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文学中的兰花意象*

2020-01-18张晓蕾

湖州师范学院学报 2020年11期
关键词:神韵隐士兰花

张晓蕾

(盐城师范学院 文学院,江苏 盐城 224002)

兰花是我国传统名花之一,深受国人爱重,然而自宋代开始,关于“兰”的名实问题就多有争辩,并引发了长达近千年的“古兰”“今兰”之争,至今争议犹存。其中“古兰”指的是宋代之前流行的兰,关于其为何物,古今众说纷纭,今学者有三种不同观点:一是“古兰”指兰草,非兰花;二是“古兰”指兰花;三是“古兰”既包括兰草又包括兰花。其中后两种观点均缺少令人信服的证据,存在主观臆断之嫌疑,同时遍检唐代之前各类文献,并未有任何明确为兰花迹象的信息,故本文赞同第一种观点,“古兰”不是兰花,而是兰草。“今兰”指的是宋代流行的兰,可以明确判定是今之兰科兰属兰花,是原产于我国的一部分地生兰,主要包括春兰、蕙兰、建兰和墨兰等,也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国兰”,与国外生产的“洋兰”相对。

本文探讨的是宋代流行的兰花,兰花外形优美、幽香远溢,深受文人雅士喜爱,不仅是园林中的常见花卉,还是文学中的常用意象。据《全宋诗》检索,以兰花为题材(含兰画)的诗歌有312首;据《全宋词》检索,以兰花为题材的词有17首;据《全宋文》检索,以兰花为题材(含题画)的文赋共29篇,以上各类作品共计358首(篇)。而宋代之前兰草专题文学作品共计43篇,宋代专题咏兰作品的数量是前代历朝咏兰草文学作品总和的8倍之多。与同时期其他花卉进行比较,许伯卿《宋词题材研究》中的《宋代咏花词题材构成表》[1]121共统计了宋词中的58种花卉,其中咏兰花词15首,但是笔者统计应为17首,许伯卿虽有遗漏,但无论是15首还是17首,兰花都正好排名17,在58种花卉中的排名算是上游位置。综合以上数据,说明兰花在宋代是一种深受人们关注和喜爱的花卉,而这也正是兰花意象审美意蕴生成的基础。本文拟以宋代文学作品中的兰花意象作为考察对象,对兰花的自然形象、神韵特征以及人格象征展开讨论,从而使兰花意象的审美意蕴得以全面、细致地展现。

一、兰花的自然形象美

兰花是一种观花植物,色、香、姿、韵俱佳,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其自然形象美是宋代咏兰文学作品的重要表现对象。宋人对兰花自然形象的审美既有局部性的细致观察,又有整体性的全面审视。兰花的自然形象美感不仅表现为形态、香气上的物色美,还表现为不同气候环境中及不同种植形式下的景观美。

(一)兰花的物色美

1.形态之美

兰花的形态之美即兰花花叶的形色与姿态之美。兰花素净、玲珑雅致,兰叶细长、四时常青,虽是疏花简叶,却有幽姿雅韵。兰花颜色有多种,以素净为贵,特别是浅黄、浅绿、白色等浅色系列,给人清新素雅的审美感受。杨万里《兰花》“雪径偷开浅碧花,冰根乱吐小红芽”[2]1463,王镃《白兰》“楚客曾因葬水中,骨寒化出玉玲珑”[3]68册,43216,李纲《邓纯彦家兰盛开见借一本》其四“纤纤碧叶浅黄花,暗淡香飘物外家”[3]27册,17550,都是对兰花素净这一物色特性的描摹。素净淡雅的兰花带给人们的是“色淡而清”(释绍昙《题兰蕙》)[3]65册,40822“神清颜色少”(释道璨《题物初蕙兰》)[3]65册,41162的审美感受。此外,兰花花朵着生在花葶之上,花葶古人多称作“花茎”,花茎直立挺拔,在绿叶丛中亭亭玉立,格外引人瞩目,因此许多文人还着意表现兰花“一枝”的姿态美。如苏辙《幽兰花》其二“珍重幽兰开一枝,清香耿耿听犹疑”[4]241,钱时《兰》“此日溶溶春满院,柔风初破一枝花”[3]55册,34335,都抓住了兰花“一枝独秀”的美感特征。古人赏兰以花为主,无花之时则赏叶,兰叶细长,有直立、斜立、弯垂等不同姿态之美。如潘牥《兰花》其二“叶如壮士冲冠发”[3]62册,39206,兰叶挺直、苍劲,喻之为壮士头发冲冠,表现的是兰叶刚劲之美,而史弥宁《秋兰三绝》其一“叶叶低垂翠带长”[3]57册,36044,兰叶细长、弯垂,喻之为翠色长带,表现的则是兰叶柔韧之美。

