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多模态视角下岭南文化外宣网站的语篇构建:问题与对策

2020-01-19汤素娜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西关岭南文化层面

汤素娜

(广东行政职业学院,广州 510800)

引言

20世纪90年代起,“多模态”(multimodality)一词开始被西方语言学者广泛讨论。“多模态”理论认为“专注于文字表意的研究己远远不够,意义在其他的表意系统,如视觉、听觉、行为以及其他编码中强烈并广泛地存在着”[1]。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图片、声音、影像、动画、链接等非自然语言符号也成为意义构建的组成部分[2],形成“多模态”话语。多模态话语分析从独立的语言研究向对语言和其他符号资源进行整合研究[3],分析记录片、影视作品、网页语篇等各文本类型。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文化自信”理念,强调要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以广府文化、客家文化及潮汕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作为中国重要区域文化的一员,在当今信息传播多模态化的时代面临重大对外传播历史机遇。

实现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翻译是必经之路。语篇意义体现手段的多元化,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课题与研究视阈[4]。以往翻译研究的视角多限于纯语言文字之间的转换。多模态语篇视角下,语篇意义是多种模态共同作用的产物。适应信息传播的多模态趋势,应更多从多模态视角考量多模态语篇的构建。

一、语篇评析

目前,广东自建的网络外宣平台有南方英文网、广州政府网站英文版、广州生活英文网以及广州旅游英文网站等。张德禄教授于2009年根据系统功能语言学理论建立了多模态话语分析的综合框架,该框架由文化层面、语境层面、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表达层面(也称媒体层面)组成[5]25。下文将基于该框架审视上述网站中的岭南文化相关语篇。

(一)文化层面

文化层面包括人的思维模式、处世哲学、生活习惯以及一切潜规则所组成的意识形态和可以具体实现这种意识形态的交际程序或结构潜势[5]28。涉及岭南文化的语篇,往往包含众多标志岭南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词、词组和习语”[6]的文化负载词。

目前包括“西关大屋”“骑楼”“老火汤”在内的很多岭南文化负载词在上述外宣网站中没有统一的译法。“西关大屋”的译法有:(1) 全部音译:将四个汉字全部音译,括号加上汉字注释,即:Xiguan Dawu (西关大屋) (2)“西关”音译,“大屋”意译,如:Xiguan Grand House、Xiguan Mansions、Xiguan House。“骑楼”的译法有:(1)音译+意译或注释,如译成:Qilou, or “arcade house”,或Qilou (sotto portico);(2)意译:直接译成arcade,没有任何注释。(3)音译+意译:如Qilou building。“老火汤”的译法:long-simmered soup、slow-cooked soup, Cantonese soup;另有直译+音译及注释的译法:“Old fire” soups (lao huo liang tang, literally “slow cooked soups”)。

甚至在同一篇网页文本里,“潮州”同时出现Teochew(方言发音音译)和Chaozhou两种译法,而且不加注释,没有指出Teochew和Chaozhou其实是同一地方,很可能让外国目标读众备感困惑。

从传播学的角度看,同一文化负载词多个翻译版本的情况容易造成这些文化元素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和稀释,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对外传播效果。

(二)语境层面

翻译须考虑各种语境因素。在具体语境中,交际受到话语范围、话语基调、话语方式所决定的语境因素的制约[5]2。广东外宣网站面向的受众主要为国外游客以及新来广东居住的外国人,他们与当地人没有同样的历史记忆,因此对某些词的感悟与理解,可能与本地人之间有着不小的语境鸿沟。

广州政府英文网一篇介绍老城区西关的网页语篇中,有这样一段话:

Today’s Litchi Bay is exuding renewed vitality and elegance on the back of its rich cultural heritage and local people’s hard work. It’s a symbol of the millennia-old Xiguan culture, having borne witness to Xiguan culture and history and the evolution of ecology and civilization.

这段话使用了较多抽象词汇。对于见证了老城区变迁的广州当地人来说,老城区“重新焕发活力”、荔枝湾涌见证了西关的“生态和文明的变迁”等表述虽然抽象,但也会因为有代入感而引发共情。然而在译语语篇中,renewed vitality、evolution of ecology and civilization等抽象词汇堆砌,而且没有运用图片等辅助表达西关的变迁过程,没有在国外受众心中构建认知图式,很容易让其感觉乏味空洞,无法很好地唤起情感共鸣。

