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

2020-01-11覃优军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覃优军

〔摘要〕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具有重要地位和特殊功能。党的十八大以来,理论界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内涵、历史经验、现实困境、实现路径等方面进行了广角度、宽领域、系统性的积极探索,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对于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纵深推进和持续研究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启迪意义。但同时,既有研究也存在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时代性不够鲜明、系统性不够深入、实证性成果较为缺乏等不足,有待通过后续研究不断完善。

〔关键词〕 党的十八大;马克思主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20)06-0015-05

马克思主义是我们立党立国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指引实现伟大梦想的真理学说,必须坚持和发展下去。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必须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1 〕大众化作为马克思主义“三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与中国化、时代化相辅相成、密不可分。鉴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具有的重要地位和特殊功能,其一直以来都是理论界关注和讨论的学术话题之一,且取得了十分可观的研究成果。本文以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时间域择其精华一二综述之。

一、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内涵的研究

何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作出了明确而精炼的界定,指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由被少数人理解掌握到被广大群众理解掌握的过程” 〔2 〕。换言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就是一个由繁到简、由深到浅、由少到多的群众化过程。有不少学者就该问题给出了诠释。骆郁廷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由抽象到具体、由精英到大众、由理论到实践的辩证过程,其本质属性集中反映为先进的科学理论牢牢掌握人民群众并以此来巩固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指导地位 〔3 〕。陈曙光认为,大众化的马克思主义要说“大众话”,说人民群众喜闻乐见且听得懂的话,绝不能沦为少数精英自言自语、自娱自乐的智力游戏 〔4 〕。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表露出诸多鲜明特征。王心月认为,具体特征主要表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成为其大众化的主体内容,丰富多样的传播方式为其大众化创设了多重路径,成熟稳健的党组织和理论宣传队伍成为其大众化的推进主体,错综复杂的社会环境与需求变动各异的广大受众正成为其大众化所遭遇的最大挑战 〔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还具有深远价值。有学者从主体价值、理论价值和实践价值等维度进行了分析说明 〔6 〕。王伟光认为,马克思主义是为了人民、来自人民、依靠人民的理论,实现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永存真理性的内在需要、永葆生命力的必经途径、永续战斗力的动力源泉 〔7 〕。

二、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研究

学界高度重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历史经验的总结与省思,察看现有研究成果不难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是围绕“五四运动时期”“延安时期”及新中国成立初期而展开的。

其一,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探寻。苏锐等认为,五四运动时期大众化经验可概括为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长河中厚植了广泛而扎实的群众基础、创设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多元传播载体、建立了流动而隐秘的传播主阵地、指明了正确的大众传播方向 〔8 〕。石瑛认为,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不仅呈现为生动而具体的社会历史活动,而且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初步扩散并逐渐发展的过程,凸显了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实质与理论品质 〔9 〕。

其二,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总结。王太钧认为,坚持党的群众路线、团结工农兵群众、制作苏区人民易于接受和理解的文字篇章是该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基本路径和主要经验 〔10 〕。张静提出,在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上,经典文献是理论文本,新闻刊物是传播媒介,群众团体是组织平台,学校教育是关键渠道,红色标语是重要手段 〔11 〕。

其三,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梳理。延安时期不仅是我们党保留和发展实力、转危为安的重要历史阶段,也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迅猛发展的辉煌时期。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强调马克思主义只有“走出窑洞”“走向群众”,“犹如春雨滋润神州大地”,充分武装人民群众、掌握人民群众,我们才能在内忧外患中赢得中国革命的最终胜利。谭虎娃则研究指出,荡气回肠的延安时期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集中表现为“创造性的马克思主义”是理论基石,“坚持真理,修正错误”是内在要求,“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福利”是实践保证,“善于使用一切宣传鼓动的方式”是有效路径 〔12 〕。

其四,抗战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省思。学者们着重以《新华日报》《大众日报》等党报党刊为载体,对抗日战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进行了回顾。孙树芳评价道,《大众日报》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典型范例,从内容维度予以审视,它与多灾多难的革命时代同频共步,集中凸显了马克思主义蕴含的强大理论力量;从形式维度加以判断,它以质朴无华的语义、丰富真实的案例和别出心裁的体例,生动阐释了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 〔13 〕。汤志华等认为,《新华日报》运用灵活的斗争策略与国民党的新闻检查进行斗争博弈,在宣传的内容、方式、策略等方面坚持走群众路线,为马克思主义在国统区的宣传普及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14 〕。