2.香气之美

兰花香气以清幽著称,有“香祖”“第一香”的美誉,其香清醇、幽远,沁人肺腑,给人以精神上的审美愉悦,正如明人张应文所言“夫兰清芬酝藉……余尝谓他花之馨通于鼻,以形用;此花之馨入于心,以神用”[5]109。首先,兰花的香气具有“清”的特征,“清”并不是指香气淡,而是指醇正、洁净无杂质,与“浊”相对,给人清新之感。但兰花的清香因品种不同而有浓淡之分,如春兰是十分浓郁的清香,而墨兰则是较淡的清香。在宋代咏兰作品中,形容兰花香气用得最多的就是“清香”一词,如苏辙《幽兰花》其二“清香耿耿听犹疑”[4](241,王迈《西轩春坐》“清香不断畹中兰”[3]57册,35786,李纲《邓纯彦家兰盛开见借一本》其三“喷了清香开了花”[3]27册,17550,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其次,兰花的香气具有“幽”的特征,“幽”含有隐蔽、深邃之意,给人以幽远、神秘之感。兰花香气的释放不是持续不断的,而是具有阵发性特点,故给人时浓时淡、若隐若现之感,宋人抓住兰花香气的这一特征,多有描写。如刘克庄《寄题赵尉若钰兰所六言四首》其三“高标可敬难狎,幽香似有如无”[6]1418,曹组《卜算子·兰》“着意闻时不肯香,香在无心处”[7]806,都描写了兰花香气似有若无的神秘感。另外,与其他花卉香气相比,兰香具有很高的辨识度,宋代咏兰作品中时常出现的“闻香识兰”“逐香寻兰”就是对兰花香气这一独特性的表现。如苏辙《答琳长老寄幽兰白术黄精三本二绝》其一“谷深不见兰生处,追逐微风偶得之。解脱清香本无染,更因一嗅识真知”[4]265,兰花清香无染,一闻便知是兰,诗人追逐香气寻得兰花,而陆游《兰》“南岩路最近,饭已时散策。香来知有兰,遽求乃弗获”[8]458,虽也是闻香识得兰花,但寻而未获,饶有意趣。

(二)兰花的景观美

1.不同气候环境之美

兰花在不同气候环境中呈现出别样的美感特征。首先,兰花在雨露的滋润下,呈现清新润泽之美。赵友直《咏兰》“晓来一雨忽初收,九畹分香绕碧流。裛露灵苗凝浅翠,迎风素质拂轻柔”[3]70册,43965,雨后兰花愈发清香,兰叶雨露凝结,颜色更加鲜翠,微风拂过尽显柔美之姿。苏籀《赋丛兰一首》“蕙转东君溢宠光,露浥清华烟染色”[3]31册,19649,露珠点缀在颜色清淡的花瓣上,兰花犹如烟染一般朦胧迷人。其次,兰花在冰雪的映衬下,呈现清雅素洁之美。有的兰花品种花期处于秋冬或冬春之交,此时常有降雪,因此雪中兰花也成为文人吟咏表现的对象。兰花清新素净,有出尘之姿,冰雪纯净洁白、纤尘不染,以雪衬兰,更显兰之清雅。如描写雪中兰花盛开之姿:释居简《双头兰》“艾拥萧陵雪未消,蒂连芳萼闯春饶”[3]53册,32086,春雪未消,并蒂兰花凌寒盛开;吴惟信《兰花》“寒谷初消雪半林,紫花摇弄昼阴阴”[3]59册,37064,白雪映紫花,摇曳多姿,格外明艳动人。还有诗人专门描写雪中兰花的香气:释绍昙《题四兰》其四“一再荒林雪,全身掩薜萝。直饶埋没得,争柰鼻头何”[3]65册,40823,兰花掩藏冰雪之中不见身影,但扑鼻兰香却是遮掩不住的;释元肇《兰》“绝无人处有香飘,树底岩根雪未消”[3]59册,36924,残雪未消,兰花暗自飘香,兰花清香,冰雪清寒,别有一番清韵。

