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三十年国内丝绸之路体育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2020-01-10薛更新

体育研究与教育 2020年3期
关键词:体育文化研究

薛更新

丝绸之路是指始于西汉首都长安,途经陕西、宁夏、甘肃、青海和新疆5个省区,连接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以及亚非欧的古代陆上商业贸易路线[1]。国家“一带一路”合作倡议的实施为续写古丝绸之路辉煌提供了新路径,是丝绸之路体育走出国门的重要手段[2]。但当前学界关于丝绸之路体育的研究较为缺乏。检索自1988至2018年30年间的研究发现:宏观层面上主要包括丝绸之路体育项目和特征研究,微观层面上主要包括敦煌体育、民俗体育、汉唐丝绸之路的体育交流研究,此外还涉及丝绸之路体育经济和旅游的现状、影响因素等方面。然而,也存在研究方法与研究对象缺乏创新、研究人员单一等问题。基于此,笔者从丝绸之路体育研究的回顾、不足及展望三方面对30年来国内关于丝绸之路体育的研究进行综述,以助力丝绸之路的体育传播与推广。

1 丝绸之路体育研究回顾

1.1 丝绸之路体育的特征、交流的主体介质与项目研究

1.1.1 丝绸之路体育的特征 关于丝绸之路体育的特征,学者们对北方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和西南丝绸之路的特征都有相关论述。如王晓以其独特的体育文化模式来诠释陆上丝绸之路特点,分别从其自然地理条件、经济形态、社会组织结构和文化价值观进行分析。认为丝绸之路体育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5个方面:第一是尚勇,如丝绸之路沿线的西北地区人民具有顽强抗争、威武不屈的性格,重视追求勇猛精神;第二是贵力,如沿线人民擅长射骑和摔跤,并有以此为荣耀,具有注重体育实战性的性格特征;第三是争胜,如参加的体育活动都以竞技胜负作为最终结果;第四是主动,丝绸之路地区体育活动多追求力量速度,骑马射箭摔跤等体育活动皆体现了其运动之美;第五是功利,即注重参加体育活动后直接的现实功效与利益,如骑射讲求准确射得猎物,摔跤则更偏向于军事功能[3]。而刘萍与王晓的观点虽有展现人体的耐力、技能、力量和围绕以马、牛、骆驼等动物的活动为主的相同点,也阐述了沿线人民以体育为媒体进行的活动,表现了男女平等并追求爱情与幸福生活的特点[4]。

客家人作为媒介进行体育交流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特点。如曾飙论述了客家人的播迁和返迁对丝绸之路体育交流的重要作用。认为客家人是陆上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纽带[5]。李晓平指出:海上丝绸之路是与日本、朝鲜、东南亚等地区频繁进行交流的经济文化交流通道,其中客家人“崇文重德尚武”的体育精神在交流中的作用明显[6]。顾伟在论述中国古代三大丝绸之路的体育文化特点时提到,它连接中国与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等亚洲西南各国,更具有民族传统体育中娱乐功能的特点,如其舞狮、龙灯、龙舟、踏青、登高、踩高跷等项目的盛行[7]。可见北方、海上和西南丝绸之路各具特色,共同构成了我国古代丝绸之路丰富的体育文化。

1.1.2 丝绸之路体育交流的主体介质 丝绸之路传播体育的文化载体大体有中外使节、商人、僧侣等。他们的目的不外乎政治、经济、文化,但也自觉或不自觉地促进了体育的传播。《史记·大宛列传》中“汉方欲事灭胡”,因需改道匈奴地,想要招募并派遣使者,“骞以郎应募”[8]。对沟通西域之道的记述,就证明了丝绸之路是在汉统治者的支持与积极努力经营下达成的。开辟后进行出使任务时,多为赠送礼物和学习先进文化为主。后有乐浪海中百余国倭人皆“以岁时来献见云”[9],表明了各国使节的来访。汉武帝曾多次巡狩于海上,身边有许多外国人跟随,在经过大都市或人多的地方时就以钱财布帛作为赏赐,“厚具以饶给之”,从而显示大汉国家的富强。表明了汉对于外国使者的赏赐,各国使节相互出使从而促进了中外体育文化的交流。