其五,新中國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经验盘点。金燕认为,该时期积累的宝贵经验有:坚持服务革命与经济建设,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现实力;广泛采用政治动员形式,以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感染力;满足广大民众的核心利益,以增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说服力 〔15 〕。何玲玲指出,该时期形成了结合党和国家的中心工作开展宣传教育、分类教育加强针对性、对各种错误思潮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党员干部自觉承担宣传教育之责、牢牢掌握和充分运用党的宣传工具等经验 〔16 〕。另外,也有学者以《人民日报》研究为切入点,指出《人民日报》通过加大理论宣传力度、扩大报纸发行范围、增加报纸发行数量、开辟读者来信栏目等方式,增强了马克思主义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在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和引领力 〔17 〕。

三、关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研究

其一,列宁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刘艳认为,列宁在长期的革命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概括起来集中在四个方面,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是“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运动”;核心路径是“阶级政治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给工人阶级”;灵魂所在是“最高限度的马克思主义=(Umschlag)最高限度的通俗化”;对象指向是“到居民的一切阶级中去”。〔18 〕张安等指出,列宁特别重视理论灌输,他在维护马克思主义完整性和科学性的斗争中有力推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大众化进程,强调的必须防止用肢解的、修正的、教条的马克思主义“化”大众时至今日仍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19 〕。

其二,毛泽东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刘学芝认为,毛泽东科学概括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思想本质,突出强调了共产党人必须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广大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有机结合,要会学会讲群众语言 〔20 〕。刘莉指出,毛泽东凸显人民群众认知主体地位,关注劳苦大众的需要、情感和兴趣,运用人民大众耳熟能详的语言文字、易于接受的思维方式和认知场域,采用各种喜闻乐见的教育形式激发了大众的认知感悟和体验,极大地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大众主体化 〔21 〕。

其三,邓小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吕义凯认为,邓小平对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即他注重马克思主义立场和方法的运用,促使人民大众肯定、效仿、内化、实践;坚持奋斗目标与群众利益相结合,促使人民大众认识、理解、认同、践行;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促使人民大众关切、认可、务实、共享 〔22 〕。李孝纯认为,邓小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关注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诉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以与时俱进的理论品格和创新手段,加速了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23 〕。

其四,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研究。既有的对习近平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的研究成果大多体现为学位论文。张国镛教授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研究了习近平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要依据、实践进程、相关经验以及价值意蕴 〔24 〕。卢忠帅指导的硕士学位论文论述了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具体实践主要体现为以理论创新为前提、以增强人民获得感为抓手、以宣传教育为途径、以话语体系创新为手段;显著成效集中反映为增强了马克思主义的生机活力、吸引力和指引力,凝聚起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磅礴力量,提升了党的理论水平和执政能力等 〔25 〕。

四、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现实困境的研究

学者们基于实事求是的根本原则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现实困境予以了剖析:一是三维困境。王丹丹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遭遇生存困境、内容困境和形式困境 〔26 〕。王俊恒指出,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思想困境、机制困境和平台困境 〔27 〕。二是四重困境。潘李军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当代中国深入推进过程中面临“主体意识淡薄与行为失范的‘主体困境,受众群体复杂性与思想意识多样化的‘客体困境,理论感召力缺失与方式兜售化倾向的‘介体困境,市场经济、网络环境与多元文化思潮冲击的‘环体困境” 〔28 〕。三是传播困境。周昌辉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困境表现在信息传播内容的碎片化与聚合、话语体系的转化与接受两个方面 〔29 〕。四是话语困境。寇清杰认为,马克思主义的先进性及其话语优势与它在中国的现实形态存在差距,削弱了马克思主义话语的主导力和影响力,诚应从话语的生产、表达、呈现、争夺等方面寻求突破口 〔30 〕。

