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与实施策略

2020-01-19楼懋恩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校企院校高职

楼懋恩

(义乌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机电信息学院,浙江 义乌 322000)

引言

在我国社会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过程中,高职院校的教学改革工作不断深入,持续满足社会发展对职业人才的需求。高职教育是职业教育的重要基础,能够准确地把握社会发展的脉搏,进而通过培养技能型与应用型人才,推动社会各经济体系的全面发展。然而与普通高等院校不同的是,高职院校的教育宗旨是在全面提升学生综合素质的同时,加强学生对专业技能的把握及对专业理论的认识,以此从职业发展的角度出发,增强高职学生的就业能力,推动现代企业的全面发展。其中,实践能力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重中之重,是提升学生社会适应能力、理论应用能力的必然选择。因此,在当前的教学体系中,高职院校普遍将校企合作教育作为职业教育的主要渠道,以此在结合课堂理论教学的过程中,使学生更加深入地了解到现代企业的运作流程、专业理论的发展情况,进而使学生能够更加全面、更加准确地了解现代高职教育在职业发展中的作用与意义。但是在当前的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诸多的教育问题日渐突出,已然制约了校企合作教育的长远发展,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深化高职院校校企合作教育模式改革,是当前高职教育改革工作的主要内容。

一、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理论

在校企合作教育中,我国学者及专家将理论研究划分为知识获取与理论突破、批量生产与产品开发、技术研发等三个阶段,其中人才培养贯穿于校企合作技术研究的整个过程中。由于企业与高职的立足点有所不同,所以对上述研究阶段的重视程度有所差异[1]。高职院校在专业研究中,重点关注技术开发、知识获取与理论突破。而现代企业则重点关注批量生产、产品开发及技术研发等。与此同时,也关注市场梯队、管理梯队、技术梯队的学生培养工作。虽然企业与高校的重视程度与关注点有所不同,然而在研究过程中,企业与学校的出发点都是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长远发展。因此可以说,现代企业与高职院校的发展信念是通过学生培养与技术开发,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及推动社会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的。而现代企业与高职院校在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中的参与情况可以通过美国宇航局的“成熟等级”理论来划分与明确。这一理论能够将技术研发的基本原理、商品生产的不同环节划分成9个等级。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通过对不同等级的定义与描述,能够探析出不同阶段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与目标,提升校企合作教育的质量与内涵。通常来讲,高职院校在“成熟等级”的应用过程中,参与程度呈现逐渐减弱的态势。即高职院校的教育作用应维持在等级8或等级9之间。然而在实际的人才培养过程中,高职院校的作用仅仅能发挥到等级3。而现代企业的教育等级却局限在等级6—9区间内,导致研究等级4—5成为校企合作教育的盲区。因此,为有效度过技术研发与人才培养的死亡谷,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必须注重对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改革工作,唯有如此,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企业在高职教育中的作用。

二、高职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模式

(一)基于实践能力的校企合作模式

传统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以校外实训、校内模拟为主要合作形式,即高职院校与企业达成人才培养共识,将学生分期、分批地送到企业的基层岗位中,并通过企业业务生产需求,逐渐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在具体的教育层面上,主要以职业发展为导向,难以从理论层面上满足企业的技术升级需求[2],更无法通过研究与研发过程,优化高职人才培养体系。并且此种校企合作模式与传统的实践教学、校外实习模式不存在本质性的差别,无法从根本上提升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效用,难以满足现代企业在信息化发展下对人才储备及技术研发的需求。

(二)基于企业发展的校企合作模式

在我国部分地区,高职院校为有效且全面地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融入到不同学年及专业的课堂教育体系中,通常将企业生产体系置于高校教育环境中,即为企业提供相应的生产场所、人力资源,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专业授课的具体情况,邀请拥有丰富从业经验的企业人员进入课堂,并根据专业教学需求,开展相应的实践教学活动。简而言之,在这种教学环境下,高职院校可及时了解社会发展情况,调整课程体系,使其能够满足现代市场经济增长的需求,同时也为学生全面了解企业发展规律、文化体系及岗位基本要求奠定坚实的基础。然而此种模式的“逻辑核心”是企业生产[3],如果企业在经营管理及战略部署中出现问题,将严重冲击高职院校现有的教学体系,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基于技术研究的校企合作模式

现阶段,以技术研发为主导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主要应用于本科院校,在高职院校校企合作领域应用较少。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高职院校在技术研发环节上与本科院校存在着显著的差异,并且参与此模式的企业通常是集团性企业,高职院校无法通过现有的研究力量满足集体性企业的发展需求。然而在“中国制造”政策持续推进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与中小企业逐渐加强了在技术研发中的合作关系。并在校企合作教育领域,衍生出两种合作模式。首先是高职院校发现新技术及新方法,并在与现代企业的合作中,将商品升级与技术驱动作为共同愿景,进而通过技术开发、基础研究,推动行业的全面发展。而企业在市场拓展的过程中,通过批量生产与产品研发,可以有效提升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其次是高职院校提出问题的解决方法,并与现代企业在合作过程中,研究出适应企业发展需求的新技术及新理论,从而根据研究趋势与市场需求,提出新技术的研究方向。但无论是哪种模式,人才培育始终贯穿于技术研究的全过程,以此使我国高职的人才培养体系更加全面、更具针对性。