丝绸之路开通后,商人的商业贸易不断增加,沿线的商业站点也不断增加,使得各地区的联系更加密切,从而促进了体育文化的交流。李明伟在《丝绸之路贸易史》一书中阐述了粟特人以经商为主要手段,在丝绸之路体育交流上发挥的重要作用。其后曾玉华、季春美、许万林也就粟特人对唐代丝绸之路体育文化的影响进行论证。认为粟特人在唐代各方面活动中,尤其是绿洲体育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多元融合都产生了积极地影响[10]。粟特商人凭借他们故乡处于亚细亚十字路口的地理区位在丝绸之路商业贸易中发挥了持续15个世纪的重要作用[11]。荣新江也认为,粟特人是中国与粟特、印度、北方游牧民族之间商贸的担当者[12]。僧人在丝绸之路体育文化交流中也起着重要作用。玄奘在《大唐西域记》中提到婆罗门国(即印度)的兵帅以四马驾车,“马军散御,逐北奔命”[13],周边的步兵或手持大盾与长戟,或手持刀剑,悍勇无比,生动描述了婆罗门国的征战情景,以及僧人传播体育的表现。

1.1.3 丝绸之路体育的项目 丝绸之路所经过的西北地区多为拥有广阔区域的多民族地区,包括汉、回、维吾尔、蒙古、藏、土等近30多个民族。丝绸之路体育也由于与各民族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故而具有鲜明的民族和地域特色[14]。其研究对象主要分为三类:竞技比赛类体育、竞赛表演类体育以及娱乐健身类体育。

竞技比赛类体育的核心特点在于人与人之间的对抗,包括身体对抗、利用器物的对抗以及以最终结果定输赢的“对抗”。丝绸之路上属于竞技比赛类体育的主要有角抵(摔跤)、狩猎、蹴鞠和打马球几种。由于丝绸之路所经之地大多为高原、戈壁与草原,地域广阔,且多牛羊、骏马和骆驼,使得这些地区人民形成了以赛马、射箭等体育活动为主的特点。赛马、摔跤、射箭这三项体育活动更是被称作“男儿三艺”,西北一带的少数民族也因此多被称为“马背上的民族”。郑志刚还指出狩猎这项活动反映了我国古代人民在寻求生存时体现的觅食方法与智慧[15]。另外,除了马上活动外,摔跤是他们日常做练习和娱乐的项目。起于民间的蹴鞠运动在汉代已大为流行,已有研究通过汉代画像石砖中形象的图画配以蹴鞠文字史料生动描述了蹴鞠活动的开展情况。王钦还提到画像石有蹴鞠舞的表现形式,其作为道具舞更是集踏、踢、顶、抛、悬等多种动态形象为一体[16]。以马上游戏发展为竞技的马球运动自公元前6世纪起源于古代波斯,至唐太宗时期传入中国以来[17]就备受上层社会推崇。如《唐摭言》中提到,咸通十三年三月,新晋进士皆因蹴鞠比赛而聚集在月灯阁,四面也搭满了看台。“击拂既罢,痛饮于佛阁之上”[18],甚至揭开帷幕和帘子看比赛。也是唐中后期新晋学子受上层社会影响而观赏马球运动并深受其感染的表现[19]。