五、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的研究

学者们立足新时代,围绕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上下而求索”,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这也从侧面间接反映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任务艰巨复杂、道阻且长,永远没有“休止符”和“暂停键”。关于此方面研究的代表性观点有:一是人才关键说。加快人才队伍建设是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的首要任务,当前必须锻造一支集信仰者与践行者于一体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工作队伍。二是回归生活说。李振华指出,应重置马克思主义理论分布,侧重日常生活教育,面向日常生活世界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 〔31 〕。三是动力系统说。牟文谦认为,建构和完善“多维一体”的大众化动力机制系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在“大众”中找到生长点和创新点、助推“两个百年”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顺利实现的内在要求,应从主体能动机制、创新驱动机制、政策促动机制等方面为提升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效保驾护航 〔32 〕。四是立足原则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关键在于坚持科学性与人文性相融合、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主导性和多样性相统合的基本原则 〔33 〕。五是资源融合说。红色资源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在哲学基础、政治立场、理论品质和社会理想方面具有高度一致性,要充分激活和释放红色资源蕴含的马克思主义因子,加大红色资源开发、创新和保护力度。六是人文关怀说。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导向,主动回应群众关切,关注群众所思所想所需,做到“心中时刻有群众” 〔34 〕。七是网络媒介说。社交媒体的参与性、开放性、复向传播性、对话性、圈子性、情感联动性、跨界性等特性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5 〕,必须深入研究社交媒体,搭建新媒体传播矩阵,充分利用大数据技术,促使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形成“化”大众合力。

六、关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其他相关问题的研究

一是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学者们对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持续保持高度关注,在问题、对策、路径等方面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徐承英、杨江民指出,高校在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方面,虽付出辛勤工作但依旧问题丛生,如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度不强;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没有形成合力;尚未得到全社会的配合与支持;等等。迫切需要注重顶层设计、提高思想认识、不断优化制度、加强队伍建设以及发挥媒体功效 〔36 〕。王晓宏认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突出学生主体地位,赋予学生平等的话语权;深入学生生活世界,尽量与学生同語境交流;构建对话式话语,实现平等对话;博采众长,增强理论的开放性和包容性 〔37 〕。二是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张书军经过实证调查后分析指出: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结合民族地区群众思想状况和认知特点,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加快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速度,锻造品德崇高、才能出众的少数民族干部队伍,抓早抓好抓细青少年马克思主义理论宣传教育,促进马克思主义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度融合 〔38 〕。三是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孙慧娟认为,在农村或边陲地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意义非凡,是夯实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和党的执政之基的题中应有之义,是大力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支撑。针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多元化思潮冲击以及农村宣教力量薄弱等问题,亟需优化传播环境,完善宣教渠道,构建话语体系以及提升队伍整体理论水平 〔39 〕。

七、既有研究存在的不足之处与未来展望

学界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研究可圈可点,但是,我们应清醒地看到,既有研究也存在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时代性不够鲜明、系统性不够深入、实证性成果较为缺乏等不足。一是同质化现象较为严重。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为例,尽管不同研究者给出各自的思考路径,然而这些路径本质上大同小异、差别不大,研究视角缺乏新意,未就不同人群、不同地区、不同环境等提出富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具体方案。二是时代性不够鲜明。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过程也是马克思主义时代化过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如何给大众讲好,使其被人民群众所熟知与运用,则成为今后学界研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重点课题。三是系统性不够深入。理论界尚需加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及“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等的横向研究 〔40 〕,细化对少数民族地区、边疆或农村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系统研究,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整体规律的总结研究。四是实证性成果较为缺乏。现有研究大多基于主观判断而展开,多数是定性研究,缺乏实证性探索,欠缺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模式及其传播效果的实效评价。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一个永恒命题,是一个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的重大课题。要成为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就必须增强责任意识、问题意识和创新意识,拓展大众化新视野,创新大众化新手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全力以赴推进马克思主义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家喻户晓、耳熟能详。

〔参 考 文 献〕

〔1〕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國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41.

〔2〕本书编写组.十七大报告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学习出版社,党建读物出版社,2007:149.

〔3〕骆郁廷,孙婷婷.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及其实现〔J〕.江汉论坛,2013(09):60-64.

