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2020-01-19梁阿莉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立德思政理念

梁阿莉

(陕西警官职业学院,西安 710021)

引言

立德树人作为新时代社会主义道路发展的重要方向,将立德树人与教育相结合,为国家培养综合性、素质性人才,以满足时代发展需求。从本质意义上讲,立德树人的对象为人,在实际教育过程中,以结合人们本身特性及社会主流趋势做出正确的教育规划,让人们在学习过程中,对文化知识体系形成深度了解。对于高校思政教育来讲,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主体教育方针,可充分挖掘教育体系下的隐性效用,令教育形式冲脱出传统的课程教育体系,以发挥教育本身的最大价值。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时代内涵

立德树人是我国教育体系建设的基础,树人、育人作为一种教育目标,其是社会主义价值观的一种外在体现。建国初期,党中央就将教育作为意识形态,其是指引着广大人民群众发展的基础,也是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的重要载体。从人民群众角度来看,不作为一个独立的政治人或经纪人,而是应当顺应时代发展需求,成为全面发展的先驱。立德树人理念的主旨则是令人们成为一个德才兼备、品质优良的个体,逐渐形成一种文化意识,进而对人们形成一种宏观引导。同时,在社会教育、校园教育、家庭教育的多方因素下,为理念的传输搭建有效载体,在时代发展的需求下,多维度教育体系也向人们灌输着一种中心思想,进而令立德树人理念根植于教育体系之上,迎合新时代发展的脚步。

二、立德树人与高校思政教育的联动性解读

从思想角度来看,立德作为一种理念,其指引着主体教育方向,是建构思想体系的重要基准。而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则是通过课程教导,为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念,以满足当前教育发展趋势,为此立德树人、思政教育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起到相互促进的重要作用。立德树人理念是社会体系在发展过程中的重要产物,不仅代表着一种精神象征,更是立足于文化体系之上的,其可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先驱者。对于教师来讲,“德育为先”理念,对教师执教行为、执教理念等提供一定的方向,教师在实际授课过程中,将学生作为课程教学中心,不仅体现出主体教育方针,更是立德树人的价值体现[1]。对于学生来讲,通过思政教育的学习,可令自身的价值观、文化观得到完善,在德育、智育教育下,学生的学习动机也将发生一定的改变,在独立品格、道德素养体系的构建中,学生将更加明确自身的学习方向。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具有一定的政治性、导向性、社会性,而通过立德树人理念的融入,将为思政教育框架提供精神层面的支持,为教育导向赋予新的定义。从教育本质来看,立德树人理念对当代学生可起到宏观引导的作用,通过精神力量来指引学生完成某一项任务,其可作为学生的内心驱动来源,令学生自主地对某一项事物秉承着追求、创新等理念,这就为思政教育工作与立德树人理念提供有效载体。在教育多元化理论的指导下,多数学校开展了“课程思政”,令思政教育本身不再局限于一个单独学科内,而是以多专业学科为载体,思政教育工作本身也将呈现出同质化特性。此种教育体系的建设间接拓宽了立德树人理念的运用范畴,为教育工作本身提出新的发展方向。

三、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现状

(一)社会大环境影响因素较多,对立德树人理念传达造成阻碍

目前,国际多元化的发展为社会带来诸多不稳定因素,不同国家的思想文化碰撞,易对既有的本源文化造成冲击,如西方的个人主义思想的传播,将对我国社会主义的团体价值观念造成影响。部分西方敌对势力,利用网络平台大肆宣扬享乐、拜金的负面信息,鼓吹普世价值观,此等信息传播对于我国大学生群体来讲,将扰乱学生的认知体系,如果大学生本身的意志力不坚定,则会对既有的社会主义价值观抱有怀疑的态度。一旦此种思想渗透到学生的潜意识中,将严重阻碍立德树人理念的传达。