2.不同种植形式之美

宋代兰花园艺种植兴起,其造景方式主要有园景和盆景两种,园景呈自然幽逸之趣,盆景则显端庄优雅之致,两种不同种植形式之美在宋代咏兰作品中多有表现。兰花园景一般将兰花种植在花园、庭院、窗前、阶下等地,而且常与其他花木搭配成景,既能凸显兰花自身的美感优势,还能呈现别样的景观之美。有时园林主人还亲自参与种植营建,其既体现园林主人的审美意趣,也往往带有一定的情感寄托。北宋文人宋祁曾在家中花园建一“兰轩”,四周以兰花、梅花、绿竹、怪石组合成“四清”景致,并为此赋诗:“竹石梅兰号四清,艺兰栽竹种梅成。一峰久矣思湖玉,三物居然阙友生。赖得髯参令我喜,飞来灵鹫遣人惊。小轩从此完无恨,急扫新诗为发明。”[3]4册,2461“清”是一种高雅脱俗的情趣,也是一种宋代文人普遍追求的理想品格,因此“四清”景致的营造,体现的是园林主人高雅的审美情趣以及对高洁品格的追求。在与众多花木的配植中,兰与竹是最常见也是最受文人雅士青睐的一种搭配景致,兰花清香素雅,竹子青翠逸人,组合成景,尽显清逸之美。同时,兰花低矮丛生,竹子修长挺拔,两者配植,高低错落,在视觉上极富层次美感。苏辙《种兰》“根便密石秋芳早,丛倚修筠午荫凉”[4]240,邵雍《秋怀三十六首》其二“红兰静自披,绿竹闲相倚”[3]7册,4477,郑清之《竹下见兰》“竹下幽香祗自知,孤高终近岁寒姿”[3]55册,34624,描写的都是兰竹搭配的自然清幽之美。兰花盆景,即盆栽兰花,简称盆兰。与兰花园景相比,兰花盆景便于养护,精心侍弄过的盆兰,端庄秀美、玲珑雅致,是文人墨客书桌案头的常见清供。如戴复古《浒以秋兰一盆为供》:“吾儿来侍侧,供我一秋兰。萧然出尘姿,能禁风露寒。移根自岩壑,归我几案间。养之以水石,副之以小山。俨如对益友,朝夕共盘桓。清香可呼吸,薰我老肺肝。”[9]9所咏就是案头盆兰,诗人朝夕相对,赏花闻香,视为益友,颇有雅趣。释德洪《题善化陈令兰室》:“种性难教草掩藏,苍然小室为谁芳。槲培几案轩窗碧,坐款宾朋笑语香。糁地露英犹洁白,快人风度更纤长。议郎嗜好清无滓,独有幽兰可比方。”[3]23册,15241诗中盆兰花色洁白,叶细纤长,十分雅致,深受众人喜爱。

二、兰花的神韵特征

周武忠先生认为“按照中国人的习惯,一般从色、香、姿、韵四个方面来品赏花卉”[10]127,其中色、香、姿是花卉的自然属性之美,而韵则是指花卉的神态、风韵、气质,融入了人的主观情感,是在花卉自然美基础上的一种升华,是欣赏者最终感受到的花卉之美。上文中兰花的自然形象美主要体现的就是兰花在色、香、姿层面的美感特征,而兰花神韵,简单讲就是指兰花整体的审美个性,是建立在自然形象美基础上的一种审美感受。其中主要有以下几种表现:

