生/河南南阳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焦作 454000)/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地质景观规划设计

(通信作者)李静/1983年生/河南周口人/博士/河南理工大学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焦作 454000)/讲师/研究方向为风景园林遗产保护/E-mail:lj1983@hpu.edu.cn

猜你喜欢

风景园林教学手段教学改革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风景园林设计中对于人性化理念的应用探讨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地域特征的分析
新时期下中国风景园林标准化体系的构建
《数据结构》中“插入”算法课堂教学实践与体会
论体育教学手段现代化的意义和作用
论《测控仪器电路》课程建设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
以职业技能竞赛为导向的高职单片机实践教学改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