此外,在极端、浮躁的社会环境下,部分教师忘记最根本的教学初衷,甚至少部分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而出现违法行为。教育体制内的不良倾向也间接对教师的各项行为造成一定影响,最终直接影响着整体教学方向,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实际学习行为偏离预期计划,当学习行为未能达到预期效果时,则将造成学生的学习定位不明确。在当前经济体制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追求经济至上、利益至上,将挣大钱作为学习目标,尤其是在网络时代出生的“95后”“00后”,大多通过网络对社会现象加以解读,其本身并不具备相应的社会经验,在对事件进行认知时,多以主观意识为主,此种畸形化的现象也是导致学生价值观转变的主要原因。例如,近年来的网络平台直播,其大多宣扬的内容没有任何实质意义,甚至部分内容带有隐性的不良信息,而此种形式也是当代大学生所追捧的,导致大学生青年文化的形成与社会主流趋势不符。此种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则多以学生开直播,未能将现阶段的学习任务放在首位,进而加大教育体系与学生知识体系的脱轨现象。

(二)高校思政执教人员的综合素养不足

教师作为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主体,其是思想教育的传播者与引导者,在正确的教学体系下将思想教育观念渗透到学生的思想体系中,但在实际教学工作中,不仅要求教师具备扎实的理论能力,还应具备相应的学识能力、实践能力等,在多方教育资源的整合下,对学生进行教导。然而,目前高校在开展立德树人的思政教育工作时,多数教师并不具备相应的教学素养,如理论与实际无法结合、号召力不足等。在新时代背景下,学生思维较为活跃,其价值观、思想观的形成条件也存在一定的动态因素,而作为教师来讲,如未能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兴趣点,然后对教学内容进行深层分析,将无法令学生产生足够的信服力。多数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现有的教学能力无法对知识点内容进行详解,且大多数以自身的主观意识进行解答,当涉及到深层次的理论时,则无法将其正确代入到现有的教学体系中,此时便不能对学生进行正确教导。而从学生角度来看,课程学习一般依赖于教师,而如果教师未能对现有的理论知识进行正确解读,在学生的潜意识中,将认为“既然教师都无法了解内容的本质,那我为什么还要去学习呢”,此种潜意识里的错误决定,将严重阻碍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

(三)立德树人的融合路径不完整

高校中立德树人理念的建设与弘扬,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因为学生在常规化校园体系中,仅有3—4年的成长时间,而学生群体则是逐年融入新的血液、力量等。在理念传达过程中,受传统教学定式思维的影响,教育工作的开展过于制度化,在部分环节缺乏一定的创新性,此种教学形式将令学生自身产生一定的疲劳性,如学生对教学内容产生抵触情绪,则将影响后续教育工作的开展[2]。同时,多数高校尚未形成完整的教育氛围,过于生硬的教学体系显然无法直接与学生的各项学习行为契合,如部分文化弘扬只流于表面,当学生想进一步了解文化时,则没有与文化相对应的拓展形式。长此以往,必然造成学生对文化、理念等形成错误理解。

(四)立德树人、思政教育协同机制缺失

立德树人、思政教育的不协调主要是指实际教育形式存在一定的误区,如学校开展教育工作时,受到社会因素、家庭因素等多方面的影响,为立德树人理念的传输带来重重阻碍。而思政教育工作,多数学校将课程体系的安排形成一种任务化的格局,如此时与学校教育相对接的社会教育、家庭教育等未能起到辅助的作用,则必然造成学生本身价值观、思想观扭曲的现象发生。此外,作为学生教育的主体,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面,并未形成一个有机整体,其独立的教育模式,间接加大教育本身的偏差,令不同教育环境下学生的认知体系具有较大差异,不利于理念教育工作的实施。