(一)脱俗

兰花花朵既不似牡丹一般硕大艳丽,也不似梅花那般浓密繁盛,属于花小且少的一类,整体外形简逸。又兰花多生长在深山丛林等幽僻之地,远离世俗,因此宋人多认为兰花具有超凡脱俗的气质风韵,如曾几《兰畹》“深林以芗名,花木不知数。一点无俗氛,兰芽在幽处”[3]29册,18577,李弥逊《春日书斋偶成》其五“清氛远俗推兰友”[3]30册,19318。

兰花的脱俗神韵在与他花的对比中得到凸显。首先是与百花的对比。王十朋《忏院种兰次宝印叔韵》其二“不放凡花染道场,故栽芳友伴友郎”[3]36册,22660,诗人认为其他花都是凡花,唯有兰花脱俗不凡,故栽之为友。郭印《兰坡》“梅花扫迹春无光,继踵惟有幽兰香。天姿冲澹谢朱粉,睥睨百卉皆优倡”[3]29册,18669,诗人认为兰花风姿天然,百花与之相比则似浓妆艳抹的优倡。张载《春晚》其二“浮花浪蕊自纷纷,点缀梅苔作绣茵。独有猗兰香不歇,可纫幽佩系馀春”[3]9册,6288,诗人称其他寻常花卉为“浮花浪蕊”,含有贬低之意,以此反衬兰花的独特不凡。其次是与具体的桃、李等庸俗之花的对比。桃花、李花是常见之花,花小繁密,颜色鲜艳,人们多认为它们是庸俗之花,如晚唐皮日休《桃花赋》言桃花:“花品之中,此花最异。以众为繁,以多见鄙。自是物情,非关春意。若氏族之斥素流,品秩之卑寒士。”[11]8346宋人比唐人更加尚雅,多认为桃李等花是春日争荣斗艳的庸俗、媚俗之花。将兰花与桃、李等花对比,更加衬托出兰花的脱俗神韵。吕本中《谢任伯夫人挽诗》:“幽兰在深山,无人终自芳。岂伊桃李颜,取媚少年肠。”[3]28册,18118兰花处深山之中,无人自芳,不似桃李之花仅凭颜色取悦他人。释道潜《送兰花与毛正仲运使》其二:“从来托迹喜深林,显晦那求世所闻。偶至华堂奉君子,不随桃李斗氤氲。”[3]16册,10765兰花喜欢生长在人迹罕至的深林,不求闻达于世,即便偶然被人带至华堂供君子观赏,也不屑与桃李之花争奇斗艳,凸显了兰花的高洁脱俗。饶节《灌兰一首》“一日不见之,鄙吝生眉目。故将应书手,抱瓮助长毓。孤根著土深,稍稍树支族。看渠吐胸中,一洗桃李俗”[3]22册,14547,诗人言一日不见兰花,眉目之间便会生出庸俗、鄙俗之气,而观赏兰花可以洗尽桃李之俗气。通过对比,他花都遭到了不同程度的贬低,而兰花超凡脱俗、萧然出尘的神韵美却得以凸显、强化。

