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教育制度的创立与启示
——职业教育70年发展回顾

2020-01-09

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20年9期
关键词:职业制度发展

杨 延

(天津市教育科学研究院,天津 300191)

两种教育制度是刘少奇同志在1958年提出的中国职业教育制度改革的重要策略,这一制度的实施不仅对当时我国职业教育发展和社会发展起到了巨大推动作用,同时也对今天职业教育的发展具有极大地影响力。天津市是实行职业教育两种教育制度最早的试点城市,取得了令 人瞩目的成就,为了深入地探讨这一教育制度改革在中国职业教育改革实践的发展历程与作用,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对两种教育制度产生的背景、实施过程以及取得成效进行深度地分析,对目前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两种教育制度的创立

(一)创建背景

职业教育实施两种教育制度是刘少奇同志在1958年提出的,之所以提出这一制度改革是与我国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求,以及教育自身发展密切相关的。

首先,两种教育制度的提出是我国教育发展的现实需要。建国初期的中国,无论是在经济发展能力,还是文化、教育等诸多方面都非常落后,社会生产力水平亟待提高,因此迫切需要大力发展教育,培养各种人才。虽然政府投入极大力量发展教育事业,从建国到1957年,我国小学生教育规模增长接近三倍,中学生教育规模达到40万人,但是即便如此我国的教育仍然无法满足社会主义建设的需求。受到当时多种因素的制约,还无法在短时间内建设大量的学校以实现在全国的普及教育,因此需要变革学校教育的形式,让更多力量来举办教育,打破传统的教育制度与管理模式,重新建立起与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社会主义教育制度,以此推动新中国教育实现规模化发展。

其次,实施两种教育制度是顺应我国工业化发展的需求。上个世纪50年代,世界经济进入工业现代化阶段,欧洲、美国和日本工业化进程迅速,科学技术飞速发展,为适应生产方式不断更新对人才的需求,各个国家都在调整变革教育制度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要求,新经验层出不穷,典型的如德国将双元制作为国家制度,全国范围实施校企合作培养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美国的社区学院也发展迅速,大量培养技术工人。与此同时,这一时期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建立,国家发展的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发展生产力,解决人民群众对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与落后的社会生产力之间的矛盾成为当时社会的矛盾焦点,如何提高劳动生产率,把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应用起来,生产更多更好的产品是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二)确立试点——天津市

当时刘少奇同志以生产关系的视角对中国教育进行了深入地探索,从教育与政治,教育与经济的关系出发,指出了职业教育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同国家工业化发展之间的关系,认为青年学生的学习任务是推进国家工业化,改变中国的落后现象。

天津市作为老的工业基地承载着国家经济发展的重任,刘少奇同志和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林枫同志分别来到天津,对天津的学校教育和企业生产情况进行实地调研。他们看到,当时天津已经建设有一定规模的,由技工学校、中专和专科学校构成的完整的职业教育学历教育框架。这些学校办学体制各异,有的属于中央政府办学,有的属于行业(如轻工、铁道和纺织)办学,还有的属于企业(如天津棉纺厂等)办学,各个委局也设立有中专和技工学校,学校与所属的行业部门有着紧密的关联。刘少奇同志发现由于当时中国的职业学校是按照苏联的学制和教育模式来设立的,人才培养注重理论教育,忽视实践教学是一个非常严重现象,产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学生就业与升学的矛盾突出;另一方面教育行政部门对劳动教育重视不足,对中小学生毕业后参加农业生产的教育重视不足现象并存。因此,他认为学生参加课余劳动,实行勤工俭学是解决教育与企业生产实际脱节的重要方法。

在企业调研时发现,当时的企业工人的技术水平非常低,对当时相对先进的感光照相技术、电子技术都不了解,相比较德国的双元制和美国的实习制度,我国职业教育的教育制度是非常落后的,无法满足社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所以当时国内社会各界强烈呼吁要反思苏联经验,探索符合中国实际的职业教育发展路径。

在这样一个背景下,刘少奇同志在充分了解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的基础上,认为我国的职业教育要学习德国、美国的先进经验,改变单纯的强调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人才培养模式。1958年5月30日,刘少奇同志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正式提出,从国家实际出发,要逐步推行“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同时,鉴于天津市的职业教育有着很好的基础,同时又有着强大的工业体系,因此,刘少奇同志提出两种教育制度的试点工作要在天津开始,由此开启了天津市探索发展两种教育制度之路。