国外受众浏览广东外宣网站的目的主要是获得游览或生活方面的指引,同时大致了解岭南文化。然而,很多岭南外宣文本明显带有内宣色彩。例如,上述语篇的第一段是:Xiguan, which boasts a history of two thousand years, is endowed with rich cultural heritage. People passing by the Litchi Bay Creek (Lizhiwan Creek) would reminisce about “litchi trees with reds fruits lining the emerald creek”. The ancient alleys and the reflection of the hills on the surface of the creek give people the feeling of backwards time travel. 该段文字预设了读者知道“西关”是一个区域的称呼,而且知道那里有一个“Litchi Bay Greek”。然而,事实上,国外受众可能并不知道“西关”是一个地方、一种食物、一栋建筑,还是一个人。

此外,该语篇共751个单词,多处出现Eastern Han Dynasty、Qing Dynasty等中国历史时期的名称以及Chiang Kuang Nai、Chen Lianbo等人名,另有Duobao Road、Huangsha Avenue等24处地名。这些文化负载词均未加补充性文字说明,没有在朝代名称后面标注公元纪年的年份,也没有在人名后面标注生卒年份及身份地位等信息。即使是广州居民,看到这么多地名人名,可能都会云里雾里,更别说国外读者了。

(三)内容层面

内容层面包括意义层面和形式层面。当一种模态的话语不能充分表达其意义,或无法表达其全部意义,可借助另一种来补充,这种模态之间的关系称为互补关系[5]26。通过网络传播的话语,网页的各项功能,如文字、视频、视频说明、评论、图片、超链接、动图等,可相互补充或辅助增强,使网页语篇得以成为生动、全面表达的多模态语篇。

纵览广东外宣英文网站,多数岭南文化语篇未充分适应信息传播的多模态化趋势,目前主要依赖文字传播信息,辅助以少量照片,较少出现其他模态。例如,广州政府网站英文版中介绍饮食的语篇只是纯文字模态,而介绍景点的语篇只是大篇幅的文字加一张照片;相对而言,广州生活英文网使用了更多丰富多彩的照片图片,但图片缺少文字说明;广州旅游英文网站有关旅游景点的呈现为使用文字进行概况介绍,配以多幅图片的形式,但没有对图片逐一进行文字说明。此外,以上网站都很少出现以影像模态介绍岭南文化的语篇。

另外,网页语篇中各模态之间互补作用更是有待提高。例如,南方英文网有一语篇介绍了潮汕地区的一种“”,文中将“”直接音译成“Kueh”,没有添加解释性文字,语篇中唯一的配图并未呈现“”的全貌,读者无法知道到底该美食长什么样,因此辅助表达的效果比较有限。又如,上文提及的有关“西关”的语篇中,很多文化负载词没有用图片、超链接等其他模态辅助说明,整个语篇只配有一张西关荔枝湾的景色照片,照片未加文字说明,增强表达较果的作用也较为有限。

总体而言,目前岭南文化的翻译语篇中,文字以外的其他模态参与话语意义构建的比例还较低,很多时候不同模态之间也未能起到理想的补充增强作用。

(四)表达层面

张德禄认为,表达层面即语言媒体分为语言和非语言两方面。语言媒体包括纯语言,即声音和文字,非语言媒体为人物表情、动作、画面布局等[5]25。

从语言媒体的文字模态看,上述外宣网站中的语篇多为较严谨的书面语表达,使用了较多的抽象词汇,多为陈述句,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同时,抒情性语句较多,指引性表述不足,与读者之间有较大距离感。

此外,从非语言媒体的画面布局等方面来看,广州政府网站英文版以及广州旅游英文网站的网页页面中,单个页面中字数过多,字体偏小,配图数量不多,图片尺寸也偏小。同时,网页色彩较为单调,视觉修辞效果有待提高。

二、对策

岭南文化语篇的对外翻译不仅应加强语言文字模态的跨语际翻译,也应研究如何借助多模态手段,更好地对外传播岭南文化。

(一)提升岭南文化负载词翻译的统一性

同一文化负载词多种译法的情况,容易造成文化负载词在传播过程中的分散和稀释。“文化自信”背景下,我们要保留岭南文化的主体印迹,在传播过程中,在文化负载词上坚持统一翻译。

中国大陆在1958年推广汉语拼音方案前,常将威氏音标用于人名、地名注音,1958年后才逐渐废止威氏音标。由于粤语及潮汕地区的华人华侨较多,很多广府或潮汕饮食相关的物质文化负载词采用了粤语方言或潮汕方言的音译,至今很多地方还保留以前的译法。