(二)幽静

宋人常称兰花为“幽兰”,一方面是因为兰花生长在幽僻之地,如李纲《邓纯彦家兰盛开见借一本》(其一)“谁道幽兰是国香,山林僻处更芬芳”[3]27册,17550,陈郁《空谷有幽兰》“空谷有幽兰,孤根倚白石”[3]57册,35811,山林和空谷,都是幽远僻静之地;另一方面是因为兰花香气清幽,如朱熹《兰》“可能不作凉风计,护得幽香到晚清”[12]550,刘克庄《寄题赵尉若钰兰所六言四首》其三“高标可敬难狎,幽香似有如无”[6]1418,皆言兰花香气是幽香。兰花的这种“幽”性,给人低调、宁静之感,呈现出幽静的气质神韵,多为宋人所称道。戴昺《腊前见兰花》“兰丛才一干,独向腊前开。托荫偏宜竹,先春不让梅。韵从幽处见,香自静中来”[3]59册,36975,生长在竹林丛中的兰花,幽处见韵、静中有香。陈瓘《藏春峡四首》其二“我来不为看桃李,只爱幽兰静更香”[3]20册,13476,王十朋《林下十二子诗·兰子芳》“林下自全幽静操,纵无人采亦何伤”[3]36册,22660等,皆言兰花有幽静之韵。苏过《寄题岑彦明猗兰轩诗》:“群芳争春风,百态工妩媚。毛嫱与西施,未易笑倚市。岂如空山兰,静默羞自致。幽香不可寻,独秀繁露坠。”[3]23册,15457群花争春,妩媚多姿,唯有山中兰花,静默无闻,独自幽香。兰花这种幽静的气质神韵,又容易使人联想到与世无争的澹泊品质,如王庭圭《和葛德裕寄纸觅兰四绝句》其二“林下无人亦自芳,幽姿闲澹若深藏”[3]25册,16839,谢枋得《赠相士郭少仙》“崇兰生深林,澹泊一点芳”[3]66册,41404等。

(三)孤高

兰花生于幽地,不因无人欣赏而不芳,不媚俗、不争春,寂寞无闻,幽而独芳,有孤高神韵。兰花的孤高品性依然离不开生长环境的影响,兰花生于人烟稀少的幽地,独自散发芳香,犹如绝世高人一般,具有孤高的气质神韵,兰花这一神韵特征在宋代咏兰作品中予以不同角度的揭示和表现。徐鹿卿《咏兰》:“丛兰抱幽姿,结根托山壤。所据良孤高,其下俯深广。云气接清润,雨露从资养。虽然翳深林,未肯群众莽。轮蹄纷紫陌,谁此事幽赏。幽赏纵不及,香风自来往。”[3]59册,36918描写了山崖之兰,孤高自傲,不与众草为群,幽而自芳。刘克庄《兰》:“深林不语抱幽贞,赖有微风递远馨。开处何妨依藓砌,折来未肯恋金瓶。孤高可挹供诗卷,素淡堪移入卧屏。”[6]181描写的是深林之兰,独抱幽贞,不恋世俗,孤高自守。张炎《国香》(赋兰):“空谷幽人。曳冰簪雾带,古色生春。结根未同萧艾,独抱孤贞。”[13]70描写的是空谷幽兰,兰花在冰雾之中,自生春意,不与萧艾结根,独抱孤贞。郑清之《竹下见兰》:“竹下幽香祗自知,孤高终近岁寒姿。”[3]55册,34624描写的是竹林之兰,独自散发幽香,岁寒不改其姿,孤贞高洁。

需要注意的是,兰花的孤高不仅表现为无人自芳的自律自守,如释居简《圆无外一春不归兰犹有花》“一春寂寞无人问,不为无人不谨初”[3]68册,23088,郭印《兰坡》“深山穷谷遂真性,寂寞无人亦自芳”[3]29册,18669等,还表现为不为人芳的自高自傲,如张守《兰室》“分得骚人九畹香,时人不服更幽芳”[3]28册,18029,没有人佩带反而更加芳香,薛季宣《春兰有真意》“春兰有真意,穷居在中谷。端不为人香,无言自幽独”[3]46册,28701,春兰穷居在山谷,不为人而芳,都是宁愿“幽香抱枝死”,也不想、不愿为人而芳,表现出特立独行、孤傲自高的神韵品格。

(四)傲寒

宋人多称赞兰花有不畏严寒的傲寒精神。一方面是因为兰叶四时常青,经冬不凋,有凌寒之韵,如苏辙《种兰》“知有清芬能解秽,更怜细叶巧凌霜”[4]240,方一夔《感兴二十七首》其十五“霜雪冻不死,寒碧秋更绿”[3]67册,42219;另一方面是因为有些品种的兰花花期正值寒冷时节,如春兰花期处于冬春之交,建兰花期处于秋冬之交,寒兰花期则处于冬季,这些时节气温尚低,并常有霜雪发生,兰花凌寒盛开,格外引人瞩目,如洪咨夔《古意谢崔扬州辟》其二“深林兰自芳,寒节耿独抱”[14]25,姚述尧《点绛唇·兰花》“潇洒寒林,玉丛遥映松篁底。凤簪斜倚。笑傲东风里。一种幽芳,自有先春意”[7]1557等,描写的都是兰花凌寒自芳的气质神韵。

