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培养高等中医药专业人才的对策

2020-01-13张伟云陈全成周鸿艳王明军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20年6期
关键词:专业人才国际化中医药

张伟云 陈全成 周鸿艳 王明军*

1.厦门医学院传统本草文化传承研究中心,福建 厦门 361023;2.厦门大学,福建 厦门 361102

中医药是“一带一路”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医药“一带一路”发展规划(2016-2020年)》明确指出,要开展中医药公共外交,促进中医药文化在沿线国家传播与推广,将中医药打造成中国在国际舞台的一张亮丽名片[1-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制定了《中医药发展“十三五”规划》[3],在“一带一路”的战略背景下,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只有认真修订和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才能培养出符合中医药国际化需求的专业人才,从而加快中医药国际化发展进程,最终有效地贯彻上述政策方针。

1 中医药国际化的瓶颈

面对国内外对中医药行业的关注,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十分稀缺。现阶段,中医药的发展还没有达到时代化、国际化的程度。

1.1 专业翻译人才供不应求 目前,中医药翻译人才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4],不能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对懂中外文的专业人才的需求[5],严重阻碍了中医药在国外的传播。

1.2 知识产权意识不强 在中医药国际化进程中,对中医药知识产权的重视程度不够,导致专利、商标、著作权等被其他国家侵占。此外,我国还缺乏对中药品种、地理标志、野生药材、植物新品种等的保护意识[6]。

1.3 中医药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培养滞后 国际中医药服务贸易的快速发展与专业人才严重短缺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人才培养滞后。

1.4 海外中医药文化巡展和科普宣传力度不够 中医药国际化的前提是中医药文化先行。然而,海外中医药文化先行的力度还远远不够。

1.5 中医药产品科技附加值低 目前,我国中医药研发薄弱,创新能力不强,发展势头不足,在国际竞争中仍处于不利地位,中医药国际化需要从资源优势转型为科技优势。

2 中医药国际化对专业人才的具体要求

中医药国际化需要具有开阔国际视野和思维方式、熟练运用外语、跨文化交流能力、熟悉中医药国际市场、掌握中医药行业先进技术和前沿动态、责任心强的国际创新人才[7]。为了解决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的瓶颈问题,满足中医药国际化对人才的基本要求,这就需要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专业人才的目标不仅局限于使学生掌握中医药专业知识与技能,同时还要使学生具有较高的科学素养和深厚的中国传统文化素养。

3 中医药院校专业人才培养现状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仍然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和现有的课程框架,难以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难以培养创新意识,难以构架国际化思维模式,难以满足中医药国际市场对复合型、创新型人才的需求。

3.1 课程设置不合理 课程设置重医轻文[8],中医药文化特色、人文价值被削弱,现代自然科学课程不断增加,而传统文化、中医经典、哲学社会科学课程不断萎缩,导致学生中医思维方式不够牢固,中医人文精神缺失等问题。

在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创新性、实用性、适用性、系统性强的课程,例如贸易服务、翻译、产品开发、资源保护与传承等。

目前,实践教学课程是基于专业知识的片段化实验,课时少[11],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比例较低,很难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

3.2 教材未能与时俱进 中医药国际化人才应熟悉国际医疗卫生知识,具备与世界多元文化交流、合作、推广中医药的能力[12]。因此,中医药专业教材的知识结构框架和具体内容需要适应时代的要求和国际化的发展需求,及时吸收新技术。

3.3 授课方式陈旧 传统的教师讲授、学生机械地听课的陈旧学习方式很容易导致学生学习主动性下降,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学生很难在未来的工作中灵活运用他们的知识。

3.4 考核方式不客观 发达国家的高等教育在课程考核中通常将学生的课程工作在期末考试中占有较大比例,这种评价方式有利于培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独立思考的能力,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11]。而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多采用以期末考试成绩、实验报告撰写及出勤率等传统教学评价方式作为课程的主要考核方式[11],不能真实、客观、科学地反映出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

4 “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对策

“一带一路”战略对中医药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更全面的要求。因此,高等中医药院校要紧紧围绕“一带一路”的战略,改革培养模式和教育方式,加快发展和创新[13],重视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结合中医药国际化对我国中医药专业人才的新要求及中医药学科自身特点,发扬中医药优势,优化知识结构,重构专业教学模式,制定符合中医药国际化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强中医药人才的对外交流[14],从而培养出更符合国家利益、服务地方发展的高技能、创新型、复合型人才。

4.1 合理设置课程 重新设计课程框架,调整知识结构,打牢文化基础,保持中医特色,努力培养和塑造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此外,高校还需要将中医药文化、中医药传播、中医药管理学等中医药与哲学社会科学交叉学科及马克思主义理论、医学伦理学等知识整合到专业课中,对学生加强医学伦理、医学心理、卫生法规、医患沟通等医学哲学社会科学教育,增强责任感,树立良好的职业道德,以适应中医药国际化对中医药人才的时代要求。

积极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大胆吸收当代科学研究成果,适当引入中医药贸易服务、中医药翻译、中医药新产品开发及生产管理、中医药资源保护与传承等创新性、实用性、适用性、系统性强的课程,保护中医药资源,增强知识产权应用能力和保护意识,促进中医药新产品开发。

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要充分考虑如何帮助学生树立中医思想,潜移默化地培养其中医哲学思维能力,提高科研素养。要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现代科学方法和现代信息手段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不断拓宽知识面。

4.2 精选知识内容和现代技术,编写符合一带一路战略意义的教材 高等中医药专业人才培养要坚持中医思维培养和科学思维培养并重,而教材作为中医药基本知识与创新思维启迪的载体,其内容的基础性、适用性、前沿性、系统性等都尤为重要。因此,编写教材时,应精选知识内容并对知识框架进行合理地调整,吸收新技术,使学生了解学科前沿动态,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4.3 建立科学合理的授课模式 由于中医药国际化过程中需要具有较高专业素质、较强实践能力、创新思维和良好沟通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因此,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促进学生独立思考,使学生养成自学的习惯,教师的身份亦应由满堂灌的讲授者变成“裁判员 ”、“ 陪练员”,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如虚拟仿真、动画、网站平台等方式,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分组讨论、课后及时复习与总结,从而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体。对于实验课,应适当提高设计性实验和综合性实验的比例,从而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和创新意识、团队协作精神。此种方式能够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教学授课模式和被动学习的状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养成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有利于学生今后的自学,更好地适应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要求和不断变化的社会需求。

4.4 完善考核制度 采取灵活多样的考核方式,可以将出勤率、口头表达、书面报告、主题辩论、小组完成项目情况、实际操作能力、闭卷考试成绩等各项目的分值按照比例形成总评成绩,这种评价方式能够更全面、更科学、更客观地评定学生的实际能力和综合素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5 小结

在“一带一路”战略布局下,中医药国际化已是必然趋势,目前紧缺中医药高级创新型、复合型人才。因此,高校应该把握国内外中医药教育的发展趋势和未来趋势,及时掌握国际前沿动态,完善中医药相关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在不断提高中医药教育水平的同时,也要积极开展对外中医药教育交流与合作,促进中医药教育稳步发展,以适应中医药国际化的要求。

猜你喜欢

专业人才国际化中医药
聚焦港口国际化
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五周年
《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这十年》
中医药在恶性肿瘤防治中的应用
贯彻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促进中医药振兴发展
中国视光学相关专业人才互通职业评价体系建立构想与实施方案
人民币国际化十年纪
从园区化到国际化
德国拟启动实施专业人才战略
基于专业人才培养方向的高职机械行业英语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