二、两种教育制度的内涵以及制度设计的理论依据

(一)概念定义

所谓两种教育制度是指,全日制学校和半工(农)半读学校同时存在的学校教育制度。全日制学校,是由国家主办的,学生在校期间实行全日制学习;半工(农)半读学校多数办学主体为厂矿、企业和公社,或在中等技术学校、大专院校附设半工半读班。两种教育制度的核心是理论学习与实践劳动交替进行,即学生的受教育时间分成两个部分,一部分时间学生在学校集中完成理论学习,另一部分时间则专门在企业参加生产劳动,逐步成为既懂理论又有实践能力的技术工人。

(二)核心内涵

两种教育制度的核心内涵是马克思主义的教育思想。这一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基本原理“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理论”在中国的创造性应用。首先,现代工业和技术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对劳动者的综合职业能力要求比传统的手工业生产有了更高层次和更加宽泛的要求,劳动者不仅要懂得如何操作,更要懂得其中的技术原理与相关知识,因此两种教育制度所倡导的教育同劳动相结合的内涵是更高层次上的教育与劳动相互结合。

其次,教育与生产相结合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刘少奇同志结合中国经济社会自身的特点,提出在中国的教育和生产相结合,是教育与手工业生产、半机械化生产之间的相互结合,是聚焦解决当时的中国发展问题,重点在于通过参加劳动,提高学员的实际操作能力、动手能力等从事工业、农业生产所必须的基本的劳动技能,这一理念的提出是与中国当时的生产现状相一致的,符合中国自身发展的需求。为此,1958年我国发布了《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教育工作的指示》,明确指出,一方面中国发展教育事业,必须动员一切积极因素;另一方面,“办学的形式应该是多样的”,两种教育制度的提出是刘少奇同志对我国教育方针的贯彻和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

其次,两种教育制度全面贯彻了马克思主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马克思对人的全面发展学说是以现实的人与生产关系为基础,提出人全面发展的条件、手段与路径,认为人的全面发展是在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相互结合条件下,人的体力、智力和思想道德等多方面的全面发展,其中最根本的是要发展人的劳动能力。

三、实施路径与天津经验

(一)两种教育制度的实施路径

1.建立灵活的教学组织形式

两种教育制度的具体实施是按照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相互交替的模式,采取多种方式来实施的。对于在校的学生,具体实施方式灵活多样,主要通过改变校内外学习时间的长短来适应不同需求,既可以按照小时制的短时间计算轮换学校学习与企业实践,也可以按照一个星期的长时间为周期来进行轮换,比如“ 4·4制”即每天4小时学习,4小时劳动;“6·2制”,每天6小时学习,2小时劳动;除此之外,还可以采用整段时间的交替,例如一周一个轮换;“隔日制”,即隔日学习或劳动等多种形式,这些灵活多样的实施方式有效地保障了不同专业、不同类型职业学校的课堂教学与企业生产劳动的紧密结合起来。

对于在岗职工则采取三不变政策,即在岗职工的工作任务量不减少,工作的岗位不变化,相应的工资待遇也不变化,充分利用工作以外的时间完成学习,有效地保障了企业职工的生产与学习两不误,同步进行。实践表明这一制度的实施,使得在岗职工的技术和文化水平显著提升,促进了企业的技术进步,有效地提高了生产质量与生产效率,推动了我国产业的发展。

2.建立多元办学主体

在办学体制方面,除了学校办学之外,这一时期的天津一些拥有先进生产技术的国有企业也办起了半工半读学校,典型的包括天津感光胶片厂、仪表厂、石化厂等等,在这些企业内部,开辟专门的教学区域,实施企业工程师讲授实践技术、职业院校教师讲授文化知识,在企业完成实习实训。学制两年到三年长短不等,课程较多,学生通过考核即可拿到证书上岗工作。

