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阳新县2019年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与综合防治对策

2020-01-09汪训枝罗后伟冯慧光柯有文

湖北植保 2020年3期
关键词:阳新县卷叶螟中稻

汪训枝 罗后伟 冯慧光 柯有文

(阳新县农业农村局 湖北阳新 435200)

阳新县位于长江中游南岸,幕阜山北麓,湖北省东南部,与江西接壤,属低山丘陵区,并具有山丘河湖相互交错、亚热带北缘地区季风、灾害频发的地域贫困区三大特点。全县海拔为8.7m~800m,共辖22个乡镇(区、场),418个村,是全国主要商品粮生产基地之一。属长江、汉江流域全国优质稻谷产业带,水稻(早、中、晚稻)常年种植面积3.47万hm2。该县稻纵卷叶螟常年发生较重,给水稻生产安全造成一定影响。

1 稻纵卷叶螟发生特点

稻纵卷叶螟属鳞翅目螟蛾科,别名卷叶虫、苞叶虫等。稻纵卷叶螟以幼虫结丝将稻叶纵卷成苞,取食叶片上表皮及叶肉仅留下表皮呈卷叶状。大发生时,田间虫苞累累,白叶满田,严重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尤以孕穗期至灌浆期受害损失最大,在孕穗期,若功能叶受害,易使颖花,枝梗退化,增加空瘪粒,降低结实率和千粒重,导致水稻严重减产。2019年稻纵卷叶螟在阳新县属偏重发生年份,发生面积2.61万hm2,防治面积3.38万hm2次,挽回损失780万kg,实际损失143.8万kg。

1.1 发生特点

1.1.1 迁入时间早,虫量大,峰次多

2019年6月1日,稻纵卷叶螟迁入阳新县,属迁入偏早年份(常年是6月中旬出现南方虫源迁入高峰期),而且迁入量大,迁入峰次多,6月4日第二代成虫每667m2蛾量66头~87头,平均72头;第二代有两个峰,第一峰在6月24日,每667m2蛾量平均460头,高的达571头,主峰在7月1日,平均1227头,高的达3031头。

1.1.2 发生面积广

2019年,第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1.47万hm2次,主要危害中稻,中稻发生面积1.3万hm2;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1.07万hm2次,主要危害迟中稻,迟中稻发生面积0.93万hm2,发生面积占中稻种植面积的33.6%;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0.07万hm2,危害晚稻,发生面积占晚稻种植面积的18.2%。

1.1.3 来势猛,发生危害程度前重后轻

第二代稻纵卷叶螟偏重发生,7月中旬田间卷叶率5.5%~14.8%,平均7.5%,百株幼虫12头~41.2头,平均23.5头;第三代稻纵卷叶螟中等发生,8月中旬田间卷叶率0.6%~4.1%,平均1.8%,百株幼虫2头~7头,平均3.3头,为2龄~4龄幼虫;第四代稻纵卷叶螟轻发生,9月上旬田间卷叶率0.2%~1.4%,平均0.7%,百株幼虫0头~5头,平均2.3头。

1.1.4 早稻、中稻重于晚稻

从发生面积来看,第二代稻纵卷叶螟发生占中稻种植面积的52.8%;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占中稻种植面积的38.4%;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占晚稻种植面积的18.2%;从发生量来看,第二代稻纵卷叶螟幼虫高峰期每百株幼虫量12头~41.2头,主要为害中稻;第三代稻纵卷叶螟幼虫高峰期每百株幼虫量2头~7头,主要为害迟熟中稻;第四代稻纵卷叶螟幼虫高峰期每百株幼虫0头~5头,主要为害晚稻。

1.1.5 危害程度不平衡

从地域来看,浮屠、宏卿、陶港、洋港、龙港等镇发生重,而军垦、荆头山农场相对较轻;从不同田块来看,第二代稻纵卷叶螟为害高峰期田间百蔸卷苞51个~367个,平均103个,第三代稻纵卷叶螟为害高峰期百蔸卷苞25个~83个,平均42.1个,第四代稻纵卷叶螟田间为害高峰期百蔸卷苞3个~49个,平均16个。

1.2 原因分析

1.2.1 成虫迁入量大,迁入偏早

受虫源地发生危害重,虫源基数高等的因素影响,加之阳新县是幕阜山低山丘陵低区特殊地理位置这一特点,稻纵卷叶螟迁入量大,而且有2-3个峰次,致使稻纵卷叶螟在早稻上多繁殖一个完整世代,为主害代的发生提供了较大的虫源基数。

