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病残弱大学生的体育权利诉求与实现
——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再设计

2020-01-10王守力范美丽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保健权利理念

王守力,范美丽

“教育是国家发展的基石,教育公平是重要的社会公平。”十九大以来,我国继续推进教育公平,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因为这不仅仅是政治、法律要求,更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责任的具体表现。从全纳教育的理念出发,国家和社会理应给予身体存在运动障碍的学生更多关爱,使之能够感受到运动的快乐,进而满足其对体育权利的诉求。为了能让病残弱学生共享高校体育教育的发展成果,我国教育部早在1957年就颁布了《高等学校普通体育课教学大纲》。该《大纲》明确规定:对病残弱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在《大纲》实施63年以来,不论是体育保健课程的理论基础研究,还是实践应用研究,均已表明高校体育保健课程已经处在一条正确的路径上。

1 病残弱群体大学生之体育权利

体育权利一直为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从国际法角度看,197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颁布,并几经修订的《体育教育、体育活动和体育运动国际宪章》中第一款将体育权利的平等性进行了完整的阐述,即“不论种族、性别、性取向、语言、宗教、政见或其他主张、国籍或门第、财产或者其他任何理由”[1]。第六款规定“人人必须有机会通过体育来实现与其能力、兴趣相应的成就”。从国内的法律法规来看,2009年我国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条例》首次提出:“公民有依法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依法保障公民参加全民健身活动的权利。[2]”总而言之,体育权利在学理上具有丰富的理论基础,在实践中已成为公民的普遍需求,并在行政法律中正式确立了体育权利是公民的一项基本权利。

据资料显示:2015年、2016年、2017年共有2.89万名残疾学生被高校录取,成为普通高校的大学生;另外,一部分大学生由于身心障碍等因素不能正常参与体育课程学习。这部分弱势群体包括了运动能力低下的肥胖、瘦弱、病残类型的大学生。随着我国青少年肥胖、病弱问题愈加严重,病弱残大学生的数量持续增加[3]。如何保证其享受体育教育公平权利,在体育教学中享受乐趣、增强体质、健全人格、锤炼意志,成为高校、国家和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2 病残弱大学生的体育权利诉求

2.1 全纳教育理念下的融合诉求

美国教育改革家霍拉斯·曼(Horace·Mann)宣称,“教育是实现人类平等的伟大工具,它的作用比任何其他人类的发明都伟大得多”[6]。溯源体育教育权利的由来,联合国于1948年颁布的《世界人权宣言》可视为最早的法典。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上通过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和《实施全民教育的行动纲领》,并首次提出“全民教育”的概念,强调教育是世界全体男、女、老、幼以及各个民族的基本权利[7]。遵循着制度变迁的路径,全纳教育的理念在我国嬗变为《体育法》的融合诉求。至此,病残弱大学生的体育权利在法律法规中得以体现。全纳教育以反对排斥、反对歧视的理念,满足了病残弱大学生的体育权利融合诉求。

2.2 “以人为本”教育观下提升参与能力的期求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以民为本”“以人为本”执政理念,新时代的“以人为本”思想也赋予了教育新的涵义。

2002年教育部发文《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这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要做到因材施教,首先要了解“材”的多样性、个性化特征。据研究资料显示:在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实践教学中,病弱残学生不能正常参与体育课教学,其体育禁忌症是多类型的[8]。因此,病残弱学生体育权利的诉求是参与体育运动的期求,冀望学校能够尊重他们的需要。根据不同类型的病残弱学生设计合理的体育保健课程,进而提升他们参与体育运动的能力,进而使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具可持续性。

2.3 特殊化需求与参与阻滞

2018年9月10日,在全国教育大会上,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同志强调,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开齐开足体育课。与此同时第十条又规定:对部分身体异常和病、残、弱及个别高龄等特殊群体的学生,开设以康复、保健为主的体育课程。从顶层设计中明确提出,病残弱病学生和普通学生一样,拥有平等地参与各种体育课教学的权利。但是长期以来,教育学界对于体育保健课程的认知始终处于泛化和无序状态。探究其根本原因,在于体育课程价值认知的生物性和功利性倾向。这种生物性倾向是教学实践活动主体对病残弱群体的忽视。这种忽视并非来自后天的强化,而是人的初始性认知。而功利性倾向是来自外部驱动下的认知。它是路径依赖理论中利益因素出于维护既得利益而继续使体育课程的制度变迁牵引到原来的路径上。这种功利性倾向,使高校体育保健课程整体上仍然停留在政策支持和理论研究层面,对积极因素的路径依赖产生一定的消极阻滞。

3 高校体育保健课的再设计

现代课程论认为,课程实施是一个学习过程的理解,一个学习过程的运作,一个学习过程的对话,一个学习过程的意义生成。课程的设计需要从整体出发,为学生呈现完整性的知识,促使学生全面、健康、持续的成长。从教学理念、教学实践、教学环境及资源支持等层面对高校病残弱学生的体育保健课程进行再设计,实现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权利诉求,培养其优良的精神品质,形成健康、乐观、阳光的人生态度。