竞赛表演类体育的体育性较为明显,有一定难度且观赏性强[20],丝绸之路上的专业体育主要是武术、举重(田径类)和舞蹈。其中武术包括舞剑、套路(拳术)、武术素质练习(翻筋斗和倒立等)和养生功法。这些关于武术的研究多通过诗词、敦煌莫高窟壁画、书籍等文字资料进行诠释,如敦煌藏经洞中出土的卷子中有“合如花焰秀,散若电光开”“剑器呈多少,浑脱向前来”[23]的曲词,展现了剑器舞的美妙气势,也说明舞剑有较强的表演观赏性。举重在古代称“翘关”“杠鼎”等[22]。在敦煌莫高窟壁画中就有举马、举象、举铁钟、骑马举铁板、骑象举铁板、擎钟以及各种力士图等[23],表现了古代人民在日常工作的间隙将此活动作为宣泄情绪的方式[24]。中国古代原始舞蹈中的胡旋舞、踏舞、胡腾舞在莫高窟均有图像资料。这些舞蹈不仅在节奏上有要求,还需要舞者的动作、技巧、姿态、造型等协调统一。已有文献在研究其历史的同时,还探讨了其与现代体育舞蹈的渊源。如自汉魏就盛行于新疆、长安一带,并作为当时西域舞代表的“西凉伎”“康国伎”“安国伎”等,具有扭摆颤动、洒脱、急速多变、节奏明快等特征,与现代体育舞蹈中的牛仔舞的舞步敏捷、恰恰舞的舞步利落紧凑有相似之处[25]。

娱乐健身类体育参与人群广泛,属于普通百姓的体育,内容丰富形式多样,且不受场地、年龄等的限制,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这类体育反映了具有民族风俗的生产活动。各社会阶层的生活百态和娱乐,是各特定区域、人群沿革下来的风气、礼节和习惯等的总和。其中博戏是我国古代人民娱乐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并深受人民喜爱。它包括六博、斗鸡、斗虫、斗蟋蟀等。六博是各国兵种盘局的源头,如象棋、国际象棋、军棋等都属于棋戏[26]。这方面研究通过文献、考古、简牍、文物、铜镜等综合考察,论证了古代博戏由赌博游戏逐步演变为博戏分离的体育娱乐活动的历史。另外,斗鸡、斗虫、斗蟋蟀等也反映了包括儿童在内的普通百姓的日常娱乐行为。驿传与现在的邮局类似,有步递、马递等。在没有高铁、汽车的古代,驿传士卒须在限定时间内将物件送达,这就出现了我国田径运动中最早的“竞走”和马术运动中的“赛马”形态,可为研究田径和马术运动提供参考。

1.2 丝绸之路上敦煌体育和节令民俗体育的特征与项目分类

1.2.1 丝绸之路上敦煌体育的特征与项目 敦煌研究经历了由狭义到广义、由内涵到外延的转变。自杨泓以敦煌莫高窟壁画相扑图研究相扑而开创敦煌体育研究先河[27]始,到易绍武将敦煌体育分为古代武术、射箭、举重、技巧、摔跤(相扑)、马术、博弈、游戏、舞蹈等[28],再到李重申把敦煌体育拓宽为养生保健,摔跤与相扑,射箭,体操和技巧,健美与举重,棋弈,跳高、投掷、水媳(游泳)、操舟(划船),马伎与马毬,武术,气功,投壶、游戏、踏青、秋千、舞蹈等[29],涉及种类众多,范围较广,表明敦煌体育项目门类齐全,内容丰富。其次,敦煌作为一个各民族聚居的移民地区,儒学及佛、道、袄、摩尼、景教等各种宗教相容,使得敦煌体育融汇各民族及多种宗教文化,形式多样。再次,敦煌壁画中丰富的古代相扑、武术和以剑为武器对阵的场面表明了敦煌民间在抵御入侵过程中形成民间盛行尚武风气,具有自发、自娱、自主的休闲特色。最后,敦煌特殊的军事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使其体育因地制宜,因时而变。