3.实施管理机制创新

在两种教育制度顺利实施的同时,也发现了一些问题,比如教育管理工作涉及多个部门,难以统筹管理;职教师资短缺严重,影响教育质量。为了确保两种教育制度的顺利实施,国家层面和天津市层面不断探索创新,在管理机制上实现多个突破。首先,建立新的专门教育局来解决教育管理问题,针对新的教育制度与传统封闭的学校教育制度有着巨大的差异,教育对象差异巨大,教学管理工作复杂多变,原有的教育行政部门难以承担等问题,国家层面开始筹建第二个教育委员会,天津随之也组建第二教育局并成为国家试点工作城市,林枫同志亲自抓。天津市建立了正局级单位第二教育局,专门从工业交通部调来楚云同志任局长组织管理两种教育制度的实施工作。经过努力,从每个专业的教学学时数量,到教育教学管理方式,再到实习实训制度,学生助学金制度以及毕业生待遇等等建立了一整套系列化的相关制度体系。

其次,创建专门培养职业教育教师的大学,以解决师资不足的问题。为两种教育制度的大范围实施,培养既能够教理论知识,还能够讲授实践课程的教师。为此,天津市市委决定建设专门的大学,为两种教育制度的实施培养教师。按照市政府的规划,天津市于1964年开始筹建两所大学,面向工科的师范学院与面向文科的师范学院。

(二)天津试点成效

在1958年提出两种教育制度之后的几年里,在天津的试点工作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学生能够学到关键生产技术,并运用于实际生产实践之中。尤其是以企业为主导办学的半工半读教育,培训对象多数为青年骨干,大家学习积极主动,因当时我国许多企业正在引进国际先进生产项目,通过将理论学习与企业生产实践紧密结合,青年骨干技术进步飞快,为企业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天津在全市范围全面推行半工半读两种教育制度,成为全国的成功典范。在天津的引领下,短短几年内,其经验在全国推广应用,许多省市纷纷到天津学习试点工作的成功经验。全国参加两种教育制度的学生规模迅速扩大,全国实施半工半读学校的在校生规模在1958年为200万人,1965年在校学生规模则达到了443.3万人,同时极大地扩大了现岗工人的培训规模,提高了工人的技术技能水平。到1965年,在我国初步建立起了以学校为主导和以企业为主导的两种教育制度与两种劳动制度,形成了一种教育改革的新潮流,引导着中国的职业教育理念与教育制度的改革。

四、两种教育制度的意义与启示

两种教育制度是根据中国教育当时的实际情况,对原有的教育结构和教育体制进行变革,探索出来的教育同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新形式,不仅对当时的职业教育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而且对今天我国的职业教育改革也具有非常重要的参考价值。

两种教育制度对中国教育改革的影响是深层次的,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帮助青年学生学习劳动技能,养成劳动习惯,提升人们的思想觉悟,促进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二是通过社会实践,有利于促进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学到真正的知识;三是促进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结合,使学生成为具有全面素质的新人。刘少奇同志认为随着半工半读,亦工亦农的两种教育制度和两种劳动制度在全国的实施,将可以逐步消灭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之间的差别。

这一制度对改革开放后我国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之影响也是巨大的,2005年8月教育部在天津召开职业教育工学结合座谈会,时任教育部部长周济强调职业院校要与企业建立紧密联系,大力推行工学结合、勤工俭学。

同年,我国在《国务院关于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决定》中,将半工半读作为职业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提出来,明确职业教育的改革要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建立企业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半工半读制度。在部分职业院校中开展学生通过半工半读实现免费接受职业教育的试点,取得经验后逐步推广。

2005年,天津市人民政府与教育部共建首个国家职业教育改革试验区,其主要任务之一就是在天津开展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探索“工学结合、勤工俭学”的人才培养模式。2006年3月,教育部专门下发《教育部关于职业院校试行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意见》,随后在全国上百所中等职业学校进行先行先试。2014年,国务院印发《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大量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今天,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的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其核心要义就是要强化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紧密合作、协同育人;2019年国务院《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明确提出,要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育训结合,健全多元化办学格局,推动企业深度参与协同育人,知行合一、工学结合,这些改革都是与两种教育制度所倡导的理念是相同的。

总之,回顾我国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历程,就是不断深化校企合作,实践工学结合、半工半读的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因此如何继承与发展两种教育制度丰富的内涵和宝贵的实践经验,将其融入到我国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之中,探索出具有国际水平、中国特色的现代职业教育制度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课题。

猜你喜欢

职业制度发展
守护的心,衍生新职业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制度的生命力在于执行
浅探辽代捺钵制度及其形成与层次
制度空转,是“稻草人”在作怪
职业写作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我爱的职业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某些单位的制度