1.2.2 气候条件有利

5月~6月有6次降水过程,6月降雨偏多,有利稻纵卷叶螟的迁入及第二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7月至9月,长期干旱,降雨量明显偏少,气温偏高,抑制第三、四代稻纵卷叶螟的发生。由于降雨时空分布与地域分布不均,造成稻纵卷叶螟发生不平衡。

1.2.3 寄主品种丰富

近年来,阳新县水稻种植的品种较多,早、中、晚稻的混栽,给稻纵卷叶螟的发生提供了桥梁田,迟播直播稻、机插秧、小苗抛秧等轻型栽培方式种植面积扩大,生育期推迟,生育进程拉长,加上优质稻面积大,有利稻纵卷叶螟的发生与为害。

1.2.4 氮肥施用量偏高

氮肥用量大,导致水稻贪青迟熟,叶片柔嫩,有利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及为害。

1.2.5 防治方法不当

由于农民难以掌握稻纵卷叶螟防治适期,往往错过了卵孵期至低龄幼虫期这个最佳防治时期,因此防治难度大,加之技术不到位、喷水量小、施药方法不当、杀虫剂品种不对路,影响了防治效果。

2 防治技术

2.1 农业防治

选用抗(耐)虫水稻品种,合理施肥,使水稻生长发育健壮,防止前期猛发旺长,后期贪青迟熟,科学管水,适当调节搁田时间,降低幼虫孵化期田间温度,或在化蛹高峰期灌深水2d~3d杀死虫蛹。

2.2 生物防治

保护利用天敌,减少不必要的用药量和施药次数,选用对天敌毒性轻的农药和采用对天敌杀伤力较小的施药方法,以保护稻田蜘蛛、赤眼蜂、绒茧蜂等天敌,也可田间使用全能杀虫平台(性诱剂+带毒的赤眼蜂),以控制稻纵卷叶螟的发生。

2.3 物理防治

使用对稻纵卷叶螟诱杀效果好的专用杀虫灯,目前,湖南本业绿色防控科技有限公司已推出水稻、茶叶、蔬菜、果园害虫专用杀虫灯,可达到保护天敌,有效杀灭靶标害虫的效果,能够大量减少防治稻纵卷叶螟的用药次数和用药量。

2.4 药剂防治

施药应掌握在卵孵化至低龄幼虫这个关键时期。一是田间赶蛾法。蛾高峰期后7d左右出现卵孵化高峰,10d左右进入2龄幼虫高峰,可在蛾高峰后7d~10d用药防治;二是卷苞调查法。出现初卷小苞,初卷小苞数量平均每百丛30个~40个,立即用药防治;三是田间剥虫法。大约剥查20头左右的幼虫,如果幼虫大部分都是1、2龄,立即施药防治。药剂可选用20%氯虫苯甲酰胺悬浮剂10mL、400亿∕g球孢白僵菌30g、15%甲维盐·茚虫威悬浮剂20mL等兑水30kg均匀喷雾进行防治。为提高单位面积药剂利用率,推行低容量喷雾或超低容量喷雾,兑足水量,以提高防治效果。

3 几点思考

3.1 加强经营从业人员技术培训

加强对农资经营从业人员和技术人员的培训,增强农资经营从业人员业务素质和业务能力,减少低效农药使用频次,提高农药利用率和成效。

3.2 物理防控技术有待加强

太阳能杀虫灯应用比较少,增加太阳能杀虫灯的使用,利用稻纵卷叶螟性诱剂诱捕,大力推广物理防控技术。

3.3 加大病虫测报工作力度

及时发布病虫测报信息,根据天气变化因地制宜制定方案,并落实技术措施,做到监控和预防并重,保障粮食生产安全。

3.4 加强农药研发力度

进口农药效果好,但价格偏高,其成本12元~20元每667m2,有些农民难以接受,常规农药成本只需8元~10元每667m2,但防治效果不甚理想。应该加强优质、环保型药剂的开发、研究、推广,降低农民用药防治的成本,增加农民收入。

猜你喜欢

阳新县卷叶螟中稻
太仓市近年稻纵卷叶螟发生情况及防治进展
棉大卷叶螟识别与为害症状
宜都市气候变化对中稻产量的影响
崇明区稻纵卷叶螟历年发生特征分析
中稻广两优676“3414”肥效试验
试管倒插法诊断家畜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武夷山市中稻测土配方施肥“3414”肥效试验
2008年襄樊市中稻品种区域试验
艾法迪防治水稻稻纵卷叶螟药效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