相比于兰叶的四时常青,兰花的凌寒盛开似乎更加打动人心,兰花娇嫩、柔弱,在冰雪的衬托下,尤为惹人怜爱。如秋冬之交的雪中兰花:释绍昙《题秋堂四兰》其四“大雪申威,万木摧拉,独能擢芳于凝冱中,虽百折不委”[3]65册,40823,雪催万木,兰花独芳;薛嵎《冬兰》“出林讵为晚,知我岁寒心。不入离骚怨,来亲冰雪吟。众芳归槁壤,独干长穷阴。为有幽人致,相看情倍深”[3]63册,39878,兰花不畏冰雪,有岁寒之姿。冬春之交的雪中兰花:释元肇《兰》“绝无人处有香飘,树底岩根雪未消”[3]59册,36924,残雪未消,兰花飘香;张炎《国香》“空谷幽人。曳冰簪雾带,古色生春”[13]70,兰花簪冰带雾,自生春意。描写和赞叹的都是冰雪中凌寒盛开的兰花。

石润宏在《唐代女诗人的植物世界》中写道:“自然界的植物在女性诗人的笔下结成了一种共同体,这一共同体使我们能够审视这些女诗人的内心思维与情感世界。”[15]29其实不管是女性文人还是男性文人,他们笔下的植物意象都是一种内在精神世界的映射,我们这里探讨的兰花意象也不外乎此。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兰花脱俗、幽静、孤高、傲寒的风采神韵,都是建立在兰花生物属性基础之上的,人们通过对兰花形态、习性等外在的审美观照,发生移情、联想,从而赋予兰花主观的情感色彩,揭示了兰花的种种神韵美,而通常我们认为只有欣赏到兰花的这种内在神韵美,才算是真正感受到了兰花之美。

三、兰花的人格象征

宋人欣赏兰花之时,在主观情感及人格意志的作用下,发掘了兰花的神韵品格美,在这一品格美的认识基础上,兰花的道德人格象征意义又得以强化,尤其是兰花的君子形象得到了宋人的高度认可,成为宋代文人士大夫君子理想人格的完美象征。兰花君子形象在宋代得以确立,受时代及主体心理的不同影响,兰花的“君子”内涵呈现出不同形态,在宋代咏兰文学作品中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

(一)高人

高人即志趣品行高尚之人,非寻常之人,他们超凡脱俗、志行高洁,可以说是一个时代的“道德模范”。兰花不仅有脱俗之韵,还有芳洁之质,与高人道德品行有相似之处,因此宋人常将兰花与高人联系在一起,以兰花比德高人。如何耕《兰坡》“兰与高人臭味同,含薰聊复待清风”[3]43册,26847,王柏《和秋涧惠兰韵》“却似高人来伴我,幽芬日日透帘栊”[3]60册,38019等。宋人以兰花比德高人,首先是因为兰花有“高标”,如刘克庄《寄题赵尉若钰兰所六言四首》其三“高标可敬难狎,幽香似有如无”[6]1418,张嵲《取兰梅置几上三首》其一“兰茁梅枝两并奇,高标真不负深知”[3]32册,20553,皆言兰花有高标。高标,即超凡出众的清高风韵,兰花外形清淡素雅,有超凡之姿,幽香深藏不耀,有清高品性,可谓有高人风范。其次则是因为兰花“远俗”,如刘子翚《次韵六四叔兰诗》“还似高人远尘俗,争辉玉树亦何心”[3]34册,21434,兰花深居幽处,远离尘俗,与世无争,高洁不染,似有高人之志。再者是因为兰花有“常德”,张嵲《取兰梅置几上三首》其三“还似高人有常德,年年只作旧时香”[3]32册,20553,兰花香气清幽,历年香气不变、不减,“节香而贞”,有高人之德。兰花比附高人,着重强调的是道德品格方面的超凡出众,表现的是兰花“高洁脱俗”的一面,寄托了文人士大夫的超逸高洁情怀以及崇高道德理想。

