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移动学习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2020-01-19

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10期
关键词:导游基础知识旅游

贾 瑛

(四川华新现代职业学院,成都 610107)

引言

“导游基础知识”是我国旅游专业的基础性课程,同时也是学生群体认识旅游专业,明确职业方向的必修课程。在教学活动中,它不仅对“旅游学概论”“旅游地理”等课程知识进行了深化,更为后续的“模拟导游”“客源国概况”等专业课程奠定了坚实的知识基础,以此培养学生旅游职业能力,增强学生社会适应力,提升学生职业素养与综合素质。然而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导游基础知识”却存在着诸多的问题,不仅影响着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制约着学科的建设进程。对此,高校有关负责人应从移动学习的角度出发,结合信息技术在旅游教育中的作用与效果,消除课程教学的弊端,调动学生参与课程学习的积极性与有效性。

一、“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特征

(一)学生发展的基础性

2015年以来,我国导游职业资格考试逐渐实行了统一联考的制度,而“导游基础知识”则是职业资格考试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考试的必考科目。因此,从学生职业发展的角度来分析,“导游基础知识”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发展,能够为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构建与演进奠定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在专业教育过程中,逐渐掌握能够推动自身职业发展的基础知识及能力,从而在未来的专业学习过程中,将所有精力集中到复杂的理论学习及能力发展的层面上[1]。而在课程结构体系层面上,“导游基础知识”是学校开设其他专业课程的基础。因此,只有在学生深入理解并掌握课程知识的前提下,才能帮助学生有效地理解后续的专业理论知识。

(二)课程内容的复杂性

“导游基础知识”在内容层面上包罗万象,不仅有我国旅游业、历史文化、民族民俗、宗教文化、旅游景观、饮食文化、园林文化、古代建筑、风物特产等基础知识,更涵盖文学、历史等层面的旅游诗词、游记、楹联等知识,可以说课程内容知识面广、理论复杂,学生需要理解及应用的知识点较多。所以专业教师需要在整合并分析课程理论体系的同时,利用信息化技术或先进的教学模式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以此提升学生对课程知识的理解能力与应用能力,进而为后续专业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实施奠定基础。

(三)理论知识的晦涩性

“导游基础知识”包含着大量不易理解、抽象晦涩的理论知识。譬如在宗教历史部分,要求学生掌握佛教中的“华严三圣”“三身佛”及“三方佛”等佛教名词及道义。而在民俗传统部分,则要求学生了解我国各地的民族宗教特点、民俗习惯、民居特征、饮食文化及服饰样式等知识。这些理论内容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不易掌握。而在课程改革后,教材中逐渐增添了游记、楹联、诗词等教学部分,不仅要求学生了解并掌握楹联格律,更需要掌握汉字起源及旅游诗词的艺术特征和思想特点等内容。因此,“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内容具有内容枯燥、理论抽象、学习难度大等特点。

(四)考试范畴的广泛性

在专业考试中,学生需要记忆的内容较多、较杂,譬如在考核高粱酒的酝酿工艺、土耳其著名景点有哪些、诗人范成大游览峨眉山的时间、海里与公里的换算等等。这些知识是高校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很少关注的理论内容,容易忽略,因此在考试层面上,学生只有统揽整部教材,才能全面地抓住考试的重点与难点。