〔4〕陈曙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的若干误区辨正〔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3(07):42-47.

〔5〕王心月.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特点〔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04):6-9.

〔6〕蒋朝莉,郭 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价值浅析〔J〕.人民论坛,2013(05):194-195.

〔7〕王伟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时代价值与现实意义〔J〕.红旗文稿,2020(07):4-10.

〔8〕苏 锐,王 海.“五四”运动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基本经验探微〔J〕.河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02):55-59.

〔9〕石 瑛.五四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探因〔J〕.社会科学战线,2013(08):108-111.

〔10〕王太钧,钟俊平.中央苏区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与党的群众路线〔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15(02):45-48.

〔11〕张 静.中央苏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D〕.南昌:江西师范大学,2013.

〔12〕谭虎娃.延安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经验〔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6):48-51.

〔13〕孙树芳.论抗战时期《大众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经验与启示〔J〕.党史文苑,2017(06):13-17.

〔14〕汤志华,石琳琳.《新华日报》推进抗战时期国统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03):305-311.

〔15〕金 燕,祝黄河.新中国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及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0(03):81-89.

〔16〕何玲玲.新中国成立初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基本经验与当代启示〔J〕.马克思主义研究,2016(03):52-59.

〔17〕刘长军,雷 斌.新中国成立初期《人民日报》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当代启示〔J〕.当代中国史研究,2017(01):121.

〔18〕刘 艳.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及其现实启示〔J〕.理论导刊,2015(07):66-69.

〔19〕张 安,方小年,何 旭.试论列宁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J〕.中共天津市委党校学报,2015(01):48-52.

〔20〕刘学芝.毛泽东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索〔J〕.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2(11):58-59.

〔21〕刘 莉.毛泽东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思想中的认知心理因素〔J〕.科学社会主义,2012(06):140-143.

〔22〕吕义凯,许新三.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重大贡献〔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20(03):118-121.

〔23〕李孝纯.论新时期邓小平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贡献〔J〕.理论建设,2014(06):14-17.

〔24〕王盛初.习近平推进新时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9.

〔25〕张丽云.习近平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D〕. 曲阜:曲阜师范大学,2019.

〔26〕王丹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话语难题及消解〔J〕.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5(06):36-39.

〔27〕王俊恒.高校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策略〔J〕.湖北社会科学,2013(04):175-177.

〔28〕潘李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困境及其破解〔J〕.理论导刊,2014(02):65-68.

〔29〕周昌辉.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的困境及破解〔J〕.人民论坛,2018(06):114-115.

〔30〕寇清杰,胡银银.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面临的话语挑战及应对路径〔J〕.思想教育研究,2013(05):26-29.

〔31〕李振华,邹 欣.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面向日常生活〔J〕.重庆社会科学,2018(01):12-18.

〔32〕牟文谦.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动力机制〔J〕.理论导刊,2017(10):60-65.

〔33〕赵 平.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途径探析〔J〕.人民论坛,2013(08):52-53.

〔34〕敖永春,张振卿.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须回应群众关切〔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9(02):86-88.

〔35〕王宏涛,王宏武.社交媒体: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新途径〔J〕.广西社会科学,2013(02):12-16.

〔36〕徐承英,杨江民.推进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之我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24):84-85.

〔37〕王晓宏.论高校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实现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3(01):68-70.

〔38〕张书军,高乃云,向 往.民族地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研究:以四川民族地区为例〔J〕.毛泽东思想研究,2014(01):122-128.

〔39〕孙慧娟.全面推进农村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人民论坛,2018(35):110-111.

〔40〕顾相伟.党的十八大以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研究综述〔J〕.上海党史与党建,2019(04):58-62.

责任编辑 梁华林

猜你喜欢

历史经验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实现路径
近代以来中国办学成功历史经验之浅谈
农村文化事业建设要抓住哪几个关键点
“互联网+”条件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路径研究
新时期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与思想政治教育实现的途径
浅议人民银行金融稳定职能的实现路径
国际私法法典化的挑战与实现路径
马克思主义早期大众化研究的重要学术成果
水务纠纷的化解之道
延安时期党廉政建设的基本经验
我国学术期刊的价值设定与实现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