1.2.2 丝绸之路上节令民俗体育的特征与项目节令民俗的形成是一个民族长期积淀的过程。中国的节令民俗是各民族共同努力的结果,具有强烈的内聚力和包容性。这种特征在丝绸之路体育文化方面也同样具备,比如春节的舞蹈、元宵灯会、重阳登高和清明踏青与拔河等。据《唐诗诗话》记载,唐中宗时,曾于清明时节驾临梨园,“命侍臣为拔河之戏。”可见,拔河是深受帝王提倡的。此外,《新唐书》有载:“(唐敬宗)五月戊寅,观竞渡于鱼藻宫”[30]说明端午节的龙舟竞渡等一些喜闻乐见的节令体育活动已经成为许多民族共同的体育娱乐项目。

丝绸之路节令民俗体育文化项目的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其原始性。“岁时节令”始于上古时期[31]延续至今,其相关体育活动多为原始习俗演变而来,如在除夕之夜流行的巫舞逐傩,自西周开始就在民间长盛不衰。“日行北方之宿,北方大阴,恐为所抑,故命有司大傩,所以扶阳抑阴也”[32]表明傩舞有驱鬼逐疫的寓意,直至现代,江西婺源、广东湛江和广西钦州等地仍有这项体育活动传承。二是多样性。丝绸之路节令民俗体育的民族性主要体现在长期的丝绸之路各民族文化交融上,使其不仅有各民族的元素,也有外来因素的影响,如舞蹈、杂技百戏等;所谓“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则表现了民俗体育具有地域性,与我国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特点密切相关。这在丝绸之路节令民俗体育中也有一定体现,如端午时南方有竞渡赛龙舟的习俗,而北方却是踏柳采艾,所以即使同一节令在不同地域习俗也各不相同。三是封建性。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历程决定了丝绸之路节令民俗体育活动具有浓厚的封建性。

1.3 汉唐时期丝绸之路体育交流

汉代是丝绸之路的开辟与形成时期,是中国走向世界、影响世界的通道。另外,唐朝国力强盛、四夷归附,丝绸之路体育交流也空前繁盛。因此,汉代丝绸之路的开拓与唐朝丝绸之路的繁盛是体育交流的重要阶段。

1.3.1 汉代丝绸之路体育的发展状况、特征与项目交流 自西汉以来,丝绸之路基本上保持着畅通的状态,但由于西汉末年王莽专权篡汉,在民族政策上反复无常,使得与西域各国良好的关系发生变化,由此引起两汉之际汉与西域关系的一系列变化,出现了丝绸之路交通的“三通三绝”,丝绸之路体育文化交流亦受到一定影响。刘艳芹将其归纳为四点:一是双向互鉴,主要体现在汉代体育文化不断向外传出,对国外体育文化产生深刻影响并促进其体育文化创新,同时外国体育文化也不断传入我国,促进我国体育文化革新与多元化;二是全面深入,包括体育物质文化如胡舞、马舞的传入和围棋、蹴鞠的传出,体育制度文化如骑马鼓吹制度和围棋制度,体育精神文化如围棋上的“虚实”和“仁义礼”。其体育交流项目如蹴鞠、骑马射箭、摔跤和各种民间体育艺术[33];三是途径多样,即除使节、僧人、商人外,还有游牧民族的日常迁徙活动;四是具有时代局限性,这是由于丝绸之路刚开通不久,又具有基于本土吸收外来文化与中外联系有限的缺点[34]。李重申还提到居延汉简中反映了政府对兵卒体质与健康的重视[35]。