四、立德树人视域下的高校思政教育研究

(一)营造立德树人的教育氛围

高校作为综合性人才培养的战略基地,其每一项教育行为均关乎着学生未来的发展方向。国家领导人在思政会议中明确指出了现阶段教育事业的发展方向,且将立德树人理念作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为此,高校在开展思政教育工作时,应积极引进具有代表性的思政教育理念,并对当前高校教育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度调研,并将院级、系级、班级等作为教育工作开展的节点,通过各级活动来深刻了解学生的所需、所求,以建构思想、理念为主导的教育环境,进而为立德树人理念的渗透提供载体平台[3]。高校的辅导员应承起一定的任务,通过深入学生来对他们目前的思想变动情况进行调研,然后依据学校现有的政策体制来开展相应的思政教育活动。在制度举措的应用下,可对学生的思想变动趋势进行宏观引导,而在定性化的教学范畴下,可令学生的认知体系与立德树人理念形成精准契合,以此来提升整体教育质量。

(二)强化师资力量

教师团队是课程教学的标杆,而教师本身的专业性则代表课程教学的深度,为提升整体教学效果,教师不仅应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还应具有一定的亲和力、影响力等。“为人师表”最应该做的是承担教育使命,将自身的知识文化无偿传授给学生,为祖国培养出中坚力量。同时,教师应具备一定的内在涵养,积极探查自身在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然后加以弥补,以满足思政教育工作开展的需求。

对于思政教师而言,人格魅力、品格修养决定着以自身为主导的教育格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为自身树立正确的教学目标,然后依据现阶段学生发展特性制订教学计划。教师要以身作则,通过言传身教的形式为学生树立正确的行为导向,进而对学生进行引导。此外,思政教师应增强自身的学识魅力,在课堂教学体系中,对学生进行知识拓展,以人格魅力向学生传达一种理念。高校应积极开展学术理论活动,令教师通过学术问题研究,对思想政治所倡导的核心价值观形成深度认知,然后利用自身的言语对复杂理论知识进行解读,令学生接收简易化知识,进而在潜意识中对知识形成一种认同感。

(三)确立宏观化的理念导向

从文化角度来看,立德树人与思想政治教育存在本质的关联,立德树人作为一种理念,其在思政教育工作中具有隐性教育价值,经过理论知识与文化知识的双重教导,学生的思维意识将对理念文化形成潜移默化的认同感。大学生文化体系的形成是以社会因素、个人因素为主体,其行为产生特性具有一定的动态化,而思政教育则应对此类文化形成体系进行正确引导,将教育资源与文化资源进行深度融合,以对学生进行潜意识层面的教导,丰富学生现有的文化精神内涵,而当学生思想层面的理念文化形成定式框架时,则可有效防御外来不良文化的冲击。学生在执行某一项动态行为时,将由主观意识对行为进行辨别,以此来对自身进行有效规划。在中国传统多元文化的融合下,学生本身将更乐于对其他文化进行接收,如红色文化、音乐文化等,在文化体系的建构下,将令学生明确自身思想理念的发展方向。

(四)创新思政课程教育形式

对传统的思政教育形式进行创新,主要以思政课程与专业课程为出发点。思政课程的建设是依据现有的教育资源,结合信息化技术、教学活动等,来开展多元化教学,并利用寓教于乐的形式摆脱单一化的理论教学困境,令学生由被动变为主动,充分激发出学生现有的学习兴趣[4]。如运用主线式教学、翻转课堂教学、混合式教学等,令思政内容、育人理念等通过教学载体进行多元化呈现,进一步对学生的学习行为进行引导。专业课程的建设主要是以“课程思政”理念为主,通过在专业课程中融入思想政治理念,令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可对与专业知识相关的思政内容进行了解,以实现拓展化教学,进而为课程教学工作本身提供有效载体。

结束语

综上所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间接决定着素质教育、综合教育的发展速率,从新时代发展角度来看,高校大学生群体受到多元文化的侵袭,易令自身潜意识思维形成错误导向,进而加大不可预见性事情的发生几率。本文以立德树人理念与思政教育体系的融合路径为主,对实际教育体系的建构形式进行研究,通过教育体系创新、理念融合路径规划、师资力量加强等,为思政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新的方向,并为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形成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立德思政理念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华林 修身立德 以道致远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立德树人 德法兼修 探索法硕人才培养路径
“严以修身”先立德
用公共治理的理念推进医改
中医理念的现代阐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