二、移动学习在旅游专业中的作用

在新时代背景下,我国高校教学生态发生了深刻的转变,逐渐从课堂环境、校园环境、社会环境,延伸到互联网教学环境。如果高校教师难以抓住学生在互联网环境中的心理认知规律和行为发展趋势,将难以通过传统的教育手段,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不利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形成与落实。有关心理学与社会行为学的研究发现,我国高校传统的教育理念及教育形式是根据传统的教学生态体系形成的,在课堂教育过程中,缺乏灵活性与自由性,但能够满足特定时代及环境的发展需求。然而在互联网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高校的教学生态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在教学客体、教学媒介及教学环境层面,逐渐呈现出全新的发展特点,继而致使传统的教学理念、教学模式及教学方法的弊端日渐突出。因此,高校应结合新教学生态的发展特征、学生群体的思想动态及情感特征、教学媒介的技术表现与发展趋势,构建出能够充分满足学生认知规律与行为特征的教学体系,以此推动学生全面发展及提升高校人才培养的质量[2]。而移动学习是基于“互联网+教育”理念形成的教学思维,是引导学生通过移动智能设备参与课堂学习或网络学习的学习模式,同时也是高校教师落实学生本位理念的教学举措。在新教学生态视角下,移动学习能够充分满足学生专业成长与教师课程教学的需求,加强学生与教师间的情感联系,从实质上提升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衔接程度。在表现形式上,移动学习是基于移动互联网设备与移动教学平台的学习模式,是学生在专业教师教学工作中开展泛在化学习的基本平台,能够通过线上线下教学的形式,提升课程教育效果[3]。首先,在课堂教学方面,专业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利用移动智能设备,补充并延伸旅游理论体系,提升学生探索知识的能力,进而在教学活动中,活化课堂氛围。其次,在课外线上层面,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网络教学平台,对课堂理论知识进行巩固与延伸或共享具有趣味性、形象性、悬念性的教学视频,以此调动学生预习或复习理论知识的积极性与主观能动性。此外,移动学习能够与其他教学模式相融合,帮助教师构建出符合专业发展要求的教学体系。譬如在翻转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将移动学习应用于课后学习与课前测试阶段。简而言之,移动学习模式能够有效将“导游基础知识”复杂抽象的理论知识形象化,将繁杂的理论内容层次化,从而极大地降低课程教学的难度,提升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积极性与有效性,满足高校教师开展现代化教育活动的需求。

三、“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现状

(一)忽视实践教学

“导游基础知识”是我国旅游专业教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所涵盖的旅游理论、文化知识、地域民俗相对复杂晦涩。因此,为有效提升课程的教学质量,大部分专业教师普遍将理论知识作为课堂教学的重点,从而导致宣讲式、填鸭式的教育问题不断突出。相关调查显示,我国有78%的学生认为理论化、学术化的课程体系,不利于自身的专业成长。而88%的教师则认为理论型学科的重点是理论知识,实践教学活动难以充分地提升学生对所有理论知识的掌握与理解程度。换言之,课程教师难以平衡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的比例,无法在内容较多、理论复杂的授课过程中,通过科学合理的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所有的理论知识内容。因此,在当前的教育格局下,如何构建出基于课堂实践的理论教学体系,是我国旅游专业课程改革的难点与重点。

(二)教学模式落后

在教学模式的构建与应用过程中,我国高校教师依旧受传统教学理念与应试教育的影响,难以将素质教育与情感教育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致使课堂教学氛围枯燥乏味,教学效果不佳。通过分析相关问卷调查数据能够发现以下两点成因。首先,新型教育方式将极大地影响理论知识的传授进度,致使课程进度缓慢,不利于专业教师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其次,部分教师认为,只有传统的记忆型学习模式,才能使学生对所有的理论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与理解,才能有效提升“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基于以上两点原因可发现,我国旅游专业教师普遍缺乏应用新型教育模式的信心与意识,从而导致传统的教育模式一直沿用至今。

(三)缺乏社会联系

“导游基础知识”虽然涵盖丰富的旅游文化知识、宗教哲学理念及民族文化传说等内容,然而在构建课程体系上,却与社会发展实际联系较少。首先,在理论内容层面上,“导游基础知识”虽然能够对全国各地的旅游文化及历史遗迹进行深入而具体的阐释,然而却难以将旅游景点的现代发展趋势、在文化遗产申报层面的情况进行说明与阐释,导致高校毕业生不得不在岗位中补充相应的文化知识与理论知识。其次,缺乏政策意识。根据我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发展特征及特点,沿线地区的旅游经济将逐渐成为我国市场经济的重点发展内容,然而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专业教师并未根据相关政策法规的走向,对教材内容进行划分,导致旅游教育无法从根本上满足我国经济战略的发展需求。最后,在课堂教学层面上,专业教师难以将复杂的理论内容形象化、生活化、通俗化,导致专业教学活动难以发挥应有的教育功能。