现在中国大陆规范用汉字的汉语拼音来拼写(目前香港,澳门、台湾地区除外)人名、地名等专有名词。适应这种做法,建议所有岭南文化负载词,若选择音译,统一用汉语普通话拼音,另在括号里标注以前常用的粤语或潮汕方言音译,如,若“潮州”在语篇中第一次出现,可翻译成Chaozhou (Teochew),之后再次出现时可只称Chaozhou。

(二)删减冗余信息或对译语语篇进行多模态改造,调整语篇信息度

源语语篇中,文化负载词的堆砌一般不会给源语读者带来太大阅读困难,但若译者只一味“忠实”原文按原稿逐字翻译,译语语篇相对于目标受众来说将含有过多冗余信息,出现篇章信息度超载的情况。“篇章信息度指对于接受者而言篇章信息超越或低于期望值的程度。”[7]“作者在生产篇章时必须注意不要使接受者的处理过程超载以至于影响交际”[8]。因此,岭南文化英语语篇应力求跨越源语目标受众与译语目标受众之间的信息鸿沟。

适应现代人快速浏览的阅读习惯,若源语语篇相对于译语目标受众来说可能出现过多冗余信息,应对译语语篇讲行删减,否则会阻碍译语语篇信息在网络中传递的流畅性,跨文化交流效率将大打折扣。

当然,降低信息度也应有限度,否则容易导致译语语篇缺失吸引力或使信息缺失。若原文的信息度对于译语读者来说,信息度较大,译者可利用网页的多模态表达手段对译文进行编译。例如,将主要内容及核心信息置于主界面,而将某些具体内容设计成超链接文本,放在下属的链接页,既完整、忠实地转达了原文的信息内容,又给浏览者选择是否需要查看具体内容的自主权,在提高浏览者效率的同时,也突出了信息重点。利用超链接内容填补语境及信息空缺,也更有利于文化传播。

(三)提升多模态形式之间的互补性,多模态参与语篇建构

多模态结合更能跨越语言、思维、文化及语境的鸿沟,比单一的文字翻译传播更生动形象。“文化自信”背景下,可利用多模态语篇的特点,对较难进行纯语言文字转换的内容进行多模态翻译及阐释。例如,通过增加字词、注解等增译法或通过其他非语言模态(如画面、图片、动图、字幕等)以及添加超链接等方式辅助表达。在翻译时,可对原文进行多模态转化,将某些文字转化成图片、地图等其他模态。例如,将说明地理位置的文字转化成地图,某些描述美食、建筑物的形状、构造、色彩等方面的文字,可用直观生动的图片代替或辅助表达。

此外,除了文字模态,上文提及的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网络词条,还应包含图、影、音等多模态形式。当某些岭南文化相关英语语篇出现这些文化负载词时,可添加该词条的超链接,受众可通过超链接查看关于该关键词的更多阐释,使其快速在脑海中建构岭南文化的认知图式。

多模态参与建构网络语篇,不仅直观清晰,使多种模态之间互相补充和烘托,弥补语言文字翻译效果有限之处,也顺应网络平台信息展示的多模态趋势。

(四)改善岭南文化语篇的通俗化及视觉表达

对于偏书面化的源语文本,翻译时可在信息接受层面进行调整,适应目标受众调整表达方式及语言风格,如采用更活泼的行文风格、更轻快的语气,使用更通俗及口语化的措辞,或者贴近读者的现实需求,改造书面化的原文,采用对话式提问引入要介绍的内容等。

在视觉修辞方面,用其他模态补充语言文字的意义时,需要译者及其协助者(如图片、动图、画面的选择者或制作者等)进行沟通,使图片、动图、画面、页面排版布局、颜色、字体等更符合译文语境以及目标受众的审美情趣及浏览习惯等。

结束语

“文化自信”背景下,应适应信息的多模态传播趋势,跨越单一的语言文字模态,力求使网页语篇的图片、声音、文字、视频、动图、超链接等多模态表达机制更好地参与岭南文化负载词的阐释以及岭南文化语篇的建构,统一岭南文化负载词的翻译、调整语篇信息度、提升文字模态与其他模态的互补性,改善语篇的通俗化及视觉表达,使岭南文化的外语表达以准确、生动、多模态的方式在网络世界彰显存在,最终提升岭南文化对外传播效果。

猜你喜欢

西关岭南文化层面
岭南文化名家
陶陶居“寻味西关”AR包装设计
西关阔少与艇仔粥
西关海·江尚:定义广州大宅新标杆
素描西关
岭南文化在“思想道德修养”课中的应用
健康到底是什么层面的问题
高三化学复习的四个“层面”
策略探讨:有效音乐聆听的三层面教学研究(二)
基于岭南文化的生态意识培养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