三、高职校企合作模式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相应的法律评价体系

我国现行的法律体系,仅仅在职业教育法与教育法中,对校企合作方法及内容做指导性阐述,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所面临的专利归属、利润分配等问题,进而使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在实际的合作中矛盾不断[4]。与此同时,基于相关法律法规的缺位,导致政府部门难以在校企合作教育中发挥监督管理的行政功能,从而使高职院校的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尤其在专利问题上,如何明确专利的归属,依旧是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面临的主要问题。此外,在教育评价层面,我国高职院校通常采用企业评价与专业评价相结合的形式,难以充分考察学生的理论应用能力。其根本原因在于侧重点的不均衡。首先,高职院校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理论应用能力,在考察过程中通常以专业考试成绩为主。而企业则关注学生的执行力、理解力及对特定岗位工作的完成程度。因此,在评价过程中,难以充分对学生的理论实践能力进行考察,无法将校企合作教育模式作为人才培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校企合作的目标严重错误

通常来讲,高职院校开展校企合作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与就业竞争力。而现代企业则将关注重点置于业务生产与人才选拔的层面上。相关实践调查显示,我国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教育中,难以切实发挥人才培养的作用,无法将专业教育作为校企合作的重心,进而导致校企合作变为服务于企业,提升学生就业成功率的主要渠道[5]。虽然以职业发展为导向,能够有效适应高职教育的办学宗旨与发展需求,但忽视了人才培养在校企合作中的重要性。此外,在素质教育层面,我国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工作,忽视综合素质在职业教育与实践教学中的重要性,无法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应然性需求。通常来讲,素质教育是贯穿于高职院校整个教学体系的人才培养内容,是培养学生专业态度、责任心、进取心的重要举措。然而在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高职院校及现代企业缺乏在“合作教育”工作中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意识与能力,进而使综合素质无法成为校企合作的基本目标与主要内容。

(三)缺乏科学合理的校企合作体系

高职院校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主要媒介,是培养应用型、复合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因此在加强理论教育与技能培养的过程中,高职院校应将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人才培养的重心。然而在新时代背景下,尤其是“中国制造”政策的提出,高职院校要重新解构并重组人才培养体系,将“培养研究型人才的内容”逐渐渗透到专业教育领域,以此在提升学生专业技能与实践能力的过程中,帮助学生形成科学创新意识与能力。其根本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层面。首先是学生的职业发展。相关调查显示,我国78.65%的高职生主要从事基础性工作,在职业发展与工资待遇层面,普遍落后于本科学生,并且企业发展空间比较有限,从而导致学生丧失对专业学习与职业发展的信心。其次,在技术研究层面,由于我国从事技术研究的学生普遍属于硕士研究生群体,对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缺乏深入的认识,进而在技术研究、问题探索层面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无法及时地了解企业在经营管理中对技术升级的需求,严重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发展。因此,构建基于技术研究的校企合作教育模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然而高职院校在模式应用时,通常缺乏相应的校企合作教育体系,无法发挥校企合作应有的教育功能。

四、高职校企合作教育模式的改革策略

(一)明确教育目标

高职院校在改革校企合作模式的过程中,应注重对教育目标的研究,以此增强校企合作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首先,结合专业教学目标。专业教学目标主要指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与应用,对专业技能的把握与熟练,专业教师应根据校企合作教育的基本特征与内在特质,将专业教育目标进行延伸与发展。譬如,将“充分理解专业知识”发展为“熟练运用专业知识”,将“熟练把握专业技能”发展为“利用专业理论提升专业技能的应用效果”等。其次,将素质教育目标融入到校企合作教育目标中,并根据学生的专业特征及特点,渗透相关的思政教育内容,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思政教育目标。最后,构建科研目标。即培养学生创新创业与科技研究能力的目标。根据上文论述,充分培养高职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及研究能力,能够有效推动我国科技发展进程,拓展学生职业发展空间。然而在制定科研目标的过程中,教师应结合高职院校的教学资源及学生的主观意识,细化科研视域下的人才培养目标。

(二)构建教育体系

为全面满足现代社会对高职教育的发展需求,提升职业教育的质量,高职院校在教育校企合作教育过程中,应构建科学合理的教育体系。首先,构建科研与实践相结合的教育模式。即学生在大二学期需要参与到技术研发的过程中,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逐渐完善自身的理论体系,巩固现有的知识架构,从而提升理论教育的质量。值得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高职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及专业成绩,筛选出品学兼优,具有较高综合素质与动手能力的学生,以此提升技术研究的有效性。其次,为使学生充分了解现代前沿技术的特征及特点,丰富学生的技术研究知识,高职院校应逐渐将企业的生产与制造环节引入到“校企合作”基地中,从而使学生在参与技术研究的同时,明确现代技术的弊端与不足,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与社会适应能力。

(三)构建监督体系

首先,相关政府部门应结合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实际,填补现行法律在校企合作中的空白,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全面发展。其次,融合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在校企合作中的教育目标。即将企业商品生产环节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关键渠道,将企业文化作为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举措,将人才培养工作作为企业发展的动力,从而实现高职院校与现代企业协同育人,共同发展的教育目标。最后,构建系统完善的监督管理模式,即高职院校应在校企合作的过程中,根据合作教育目标,对学生培养工作的内容及成果进行监督与评价,并根据人才监督结果,对现有的教育体系进行调整与完善,以此使学生培养成为校企合作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结束语

在新时代背景下,高职院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教育的过程中,应重新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将人才培养作为校企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并逐渐突出技术研发在人才培养中的教育功能,以培养出具有科技研发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推动我国高职学生的全面发展,提升高职教育的质量,满足职业教育现代化发展的需求,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

猜你喜欢

校企院校高职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高职应用文写作教学改革与创新
校企联合对人才培养的作用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探讨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
院校传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