1.3.2 唐朝丝绸之路体育的发展状况、特征与成因 唐朝立国之后,虽经安史之乱,但总体来说,国力强盛、社会稳定、经济富庶、文化腾远、精神宏阔,是中国古代社会最繁荣发达的时期,也是中国体育以及丝绸之路发展的鼎盛时期。这是由于唐朝拥有总体相对稳定的政治局面和繁荣的经济基础;其次,统治者对体育运动的喜爱和武则天称帝对于女子参政且社会地位提高的影响使得唐朝拥有安定的政治条件;再次,唐朝具有宽容的文化氛围,如官宦民间女子皆有途径受教育;最后,唐朝社会风气较为开放。《新唐书》记载,东宫的女史在侍奉时着“半袖裙襦”[36]。唐代女子不仅可着半袖,更有唐周濆《逢邻女》中“慢束罗裙半露胸”的开放服饰描写。《旧唐书》中“则天之后,帷帽大行”,“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俄又露髻驰骋,或有着丈夫衣服靴衫。”[37]可见,女子出行时由戴帷帽到着胡帽再到“露髻驰骋”、着男装出行,无不体现唐代开放的社会风气。不仅在着装上,唐代女子在婚姻家庭生活中拥有更多的自主权。《新唐书》中“高密公主……又嫁段纶。”“房陵公主……又嫁贺兰僧伽。”“安定公主……又嫁郑敬玄。”[38]唐太宗《令有司劝勉民间嫁娶诏》提到,男子年满20岁、女子年满15岁,或者丧妻、丧夫达到一定时间的,“并须申以媒媾,令其好合。”表明公主再嫁与统治者的提倡都是唐代对于女子婚姻自由的保障。以上历史背景皆决定了唐代丝绸之路体育具有形式多样性、开放创新性和娱乐竞技性等特点。

1.4 当代丝绸之路体育发展

1.4.1 当代丝绸之路体育发展现状 当代丝绸之路体育研究主要集中在丝绸之路体育经济和丝绸之路体育旅游类研究上。前者多以“丝绸之路经济带”为依托,对传统体育文化发展机遇与对策进行研究。丝绸之路经济带是由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于2013年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演讲时提出,在古丝绸之路概念基础上形成的一个新的经济发展区域。自2013年后,丝绸之路经济带背景下的体育研究逐年增多。后者多集中在丝绸之路旅游资源开发的现状与对策研究上,这类研究对于甘肃段的研究较多,对真正挖掘出具有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体育旅游资源进行尝试,为甘肃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机会[39]。

1.4.2 当代丝绸之路体育发展的影响因素 丝绸之路体育与其他地区的体育资源相比具有其独特的资源优势,主要体现在自然环境、历史人文、交通区位几方面。首先,丝绸之路沿线浑然天成的山貌可进行山地惊险类体育旅游项目;草原盆地可进行草体类体育旅游项目;沙漠戈壁可进行具有挑战刺激性的体育旅游项目;沿线特有的温泉、冷泉等资源还可进行疗养、疗疾等康体类体育旅游项目等等。其次,丝绸之路是佛教、景教、袄教等外族宗教传入中国的首站,具有丰富文化底蕴的藏传佛教文化和伊斯兰宗教文化等数千年的历史文化在此沉淀,使得这条国际大道具有深厚的文化性。最后,丝绸之路上粟特、回鹘等商人往来不绝,沿线重镇更是中原通往西域、中亚乃至欧洲的重要通道和黄金路段,使丝绸之路具备发展体育独特的区位交通优势。但丝绸之路体育经济的资源开发尚处于低水平的初级开发阶段,表现在:丝绸之路沿线属于西北地区,经济较为落后,城镇化水平较低,导致沿线城市投资文化类产业的能力较低;沿线体育资源配置较为缺乏,体育场馆建设滞后,造成丝绸之路体育市场化程度较低;体育基础设施建设滞后问题成为制约沿线丝绸之路体育经济产业发展的“瓶颈”;由于主要开发地区较为偏远,信息更新速度较慢,对于新兴主流方式如快递信封广告、数字杂志与报纸、数字广播、桌面视窗和数字电影等的学习滞后,导致媒体宣传力度不够;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不畅通,未能形成规模效益。