(二)隐士

隐逸思想自古有之,在我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我国历朝历代都有“尊隐”传统,隐士是一种受人敬重的群体。宋代实行重文轻武政策,礼遇文人士大夫,在相对宽松、自由的社会政治环境下,统治者延续前代尊隐传统,不仅尊重隐士的自由选择,还嘉奖、表彰那些有名望的隐士,并对他们实行征召、鼓励参与政治等,隐士具有很高的社会地位。据张海鸥统计,《宋史·隐逸传》收隐士49人,其他见诸文献记载的接近400人[16]85,另外还有许多隐士行迹隐秘,未留姓名,不为人知,总之宋代隐士无论在数量还是社会影响力上都超过前代。正是在这种隐逸风气盛行以及隐士受尊崇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兰花的隐逸内涵得以发掘,被赋予了隐士的人格象征意义。一般认为隐士主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有才德,二是隐居不仕。黄庭坚《书幽芳亭》云:“兰虽含香体洁,平居萧艾不殊,清风过之,其香霭然,在室满室,在堂满堂,是所谓含章以时发者也。”[17]705兰花满腹芳香,待时而发,可谓有隐士之才德,另外兰花生长在幽僻之地,远离世俗,不愿媚俗于人,符合隐士的隐逸志趣,因此宋人多以兰花比附隐士。其中李纲对兰花隐逸内涵的理解颇为透彻,其《幽兰赋》序云:“二兰皆喜生于高山深林、阒寂无人之境,则芬芳郁烈,茂盛而远闻。移而置于轩庭房室之间,不过一再岁,华益鲜而香益微。盖其天性如此,故古人又以幽兰目之。与夫山林隐遁之士,耿介高洁,不求闻达于人,而风流自著者,亦何以异?”[18]508兰花在无人之地芳香浓郁,十分幽远,而一旦被移种到轩庭房室,则香气损减,可见兰花天性适合幽隐,它的这种品性与山林隐士十分相符。

此外,隐士名称繁多,如人们还将兰花比附为“幽人”“幽客”“处士”“逸士”“隐君子”等,都是隐士之意。黄庭坚《封植兰蕙手约》“山谷老人寓笔研于保安僧舍,东西窗外封植兰蕙,西蕙而东兰,名之曰清深轩。涉冬既寒,封塞窗户,久而自隙间视之,郁郁青青矣。乃知清洁邃深,自得于无人之境,有幽人之操也”[17]1692,兰花在无人之境,清洁自持,有幽人之操。王庭圭《幽兰寄向文刚二绝句》其一“西风黄叶深林下,忽有新兰动地香。公子夜寒谁对语,应容幽客到书房”[3]25册,16846,诗人称兰花是幽客。宋人张敏叔曾作花中“十客”,其中也称兰花为“幽客”,可见兰花幽隐形象在宋代已经十分普遍。赵以夫《咏兰》“一朵俄生几案光,尚如逸士气昂藏。秋风试与平章看,何似当时林下香”[3]59册,27021,兰花犹如深藏不露的逸士。毛滂《育阇黎房见秋兰有花作》“譬如隐君子,悃愊初无华。深藏不自献,清芬亦难遮”[3]21册,14081,兰花好似隐君子,满腹才德却隐而不发。

兰花隐士人格象征意义的生成离不开宋代隐逸之风的影响,以兰花比附隐士,着重表现的是兰花处于幽地“深藏不献”的一面,寄托的是文人士大夫的隐逸情怀,可以说是对时代精神和理想的一种反映。