3.1 构建“四位一体”的教育理念

在对病残弱大学生体育权利的诉求进行深度分析的基础上,融合笔者对高校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实践,提出“广泛参与、享受运动、融入社会、提升自我”四位一体的高校保健课的教育理念。所谓“广泛参与”,是指学校应当向病残弱学生群体提供更为丰富的体育资讯,尊重他们的主体需求,通过提供体育资讯保证病残弱学生有机会参与自身喜爱的体育运动,激发其主动性,真正实现广泛参与;“享受运动”的内涵是,关注的焦点不是参与体育保健课程的形式和内容,而是通过参与观摩体育训练和教学、欣赏体育竞赛、聆听体育知识讲座或演讲或者亲身体验体育运动项目,从中领略到校园体育文化,感受到体育运动的魅力,切实享受到体育所带来的乐趣;“融入社会”的理念是,通过参与体育保健课程学习,在不同体育项目或运动实践中体验不同的社会角色,学会与他人交流,协作完成各种体育活动目标,在运动中发现自己并积极主动配合他人、从而适应社会;“提升自我”既是教育的初衷、也是本研究的愿景,针对病弱残学生体育权利的研究,构建体育保健课的课程模式,其最终目的是提升病残弱群体的综合能力,适应社会对人才多样化的需求。因此,“广泛参与、享受运动”是体育保健课程实施的基础;“融入社会、提升自我”是教学理念的目标。“四位一体”的教学理念结构具有严谨的逻辑性和内涵的一致性。

3.2 教学实践

教学实践是体育课程构成的主要因素之一。本研究将从教学主体、实施路径和实施效果评价三个方面构建体育保健课的课程形态。

在保健课的课程体系中,学校、体育教师和病残弱学生构成了教学实践的主体。首先,学校是完成教学实践的场域,是执行国家体育教育政策的枢纽。学校体育的管理层对政策的解读,对政策法规的执行力成为体育保健课程教学实践能否顺利实施的关键因素。因此,高校须全面贯彻落实病残弱学生的相关方针政策,积极、主动关注病残弱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其次,体育教师和病残弱大学生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主体。学校理应招聘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体育教师,或者为在职体育教师提供病残弱学生服务的培训,使体育教师真正掌握残疾、损伤的基本知识,充分理解病残弱体质学生存在的活动障碍,并对这一特殊群体有足够的耐心和爱心,能够制定适合病残弱学生的运动处方。最后,病残弱学生需学习一定的体育权利知识,通过要求参加体育保健课程学习来维护个人体育权利。例如,积极参与体育竞技比赛的志愿者、裁判员、赛事组织者甚至是比赛选手等具体工作,从而使获得感更加充实。

教学实践的实施路径具体表现为体育保健课程的组织形式以及为实现教学目标所选择的教学载体。目前,体育保健课、课外体育活动、体育竞赛训练等组织形式成为满足病残弱学生体育需求的重要途径。因此,体育保健课程的组织形式应当甄选运动类别多样的、活动强度小的、具有正式竞赛规则的体育休闲项目作为教学实践的主要内容。例如,棋牌类、太极拳、太极剑、保健气功、乒乓球、软式排球等体育项目既能陶冶病弱残学生的体育情操,又能磨练其意志品质,还可以培养团结协作的体育精神。同时,需编著适合病残弱学生的体育保健课程教材,并选择容易接受、方便快捷的媒介实施课程教学。

教学实践的效果评价应以考察病残弱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主,评价指标的涉及面应涵盖课程体系内外,且以量化为主。在评价方式上可以采用学校体育行政机构、体育教师或者学校体育协会多元评价机制,重视教学的过程评价。例如,获得体育竞赛活动的公益时、获得体育运动项目的相关资格证书、课堂教学出勤率和知识、技能考核以及非预设的评价标准均可成为体育保健课程的评价指标。综合的评价体系将更加注重特殊群体的需求和处境,体现了对病残弱学生的尊重与关怀。

3.3 教学环境及资源支持

从构建体育保健课程的教育环境及资源支持的理论角度看,共享教育改革成果是党和国家对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建议学校能够建立“四位一体”的体育教学理念,宣传和推广“全纳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教育观,提高病残弱学生体育权利意识,使之在体育权利受到阻滞时知道如何维护个人权益。同时,从病残弱学生的体育权利需求出发,整合和利用相关政策法规、人力资源和技术支持,达到共享教育改革成果的目的,提升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水平。从构建体育保健课程的教学环境及资源支持的实践角度来说,学校应该对运动场、体育馆、教室等设施、设备、运动器材进行资源优化和更新,建立功能人性化的设施及体育保健课教学器材设备,消除教学环境障碍对病弱残大学生的影响。例如,针对全校学生开设体育保健课网络在线课程。如果病残弱学生能够通过选修在线课程,和正常学生一样获得体育课学分,就会提升病残弱大学生的自尊。通过共享心理学教育成果,积极开展病残弱大学生运动心理咨询,建立其自信心,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4 结语

当前病残弱大学生对体育权利的诉求以及体育保健课中存在的许多问题,本质上是体育教育理念在深层历史结构和思维意识的外在矛盾体现。本研究探寻了病残弱学生体育权利诉求的成因,重新设计体育保健课程促进权利的实现,让病残弱大学生全面发展、让病残弱大学生有尊严地学习和生活,培养其完善的人格,养成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

猜你喜欢

保健权利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2(一)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三)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二)
《中老年保健》健康知识问答2021(一)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我们的权利
股东权利知多少(一)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