2 丝绸之路研究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不足

2.1 体育文化类研究较多,体育经济类研究较少

丝绸之路体育的历史文化类研究较多,涉及面较广,研究对象从丝绸之路体育的宏观特征、交流的主体介质、项目分类,到微观层面丝绸之路敦煌体育、节令民俗体育和民族传统体育的研究,再到开拓与繁盛时期的汉唐丝绸之路体育发展状况研究,均为今后丝绸之路体育发展研究的重要参考。但关于断代史研究,还需涉足魏晋南北朝时期丝绸之路体育的演变、隋朝丝绸之路体育的复兴和宋元明清时期丝绸之路体育的衰落等方面。另外,研究历史就是为更好地发展当代丝绸之路体育作铺垫,即对于丝绸之路体育经济发展的研究较为薄弱,且高校教育层面对于丝绸之路体育的传授还较为缺乏,文化遗产如古代体育岩画、石窟壁画及汉代简牍等中的体育图像、文字资料保护方面的研究也需要加强。

2.2 研究人员单一,研究地域失衡

目前在丝绸之路体育研究方面,研究人员主要是高校体育工作者,研究方向多致力于历史的传承和保护,然而对于丝绸之路体育文献、石窟、竹简、岩画等的挖掘和保护还需要政府和民众的支持,需要其他学科学者的关注。在研究的地域上,丝绸之路体育的研究多集中在陕西、新疆、甘肃、宁夏和青海等西北地区,这与丝绸之路的主要交流在西北有一定关系,但洛阳也被认为是丝绸之路另一个起点,而相关研究较少;海上丝绸之路、西南丝绸之路和东南地区丝绸之路体育的相关研究更少。

2.3 定性分析较多,定量研究较少

在已有研究中,研究对象多数是针对某一个具体体育运动项目,如蹴鞠、马球、角抵、狩猎、舞剑、拳术、筋斗、倒立、举重、庖厨、驿传等,将其历史如抽丝剥茧般层层论述,具有很强的针对性,便于深入研究;另外,还有一部分如舞蹈、博戏、弈棋、养生从一类项目出发进行研究,从宏观来看问题,具有整体性;研究内容趋向于依靠图像进行阐释,使得文献更为丰富,增加了文献的深度和可信度。以上皆为利用文献资料进行描述的定性分析,而用数学语言进行描述的定量分析却较少。

3 丝绸之路体育研究展望

3.1 深入挖掘丝绸之路体育项目

丝绸之路沿线国家颇多,经过千百年的积淀其历史文化更是历久弥新,有着更为丰富多样的体育文化等待着我们去发掘传扬。如汉画像石的题材内容十分广泛,可以说是表现汉代人们生产生活以及风俗习惯的百科全书,敦煌壁画上拥有的画像,更有简牍、纹饰绚丽的铜镜、砖画和即将淡化的岩画,都是宝贵的史料。还需借助高科技对文物进行保护,同时留下高清的图像资料,并构建图像数据库,便于后人参考,通过在与其他学科的碰撞中创新体育学科体系。

3.2 加大丝绸之路体育产业建设

21世纪以来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精神文化需求也愈加强烈。另外,自2015年国家提出“一带一路”合作倡议,对于丝绸之路体育的发展也是一个重要机遇[40]。可依托丝绸之路的地理与环境优势,辅以丝绸之路的体育特色,建设丝绸之路体育产业,同时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广纳社会多方投资,实行产业化运作,促进大西北经济文化发展[41]。

3.3 深化丝绸之路体育文化交流

丝绸之路作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是首例跨国合作、成功申遗项目[42],其历史文化价值可见一斑。“丝绸之路:长安-天山廊道的路网”的成功申报,更显示了我国丝绸之路体育与其他国家丝绸之路沿途城市沟通的便捷。所以,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条件,加快对外交流,在交流的过程中迅速提升我国体育文化水平与软实力,促进我国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

猜你喜欢

体育文化研究
FMS与YBT相关性的实证研究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年味里的“虎文化”
辽代千人邑研究述论
提倡体育100分 也需未雨绸缪
视错觉在平面设计中的应用与研究
EMA伺服控制系统研究
谁远谁近?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