(三)志士

兰花既有无人自芳的气节操守,又有不畏严寒的坚贞品质,因此宋人还将兰花与那些具有贞刚节操的仁人志士联系在一起。宋祁《杨秘校秋怀》其三:“治畹当树兰,治林当植桂。兰生可香国,桂茂绝丛荟。邈哉志士节,所趣与人异。”[3]4册,2347仁人志士树兰植桂,体现出非凡的志趣。方岳《双头兰》:“夷齐首阳饿,宇宙难弟兄。同心倚雪厓,世外一羽轻。紫茎孕双茁,岂有儿女情。贤哉二丈夫,万古离骚情。”[3]61册,38428双头兰,即一葶之上并生两花,夷齐,即伯夷和叔齐,两人在商灭亡后不食周粟,最终饿死在首阳山,是我国古代讲求道义、坚守气节的典范,也是历代仁人志士称赞的对象,诗人将双头兰比拟为伯夷、叔齐,着重表现的是兰花“坚贞”的一面。南宋国家危亡之际,涌现出了一大批爱国主义诗人、词人,他们反对议和、力争抗金,并将这种爱国思想表现在他们的诗词之中,在这种背景下,兰花“坚贞”的一面也得以发掘和表现。陈与义《蕙》:“人间风露不到畹,只有酪奴无世尘。何须更待秋风至,萧艾从来不共春。”[19]519蕙兰绝不与萧艾“共春”,体现了诗人不愿与卖国小人同流合污的高尚节操。郑思肖《墨兰》:“钟得至清气,精神欲照人。抱香怀古意,恋国忆前身。空色微开晓,晴光淡弄春。凄凉如怨望,今日有遗民。”[3]69册,43415郑思肖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爱国遗民诗人,南宋灭亡后,他坚决不入元为官,誓死忠于宋王朝,他擅长画兰,且多画兰明志,寄托自己的遗民情怀,该诗就是一首题画兰诗。诗人开篇就赞美兰花的清气是集聚天地日月精华而得,故兰花神韵光彩照人。接着诗人陷入对前朝的回忆之中,兰花虽有芳香却心怀故国,不断想念、回忆前朝,遥想到从前天色渐亮之时,兰花在春日晴光下摇摆弄姿的美好光景。最后诗人由回忆回到现实中来,抒发自己身为遗民的怨恨之情。整首诗歌,诗人托物咏怀,借兰花抒发了自己的故国之思、亡国之痛,寄托了诗人坚贞不屈的遗民情怀,兰花被赋予了爱国志士的人格象征意义。

兰花君子人格象征意义的生成,除了受到前代兰草意象的影响外,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与宋代社会儒学的复兴以及伦理道德意识高涨的文化背景有关,宋代文人士大夫不断追求理想道德人格的完善,这体现在花卉审美中,则表现为对花卉人格象征意义的大力发掘,即花卉“比德”意识十分普遍。关于这一现状,程杰先生《梅花象征生成的三大原因》中有详细论述:“具体到花卉审美,则是‘其志洁故其称物芳’之象征认识及其流行,因物‘比德’、艺物表德、重‘神’轻‘形’、弃‘色’求‘德’成了最普遍、最基本的审美取向。”[20]162其次,这还与兰花自身的生物特性有关,兰花颜色素净,清香远溢,有清新脱俗之美,兰叶则经冬不凋、四时常青,有凌霜傲雪之姿,兰花生于幽地、无人自芳,有坚贞之质,这些都是兰花君子人格象征意义生成的重要生物基础。总之,兰花意象的高洁出众、隐德不耀、独抱幽贞是兰花君子人格象征的三个主要方面,分别从不同角度阐释了“君子”的人格境界,呈现了君子的不同形态,成为文人士大夫寄托理想人格的完美象征。

猜你喜欢

神韵隐士兰花
声音修辞:用象以通神韵
神韵秀逸 意趣妙生
从句容的“容”到茅山的“隐士哲学”
隐士塞尚的十八封信:我每天都在进步 尽管百般艰辛
寻访竹林隐士
兰花开
墨舞神韵
我爱你兰花
寂寞的兰花
兰花螳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