四、基于移动学习的“导游基础知识”课程教学改革策略

(一)构建移动学习平台

移动学习平台是推动高校移动学习模式快速发展的重要媒介,是学生开展泛在化学习活动的基本抓手,因此专业教师在构建移动学习模式的过程中,首先应构建相应的网络教育平台或网络学习平台[4]。在系统架构中,应构建教学服务器、移动学习端、导游教学端,并根据课程内容,将相关视频资料、图像资料存储在知识库中。其次在服务器的设置上,应根据网络学习的特征及课堂教学的需求,构建出可持续访问的网络框架,以此为学生提供全天候、全天时、任意时刻的访问支持。再次,在功能设置上,应构建导游知识库、疑难咨询模块、小组讨论模块、课程进度提醒模块等功能模块。最后在内容层面上,专业教师必须根据“导游基础知识”的课程要求,将全部的理论知识提取并绘制成浅显易懂的树型结构图,并根据不同理论知识的特征及内涵,补充与此相关的教学资源、社会资源及影像资源等。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必须将能够充分反映旅游景区魅力的视频资料或图像资料作为知识库的核心组成部分,以此降低学生在开展移动学习过程中所存在的心理压力。此外,在移动学习平台构建的过程中,专业教师应打破传统的教学框架,将所有的教学体系及教学模式进行信息化解构与重组,以此使移动学习真正地与课堂教学相融合,提升课堂教学效率。

(二)构建动态化教学体系

“导游基础知识”内容较多、考点较广、理论抽象晦涩,不利于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吸收与理解,因此教师应构建出动态化的教育模式,使移动学习发挥真正的教育功能。首先,应用建构学习理论,将课堂内容进行拆解,使理论教学成为课堂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即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具有趣味性、悬念性及审美性的教学视频共享给学生,并使学生围绕预定的旅游理论问题进行网络学习活动,进而在课堂教学活动中,用理论知识对其进行解答。其次,构建记忆点机制。专业教师应利用移动智能设备为学生提供特殊的教学资料,并在后续的教学活动中,使教学资料形成系统的记忆点,从而使学生在有限的课时内,掌握大量的理论知识。然而在实际的构建中,教师需要以逻辑紧密、覆盖全面的教学视频为基础。通过视频播放—暂停—理论讲解的形式,逐渐深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与理解。随后,根据教学视频中的理论内容,提出相应的教学问题,使学生在根据教学资料探寻答案的过程中,对二级理论进行吸收及内化。进而在未来的实践教学工作中,能够通过地点—风俗—服饰/舞蹈/饮食的联想方式,回想起所有的导游知识难点与重点。

(三)培养学生泛在化学习意识

根据概念界定,移动学习模式的核心是“学习”,是学生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构建自主化学习体系的过程。因此,在移动学习模式的构建过程中,专业教师必须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与能力作为课程改革的重点。首先,以教学问题的形式,提升学生自主应用移动学习平台的能力。即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在重点阐述能够体现我国旅游经济走向的、晦涩难懂的理论知识的过程中,将浅显易懂却需要全面掌握的理论知识进行归纳与整理,并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分发给学生,使学生通过移动学习平台,掌握相应的课程知识。然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考察学生对“导游基础知识”的掌握水平,以此保障移动学习的教育效果。其次,构建合作学习与竞争学习机制,即在不断取消“教学问题”的过程中,引导学生通过合作学习、竞争学习的方式,对次要的理论知识进行学习,从而全面提升“导游基础知识”的教学质量。

结束语

“导游基础知识”是旅游专业重要的专业课程,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专业知识与专业能力,为学生未来的专业成长与职业发展奠定坚实有力的基础。然而由于传统教育的局限性,导致课程教学效果不佳,相关教学问题突出,对此高校应以移动学习模式为抓手,通过构建移动学习平台、新型教学体系及培养学生泛在化学习意识的方式,推动专业教育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导游基础知识旅游
寻找火星导游
Being a Tour Guide in Shuangqing Villa在双清别墅做导游
清律的基础知识
跟着西安导游吃,准没错
红领巾阵地之小导游
掌握基础知识
基础知识:“互联网+”的基本概念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
户外旅游十件贴身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